回覆列表
  • 1 # 林國榮973

    中國最大的存在歷史問題就是這樣:評定歷史人物沒有按照嚴格對待。古人作者可以利用歷代歷史人物來寫演義小說,變更真正的歷史人物形象,利用他們的歷史地位來演繹變成掙錢的工具,可以提升劉備一派人物為正義人士,歪曲曹操一派為奸雄人土,孫權派不正不歪人土。掙是作者文學狀收入,演是上層文藝工作者大豐收入,和舊社會評書藝術家收入,騙是全國無知的老百姓受騙,歪曲是歷史真正人物受最大歪曲事實:象曹操這樣的大人物!

  • 2 # 老馬談歷史

    曹操若稱帝即為謀反,必然會遭諸多義士討伐,他攜天子以令諸侯則不同,權力至上且無謀逆之實,可以實現自己的野心卻又美其名曰保江山社稷有功。

  • 3 # 向陽花開7290

    因為追隨曹操的能人中,有不少是因為忠於漢室江山的。曹操既想得到這些人群的支援,又不想在後世留下謀反的罵名。

    漢賊的稱呼是那些曹操的對立面的用來罵他的,曹操作為一個出色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有不少的欣賞者當然不足為奇!

  • 4 # 史不言

    不請自來,分析一下題主這個問題。

    曹操,一個頗具爭議的歷史人物,在《三國演義》裡許邵評價曹操說:“子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也”。說他是盛世的能臣,更是亂世的梟雄,但是曹操為什麼會得到這樣的評語那?他為什麼終其一生沒有走出那最後的一步那?還被後世人所欣賞?我們先來分析一下

    曹操出生在宦官世家,年輕時期曹操機智警敏,有隨機權衡應變的能力,曹操早年就表現出對武藝的愛好與才能,博覽群書,尤其喜歡兵法,曾抄錄古代諸家兵法韜略,還有註釋《孫子兵法》的《魏武注孫子》著作傳世。這些為他後來的軍事生涯打下了穩健的基礎。

    曹操他本人,其實在我看來,是一個十足的保皇派,其實在最開始的曹操也並不是想取漢自立,他可能僅僅是想中興大漢,他曾說過他年輕的願望僅僅想成為漢朝的徵西將軍,並希望死後墓碑上刻的是“漢故徵西將軍曹侯之墓”。對此大家其實很有爭議。但在我看來這並不假。

    首先,他在早年時,見時局混亂,京城腳下更是皇親貴戚聚居之地,很難治理。曹操一到職,就申明禁令、嚴肅法紀,造五色大棒十餘根,懸於衙門左右,“有犯禁者,皆棒殺之”,可見此時的曹操,是一個不畏強權一心向漢的大臣。

    再有,在大奸臣董卓進京之後,淫亂後宮,欺壓百官,廢黜少帝。使當時各部大臣敢怒不敢言,就在這時曹操更是隻身前往,刺殺董卓,希望以此能重振朝綱,救出獻帝。

    但後來他為什麼就改變了初衷那?其實很好理解,能力越大責任就越大,在後期,因為漢失其鹿,天下諸侯紛紛自立互相征伐,曹操當然也不例外,很快他就聚集了一堆能臣武將,但是人都是因為利益才聚集在一起的,隨著曹操的勢力越來越大,他不得不為底下的人考慮,在他迎回漢帝之後,更是“挾天子以令諸侯”使得他也慢慢的生長出取漢自立的想法。

    但說到他終其一生為什麼也沒有取漢自立,在我看來,不外乎是因為曹操是早年畢竟是一位忠君愛國的能臣,雖然後期因為事情的發展,他改變了想法。但他也不想多早的做那個亂臣賊子,他可能是想在有生之年完成一統,國泰民安之後在逼迫漢帝禪位稱帝。

  • 5 # 三國風雲間

    曹操不當皇帝,是因為現實的條件不允許,大致有以下幾個原因:

    第一,其他諸侯勢力的制約

    曹操雖然協天子令諸侯,控制了朝廷。但這隻能說是曹操在諸侯爭雄的一個有利條件,並不能說明曹操的勢力是最大的。一個諸侯的勢力大小,最關鍵的是土地、兵馬、經濟和內政。而在前期,曹操有袁術、袁紹這些兵多將廣的諸侯作為他的敵人,曹操應對他們的進攻尚且捉襟見肘,便無暇稱帝了。

    到了後期,把天下比作一個人身的話,前期的曹操勢力,好比是人身上的一根手指,那麼後期的曹操勢力,就是人身上的一條大腿,手指力量小,其他九個手指力量也小,但競爭者卻多;大腿的力量大,競爭者缺少,可他們的力量卻同樣很大。劉備、孫權的勢力崛起,也不會讓曹操有稱帝的機會。

    第二,勢力內部的分歧

    曹操當了萬人之上的丞相之後,手下領導的臣子,大致分為兩派。一派是忠於曹操的人,這些人一路擁護曹操,支援曹操當丞相,當魏王乃至幫扶曹丕稱帝。他們對曹操的擁護,毋庸置疑。

    另一派,則是擁護漢室的舊臣,這些臣子擁護漢獻帝,和曹操明爭暗鬥,繼而才有了衣帶詔事件,才引出了曹操呵斥朝堂,獨霸朝綱的事情。

    這一派早期以國舅董承為首,後期則以荀彧為代表。荀彧對曹操的重要性,人們已經不置可否。而他則是在曹操和漢室之間作以權衡的關鍵人物。他為曹操效命,但是它的理想是藉助曹操來中興漢室,亦或者說,荀彧對漢室的忠誠,是第一位的。

    像荀彧這樣的臣子在早期還有很多,曹操在立業前期,舉步維艱,自然要倚重拉攏這些臣子。所以曹操不便激起漢室舊臣的眾怒而稱帝。這種情況到了三國鼎立初期,才有所好轉,曹操為了對抗孫劉聯盟,不得采取集權制度,僭越魏王,拜託了漢室天子的制約,而這一舉動,荀彧荀攸二人都以死明志,反對曹操稱王。可見曹操僭越的行為,還並沒有得到內部人的全部支援。

    至於曹操跨過那一步之遙,稱了帝,那曹操內部的震動將會更加巨大,曹操不會將自己置身於那種內外交急的處境。

    第三,曹操本人的志向

    曹操本人並非是一個企圖的僭越的野心家。他協天子之後,人們就對曹操的舉動有過非議,罵曹操是“漢賊”的聲音就是在那個時候開始紛湧而來。曹操為了堵住世人悠悠之口,寫了一篇《述志令》。這篇文章,以“實話”為特點,曹操想“以實擊虛”,打破世人的流言蜚語。雖然沒有達到這樣的效果,但曹操的這篇文章,卻可以看作曹操本人的內心寫照。

    這篇文章說,曹操最開始的志向,只想當一個平西將軍。可是隨著自己的功績越來越大,自己的地位已經到了丞相,可以說是位極人臣。因此曹操就沒有對功名的奢望了。他自己的內心深處,並沒有想推翻漢室,但是自己不會為了的到忠臣的虛名,把權力交出去,因為如果那樣做,會有人陷害他,那是“得虛名而處實禍”,對於土地,金銀,則可以交讓出去一些。況且自己在朝廷,外部的諸侯才不敢擅自稱帝,否則的話,就不知道有幾人稱帝,幾人稱王了。

    可見曹操並擁護漢室的心志,是儲存了很長一段時間的。後期曹操當了魏王,他心中仍然沒有要稱帝地年頭,而是說,如果機緣允許的話,自己願意當週文王。周文王姬昌一生是商臣,但他請出了姜尚,為武王伐紂打下了基礎。曹操是想做周文王那樣的後封之君。

    至於曹操的舉動被人歌頌,則是時代的變化。在遵循的正統的古代以前,諸葛亮、關羽這些忠義君王的人物,被越捧越高;曹操卻一直被罵作曹賊,尊劉貶曹不是一部《三國演義》,而是幾百年封建朝代的情感基調。知道鴉片戰爭之後,國運變衰,亂世之中,人們不得不打破根深蒂固的思想觀念,以向外部尋求救亡圖存的思想武器,繼而對中國的傳統開始反對、責難,最後演變到用極端的方式打破。對曹操的平反,則是這個大時代下破舊圖新的具體寫照。

    魯迅是第一個站出來給曹操平反的。他稱曹操為英雄。

    魯迅認為,曹操的評價之所以不夠好,是因為魏國的統治的時間不夠長,

    因為年代長了,做史的是本朝人,當然恭維本朝人物;年代短了,做史的是別朝人,便於自由地貶斥其異朝人物。所以在秦朝,差不多在史的記載上半個好人也沒有。曹操在史上的年代也是頗短的,自然也逃不了被後一朝人說壞話的公例。其實,曹操是一個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個英雄,我雖不是曹操一黨,但無論如何,總是非常佩服他的。

    緊隨其後的是毛澤東,他認為曹操有三大功勞:

    第一,在軍功上,曹操統一了黃河南北的大片平原,為後來司馬昭統一全國,打下基礎;

    第二,在民生上,曹操抑制豪強,實行屯田制度,推行法治,給北方的社會生產帶來了穩定和發展;

    可有一條要注意的是,在易中天之後,在對曹操的平反的呼聲越來越大,甚至很多人把曹操作為自己學習的物件,這也和起伏不定的經濟發展時代不無關係。曹操有可取之處,毛宗崗曾經評價過曹操,”奸雄“二字恐怕不是一般人能夠罵得的,也可以說,奸雄的曹操,一般人也學不得。

  • 6 # 宣紙講歷史

    曹操也想當皇上,但是他不敢,因為朝中總有一批龐大的反對力量,而且反對力量非常之堅定。

    這幫人大多按照察舉制度被推舉上來,沒有什麼真本事。察舉制漢朝創立,到東漢中後期,它的弊端越來越嚴重。他們往往推薦名望家庭的子弟而不管其學問品質如何,被察舉者也大都名不符實。

    東漢末年,中央出現了宦官與外戚交替專權的局面。地方有豪強地主和軍閥勢力。曹操在這個過程中崛起了。曹操需要大量的人才。過去的察舉制完全不能滿足他的需要,於是他頒佈“惟才是舉”令。血緣不管用,也不看品德,曹操只看才幹。哪怕是雞鳴狗盜之徒,只要他有本事,曹操就要。惟才是舉使曹操帳下文才武將冠絕一時。曹操手下能人太多了。“惟才是舉”令,直接奠定了曹操在北方稱霸的基礎。曹操雖然多疑,但是他在用人上還是很下功夫的。

    曹操的“惟才是舉”令會妨礙誰呢?會妨礙誰的官員俸祿呢?就是透過察舉制選拔上來那批人。曹操沒有廢除這一制度,每年仍然透過這一選官制度選拔上來很多人。曹操養了一大批沒用的庸人。具體辦事兒的,能領功受賞的,還是透過惟才是舉選拔上來的人。所以曹操得罪了一大片。曹操一旦當皇上,就斷了這批人的活路。

    本來曹操想,把“他想當皇上”的想法透個風出去,大臣們推他上皇帝寶座,魏王就是這樣成功當上的。但是他發現這一套不靈了,有人真阻攔。曹操很生氣,誰反對就殺,荀彧、荀攸全被殺了。但最後他就是獲得不了朝臣的一致認可。他那麼大的權勢,最後不得不仰天長嘆:

    若天命在吾,吾為周文王矣!

    其實“江山”是雄才大略的曹操打下來的,曹操為他的兒子開闢道路,最後兒子曹丕稱帝。

    至於“為什麼會得到吹捧與歌頌”,我認為是統治階級為維護自身利益,宣傳正統思想的需要。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學習不好的孩子將來怎樣就業?有哪些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