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張生全精彩歷史
-
2 # 蘇綻
蒙古帝國1206年由成吉思汗建立,到1260年四大汗國相繼脫離時就已經分崩離析、名存實亡了,共計存在55年。這期間蒙古帝國橫掃亞歐,空前強大。
而廣義的蒙古帝國則包含了1260年之前的大蒙古帝國時期、元朝和四大汗國時期、殘元和韃靼以及漠南漠北分離時期,到1635年後金滅掉蒙古汗國,這個時間則長達四百多年。
不過,從大明朝滅亡元朝開始,蒙古帝國就基本完全走向了瓦解,不再具備強大的影響力。如果按這個時間來算的話,蒙古帝國擁有較大影響力的時間大概為160多年。
這個160多年的時間包含了蒙古帝國瓦解前的55年,也包含了四大汗國和元朝的時間。但是因為四大汗國和元朝的建立到各自的滅亡,其時間又分別有所不同,所以蒙古帝國強大的時間其實並沒有160多年,比如元朝,只存在97年。
而蒙古帝國從迅速崛起,到迅速瓦解,這期間的歷史,的確讓人深思。蒙古能夠崛起的原因之一,就是巨大的征服欲,征服對手成為蒙古的信仰,以此為莫大的榮耀。蒙古正式由這種情況,走向了征服世界的程序。
蒙古先後滅亡亞歐大陸上的數十個王朝,蒙古鐵騎所到之處,即建立了蒙古的統治。在這個階段,蒙古帝國給各地也帶來了巨大的傷害,隨處一片焦土。
而當蒙古所建立的帝國穩定以後,其對各地的征服則轉化為了治理。但是,征服容易,治理則不是那麼容易了。一方面,當時蒙古滅亡各地,是落後文化對先進文化的摧殘。但是即便如此,當蒙古建立統治以後,其文化上的弱小就體現出來了,沒辦法對征服地建立強大的文化影響,反而被各地不同程度的同化了。
另一方面,當蒙古帝國建立強大統治以後,對繁榮的依賴,以及內部的爭權奪勢都一覽無餘地暴露了出來,其惰性也由此滋生。
而蒙古少量的人口,與應對如此龐大的帝國轄區相比,顯得無比的捉襟見肘。再加上各地的反抗,蒙古帝國走向陌路也就是自然了。
-
3 # 司馬光遷
大家好,我是歷史老師胡玉珍。感謝朋友們閱讀我的這篇回答。
為什麼曾經不可一世的蒙古帝國說亡就亡?一個朝代的興衰,跟很多方面都有關係。我們方方面面來說說。
1、重徭役。 濁涇一斛幾半區,白田一沃成膏腴。汾水流源亦不殊,循崖挾阜不可渠。姑射山高草木敷,精英四散清流疏。清流溉田田即癯,耕犍嗇夫疲糞車。這是元代理學家、詩人姚樞所作《賦龍池水》。反映的是元代政府重視農業的政策表現。
元朝的短命,跟重視農業有關係嗎?很有關係!
眾所周知,人類的歷史是從採摘到狩獵再到農業最後到工業逐步發展的。 蒙古族人是遊牧民族,過著典型的狩獵生活。相對於以農業為主的漢族人,他們沒有固定的住所,生活顛沛流離。於是,當他們攻下大宋,嚐到了農業的甜頭之後,為了讓統治階級能過上更好的生活,政府大力發展農業。
這裡要注意的就是他們的動機,不是為了老百姓,而是為了供給他們優越的生活。 為了享樂而重視農業,勢必急功近利,帶來大量的徭役。
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無休止的徭役,最終導致了人民群眾奮起反抗。
2、對南宋人民的歧視。元朝把人分為四等:蒙古人、色目人(包括維吾爾族、乃蠻族、回族和欽察族等三十多個少數民族)、漢人(北方黃河流域的華人、契丹人、女真人、高麗人,渤海人等)和南人(長江流域的宋朝人)。
既然分了等級,待遇也就不一樣。全世界都一樣,處在末等的往往就是被奴役得最厲害的人。
偏偏這片土地原來就是屬於南人的。那種國仇家恨就像種子一樣,隨時在他們心裡發芽,只要有機會,就會開枝散葉。
3、輕視文人。文人在元朝的地位,宋末進士謝枋得曾用“九儒十丐”來形容: 元代,朝廷將職業分為十級。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醫、六工、七匠、八娼、九儒、十丐。
我們可以看到,文人的地位只比乞丐高一點!
元朝統治者是沒有什麼文化的。他們過去在馬背上哪有機會舞文弄墨?尤其他們會想“擅於文章的南朝人還不是被我們征服了?”,心裡就更輕視文人了。
輕視了就不會去研究,不研究就不知道文人其實也是有武器的,而且還是厲害的武器。文人對元政府的口誅筆伐,使得社會底層的人民更團結一致。
4、過分重視僧道。前面對職業的分級,我們可以看到,元代的喇嘛道士是很吃香的。尤其是喇嘛。 元代的喇嘛可以封王侯,置妻妾。還不用幹活。
於是,四萬二千三百一十八座佛寺,二十一萬三千一百四十八個僧侶應運而生。
老百姓也紛紛以嫁女給僧侶而自豪:“小女嫁僧今兩秋,我家破屋改作樓。”
人民百姓辛辛苦苦種來的糧食,幾乎有一半被這些六根不淨的俗人浪費了。 等人民奮起反抗,元朝政府需要大量兵馬的時候才發現,糧草不夠了。
5、沉迷享樂。就像劉姥姥進大觀園一樣,元朝的統治者們面對南宋的花花世界 頓時軟了筋骨。幾代下來,連馬都不會騎了,更別說打仗。
元代後期,宮廷生活驕奢淫逸,文化生活附庸風雅,朝廷上下小人得勢,朝廷幾乎以外界隔絕。 外面鬧得沸沸揚揚,宮廷裡卻互相殘殺。而奢侈淫亂的生活,使得馬上民族體弱命薄。毫無戰鬥力。
結果最終,在不堪被奴役的人民奮起反抗的時候,文人推波助瀾,僧侶挾財抱頭逃竄,孱弱無力的元朝軍隊節節敗退。驕傲而不思進取的元朝就這樣土崩瓦解了,時長97年。
不關心百姓的死活的元朝,百姓也不會關心它的死活。這樣的統治者註定要被拋棄、被淘汰。
蒙古帝國是在13世紀由蒙古人建立的元朝與四大汗國聯合組成的大帝國。是西方史學家對蒙古政權的統稱,與內部統一的大蒙古國定義不同。
1206年,孛兒只斤·鐵木真在斡難河上游的大忽裡勒臺被推舉為大可汗,標誌著大蒙古國的誕生。鐵木真及其子孫在對外征戰中,開拓了東起日本海、西抵地中海、北跨西伯利亞、南至波斯灣的遼闊疆域。國土橫跨亞歐大陸,極盛國土面積達三千幾百多萬平方公里(含西伯利亞北部),是連續面積最大的帝國。蒙古西征後,在被征服地區建立了欽察汗國、察合臺汗國、窩闊臺汗國和伊兒汗國。四大汗國的統治者在血統上出自“黃金家族”,同奉大蒙古國為宗主。1259年孛兒只斤·蒙哥去世之後,四大汗國實質上都獲得了獨立。蒙古人建立了橫跨亞歐大陸的帝國,但境內地形複雜,交通落後,民族眾多,社會發展水平不一,語言、文化傳統各異,根本不可能實現完全統一。蒙古帝國從它誕生的時候,就無法避免瓦解崩潰的命運。14世紀中葉以後,四大汗國逐漸衰落。蒙古帝國的建立加速了東西方的文化、技術交流,促進了多民族的文化及商業的交流。
回覆列表
蒙古帝國也不是說亡就亡,但蒙古大汗蒙哥的去世,卻是蒙古帝國一個非常重要的轉折性世界。而這也被認為是蒙古帝國走向衰亡的開始,並且從此極速的往下敗落。
我們來分析一下這一年後,蒙古出現的情況,也就知道蒙古之所以那麼容易滅亡的根本原因了。
(蒙古人西征)
其一,這一年後,除了忽必烈還把南宋拿下來外,整個蒙古帝國巳經停止了對外擴張。至少不再有集團式的對外擴張。
而忽必烈對南宋的征討,因為缺乏蒙古帝國集團的支援,打得其實並不好。而且這場仗打勝以後,國內經濟處於一種崩潰的狀態。忽必烈為了提振經濟,還進行了一系列的比如說鹽鐵專賣,發行交鈔等一系列經濟政策,但這種竭澤而漁的辦法,效果並不好。
此後,忽必烈也再不能組織對外擴張,後來組織的打蒙古和越南,都先後失敗了。失敗有其它因素,但財力不足卻是一個最重要的原因。
其二,這一年後,蒙古帝國內部開始大打出手。
先是忽必烈和阿里不哥違反蒙古汗位繼承的選舉規矩,採用武力爭奪的方式獲取汗位。最後,既不是幼子,又沒有得到上一位大汗遺囑,也沒有得到蒙古貴族普遍選舉推薦,僅憑武力強勁的忽必烈獲得汗位。
然後是朮赤系後人別兒哥,與拖雷系後人旭烈兀因為信仰不同大打出手。信仰伊斯蘭教的別兒哥,責怪旭烈兀在第三次西征的時候,殘殺伊斯蘭教徒,擅自處置伊斯蘭教首領哈里發,提兵和旭烈兀大戰。兩人打得不分勝負,不過兩個國家都因此大傷元氣,再無力外擴張。
(蒙古帝國的地盤)
再然後,窩闊臺的後人海都與朮赤後人忙哥帖木爾聯合起來,攻打察合臺汗國的八刺。把八刺趕下臺來,並佔領了察合臺汗國的不少土地。接著,忽必烈為八刺出頭,提兵打海都。然後海都又和東道王的乃顏合作,夾功忽必烈。
可以說,這場戰爭,黃金家族的後代們(包括成吉思訐兄弟們的後人),除了伊爾汗國沒有參加外,其餘所有人都參加進去了。
這還沒完,這其實還是蒙古黃金家族後代們互相攻擊的開始。此後蒙古人的內部戰爭,一直打到元朝和四大汗國徹底滅亡。
我們回過頭,來再看看成吉思汗的“初心”。
當初,成吉思汗為了避免他的兒子們鬧矛盾,可以說是煞費苦心。一方面,他帶領部隊四處征伐,為的是能獲得更多的土地和財富,分配給他的兒子們,免得他們因為不夠而鬧矛盾。另一方面,他又讓性格最好,協調能力最強的窩闊臺當他的汗位繼承人,以窩闊臺協調其他三兄弟,免得他們鬧矛盾。
可以說,成吉思汗的目的是達到了的。但矛盾還是在黃金家族第三代的身上劇烈地爆發起來。這大約是成吉思汗無論如何也想不到的。
其三,蒙古人離開了他們的生存土壤,又沒有獲得其他更好的本領。
蒙古人為什麼打遍天下無敵手?那是他們在草原上練就的本領。但是當元朝和四大汗國建立後,所有的蒙古人都離開了草原,到達他們不熟悉的環境生活。
(蒙古人需要的本領)
耶律楚材曾經對成吉思汗說過,馬上可以打天下,但馬上不可以治理天下。
蒙古人到達了新的地方建立國家以後,他們從馬上走了下來,但是並沒有很好的學會治理國家的本領,同時打天下的本領也忘了。
咱們就拿元朝來說,元朝建立以後,蒙古人把國內的人分為三六九等,進行殘酷的高壓統治,連菜刀都要好幾家人共用一把。這顯然是失民心的做法。君王視我如奴僕,我視君王如仇寇。在治理國家上,蒙古人完全不懂得這個道理。
而他們因為從馬上下來,貪圖享樂,爭權奪利,最後連仗也不會打了。以致於元末的時候,一幫手無寸鐵農民起義者,就能夠把不可一世的蒙古騎兵給打敗。
其他幾個汗國和元朝,都是一樣的做法,也都是一樣的結局。
(參考資料:《蒙古秘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