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hsl810

    開掛吧……這局勢真心難玩。

    崖山海戰與其他戰役不同,南宋已經事實滅亡,可以說這所謂“二十萬大軍”就是一群難民,其中大部分恐怕都是官員和親屬,戰鬥力幾乎就是負數。而剩餘的軍人此時也是連遭失敗,國破家亡,戰鬥意志極其可疑。而且海軍主力此時已經投降了吧(這個沒查證),餘下的不過殘兵敗將而已,從張世傑搞鐵鎖連舟就能看得出來,如果不是艦隊兵員素質低下,誰會搞這麼一個被動挨打的陣型……

    人吶,是很多變的動物,在意志堅定時,可以拼死殺敵。但是一旦精神垮了,emmm……╮(╯_╰)╭

    話說要救南宋,高宗時代是最有機會的,何必折騰到崖山來,莫非指望一葉孤舟澳洲?

  • 2 # 一生風漂流

    崖山海戰熟悉歷史的人都知道是南宋王朝滅亡的最後一戰,雙方分別是宋朝軍隊和蒙古軍隊,這場戰役是很少見的古代大規模海戰,,最後的結局是蒙軍以少勝多戰勝了宋軍,陸秀夫揹著少帝投海自盡,大批軍民也投海徇國,至此宋王朝滅亡,中國進入了被遊牧民族統一征服的時代,崖山一戰使華夏文明出現了一個斷層,其影響廷續至今,之後明清文明與之前也大不相同。崖山海戰有人稱為漢民族的悲歌。

  • 3 # 歷史小兵感悟未來

    前言:關於崖山海戰,筆者在以前的提問中就關於為什麼宋軍不向海南等地撤退做了一些解答。但關於這次海戰本身,筆者認為,對南宋而言,這是一場“戰略上必敗,但戰術上卻該取得勝利”的戰爭。

    簡單的覆盤“崖山海戰”

    參戰雙方實力對比:

    主將:

    元軍主將張弘範,北地漢人,元蒙大汗忽必烈賜金刀“九拔都”,有傑出的軍事才能,在征伐南宋過程中戰功赫赫,曾寫詩云“我軍百萬戰袍紅,盡是江南兒女血”。宋軍主將張世傑,同為北地漢人,是元軍主帥張弘範之同族堂兄,因政治理念不同而投南宋,主張堅決抗元,多次指揮宋軍擊退元軍,與文天祥、陸秀夫被譽為“宋末三傑”。

    兵力:

    曾有記載雙方兵力達30萬至50萬,但過於誇張,不予採信,按通用正史為準,其中元軍2.5萬餘人,宋軍軍民共計20萬左右。但這裡有一個不容忽略的事實,元軍兩萬餘人為張弘範、李恆所率領的徵南勁旅,協大勝之威,後勤補給無虞,士氣高昂。而宋軍雖擁眾20餘萬,但其中有收攏的殘軍、臨時來投的義軍、追隨逃難的百姓、還有大量的太監宮女,且元軍圍困後,飲水、糧食等補給被斷,人心不穩,士氣低落。元軍擁有各類船隻420餘艘,宋軍在1000艘以上。

    雙方戰術:

    宋軍張世傑採取了死守策略,主動放棄出南面海口,焚燒陸地行宮,將所有人員遷移到海上,千餘艘船隻接船成寨,將皇帝龍舟至於最中心。

    元軍張弘範首先封鎖了南面出海口,將元軍分成四路,利用漲潮和退潮的時機南北夾擊宋軍船陣。

    結果:

    宋軍船陣外圍被破後大亂,被元軍直接衝入皇帝的龍舟附近,陸秀夫揹著小皇帝跳海,軍民也大多跳海殉國,南宋覆滅。此役,光是元軍繳獲的南宋艦船就達800餘艘。

    崖山海戰南宋方面到底有無失誤?能否有打贏的機會?

    大家先看看下面的圖

    看了這副還原戰場的圖後,大家有什麼感想沒有?沒錯,今天有人稱“崖山海戰”是世界四大海戰之一,但是我們不得不說,“崖山海戰”實際上就是一場“水戰”,甚至可以說是一場“港口攻防戰”,離我們腦海裡認知的“海戰”形勢相去甚遠。

    我們看看戰場的地址,其實這場戰爭發生的地址就是夾在崖山背海面和大陸之間一片狹長的出海航道。

    那麼我們看看張世傑的策略,為什麼張世傑要採取放棄南面的出海口,燒燬陸上行宮和連船成寨?筆者認為,首先張世傑採取防守的策略沒有錯,雖然元軍僅兩萬餘人,船四百餘艘,明面上不如南宋,但南宋此時斷水斷糧,人心渙散,其焚燒行宮和將所有人員遷到海上的目的就是為了防止有人私自逃跑從而打擊軍民決心和士氣不得已而為之的策略。在此種情況下,如果主動進攻受挫,那麼20萬南宋軍民可能不戰自敗。

    雖然張世傑的防守策略並無不妥,但具體的防守戰術就有待商榷了。不可否認,張世傑在曾經在陸地上防守鄂州等地時經驗豐富,多次擊退元軍。但對於崖山一戰來說,感覺其軍事部署有很大的問題,不像是一名百戰宿將的沉著,而更多的,像是長期奔波後無奈的賭氣般的求死。

    首先,崖山南面的出海口被張世傑完全放棄,如果張世傑能分出一部分力量在南面海面佈防,難麼元軍首先不能很輕易突進港口,即使被突進港口,只要宋軍的牽制力量沒有完全被覆滅,那麼依然可以從元軍背後進行襲擊和騷擾,讓其不能從容的佈陣直撲宋軍船寨。即使宋軍主力戰敗,也可以接應殘軍出海逃生,不至於損失全部力量。

    其次張世傑沒有將崖山航道的地形優勢利用起來,才到崖山之時,張世傑就知道了崖山北面的航道水淺而礁石多,才把船隊停靠在了崖山南面。那麼,完全可以在崖山北面的水面將一部分大船自沉,徹底的封鎖北面的航道,這樣元軍的船隊即使漲潮,也不能從北面突入,至少可以避免被南北夾擊的情況。

    再者,完全放棄陸地,失去依託和制高點。雖然張世傑把軍民全部遷入船上,但我們前面分析了,這場海戰實際上是一場港口附近的攻防戰,那麼,如果以少量的兵力控制崖山制高點,一則可以用火器,石砲等遠端武器對元蒙船隻以打擊,二則可以居高臨下,對戰場全貌有認知,用旗語或是煙火指揮,不會出現元軍艦船已經逼近皇帝龍舟張世傑還不知道的情況。

    最後,一場國運之戰,在兵力和船隻佔據優勢的情況下,沒有安排一支預備作戰力量。我們可以看見,元軍在突破宋軍船隻外圍防線後就如同狼入羊群。如果此時,有一支或是兩支15艘左右的戰船作為預備隊,有針對性對突進防線的元軍迎頭而上進行阻擊,那麼,局面將完全不同。

    應該這樣講,單純的從戰術角度來說,這是一場簡單的港口防守戰,以張世傑手中的牌,即使算上種種不利的因素,也不會打出個全軍覆沒,十萬軍民齊赴海的結果。給人的感覺就是一位為國征戰的老將,看著元蒙一步步的侵吞著國家的領土卻無力迴天的絕望,“就這樣了,老子不退了,大不了一死報國”。

    其實,從戰略上講,從賈似道將南宋的精銳力量都損失在長江防線以後,南宋的頹勢就不可挽回,一步步的堅持,一步步的抵抗,一步步的退卻,只是人們心中對信念的一種堅持而已。近千年的雨雪風霜,正是這種信念支援著我們中華民族屹立不倒,我從不相信什麼“崖山之後無中國”,因為,今天的我們仍然可以在我們的崖山邊上,用我們傳承至今的語言和文字,用我們的文化傳統,為祖先們敬一杯酒,燒一縷紙,寫一篇文,如此而已。

  • 4 # 李從嘉的戰爭茶室

    崖山海戰南宋海軍根本沒有可能全身而退,因為他缺乏足夠的淡水和補給。在崖山海戰期間,南宋十幾萬水師飲水極為困難,就連小皇帝也只能保證有三桶淡水供應。因此全軍上下必須立刻進攻,否則就會現全軍渴死。打贏了海戰後,南宋還要奪取大量沿海地盤才能保證這隻水師的供應,而在1279年全年忽必烈在西北沒有戰事,元軍還整合了投降的數十萬南宋士兵,正好可以集中全部力量和南宋PK,南宋方面很難完成這一連串動作。

    南宋對抗元朝關鍵點在1276年,這年春天(三月份)南宋投降,而到了夏天就出現了元朝就出現了西北諸王的反叛。忽必烈派自己的兒子昔裡吉和丞相觀童領兵出戰,結果卻發生了平叛大軍綁架他兒子和丞相的囧事。兩股叛軍合流後擁戴蒙哥之子劃裡吉為大汗,一度逼近和林。為了解決叛軍,忽必烈不得不親自出手,還從南方戰場上調回了大量侍衛親軍。如果南宋能堅持幾個月,戰局會有很大變數。

  • 5 # 以史勵人

    崖山海戰是宋軍的存亡之戰,有的人號稱“崖山之後再無中華”,歷史悄悄話是不認同這種觀點的,在此不再多述。那麼宋軍應該運用什麼戰術才能打敗蒙軍,並全身而退呢?

    我認為全身而退是不可能的,但是打敗蒙軍是有一定機會的,讓我們回到那個年代,排兵佈陣一番。

    知己知彼

    宋軍:軍民20萬人,其中有文武百官、太監宮女、士兵家屬、平民百姓等;戰船1000艘;士氣指數因連番失敗為50%;指揮官:張世傑。

    元軍:部隊2萬人,其中蒙古人2000人,其他為契丹人、金人、西夏人、漢人混編;戰船300艘;士氣指數因連番勝利為100%;指揮官:南宋降將張宏範;

    戰場環境:戰場西臨湯瓶山,東有崖山,兩條山脈由北向南延伸入海,像一個半開的閘口。

    張世傑的失敗戰術

    張世傑厭倦了長時間的逃亡,放棄搶佔兩山之間的出海口,將戰船用鐵鏈連起來,將所有人集中到了戰船上。這基本上就是在等死的戰術。

    應該如何排兵佈陣

    1.人員編制

    將20萬人進行分類:

    老人、婦女、孩子全部留在山上的營寨之中,選拔人員編制為後勤軍;

    士兵按照之前所屬的部隊進行編制,各派戰船,為作戰軍;

    集中青壯力量,選拔有經驗的漁民,編制民兵,為策應軍。

    2.作戰任務

    作戰軍駕 船背依崖山鋪開陣勢;後勤軍為船上部隊提供給養;策應軍帶足糧食,駕駛載滿易燃物品的船隻,埋伏在出海口處。

    3.戰機決斷

    作戰軍與蒙軍戰鬥漲潮時,逐漸放棄戰船至山坡之上。策應軍引燃船隻,使其順潮而下,火燒蒙軍。

    計策發揮

    針對宋軍的時局和蒙軍的組成,詐降計和離間計都是有可能施展成功的。

    但是就算崖山之戰拼贏了,又能如何呢,或許當時的宋人已經認識到自己絕無機會奪回曾經的國土了,所以才不約而同的選擇有骨氣的死去。

    鳳凰浴火,涅槃重生。中華民族的節氣沒有消亡,脊樑沒有彎曲,信仰沒有斷裂。復興中華,揚中國威,今天我們做到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汽車大燈加裝透鏡的利與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