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user376298169786
-
2 # 庭爸談育兒
不應該要求小孩子“共享”。
1、孩子有自己選擇的權利,選擇權很重要,如果不能獲得,無法得到父母的認同,這樣的孩子是缺乏自我價值感的。為什麼說得這麼嚴重?教育中,微小的事情往往會被時間不斷的積累,其中的效果就像是美洲蝴蝶扇動的翅膀,結果卻引起了亞洲的大風。說回來這件事上,尊重孩子的選擇,並且願意支援--這種父母的態度,會讓孩子知道自己的價值。
2、缺乏教養的是大人,而不是孩子。不論是妹妹不願意的“共享”,還是小哥哥想要的一直玩。在這裡,兩個孩子本身行為並沒有本質上的差別。
與之相反的,小哥哥的父母們行為上是缺乏教養的,不論隨手拿了別人的球(看看沒人自已拿的),還是在對方來索要時也沒有停下來而繼續傳球,再或者是要求共享或者交換,最後直接離開非沒有還球,所有的這些行為背後,都是一種缺乏教養的表現。
3、沒有界限感的人,正在培養沒有界限感的下一代。雖然小哥哥我們不需要施加道德的評判,但不得不遺憾的看到,在這樣父母的影響之下,這個孩子也會變成像自己的父母一樣,同時,沒有足夠的界限感。
界限感是什麼?就是區分你的、我的,區分可以、不可以,區分好的、壞的那條界限。
一旦缺乏界限感,就像是在車水馬龍的馬路上闖紅燈,在眾目睽睽之下的眾然插隊,都會破壞社會秩序,破壞行為規則,進而給自己和別人帶來危險。
4、現實上的活生生一課,讓我們可以教育自己的孩子。勇於維護自己的權益,敢於面對不合理要求說不,在非善意的迴應中能保持理智的處理,在這件事情之中,不去強迫妹妹接受。
所有的這一切,都讓這件事,從一件眾所周之的“壞事”,變成一件你和孩子心中的“好事”,為什麼說是好事?因為你成為了孩子碰到類似事情的榜樣,而孩子也從中學習到了堅持、溝通、理性,我想這就是為什麼對你和孩子而言,這是好事的緣故了。
寫在最後:事物並非非好即壞,要善於從壞事中吸取經驗,從好事中提取教訓。如此的反其道而行之,會幫助我們跳出思維的固有看法,更好的幫助孩子成長。 -
3 # 兒童觀察員佳霖
【佳霖聊家庭教育】
請教給孩子這幾句話:
1請把我的東西還給我,現在我不想分享。
2我不同意,這是我的權力。
3你說一百遍也沒用,我有權利拒絕你。
孩子弱小的時候請家長在旁邊陪伴和支援孩子說出這些話。因為這是人和人之間最基本的界限,如果一個人連拒絕都不敢表達,未來會有點辛苦。
至於別人對你如何看待,那是別人的認知是別人的事,垃圾觀點別往自己身上硬套,這不是你的錯。
-
4 # 自遊人巴特大叔
沒有的無緣無故的共享,愛是無私的,但也是有條件的,也是彼此的,應該相互理解和尊重,首先你想要共享,要看對方是否同意,現在的家長為了自己的孩子都倫失了道德的底線。只考慮自己孩子的感受,從來不考慮別人的感受,而且接受的心安理得,只能說我們民族的好多人,自身素質有待進一步提高了。
今年夏天我在呼倫貝爾的巴爾虎景區參加篝火晚會,大家圍坐在篝火晚會的四周看臺上,看臺是很寬的臺階,是木質的,前邊坐人,後面是走路的通道,有兩個孩子就一直在臺階上蹦,這樣坐著的人這樣很不舒服,我們一行,一再說孩子不要蹦了,而且大人就在孩子的後面坐著,大人一直不做聲,任憑孩子在哪裡蹦跳,我很不開心,我當時就急了,就聲音比較大的說了孩子幾句,這個時候大人還不願意了,和我爭吵,之後孩子也不鬧了,大人也不說話了,為什麼等到事情發生了,才去阻止孩子,其實孩子是無辜的,高興了就順著自己的心情,但家長為什麼不及時的去監護自己的孩子呢?這一次真的讓人去思索,透過樓主的提問,也正是說明了這一點。無方式的愛,其實是害了孩子。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希望我們每個人都能做好自己。做為父母做好自己的職責,這樣孩子長大後能更好的分辨是非。
-
5 # 繪本講師妖媽
應該要求小孩“共享”嗎?當然不應該!分享應該是出於內心的“我願意我樂意”,而非被他人強迫。
一、“強迫分享”霸道又愚蠢我在家中排行老大,從小到大,我的任何東西,只要弟弟妹妹喜歡,父母一定強迫我分享,要麼要求我“讓”出來。
非常討厭被這樣,我當母親後,從不強迫孩子和任何人分享任何東西,這個“任何人”也包括我自己在內。
也常遇到孩子玩具被別人拿走玩的情況,只要我娃不願意,我會立刻鼓勵他要回來、若是不還,我就出馬,毫不客氣。
為此我也揹負了“自私媽媽”、“不好相處”之類的評價,但我不在乎——我幼時遭受的委屈,不想讓孩子再受一遍。
“強迫分享”的行為,在我看來又霸道又愚蠢,不尊重孩子的感受,虛偽的把自己扮演成好人罷了。
二、不願分享是孩子的天性我娃在三歲前,就是一個真實的“自私小孩”,別說分享了,哪怕是他一直不玩的玩具,也不允許別的小朋友“染指”。
我老公一度非常擔心,覺得孩子這麼自私以後怎麼辦?我說不急,孔融讓梨時還4歲呢,4歲後再引導孩子分享也不遲。
後來在書上看到一句話,“不願分享是孩子天性”,我對孩子的“自私”更加坦然了。
四歲時,我娃愛上和小朋友交換東西,有時用一個布娃娃換回一隻鉛筆,有時用一根冰棒棒換回一本書……
有時我都覺得虧大了,但也忍著不予評價,娃的東西娃做主,只要他覺得換的高興,換的值,就行。畢竟“交換”也意味著孩子確認了“擁有權”和“安全感”。
三、培養孩子分享,媽媽這樣做當孩子順利度過物權意識敏感期後,我開始引導孩子“分享”,那是孩子已經4歲,上幼兒園中班了。
1、寶寶體驗“分享”的樂趣
4歲的孩子,開始渴望友誼,特別喜歡和小朋友一起玩耍,節假日,我常和要好的家長帶著孩子一起去公園玩,每人都帶些玩具。
大家可以玩彼此的玩具,一起合作,玩各種遊戲,讓孩子們既可以感受到“分享式”玩耍的樂趣、又能體會到分工合作的意義。
2、不拒絕孩子的分享
我老公有個習慣,只要看到孩子吃零食,就喊“我也想吃啊”,孩子馬上把東西遞給他,他又推辭說“寶寶你真好,爸爸不吃,你吃吧。”
孩子常把幼兒園發的加餐、水果、零食帶回來給我吃,還追問我味道如何。
現實生活中,大人常常分享假意接受或者拒絕孩子的分享,我不贊成這樣,你不接受,孩子怎會體驗到分享的快樂呢?
3、言傳身教做榜樣
除了鼓勵、表揚和接受孩子的分享外,我也會給孩子做榜樣:
公交車上給老、弱、孕讓座;帶孩子參加義工;把我的想法說給別人聽……
讓孩子切身體會到“分享”,可以是物質上你,也可以是精神上的。
總之,在“分享”這件事上,我充分尊重孩子,他對自己的物品有絕對控制權:
有權利分享,更有權利獨享。
-
6 # 寶藏媽媽有態度
這種情況,我覺得不應該要求小孩“共享”
隨意拿人家物品,和“共享”完全是兩個概念很明顯,對方一家人完全就無視了你女兒的需求,也不尊重你女兒。直接拿了球就玩,一家人都沒有過問這個球是誰的,即便你後來說是你女兒的,但是對方並沒有意識到是自己先做錯了,反而要求你女兒“共享”,甚至在清場的時候,也沒有主動帶著孩子來和你女兒道歉,也沒有還球,可見這家人的素質非常一般。
所以,我覺得這種情況,不應該要求小孩“共享”,應該先要求他們向你女兒還球、以及道歉,整件事情完全就是他們隨意拿了人家的物品,沒有在孩子面前做出正確的歸還行為。
“共享”的前提是孩子願意很多家長喜歡要求孩子分享自己的玩具給別人,一是想教育孩子做到“共享”,大方;二是出於自己的虛榮心,想在朋友面前顯示自己教導有方;
我也要求孩子“共享”,但從不強制他“共享”。比如,在他的玩具被別人莫名其妙地就拿走了,我肯定不會要求他共享,而是幫助他把玩具拿回來。又或者他在和小朋友玩耍時,他不願意分享自己的玩具,那我也不會強制他“共享”,我都會尊重他的意見。因為玩具是他自己的,要不要“共享”他自己決定。
我覺得你做得很對,這個時候就是要幫助自己的孩子,把球拿回來,而不是順著對方去“共享”。
不要把“共享”和自私聯絡在一起很多時候我也會面臨尷尬,比如朋友面前沒面子,會說你這樣慣著孩子,孩子將來會很自私。但我無所謂,因為我知道孩子的世界和我們不同, 他們只是覺得物品是自己的 ,自己有決定權,不會把“自私”這樣的詞聯絡在一起。
而且孩子基本上到了四五歲才會有意識分享自己的東西,在這之前,都覺得自己的東西就屬於自己,不會主動分享。
每次看到很多家長在外面強制要求孩子共享,我都會覺得那些孩子很可憐,因為家長看不到孩子的需求,也不尊重孩子,很多孩子哭得稀里嘩啦的,還是被家長把自己的玩具“共享”了出去,就因為很多家長腦海裡喜歡把“共享”和自私聯絡在一起,總覺得不懂分享的孩子就是自私的孩子,其實真的不是這樣的。
身為家長,我們還是應該多從聽聽孩子內心的聲音,尊重孩子的想法。
週末帶妹妹去學校看哥哥比賽,自己帶了個小皮球,期間皮球放在場邊運動員休息區,中場休息時皮球不見了,妹妹指著在旁邊玩耍的一家三口說我的球,我們走過去,詢問球是否對方自帶的,他們表示看著沒人自己拿的(真的就這麼一句,沒有其他表述了)兩歲妹妹指著球說要,我主動問他們能不能還給我們,她家四五歲的男孩直接說不,我還要玩,兩個爸爸媽媽也不停的配合孩子傳球。媽媽還說,讓小哥哥玩一會吧,要不你一起過來玩,爸爸指著地上的一個小玩具,你和小哥哥交換玩具吧。妹妹一個勁搖頭快哭了,那位媽媽直接看著我說,你能不能勸勸小妹妹共享啊。我直接懟他,小朋友已經知道這是她自己的東西了,她不同意是不能拿走的,我們大人還是要尊重小朋友。他們還沒有停下來的意思。這時比賽要開始,工作人員來清場,一家三口才離開了,對,直接離開了!皮球就留在原地,我去撿回來的!更別說道歉道謝了,一個字沒留下!
回覆列表
分享後,你就會得到,雖然失去一點,但你會得到別人的好東西,認識新朋友的機會,和別人玩的機會。從廣義來說,還可以分享快樂,成功的喜悅,難受的心情。有利於形成健康的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