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陳悅漫步海邊
-
2 # 帝國中興
甲午海戰中北洋海軍的裝備相較於日本海軍還是有很大的優勢的,至於有人說北洋海軍的裝備完全落後於日本聯合艦隊的說法只是以訛傳訛,並不正確。北洋海軍自從1888年成軍到甲午戰爭爆發北洋海軍已經成立6年了,在這六年中早期北洋海軍在英國海軍專家朗威理的嚴格訓練下北洋海軍的官兵都有了很高的文化和軍事素養,這一點是日本海軍所不能比擬的,很多時候軍人的素質對戰爭的成敗也起到了不可忽視的作用,這是關於人的裝備,那我們再看下軍艦的裝備問題。
當時在整個遠東地區北洋海軍絕對的主力“定遠艦”和“鎮遠艦”一直都是巨人一般的存在,這兩艘軍艦也是日本海軍最為忌憚的軍艦,直到甲午戰爭爆發日本都沒有能夠與這兩艘軍艦相匹敵的艦艇。同時這兩艘軍艦的效能在當時的各國海軍裝備中也是十分先進的鐵甲堡壘式軍艦,兩艦各裝備了德國克虜伯公司生產的305毫米巨炮四門,這是日本海軍所沒有的,裝甲厚度也達到了驚人的14英寸,大約350毫米,無論是黃海海戰中這兩艘軍艦被擊中數百發炮彈,沒有一發炮彈擊穿它們的裝甲,由於受到裝甲的防護這兩艘軍艦的人員傷亡相較於其他軍艦也是比較少的。
在火炮方面中日兩軍所裝備的200毫米以上的大口徑艦炮中國為26門,日本為11門,而小口徑火炮中國裝備了92門,日本裝備了50門,無論是大口徑火炮還是小口徑火炮中國方面均具有壓倒性的優勢,只是在中口徑火炮上中日兩國的差距比較大,日本裝備中口徑火炮為209門,主要是120毫米速射炮,因此在海戰中日本火炮的射速優勢明顯高於中國,中國只有中口徑火炮141門,差距比較大,整體來看中日裝備的火炮可以是旗鼓相當。而航速方面中國軍艦的航速平均是8節,而日本軍艦的平均航速是11節,所以差距也不大。
在甲午海戰中日本軍艦12艘軍艦參戰,中國14艘軍艦參戰,中日參戰艦艇噸位分別為38000噸和40800噸,日本在噸位上稍微有優勢,但是他們的噸位是虛的,僅僅由商船改造而來的西京丸號軍艦排水量就有4100噸,而裝備只有120毫米速射炮一門。總體來看中日裝備相差其實不大,說白了就是在伯仲之間,至於說北洋海軍為何慘敗主要原因就是清政府腐敗,剋扣北洋海軍軍費,導致裝備陳舊。還有就是後期北洋海軍承平日久疏於訓練,並慢慢腐敗墮落,各級軍官沉迷酒色,士兵不是賭博就是嫖娼,導致軍心渙散鬥志全無,這一系列的原因是導致北洋海軍失敗的主要原因。
-
3 # 桌面戰爭兵棋
上圖是甲午海戰時,中日雙方海軍的主要資料對比圖。在紙面資料上北洋水師就已經被日本聯合艦隊所落下。還不要說北洋水師還面臨著劣質煤炭、缺少開花彈等許多外部原因造成的劣勢。接下來,我們先拋開外部因素,就從其本身給大家分析一下北洋水師的裝備情況。
先說噸位,甲午海戰中日雙方都投入了12艘戰艦,數量一致,噸位也相差不太大。但日軍噸位較為平均,實力均衡;而北洋水師除開定遠、鎮遠二艦,其他軍艦有的噸位才1000出頭,明顯弱於日本聯合艦隊。
在大海軍時代,基本噸位的大小就代表著實力的強弱。所以在甲午海戰最後,日本人擊沉了幾乎全部的北洋水師小艦,但還是有日本水兵抱著炮彈痛哭流涕道“定遠為什麼基擊不沉啊!”
既然說了噸位基本代表強弱,那為什麼日本軍艦可以虐北洋水師小船,但定、鎮兩艦卻拿噸位只有自己一半的日本船沒辦法呢?這還的從武器說起,北洋水師裝備的大炮都還是老式的克虜伯後膛炮,射速最快也只有1分鐘/發,定遠級的305主炮甚至3分鐘才能打出一發,這還是理論資料,實戰中是達不到的。而對手日本聯合艦隊早就換裝了新式的速射炮,每分鐘可發射8-10發,這是什麼概念呢?就相當於你拿著步槍,別人卻端著衝鋒槍,再加上炮彈的原因,導致整個甲午海戰北洋水師付出了慘痛的代價,卻未能擊沉一艘日艦。
彼時正處於海軍大變革時代,幾乎每隔幾年就會有新型海軍裝備的出現,而北洋水師已經多年沒有新鮮血液加入了。當年最新銳的主力艦超勇、揚威已垂垂老矣,大多數艦艇也年久失修有這樣那樣的毛病。面對清一色新型裝備的日本聯合艦隊,收穫一場慘敗也不是那麼讓人意外的事情。
回覆列表
甲午海戰中,北洋海軍的艦船裝備可以用一個字來總結,那就是——弱。而北洋海軍在甲午海戰慘敗的直接戰場原因,正是出在了裝備上。
可用作戰軍艦數量少
甲午戰爭爆發時,北洋海軍共擁有可以出海作戰的千噸級軍艦10艘,即“定遠”“鎮遠”“超勇”“揚威”“致遠”“靖遠”“經遠”“來遠”“濟遠”“平遠”。
同時間日本海軍可以出海作戰的千噸級軍艦則剛好是一倍,20艘,即“松島”“嚴島”“橋立”“吉野”“秋津洲”“浪速”“高千穗”“千代田”“扶桑”“金剛”“比叡”“筑紫”“高雄”“八重山”“大和”“武藏”“天龍”“海門”“葛城”“筑波”。
僅從軍艦數量來看,北洋海軍即弱於日本海軍。
可用軍艦老舊
北洋海軍全部10艘可用的千噸級作戰軍艦中,至1894年時艦齡達到10年的多達5艘之多(“定遠”“鎮遠”“超勇”“揚威”“濟遠”),可謂是一支疲老之師。
按照當時的海軍技術慣例,艦用鍋爐的使用壽命在15年左右,屆期就要進行大修,直接把舊鍋爐拆除,更換新鍋爐,以此保證軍艦的動力水平。而北洋海軍10艘主力艦中,5艘艦齡超10年的軍艦的鍋爐瀕臨報廢期,剩餘的“致遠”“經遠”級4艦,鍋爐也使用了7年之久,但是受限於經費,無法進行更換。到了甲午戰爭爆發時,北洋海軍主力軍艦的動力狀況十分堪憂。
軍艦火力貧弱
北洋海軍軍艦購買較早,多是誕生於以口徑換數量設計理念下的產物(即認為一門大口徑火炮可以勝過多門中口徑火炮,希望以火炮的口徑優勢來碾壓敵方的火炮數量優勢),因而主力各艦安裝的火炮數量非常有限。
總計10艘軍艦共裝備100毫米以上口徑火炮48門,而日本海軍主力20艘軍艦共裝備100毫米以上口徑火炮總數是170門,48VS170,差距之大可想而知。
(日本海軍大量裝備的120毫米口徑阿姆斯特朗式速射炮)
不僅如此,由於北洋海軍軍艦購買較早,1890年代後就再沒有大的更新換代。而日本海軍的新銳艦,幾乎全是1890年代的產物,其火炮大量安裝的新問世的,最大射速在每分鐘12發左右的速射炮。在日本20艘主力軍艦所裝備的170門大炮中,新式速射炮多達近70門之多,僅僅以速射炮的數量,就已經碾壓北洋海軍。
在火炮的效能方面,北洋海軍主力艦的48門中大口徑火炮,射速普遍在1分鐘至15分鐘發射1發,而日本海軍主力艦中的近70門速射炮,每門炮每分鐘可以發射10-12發,雙方的火力投射差距可想而知。
(北洋海軍“定遠”級軍艦的305巨炮,其實只是徒有虛名的銀樣鑞槍頭。因為是短管的低威力型號,其威力僅僅和北洋海軍中的新式210毫米克虜伯炮相當,弱於“平遠”艦的260毫米口徑主炮)
以往普遍認為,儘管北洋海軍火炮射速慢、火炮數量少,但是還佔據了一項優勢,即北洋海軍擁有8門大口徑的克虜伯巨炮,即305毫米口徑炮,佔有口徑的優勢。然而實際上,北洋海軍“定遠”級軍艦裝備的8門305毫米口徑巨炮,實際上是克虜伯公司生產的短炮管的低威力版本,其威力僅相當於北洋海軍“致遠”等軍艦裝備的210毫米口徑新式克虜伯炮,對日本海軍並無特別的威脅力。
(日本海軍“松島”級軍艦裝備的長管320毫米口徑迦納巨炮,威力遠遠大於“定遠”級的305炮)
不僅如此,日本海軍中的“松島”等艦裝備有3門320毫米口徑的法國迦納式大炮,口徑超越了北洋海軍的305毫米短管克虜伯炮。而且320毫米大炮的穿甲威力為2000米距離上可以穿透823毫米的鐵甲,而北洋海軍“定遠”級軍艦裝備的短管305毫米大炮,在2000米距離的穿甲力只有433毫米。
彈藥效能低下
除了軍艦老舊,動力不靈,火炮數量少,射速慢,威力弱之外,在決定炮戰結果的最後一環、也是最重要一環上,北洋海軍也居於下風,即彈藥的效能。
北洋海軍軍艦所裝備的100毫米以上口徑火炮,普遍為德國克虜伯式,配套克虜伯式彈藥,在彈種上,主要以克虜伯實心彈、穿甲彈、開花彈為主。
開花彈是以殺傷敵方甲板人員為主要用途的炮彈,對具有裝甲防護的軍艦,並無法起到摧毀其結構的效果,因而不是北洋海軍的主要彈種。而就北洋海軍所選擇的主彈種而言,又掉進了克虜伯公司的大坑。
(甲午海戰中,北洋海軍官兵作戰不可謂不應用,從具體的炮術例項看,炮術能力也堪稱高超,然而受限於單位時間的彈藥投射量過少,彈頭的效能低下,連一艘日本軍艦也未能擊沉。圖為日本軍艦“扶桑”在黃海海戰中的主要中彈示意圖,可見北洋海軍射來的炮彈大多是這邊進、那邊出。)
穿甲彈的基礎原理,是穿透目標後,而後爆炸,從而實現摧毀敵艦結構的效果。然而甲午戰爭時,克虜伯公司因為技術落後,尚未研發出可靠的彈底引信,因而克虜伯火炮所用的穿甲彈,均沒有引信。命中目標後,僅僅依賴炮彈內部的火藥摩擦爆炸,可靠性極差。所以克虜伯公司才推出了乾脆不浪費火藥,直接在彈頭裡填充砂土的實心彈。
(甲午戰爭時代日本軍艦主要採用的彈種是穿甲彈,又分為鋼鐵榴彈和堅鐵榴彈兩類。其中以阿姆斯特朗式居多,安裝有彈底著發引信,圖為日軍所用的鋼鐵榴彈示意圖)
甲午戰爭中,北洋海軍的穿甲彈、實心彈擊中日本軍艦,往往是從左舷進、右舷出,或者是穿入敵艦,根本不炸。而北洋海軍的開花彈,因為填充的是黑火藥,爆炸效能弱,命中日本軍艦後,也產生不了太大的殺傷力。
綜上可見,甲午戰爭時的北洋海軍的裝備情況是:軍艦少、軍艦老、鍋爐破、火炮少、發射慢、炮彈不靈。這種狀況下,要是能打贏海戰才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