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成語狐假虎威中的楚令尹昭奚恤。戰國時楚國令尹。令尹在中國歷史上,其職權在不同時代有著天壤之別。明清朝的令尹,其實就是一縣之長,在不同朝代曾有縣長、縣令、知縣、縣尹等稱呼。而在戰國時代的楚國,令尹則是其設定的最高官職,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掌握著朝廷的軍政大權,也就是俗稱的丞相、宰相或相國。
關於昭奚恤與江乙的相關記載,最多的出自《戰國策·楚策一》,卻也不足兩千字。從側面可以印證其“真實性”的文字,源自《資治通鑑》和劉向編撰的《新序·雜事一》。流傳下來的這些史料中,作者對昭奚恤與江乙幾乎都沒有評價,筆墨多限於“就事論事”,但細心品讀,仍不難看出江乙乃狡詐、奸佞之輩,昭奚恤是不失睿智與忠誠的賢良輔臣。
劉向在《戰國策》中曾這樣記載:“江尹欲惡昭奚恤於楚王,而力不能,故為梁山陽君請封於楚。”楚宣王允許了江乙為山陽君封地的請求後,昭奚恤諫言,山陽君對楚國並沒有什麼貢獻,不能封地。如此,江乙得到了一位能和他一起詆譭昭奚恤的同黨,並和山陽君聯合離間昭奚恤與楚宣王的關係。
明察秋毫的楚宣王沒有聽信讒言,江乙有些猴急,他隨後使出了天下小人都擅用的招數——誹謗。他對楚王說,有一個人很喜歡自己兇猛的狗,這隻狗在往井裡撒尿時被鄰居看見了,鄰居就想去告訴主人,“狗惡之,當門而噬之。鄰人憚之,遂不得入言”。在魏國圍攻趙都邯鄲時,如果楚國能夠攻打魏國的大梁,一定會取得勝利,但昭奚恤當時收受了魏國的賄賂,使得楚國失去了一次良機,“因為我當時在魏國,知道昭奚恤受賄的事情,所以他非常怨恨我,不讓我接近大王啊”!由此可見,江乙乃奸佞之徒。他在侍楚王前曾效力魏國,故與魏山陽君關係親密,史料中多有記載。感情深不假,但現在有人稱江乙時為魏國“奸細”一說,從行文的先後順序上推斷有些顛倒,著實缺乏憑據。
三閭大夫中的“三閭”,包括“昭”、“屈”、“景”三族,都是楚國王族的分支,昭奚恤便是“昭族”中的傑出人物。《資治通鑑》中也有昭奚恤被江乙喻為“擋門狗”的故事,時過約1400年,司馬光的筆鋒冷靜得出奇,從中讀不出昭奚恤與江乙的品德差別,只能感覺到對楚宣王的肯定。
昭奚恤在距楚宣王時代300多年後的劉向筆下,無疑是難得的忠良賢臣。除了《戰國策》中“因為一句不相干的話語”,昭奚恤擔心門客購房而讓人錯誤聯想到一場官司的勝負,並因此斥責門客外,劉向在《新序·雜事一》中將昭奚恤的睿智與忠良刻畫得活靈活現
“秦欲伐楚,使使者往觀楚之寶器”,楚王急於問計。昭奚恤分析曰,“此欲觀吾國得失而圖之,不在寶器”,楚王遂命他全權負責此事。經過昭奚恤的精心安排,秦國使臣在楚國被昭奚恤禮貌而充滿威嚴的言辭深深震撼,“懼然無以對”。回國後,使臣稟報“楚多賢臣,未可謀也”。秦王詳細聽取使臣彙報後,“遂不伐楚”。劉向在文章最後感嘆、讚揚道:“《詩》雲:‘濟濟多士,文王以寧。’斯之謂也。”
這是成語狐假虎威中的楚令尹昭奚恤。戰國時楚國令尹。令尹在中國歷史上,其職權在不同時代有著天壤之別。明清朝的令尹,其實就是一縣之長,在不同朝代曾有縣長、縣令、知縣、縣尹等稱呼。而在戰國時代的楚國,令尹則是其設定的最高官職,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掌握著朝廷的軍政大權,也就是俗稱的丞相、宰相或相國。
關於昭奚恤與江乙的相關記載,最多的出自《戰國策·楚策一》,卻也不足兩千字。從側面可以印證其“真實性”的文字,源自《資治通鑑》和劉向編撰的《新序·雜事一》。流傳下來的這些史料中,作者對昭奚恤與江乙幾乎都沒有評價,筆墨多限於“就事論事”,但細心品讀,仍不難看出江乙乃狡詐、奸佞之輩,昭奚恤是不失睿智與忠誠的賢良輔臣。
劉向在《戰國策》中曾這樣記載:“江尹欲惡昭奚恤於楚王,而力不能,故為梁山陽君請封於楚。”楚宣王允許了江乙為山陽君封地的請求後,昭奚恤諫言,山陽君對楚國並沒有什麼貢獻,不能封地。如此,江乙得到了一位能和他一起詆譭昭奚恤的同黨,並和山陽君聯合離間昭奚恤與楚宣王的關係。
明察秋毫的楚宣王沒有聽信讒言,江乙有些猴急,他隨後使出了天下小人都擅用的招數——誹謗。他對楚王說,有一個人很喜歡自己兇猛的狗,這隻狗在往井裡撒尿時被鄰居看見了,鄰居就想去告訴主人,“狗惡之,當門而噬之。鄰人憚之,遂不得入言”。在魏國圍攻趙都邯鄲時,如果楚國能夠攻打魏國的大梁,一定會取得勝利,但昭奚恤當時收受了魏國的賄賂,使得楚國失去了一次良機,“因為我當時在魏國,知道昭奚恤受賄的事情,所以他非常怨恨我,不讓我接近大王啊”!由此可見,江乙乃奸佞之徒。他在侍楚王前曾效力魏國,故與魏山陽君關係親密,史料中多有記載。感情深不假,但現在有人稱江乙時為魏國“奸細”一說,從行文的先後順序上推斷有些顛倒,著實缺乏憑據。
三閭大夫中的“三閭”,包括“昭”、“屈”、“景”三族,都是楚國王族的分支,昭奚恤便是“昭族”中的傑出人物。《資治通鑑》中也有昭奚恤被江乙喻為“擋門狗”的故事,時過約1400年,司馬光的筆鋒冷靜得出奇,從中讀不出昭奚恤與江乙的品德差別,只能感覺到對楚宣王的肯定。
昭奚恤在距楚宣王時代300多年後的劉向筆下,無疑是難得的忠良賢臣。除了《戰國策》中“因為一句不相干的話語”,昭奚恤擔心門客購房而讓人錯誤聯想到一場官司的勝負,並因此斥責門客外,劉向在《新序·雜事一》中將昭奚恤的睿智與忠良刻畫得活靈活現
“秦欲伐楚,使使者往觀楚之寶器”,楚王急於問計。昭奚恤分析曰,“此欲觀吾國得失而圖之,不在寶器”,楚王遂命他全權負責此事。經過昭奚恤的精心安排,秦國使臣在楚國被昭奚恤禮貌而充滿威嚴的言辭深深震撼,“懼然無以對”。回國後,使臣稟報“楚多賢臣,未可謀也”。秦王詳細聽取使臣彙報後,“遂不伐楚”。劉向在文章最後感嘆、讚揚道:“《詩》雲:‘濟濟多士,文王以寧。’斯之謂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