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大雨夾雪
-
2 # 綠筆尖學堂
魯迅先生一生所寫的文章,雜文居多。小說次之,純粹的散文再次之。
他寫的文章,帶有濃濃的時代氣息。他所批評的很多社會現象,都帶有一定的時代背景。舊的時代畢竟已經過去,語文教材中應該多選入反映新時代的文章。
-
3 # 頌風f
魯迅當年的憤青,發表的文章既有積極意義的反封建,反獨裁的內容,也有個人糟粕的雜文。魯迅咒罵中醫是騙人的巫術,提倡廢除中國漢字,拉丁化。他反對國粹京劇,甚至調侃的攻擊梅蘭芳先生,嘲笑大唐楊貴妃是金魚眼,謾罵梅蘭芳大師。魯迅留下了四面亂掄刀的印象,難怪當今說,如果魯迅在1957年活著的話,右派必定是了。
-
4 # 大悔憶智周
教材中魯迅文章少些是好事
魯迅對社會對現實的關注和批判我想學生還是應該學習的吧,他的見解又是那麼大膽那麼獨立那麼深刻,這對於學生的人格形成和成才是有幫助的。個個唯唯諾諾,人云亦云,社會弊端和社會危機不會被發現和認識,社會不會平安不會進步。
魯迅的語言像格言、文言一般精警,也應該學習。
魯迅敘事寫人狀物的生動傳神,也應該學習。
但愚以為魯迅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全盤否定乃至取消漢字的態度和主張是應該抵制的,這種中國文化虛無主義有著五四時期的侷限,是偏激的過時的。自己不行就怪祖宗,其實祖宗比我們優秀曾經在世界遙遙領先。打倒祖宗就能趕超西方?全盤西化只能讓享樂主義、個人主義氾濫,讓社會失去秩序倫理,讓地球早日崩潰。歪果仁早一點接受中國天人合一與大自然和平共處的文化,不迷信科學,地球不會這麼快就千瘡百孔!
華人是忠厚的,奉行“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待人處世原則。在沈從文筆下,華人的淳樸善良令人心醉;古代小說裡的傳統華人特別愛惜名譽與家聲。而五四時期的魯迅們則主張“個性解放”,目空一切,我行我素。自己和老婆、孩子之外,一切不管不顧,本應斯文高貴的文人之間,尖酸刻薄,甚至互相謾罵、人身攻擊。
這些,是不應該教給我們的學生的。
沒有敬畏沒有愛沒有社會倫理道德的世界,不是人類的理想世界——不管生活如何沒有限度的享樂與舒適。
中國文化,從來沒有被征服,一說詩詞大會,唐詩宋詞的國家立即激動。
教材裡魯迅文章太多,由於魯迅的強大,很容易讓學生偏執一端,且此後走不出去。
看看網上有多少固執極端的噴子吧,其實他們就學到一點魯迅的皮毛。
-
5 # 水落石出slsc
魯迅先生是中國現代文學的一面旗幟,他的作品對於中國文壇、對於華人有著重要意義。
在基礎教育教材中,魯迅先生的選文是所有文學家裡佔比重最大的。近年來,各種版本的教材都有一個共同的傾向,要減少魯迅作品,給出的理由也是五花八門:晦澀難懂、跟不上時代、思想偏激……在社會上贊成者與反對者爭論不休。
我以為,魯迅先生作品絕對不可以刪減,理由是:
一、魯迅先生作品思想深刻,站在國家民族的高度揭露時弊。《狂人日記》揭示的封建禮教的“吃人”本質,表現了作者對以封建禮教為主體內涵的中國封建文化的反抗;也表現了作者深刻的懺悔意識。作者以徹底的“革命民主主義”的立場對中國的文化進行了深刻的反思,同時對中國的甚至是人類的前途表達了深廣的憂憤。《孔乙己》批判封建科舉制度,《祝福》強烈批判封建禮教吃人的本質……,須知要改變一個國家民族的面貌,首先是思想意識的改變,魯迅先生這樣去做了。今天,雖然是和平時期,但是,正如我們仍然要唱《義勇軍進行曲》一樣,仍然需要魯迅先生的作品,讓年輕人莫忘歷史。
二、魯迅先生作品毫不留情的暴露批判國民弱點。臺灣柏楊先生在《醜陋的華人》裡把華人種種陋習剝開,很大膽,但是,他只不過是華人一些日常生活的陋習,而魯迅先生則是剖析華人的靈魂思想,《藥》裡華老栓買人血饅頭治病,伸長脖子看同胞被砍頭……今天,我們社會太缺乏這樣的文學家,站在如此的高度,為自己的民族國家診斷把脈,開出藥方了。
三、魯迅先生的作品也不是一味的沉重,相信你還記得《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我”在百草園淘氣的情景,記得先生搖頭晃腦忘我讀書的模樣,《社戲》小孩們偷豆的場景讓你回到童年……
四、儘管魯迅作品文字有點晦澀難懂,但是並非完全會成為閱讀障礙,學生是可以讀懂的。文言文更久遠的文字都要選入教材,何況白話文。
魯迅先生作品對於今天的年輕人來說太需要了,現在的學生,對歷史對社會漸漸疏遠,缺乏使命感責任心,他們更多專注於個人的生活,每個學期都讓學生接觸魯迅先生作品,也是對年輕人的一種警醒、鞭策。
文學家是一個民族的良心,在基礎教育教材中,我們需要更多有良心有溫度的作品。
-
6 # 墨不留行
鄙人對減少魯迅作品在教材中的比例,進行更加精選的魯迅作品+更為豐富的其他作家的選文,這種模式是非常贊同的。
但我也同時反對一刀切認為魯迅作品不符合時代,晦澀難懂之類的觀點。針對題主問題的原因簡單做一下針對性的分析。
首先,魯迅作品在基礎語文教材中減少是必然的結構調整在過去的幾十年裡,魯迅作品一直牢牢佔據從小學到高中甚至大學的教材中,並且在任何語文考試中都佔據重頭。
這恰恰說明我們對於語文選段的資源貧乏,也欠缺個性和百花齊放。早在2000年後開始,就有許多專家提出建議,精選國內外優秀作家,甚至很多青年作家的優秀作品,平衡語文教材中的“魯迅熱”。
“減少魯迅作品的篇幅,百花齊放,也是糾正過往偏差的一個必要措施。”
其次,基礎語文教學不應對文學作品過度解讀魯迅的作品在教材中常常被解讀為晦澀難懂,其實在於過去教學中的過度解讀,總要挖地三尺找出“背後的含義”。
魯迅的作品有隱喻、有諷刺、有幽默、有嬉笑怒罵。其實只要自己參與過創作的人就明白,很多時候寫作者在創作時並未聯想那麼豐富,一定要寫出背後的深意來,往往是被外人解讀過深。
這種現象有點像某位登上百家講壇的教授談孔子的論語,從一句話裡可以講出40分鐘的心靈雞湯。這並非魯迅的問題,而是傳授這些知識的某些老師的習慣問題。
簡單的事物一定要講授複雜了,讓學生們越發對於魯迅的文學作品產生了反感。
於是在學校中往往流傳著一句順口溜: “一怕文言文,二怕寫作文,三怕周樹人。”
想當年,魯迅先生的一篇文章剛一發表,全國青年都是奔走相告,爭先觀摩的。
最後,合理化解讀魯迅作品,是尊重教育規律。魯迅的作品並未從基礎教材中消失,這是大幸。
作為中國現代文學史巨匠,其作品有著重要的文學價值和歷史價值,假如我們的孩子不再讀魯迅了,反而是一種悲哀。
關鍵在於如何讀魯迅,最關鍵在於如何安排魯迅作品的教育?
我認為應該尊重學生的接受規律。
教材選文可根據小學、初中、高中進行比例的逐漸增加,內容精選。
基礎教育階段重在語言素養的教育,培養聽說讀寫能力,尤其是小學階段,保留《少年閏土》和《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是合適的。
魯迅的一些側重於思想深度的文章就不必選擇,而是選擇一些語言優美的散文。
在高中階段,則可以重點選擇一些思想深刻的文章。
甚至更多的魯迅文章可以放在選修裡讓學生自己閱讀。
-
7 # 半卷
先問是不是,再看有沒有?
以前施行的是一綱多本,小學、初中、高中都有多套教科書,什麼人教版、滬教版、蘇教版等等,五花八門,說魯迅的選文少了,這是不負責任的,我說一些版本的教科書,提問者聽都沒聽過,談何魯迅文章少了呢?
這種情況是因為,很多人有一種妄想症,總覺得魯迅要被刪光了,所以一有人造謠,就有人信,一些無良媒體推波助瀾。然而,這些人總想搞一個大新聞,卻從來不曾認真瞭解過教科書和教科書的編寫。
事實上,魯迅的文章不好教,語文老師那裡有一個說法“一怕文言文,二怕作文,三怕周樹人”。魯迅生活時代畢竟跟我們這個時代有距離,沒有豐富的人生閱歷,如何理解魯迅?教了學生不懂,那麼,不等於是灌鴨式教育嗎?
因此,魯迅文章中小學刪減是有必要的,但是高中可以增加,哪怕中小學學習魯迅,也要讀那種富有生活情趣的文章,而不是富有戰鬥精神的文章。要充分考慮到中小學生的認知水平。高中生相比中小學生一定閱歷,可以學一點魯迅的文章。
魯迅是中國現代化程序裡不可或缺的一個標杆式的人物,他的影響力不會因為他的文章在在教科書裡刪減或者增加而遜色,倘若,真的因為刪了幾篇魯迅文章,他的魅力就不在了,那倒是真的沒必要選他的文章了,可是魯迅是那樣的作家嗎?
回覆列表
早些時候,中學語文就戲分三大塊,現代文,文言文,還有一個周樹人,充分說明魯迅文學作品的重要性。
然而,近年來,魯迅的作品刪減了較多,我們以前熟悉的種種,我們下一代則在課本上尋不到了。
這也是有原因的。一來,社會在進步,教學內容更加豐富,時代不同了,魯迅的時代,現在的學生難以有代入感,如魯迅的祝福裡面描寫的祭祀,社戲中的看戲場景,等等,這些富有特色的場景已經不見了,至於雪天捉鳥,月夜看瓜,划船偷豆等等,都有些久遠了。
二者,魯迅的雜文,所指示和批判的內容太多了,反映到當今社會,處處可見。如拿來主義,本來就是處理中國傳統文化的,也有批判的崇洋媚外的意味。再如,燈下漫筆中兩句,想做奴隸而不得和暫時做穩了奴隸,再比如,阿Q正傳,諷刺了阿Q精神等等。
我敢說,魯迅批判的這些現象,到中國社會上都有,而且很多人不敢直視。所以為了避免學生對社會現實失望,只能刪減一部分。
不論何種原因,魯迅的精神是不會滅的,也許我們也該像個真正的猛士,去正視淋漓的鮮血,直面慘淡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