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拯救紅燒肉
-
2 # 唯沉默是最高的輕蔑
國內的網路小說IP熱持續已有數年,儘管大環境下目前仍處於影視行業的寒冬期,但網文IP影視化改編的餘熱還在繼續,據觀察,一部網路小說IP同時改編成電視劇、電影兩個版本的現象多集中於青春題材。從2013年4月26日電影《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內地上映,拿下7.26億票房後,中國產青春題材IP改編就迅速擠滿了影視市場。如今,青春題材IP影版改編大多不如劇版,口碑與評價也都不盡如人意。按道理說,故事內容基本相同,還背靠“粉絲經濟”的大熱網文IP,出現此種結果,實屬不該。劇本是關鍵因素。一些中國產青春電影缺乏描繪青春本身的耐心和能力,以至於最後,整部電影呈現出來的故事情節編排,好像大雜燴式亂燉,普通觀眾只能透過一件件時代物件來尋找往昔回憶,引發情感共鳴。比如九夜茴的《匆匆那年》,原著小說以方茴、陳尋的情感糾葛為故事主線,藉此展開專屬於80後的青春印記。劇版不僅勝在細節的鋪陳儘量還原生活本真,情節展開上遵循時代軌跡也是主要原因之一。作為一部完整呈現80後這一龐大群體成長時光的優質青春劇,著重突出了幾個反映時代發展的關鍵性事件,國慶六十週年、中國男足世界盃首次出線、北京申奧成工。在細節的還原上,劇版《匆匆那年》的幕後製作團隊可謂煞費苦心,將90年代的流行元素一網打盡。學生時代最讓人抓狂的黃岡試卷,如今市面上幾乎已經看不到的磁帶,那時爆紅的《灌籃高手》《還珠格格》《小王子》等,都是80後們的童年回憶。五年過去了,劇版《匆匆那年》豆瓣評分仍然保持在8.1分。電影《匆匆那年》用倒敘穿插的方式傳達出對青春的緬懷,雖然一直透過時代物件勾起受眾的懷舊情懷,但觀眾只能透過零散的回憶自行拎出影片的主要故事情節。在細節的展現上,幾個年輕人回憶中的青春也就是聚在一起騎騎車、壓壓馬路,去海邊嬉鬧一番。最重要的是,原著小說《匆匆那年》是一個發生在北京的故事,主人公們是土生土長的北京人,劇版臺詞可以隨處讓人感受到北京的本土氣息,影版由於男主是彭于晏,一張口臺灣腔有些明顯,重要人物選擇上的“水土不服”,讓整個畫風都變了,少了些許京味兒。對比之下,電影《匆匆那年》人物形象突兀又違和,故事內容太過脫離現實,為了青春強行青春,劇本是硬傷。近幾年,自帶流量的網路小說IP成為很多影視製作公司眼裡的“香餑餑”。搶到一個網路文學優質IP就等於成功了一半,這似乎已經成為影視行業的訣竅。此外,對於很多影視製作公司來說,在IP購買階段與演員選擇方面如果花費了重金,必然就會縮減內容製作階段的資金,進而導致最重要的內容部分成了IP影視化改編的附庸。所以一部網路小說IP不管改成電視劇、電影哪個版本,如果幕後團隊只顧埋頭掙快錢,從而拋棄“內容為王”的金科玉律,高口碑最終都會離我們遠去。
-
3 # 五花小榜
小說的完成並沒有太強的企圖心,更談不上任何大資本,專案投資,流量變現,收視對賭等行業上的種種束縛。
一旦變成影視劇,它首先是一個project的概念,然後才是文藝創作的載體。這樣的大ip要做成專案,投資回報必然是前提,所以就會有各種力量的牽扯。
如果力不在同一個方向,那行不成合力把劇做到一定水平,有時落差也就不難理解了。
-
4 # 影視圈Magazine
說到IP製作成兩個版本的案例,可謂是不在少數。比如由顧漫小說《何以笙簫默》改編而來的影視作品就有兩個版本,其一便是由唐嫣、鍾漢良主演的電視劇版本,其二便是由楊冪、黃曉明主演的電影版本;還有由顧漫小說《微微一笑很傾城》改編的影視作品也有兩個版本,其一是由鄭爽、楊洋主演的電視劇版本,其二便是由楊穎、井柏然主演的電影版本;還有最近正在熱映的,由陳飛宇、何藍逗主演的電影《最好的我們》,據悉,電影《最好的我們》改編自八月長安的同名小說,在電影之前就有電視劇版本出現,電視劇版本由劉昊然、譚松韻主演。
而這幾個案例中,幾乎電視劇版本的播放效果與口碑都略勝電影版本。造成這個結果的原因多種多樣,其一便是,電影詮釋一部小說作品的時候,對於小說的細節總是難以全部保留,最終造成的結果總是會讓觀眾覺得不太完美,其二便是,就作品的完善度與貼合原著度而言,很多電視劇都高於電影。因此口碑出現兩極化是可以理解的。
回覆列表
6月6日,電影版《最好的我們》上映了。
此時,距離電視劇《最好的我們》登陸愛奇藝播出,已經過去了三年之久。
一部網路小說IP從原著小說開始,衍生出電影、電視劇、漫畫等不同藝術表現形式,輪番收割粉絲紅利,早已不算新鮮事兒。截止發稿時,電影《最好的我們》累計票房3.53億。值得關注的一點是,網路小說IP的影視化改編,不管是先有電影版,還是先有電視劇版,都會呈現出“截然不同”的效果,單從口碑上看,劇版似乎更勝一籌。
劇本是關鍵因素
國內的網路小說IP熱持續已有數年,儘管大環境下目前仍處於影視行業的寒冬期,但網文IP影視化改編的餘熱還在繼續,據觀察,一部網路小說IP同時改編成電視劇、電影兩個版本的現象多集中於青春題材。
從2013年4月26日電影《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內地上映,拿下7.26億票房後,中國產青春題材IP改編就迅速擠滿了影視市場。如今,青春題材IP影版改編大多不如劇版,口碑與評價也都不盡如人意。按道理說,故事內容基本相同,還背靠“粉絲經濟”的大熱網文IP,出現此種結果,實屬不該。
劇本是關鍵因素。一些中國產青春電影缺乏描繪青春本身的耐心和能力,以至於最後,整部電影呈現出來的故事情節編排,好像大雜燴式亂燉,普通觀眾只能透過一件件時代物件來尋找往昔回憶,引發情感共鳴。
比如九夜茴的《匆匆那年》,原著小說以方茴、陳尋的情感糾葛為故事主線,藉此展開專屬於80後的青春印記。劇版不僅勝在細節的鋪陳儘量還原生活本真,情節展開上遵循時代軌跡也是主要原因之一。作為一部完整呈現80後這一龐大群體成長時光的優質青春劇,著重突出了幾個反映時代發展的關鍵性事件,國慶六十週年、中國男足世界盃首次出線、北京申奧成功……
在細節的還原上,劇版《匆匆那年》的幕後製作團隊可謂煞費苦心,將90年代的流行元素一網打盡。學生時代最讓人抓狂的黃岡試卷,如今市面上幾乎已經看不到的磁帶,那時爆紅的《灌籃高手》《還珠格格》《小王子》等,都是80後們的童年回憶。五年過去了,劇版《匆匆那年》豆瓣評分仍然保持在8.1分。
電影《匆匆那年》用倒敘穿插的方式傳達出對青春的緬懷,雖然一直透過時代物件勾起受眾的懷舊情懷,但觀眾只能透過零散的回憶自行拎出影片的主要故事情節。在細節的展現上,幾個年輕人回憶中的青春也就是聚在一起騎騎車、壓壓馬路,去海邊嬉鬧一番。
最重要的是,原著小說《匆匆那年》是一個發生在北京的故事,主人公們是土生土長的北京人,劇版臺詞可以隨處讓人感受到北京的本土氣息,影版由於男主是彭于晏,一張口臺灣腔有些明顯,重要人物選擇上的“水土不服”,讓整個畫風都變了,少了些許京味兒。對比之下,電影《匆匆那年》人物形象突兀又違和,故事內容太過脫離現實,為了青春強行青春,劇本是硬傷。
上述問題在電影《微微一笑很傾城》裡也同樣存在,交代清楚了男女主人公兩人相識與情感產生的過程,受電影時長限制疏於描述情感培養階段。原本以遊戲為主的故事,卻將遊戲情節大量刪除,只剩下男女主人公單一的戀愛發展,讓電影喪失了原著小說與電視劇中眾主人公開發遊戲的故事魅力。
“殺雞取卵”行不通
如果用四個字來形容當前網路小說IP的影視化改編現狀,“殺雞取卵”再合適不過了。
近幾年,自帶流量的網路小說IP成為很多影視製作公司眼裡的“香餑餑”。搶到一個網路文學優質IP就等於成功了一半,這似乎已經成為影視行業的訣竅。
大部分青春片在追憶青春的路上接連“敗北”,想要打造一個敘事線索清晰、邏輯關係順暢、故事情節鮮明的影視故事,從網路小說IP到電視劇、電影的轉化過程中,製作方與版權方不能為了急求變現,而忽略了不同藝術表現形式之間本就存在的明顯界限,如何處理好情節與人物的關係才是網路小說IP影視化改編的真正奧義。
資本逐利的本質與踏實地打磨劇本本就存在著天然矛盾點。很多時候,資本需要求量,每一部作品的時間成本也被納入計量考核。如今越來越快餐化的影視行業,已經很少有人願意花費幾年、甚至更長的時間去創作一個好劇本,影視製作週期越來越短。
電影《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作為主打懷舊青春型別的代表作,電影版口碑卻比電視劇版口碑好很多。隨後誕生的同類型電影就大不相同,從立項到上映往往不到一年。再除去等候出演演員檔期的時間,真正留給幕後團隊拍攝製作的時間實在少得可憐。電影《何以笙簫默》在此種模式的影響下,豆瓣評分僅為3.7分。故事情節發展莫名其妙,人物角色行為毫無邏輯可言,很多地方如果先前不瞭解劇情梗概根本就看不懂,要靠觀眾自己腦補,倒是突如其來的煽情橋段與矯情臺詞,讓人印象深刻。
電視劇《何以笙簫默》雖然也有瑕疵,但至少改編上尊重原著小說,電視劇不僅把小說裡的經典橋段與對話一字不落地呈現出來了,連番外都不捨得放過,場景的還原也很精緻。即使加入了新人物和線索,集中放大了各條愛情線,也毫無違和感。例如路遠風的出現,編劇讓他與何以玫、蕭筱兩個角色談情說愛,反而讓整部劇的情感敘事更加飽滿複雜了。
除了資本的逐利性,創作者自身的侷限性不可忽視。究其背後原因,想象力的蒼白源自個人經歷的有限,青春片的單調映射出中國式青春的雷同。市場上那些知名網路小說IP的創造者,大多是80後作家,以及更早的一代人,他們多在應試教育壓力下成長,學生時代除了學習就是學習,經歷的青春有很大的趨同性。在IP創作上,想要多出一些新花樣,也是困難的。
“唯IP化”的優劣人人都明白,只是大潮湧來時,誰能逆流而上?一部網路小說IP不管改成電視劇、電影哪個版本,如果幕後團隊只顧埋頭掙快錢,從而拋棄“內容為王”的金科玉律,高口碑最終都會離我們遠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