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奧森書友會

    《論語》終極傳遞的是一種態度,一種樸素的、溫暖的生活態度。

    古代有“半部論語治天下”的典故,雖是誇張的說法,但強調了學習《論語》的重要性。時至今日,學習《論語》是否也重要呢?答案當然是肯定的。《論語》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作者是孔子的弟子和再傳弟子,而孔子是古今中外最有智慧的人物之一,應該說,《論語》是一本充滿智慧的書,學習《論語》,自然可以學到智慧並且增進智慧。《論語》又是儒家經典著作,儒家提倡“誠意,正心,格物,致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論語》中的很多思想對我們中華民族道德的建立起到了不可磨滅的作用,學習《論語》可以提高自身修養,可以學到很多做人做事的道理。個人感觸比較深的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人生觀。《論語》的核心是講做人,而做人的首要問題是立志。孔子是“志存高遠”的典範,“修己以安百姓”(即“修養自己,使所有的百姓都安樂”)是孔子向君子提出的要求,也是他自己的人生理想,他把個人的理想與社會責任聯絡在一起,而且堅持不懈地要去實現它,周遊列國14年之久,力爭改變無道的現實,所以有“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朝聞道,夕死可矣”,“三軍可奪師也,匹夫不可奪志也”等等之說。孔子這種以天下為己任、執著追求理想及勇於擔當的精神正是當代很多人所缺少的。

    價值觀。孔子說:“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富如可求,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見利思義,見危授命,久要(即“長久處於貧困中”)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為成人矣”,“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論語》中的“利”,是指個人的物質利益,是物質的、自然的方面;“義”是指反映社會整體利益要求的規範和個人的社會責任,是人文的、精神的方面。孔子肯定人們都希望富貴,厭惡貧賤,同時又要求按照義的標準來決定對富貴貧賤的取捨,自覺地把義放在第一位,以道義的要求約束自己對物質利益的追求。孔子還指出了君子和小人對待義和利關係的不同態度,不符合道義的富貴,孔子視為“浮雲”,對其是不屑一顧的。“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是古今中外都適用的道德準則,當今社會那些“一切向錢看”、以金錢來衡量人的價值、唯利是圖、甚至見利忘義的人難道不應該對照這一準則好好反省一下自己麼?

    孝悌之道。孔子講究孝悌之道,要求“弟子入則孝,出則悌”(即“弟子在家要講孝,出外要講悌”),孝悌已成為中華名族的傳統美德,今天的人們卻在漸漸丟失。我們經常能聽到老人食不飽腹,衣不禦寒,甚至被子女趕出家門等不孝之事。那麼,滿足父母的物質需求就是孝了嗎?孔子在回答其弟子什麼是孝時曾說,贍養父母要“敬”,如不敬,那就與飼養狗馬沒什麼區別;孝敬父母難的是對父母要和顏悅色,如果只是有事情子女去做,有酒飯給父兄吃,這樣不能算孝。在向孟武伯解釋什麼是孝時還說道:“父母唯其疾之憂”,意思是說,要讓你的父母只為你的疾病擔憂,不必為自己其他方面擔憂。因此,為父母提供豐厚的物質不是孝的全部,還要尊重父母,按父母的意願行事做人,即使事父母竭其力了,但如果在社會上行事不檢點,違法亂紀,使父母擔憂,也不能算是孝。

    為人處世之道。《論語》中有很多篇幅是在講為人處世的方法,這些方法至今仍很實用。例如,孔子曾說:“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中庸之為德,其至矣乎!民鮮久矣”。和諧是貫穿在孔子仁禮思想中的根本價值追求,為了達到和諧的目標,孔子提出了“和而不同”和中庸的思想。中庸思想是儒家思想的最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對於我們今天建設和諧社會也有著重要的意義。宋代著名理學家朱熹,給《四書·中庸》加註說:“中者,不偏不倚,無過不及之名。庸,平常也”。中庸的主要思想,在於論述為人處世的普遍原則,不要太過,也不要不及,不走極端,要恰到好處。“中”是“和”的基礎,過或不及都不利於“和”。有人認為中庸之道是不講原則的折中主義,其實不然,孔子說過:“鄉原,德之賊也”,鄉原是指那些與世俗同流合汙,不講原則,誰也不得罪的好好先生。可見,孔子是厭惡那些不講原則的好好先生的。不講原則的折中主義之說實屬對中庸之道的偏見,是後人的錯誤理解。

    為政之道。孔子曾說:“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即“如果為政以德,就可以像北斗星那樣,處在自己的位置上,其他的星星都圍繞在它周圍”),“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孔子將政治歸結為正人正己,而且正人要先正己。為政以德首先要求當政者“帥以正”,有良好的道德品質,以身作則,率先垂範,這樣才能有影響力和號召力。上樑不正下樑歪,如果當權者、領導者走歪門邪道,違反黨紀國法,下面的風氣自然會歪,更談不上對政事的治理能奏效了。

  • 2 # 推書醬水色冷無痕

    《論語》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是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編撰而成。它以語錄體和對話文體為主,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論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與《大學》《中庸》《孟子》《詩經》《尚書》《禮記》《易經》《春秋》並稱“四書五經”。

    《論語》的語言簡潔精煉,含義深刻,其中有許多言論至今仍被世人視為至理。 《論語》以記言為主,“論”是論纂的意思,“語”是話語,經典語句,箴言,“論語”即是論纂(先師孔子的)語言。

    《論語》成於眾手,記述者有孔子的弟子,有孔子的再傳弟子,也有孔門以外的人,但以孔門弟子為主.《論語》是記錄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書。

    《論語》集合了孔子的儒家思想,是過去各個朝代王權的有力維護武器,也是王權集中的保證,所以基本上《論語》在歷史上都是受到尊重的,不過也有例外,就是秦朝(秦始皇焚書坑儒),20世紀初的新文化運動(廢除舊文學,打倒孔家店)…… 但絕大多數,是它在維護中央集權。比如西漢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等。

    總之,在古代,《論語》是中央集權的有力武器,是統治者都不會忽視的一部經典,不然怎麼會有“半部《論語》治天下”之說。

  • 3 # 莫失雲間志

    很多西方人非常奇怪,像中國這樣歷史悠久,人口眾多的泱泱大國,居然沒有一個統一信仰的宗教,但卻沒有分裂。

    這其實就是因為,儒家思想在某種程度上,代行了宗教的功能,為中華民族提供了一個普適的價值觀,保持了整個社會的和諧穩定。

    從這個角度上講,《論語》堪稱中華民族的聖經。而儒家文化又被稱之為儒教,與同樣深遠影響了中華民族的佛家和道家,並稱為“儒釋道”三教。

    而且,有趣的是,《論語》採用的也是語錄體,記載著孔子與其弟子的對話,形式上和基督教的聖經新約、伊斯蘭教的古蘭經、佛教最早的典籍阿含經等都一樣,只不過其他書中的老師都變成各自宗教中的神,唯獨孔子始終是個凡人。

    但我以為,這也正是孔子的可貴之處,《論語》的可貴之處,中華民族的可貴之處!

  • 4 # 半古牧人888

    《論語》是中國國學經典的重要著作之一,雖然他只是孔子的學生記錄了孔子與學生之間講課時的一些對話內容,但是由於孔子的回答以及學生提問的問題非常經典,對國家的發展有極好的意義。

    宋朝的宰相趙普在宋朝管理國家發揮了很重要的作用,有的大臣就問趙普,你愛讀這麼多書,究竟哪一本書對你有作用,你學了這麼多的知識,結果趙普回答:″我並沒有多高的知識,一生只你讀了一本書,就是《論語》,就因為這部《論語》指導了我的所有工作″。從那時候起就流傳著一句話,"半部論語治天下″。直到我們現在,我們國家的習總書記一直在崇尚讀書為尚的思想,這部《論語》成了全華人民特別喜愛非常有意義的一本著作。

    論語中關於學習的一章,孔子的表述得非常的重要。他說過:″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大家一致公認的意思是學習啦,還要時常的溫習才是一件快樂的事,有朋友從遠方來找自己來聊天,喝茶也是一種非常快樂的事兒,人們不理解自己,而自己反而不怨恨別人,不也是君子的行為。這裡說明了學習的重要性以及學好的方法。而且對於外交,對待朋友的一些方法,禮儀非常的重要,對我們現在社會的發展起了積極的作用。

    也有的學者把這段話的翻譯說成了是這樣的。認為"習″不是"溫習",而是實踐,就是有人贊同我的觀點並付注實踐,才是一件快樂的事兒啊,有朋友從遠方來來幹什麼,來跟我探討我的觀點這也是一件快樂的事兒。另外如果有朋友不理解我的觀點,也不接受,而我自己呢,又不生氣也不怨恨別人,這也是一種君子的行為。

    後一種解釋就把這三句話聯絡起來了,成為了一個整體。現在習總書記提倡的學習的這個觀點,全華人民都已經理解並接受了,包括全世界的人都在提高學習意識,這不是一件很快樂的事嘛,這件事對於我們國家的發展有多大的意義呀,所以這部國學經典《論語》對我們國家的發展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 5 # 半個南山人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先要來看看《論語》中到底都說了些啥?

    在《論語》中,“仁”的理念貫穿婚終。孔子強調,統治者要“以德治國”,要重視個人品德在管理中的重要性。另一方面,這也是要求領導者要給民眾實惠。這更是對管理者個人素質修養的要求。

    中庸之道是《論語》中第二個重要的理念。需要說明的是,我們不能誤會“中庸”之義,中庸絕對不是提倡人們搞折中主義,遇事和稀泥,不講原則。中庸也不是讓人懦弱和畏縮,它強調的是處理任何問題時要把握分寸,以兔物極比反。

    《論語》重視禮儀的作用。孔子一生追求“復禮”,思想雖然保守,但我們也應看到這一主張的價值。在任何一個社會、任何一個組織中,秩序的重要性是十分重要的。在個人修養方面,孔子提出了許多有價值乃至真理性建議,譬如求真、求善、講究寬容和堅持正氣等,這對我們做人做事都具有現實的指導意義。所以說,《論語》對中華民族的發展作用還是十分重大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相比於唐朝時期的宦官可以傭兵割據,甚至殺帝,明朝在制度上如何制約宦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