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剛剛三歲的時候,母親就教他讀書識字,四歲時,他已會念百餘字了。
有一天,他的媽媽說:“昨天我教你的字會背了嗎?”孔子說:“都記住了。”媽媽說:“那好,明天一早我考考你。”
孔子和哥哥睡在一起,這天晚上,他鑽入被窩後對哥哥說:“哥哥,媽媽教給你的字都記住了嗎?”哥哥道:“都記住了。你呢?”孔丘說:“我已經練了多遍,也許都記住了,可又沒有把握,明天一早娘要考我,若有不會的,娘一定非常傷心和難過。不行,我一定要起來再多練幾遍。”哥哥被他這種刻苦學習、孝順母親的精神所感動,心疼地說:“天氣涼了,別起來練了,就在我的肚子上寫吧。我能感覺出對錯,也好對你寫的做個檢查!”
於是,小孔丘就在哥哥的胸口上寫了起來。每寫一字,就唸出聲來。可這聲音越來越輕,當他寫完最後一個字的時候,聲音也聽不到了。哥哥驗完他的最後一個字,聽著他那均勻的呼吸,望著他甜中帶笑的睡容,既心疼又愛憐。
第二天一早,在母親考核時,他一遍透過。母親驚喜道:“這孩子真神了,前天教了他那麼多字,只過了一天,就如此滾瓜爛熟,將來準能幹大事啊!”孔丘望著母親欣喜的面容,高興地笑了。
在孔子超人的天資背後,更多的是那鍥而不捨的精神和刻苦勤奮的汗水。
子向老子學習
老子,是周朝掌管藏書的史官,以淵學聞名於世,世傳孔子曾向老子學習。此故事見於《史記•孔子世家》中的記載:“魯南宮敬叔言魯君:‘請與孔子適周。’魯君與之一乘車,兩馬,一豎子俱。適周問禮,蓋見老子云。”王符《潛夫論•贊學》也說:“……周公師庶秀,孔子師老聃。……夫此十一君者,皆上聖也,猶待學問,其智乃博,其德乃碩,而況於凡人乎?”
孔子60歲了,還拜師學琴。他學琴與別人不同,別人總是迫不及待地要求換新曲子,往往一首曲子只學兩三天。可是空子學一首曲子埋頭一練就是十天,明明已經彈熟了也不肯換新曲子。他不但把曲譜彈熟,而且還要透過曲子的旋律來揣摩出曲子的精髓和主人公的人品、個性、精神甚至外貌。
春秋時的書,主要是以竹子為材料製造的,把竹子破成一根根竹籤,稱為竹“簡”,用火烘乾後在上面寫字。竹簡有一定的長度 和寬度,一根竹簡只能寫一行字,多則幾十個,少則八九個。一部書 要用許多竹簡,這些竹簡必須用牢固的繩子之類的東西編連起來才 能閱讀。像《易》這樣的書,當然是由許許多多竹簡編連起來的,因此 有相當的重量。
孔丘花了很大的精力,把《易》全部讀了一遍,基本上了解了它 的內容。不久又讀第二遍,掌握了它的基本要點。接著,他又讀第三 遍,對其中的精神、實質有了透徹的理解。在這以後,為了深入研究 這部書,又為了給弟子講解,他不知翻閱了多少遍。這樣讀夾讀去,把串連竹簡的牛皮帶子也給磨斷了幾次,不得不多次換上新的再使 用。
即使讀到了這樣的地步,孔子還謙虛他說:“假如讓我多活幾年,我就可以完全掌握《易》的文與質了。”
孔子剛剛三歲的時候,母親就教他讀書識字,四歲時,他已會念百餘字了。
有一天,他的媽媽說:“昨天我教你的字會背了嗎?”孔子說:“都記住了。”媽媽說:“那好,明天一早我考考你。”
孔子和哥哥睡在一起,這天晚上,他鑽入被窩後對哥哥說:“哥哥,媽媽教給你的字都記住了嗎?”哥哥道:“都記住了。你呢?”孔丘說:“我已經練了多遍,也許都記住了,可又沒有把握,明天一早娘要考我,若有不會的,娘一定非常傷心和難過。不行,我一定要起來再多練幾遍。”哥哥被他這種刻苦學習、孝順母親的精神所感動,心疼地說:“天氣涼了,別起來練了,就在我的肚子上寫吧。我能感覺出對錯,也好對你寫的做個檢查!”
於是,小孔丘就在哥哥的胸口上寫了起來。每寫一字,就唸出聲來。可這聲音越來越輕,當他寫完最後一個字的時候,聲音也聽不到了。哥哥驗完他的最後一個字,聽著他那均勻的呼吸,望著他甜中帶笑的睡容,既心疼又愛憐。
第二天一早,在母親考核時,他一遍透過。母親驚喜道:“這孩子真神了,前天教了他那麼多字,只過了一天,就如此滾瓜爛熟,將來準能幹大事啊!”孔丘望著母親欣喜的面容,高興地笑了。
在孔子超人的天資背後,更多的是那鍥而不捨的精神和刻苦勤奮的汗水。
子向老子學習
老子,是周朝掌管藏書的史官,以淵學聞名於世,世傳孔子曾向老子學習。此故事見於《史記•孔子世家》中的記載:“魯南宮敬叔言魯君:‘請與孔子適周。’魯君與之一乘車,兩馬,一豎子俱。適周問禮,蓋見老子云。”王符《潛夫論•贊學》也說:“……周公師庶秀,孔子師老聃。……夫此十一君者,皆上聖也,猶待學問,其智乃博,其德乃碩,而況於凡人乎?”
孔子60歲了,還拜師學琴。他學琴與別人不同,別人總是迫不及待地要求換新曲子,往往一首曲子只學兩三天。可是空子學一首曲子埋頭一練就是十天,明明已經彈熟了也不肯換新曲子。他不但把曲譜彈熟,而且還要透過曲子的旋律來揣摩出曲子的精髓和主人公的人品、個性、精神甚至外貌。
春秋時的書,主要是以竹子為材料製造的,把竹子破成一根根竹籤,稱為竹“簡”,用火烘乾後在上面寫字。竹簡有一定的長度 和寬度,一根竹簡只能寫一行字,多則幾十個,少則八九個。一部書 要用許多竹簡,這些竹簡必須用牢固的繩子之類的東西編連起來才 能閱讀。像《易》這樣的書,當然是由許許多多竹簡編連起來的,因此 有相當的重量。
孔丘花了很大的精力,把《易》全部讀了一遍,基本上了解了它 的內容。不久又讀第二遍,掌握了它的基本要點。接著,他又讀第三 遍,對其中的精神、實質有了透徹的理解。在這以後,為了深入研究 這部書,又為了給弟子講解,他不知翻閱了多少遍。這樣讀夾讀去,把串連竹簡的牛皮帶子也給磨斷了幾次,不得不多次換上新的再使 用。
即使讀到了這樣的地步,孔子還謙虛他說:“假如讓我多活幾年,我就可以完全掌握《易》的文與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