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風雅宋

    渴望透過閱讀提升自我者,一般特別重視經典。只是開卷讀來,偶爾會遇到這種情況,儘管是眾人交口稱讚的名著,自己卻讀不進去,不知所云,毫無所獲,甚至難以讀下去了。這時,是棄書,還是硬著頭皮啃下去呢?我個人也曾被此問題困擾,目前基本能夠應對這種問題了,在此分享給需要的朋友們。

    首先,如果讀書較少,閱讀的興趣和習慣尚未培養起來,遇到讀不下去的名著,最好放在一邊,轉而閱讀其他名著。

    之所以建議暫時放棄,是因為這類讀者閱讀興趣還沒培養起來,尚未感受到閱讀的樂趣,強讀硬讀,很可能令人心生厭倦和畏懼之情。硬讀的結果,很可能是,對讀名著失去了興趣和信心,不再嘗試閱讀,這種害處太大了。

    建議這類讀者暫時放棄,並不是永遠不再碰這些名著。莎士比亞的戲劇、曹雪芹的《紅樓夢》和泰戈爾的散文詩,都負有盛名,我曾嘗試閱讀它們,可惜沒讀進去,感受不到它們的妙處,於是,就放棄了。

    當人讚美它們時,我甚至會神經質地詆譭這些名著。後來,無意中再接觸它們,竟然都能讀懂了,還產生了極大的共鳴感。隨後,我就成了莎翁的粉絲、紅樓迷和泰戈爾的擁泵!

    由於這些閱讀經歷,再遇到讀不懂、不喜歡的名著時,我習慣性地將之放在一邊,先讀別的名著。過段時間,再來翻這些書,如果還是無感,就再放一放。有些書,連續嘗試幾回,都沒感覺,可能真的不對味,也不必勉強了。

    其次,人與人之間的緣分有淺深,人書之緣,亦有淺深。而緣分是強求不來的。

    名著如美人,環肥燕瘦,各具風韻,能夠兼愛眾美,欣賞各種佳作,自然是幸福之人。

    而偏愛其中一些,與之相知,充分感受其美好,亦非不幸之徒。

    更不必因為有些不喜歡部分名著,而覺得傷感。名著之所以為名著,是因為它們本身具備豐富的營養,值得反覆咀嚼,每次閱讀,都能有所收穫,一流的經典名著,都值得人們終身閱讀。

    弱水三千,一瓢足飲。佳人千萬,獨與那人心成目許,亦別具幸福滋味。

    好書似益友良朋,二三子足矣。

    第三,人自身的水平和價值,與閱讀名著數量多寡,並無必然聯絡。

    多讀名著,當然是好事。讀的不多,亦未必是壞事。

    學而不思則罔,一味求多求快,以閱讀名著數量為追求,以為讀得多了,水平肯定更高,這是片面的。

    讀而不思,再多名著,都不能拯救空洞淺薄的靈魂。

    之所以強調閱讀名著的重要性,是因為“思而不學則殆”。一味自己探索、思考,別無依傍,自我作古,師心自用,以為讀名著會束縛限制自己,看似有理,實為愚蠢自卑。名著是人類歷史上最優秀的一批人的思考的結晶,透過精讀名著,我們能夠高效提升自我,成為優秀之人。

    為了保持所謂“自我”“個性”,而閉門造車,放棄學習,最後很可能出落成為井底之蛙。

    為何許多“民科”不被學院中人看重?難道完全是因為“學院派”自負自大,害怕被打臉?!

    顯然,並非如此。很多民科、所謂“民間高人”,對某些領域的歷史和現狀缺少基本的瞭解,所作的嘗試和努力,可能還停留下幾百年甚至幾千年前的水平,還自以為發現了新大陸,開創了新天地。而與他們同樣對相關專業領域的無知大眾,也跟著他們一起,攻擊和指責他們並不瞭解,也不願瞭解的所謂“學院派”了!這是題外話,不再展開了。

    第四,閱讀方式的選擇,書籍的取捨,應該根據讀書目的和動機調整。

    如果是為了從事研究,相關領域內的名著和經典,有許多是比必讀物!如果讀不懂,那麼,一一解決不懂的地方,需要沉下來,耐著性子,一步步讀下去、讀完。

    這種過程,非常辛苦。結果,卻可能無比甜蜜。透過精讀專業名著,能夠儘快熟悉和掌握相關領域,系統把握全域性,便於開展進一步的研究了。

    如果只是為了愉悅性情、提升涵養、昇華氣質,大量閱讀名著是可行、必要的,只是,沒必要非讀那本書不可。

    無論如何名滿天下、如雷貫耳,別人將之供奉神壇、尊為“必讀”“不得不讀”“幾大經典”,只要自己無感的名著,都可以不讀。

    如果只是為了消遣休息,那麼,愛怎麼讀,就怎麼讀。讀兩頁,不想讀了,把書扔一邊,沒問題。過幾天,偶爾看到這本書,又拿起讀來,再扔一邊,一樣沒問題。不要因為名著的光環,不要因為名人的名頭和推薦,既然是為了放鬆身心,何必讓自己這麼累呢?

    第五,精讀和細讀的要求,只是對少數人的,不要以學者和專家的要求苛責自我。

    司馬光曾告訴“蘇門四學士”之一的張耒,說人們讀書有個壞毛病,就是一本書還沒讀完,又開始讀第二本,甚至同時讀許多本,有些書時常不能讀完。這是“學者”的大忌!

    不少人,抱持這種觀念,認為讀名著,一旦開始讀了,就必須讀完,否則,就是毅力不足,精力渙散,自制力差。

    這是莫大的誤會和偏見!對學者和專家而言,精讀名著,儘可能讀懂它們,是研究的需要,不能遷就興趣和偏好,是一種不應該逃避的“苦役”!

    這種苦役,不應該加之於普通讀者。

    對放棄閱讀不愛看或看不懂的書籍,只管興趣,與毅力、自制力沒關係!

    對人毅力和自制力的評價,主要用在他們的職業和事業方面,如果閱讀與工作和事業無關,就不要濫用這種評價機制,更不要隨便給人給己扣上定力差的帽子!

    人的注意力和自制力“能量”是有限的,應該用在“刀刃”上,不要亂用濫用!

    最後,讀書是自己的事,一切經驗、建議和意見,都只能作為參考,適合自己的方法和路徑,只能透過自身的閱讀,不斷摸索、總結而來。

    雖然答主喜愛閱讀,也有些許經驗教訓,也曾讀過關於如何讀書的文字,但最後發現,真正適合自己的方法,還只能自己探索。別人的意見,擇善而從即可。

    同時,應該注重培養閱讀的興趣,不要輕易蠻幹、硬讀強讀,閱讀垃圾文字,敗壞閱讀胃口,喪失閱讀的情趣。

    有志於透過閱讀提升自我者,還要平衡廣博與專精、“業內”與“業餘”等關係了。這就是另外一個話題了。

    更多人文解讀,敬請關注:風雅人文觀察。

  • 2 # 沁楓歸晚

    經典名著讀不下去怎麼辦?

    看到這個問題非常感同身受,大學時,我也遇到過這個問題,當時看的第一本名著《安娜卡列尼娜》第一次讀了十幾頁實在覺得無聊就沒看了,然後再次去圖書館的時候又看到這本書,就順手又拿下來多讀了十幾頁,發現又看不下去放回去了,就這樣反反覆覆了3次,到第四次的時候我就告訴自己,今天再看不下去再也不看這本書了,結果那天一口氣看了三分之一,一直在圖書館看到天黑都不想走。

    雖然這本書講述的是外華人的生活,但是卻感覺就像發生在自己身邊一樣,書中有好幾條故事線,作者都能把它們巧妙結合,每個故事線的主人公不同,但是命運卻又互相呼應,看完這本書自己還哭的稀里嘩啦。

    雖然時間已經很久,對於書中的內容已經記不清楚,但是那種震撼的感覺卻一直沒有消失,這就是經典的魅力吧,所以越是自己讀不下去的經典越是可以讀一讀,雖然前期讀的非常痛苦,但是看完一定會有所收穫。

    該如何選書?

    首先可以在豆瓣上看一下評論,一般豆瓣評分較高的書質量相對有保障;其次可以看一下該書的書評,豆瓣上也有書評,透過書評了解該書大體內容;然後也可以關注一些聽書的節目,比如有書,十點讀書,喜馬拉雅聽書,樊登讀書會等,很多好書這些平臺也會有聽書,透過聽書可以大致瞭解一本書的精華,再確定自己是否要去讀這本書;最後,也是我之前用的最多的方法,我會去書店或者圖書館看看有沒有紙質書,然後細看一下目錄和書本的開頭幾段話,再幾十秒快速翻完一本書,大致就可以知道這本書我還想不想看。

  • 3 # 待曉兒

    我建議既然已經開始讀了那就讀下去,不能既沒有取得預期成果,也對不起之前所付出的努力。

    名著都有價值,對內容感到厭煩,不妨帶著探尋的目的去閱讀

    既然能被稱作名著,那麼肯定是有不在少數的人對它產生了認可。那麼這些書肯定是內藏了一定的價值,文字技法、內涵主題、現實對映、精彩想象、行篇佈局……這種價值可以藏在任何一處地方。探尋這種價值就像尋寶的過程,為的就是突然破解謎題過後的欣喜。

    如果抱著這種目的去讀那些已經感到枯燥的名著,閱讀的體驗將會好很多。

    看過一本書和看完一本書是不一樣的

    我建議讀一本名著就要把其所有文字都讀過,包括前言、序言、後記、答謝這一類非正文部分。這些都能加深對書籍本身的理解上去。

    即使不喜歡該名著,那也堅持去把每一個字都看進去,你會發現,讀書半途而廢和全部翻過一遍

    是有天和地的差別的,最主要的是心理的感受,彷彿完整的閱讀會讓人昇華一樣。架構了完整的體系,才能對書籍蘊含的價值產生一個模糊的輪廓,否則就像盲人摸象一樣,得到的認知是不健全的。

    選書要考慮兩方面因素:興趣與功利

    要麼不翻一頁,要麼全部讀完,這是面對一本書時應有的態度。

    如果翻開一部分又放棄,既沒有獲得認知上的昇華,也浪費了之前所花費的時間,是最不划算的事情了。

    興趣可以讓人對書籍的內容產生期待,而功利卻可以讓人在獲得知識的同時,對生活有所改變。這兩點都滿足最好,如果只滿足一方,那該書也值得一讀;如果既沒興趣,也沒用處,聰明人從一開始就不會選擇翻開它。

    讀書是成本最低的事情,最壞的結果也就是積累的知識沒有用處而已,並沒有實質性的壞處。所以,要想提高自己、改變自己,從讀書開始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玫瑰香葡萄怎麼疏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