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風雨追太陽

    原子彈的確是科學家研製出來的,而且是頂尖的科學家才能研究出來!

    上世紀初,德國科學家發現了原子核裂變反應,經過像奧本海默等大家的不斷探索,到一戰末期,原子彈已經即將研究出來。但是科學家精英沒有讓實際產品出來,才沒有讓希特勒毀滅世界世界。

    後來日本人拒絕投降,一幫被美國大兵帶到美國的科學家團隊終於將原子彈派上了用場,才讓二次世界大戰真正結束。

    科學家研究原子彈的初衷不是為了毀滅人類而是造福世界,但是國家意志終將科學家的初衷改變了,現在成了威懾恐嚇的代名詞!

  • 2 # 自在蛋糕p6

    分離鈾同位素的氣體擴散法是早期採用的 它規模大耗電多美國在製造廣島原子彈時甚至用國家府庫銀代銅作成電線。我們開始研發原子彈時蘇聯知所以同意提供上千噸的氣體擴散分離裝置 是因為蘇聯剛剛掌握離心機技術當時當然處於絕對保密狀態 於是順水推舟將舊的淘汰裝置賣給中國 當然也提供了氣體狀態方程和原子彈數學模型(不是全部)所以中國原子彈不是從o起步。。。

  • 3 # 雪松127947852

    我是雪松,就你提出的問題我也有自己看法 :毫無疑問原子彈及高階科技產品都離不開科學家的理論設計,如果沒有科學家的理論設計就沒有科技設想 。但是某種高科技研發是需要團體共同努力成果 ,離不開按照圖紙生產零件的人,這個人就是技術工人 。中國第一顆原子彈所以能爆炸成功這裡也包含一個車工的心血技能,這個人叫原公浦,鈾球的切削加工是原子彈核心加工技術,如果失敗就意味20萬科學工作者忙了十年的成果付之東流 。這個原公浦苦心專研在眾目睽睽聚眾擔心下終於成功 。他是山東人,當時在上海一家工廠被二機部優中選優選出來的 。技術工匠是國家制造不可或缺的基石 。

  • 4 # 轉了三十多圈的驢

    原子彈是核裂變的實體,核裂變的發現比較早,可是真正製造原子彈是在二戰時期。當時美國和德國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美軍特種部隊摧毀德國在北歐的重水工廠就是為了延緩德國製造原子彈。美國的原子彈製造工程稱為曼哈頓工程,動員世界五萬多科學家,上萬家工廠,歷時數年才造出兩枚原子彈(不包括在西部沙漠試驗的核裝置),一顆用U235投到廣島,一顆用鈽,投到長崎。為加速結束二戰起到推動作用。

    那究竟是科學家還是工人制造了原子彈呢?是集體的力量。

    只有極少數科學家知道製造的是什麼,多數科學技術人員參與了工作,都不知道他們的工作的終極目的是什麼。工廠的工人只是照著圖紙生產各個部件,根本就不知道有個什麼曼哈頓工程。最可憐的是開採礦石的工人,受到嚴重輻射,很快死亡,之死都不知道他與原子彈有關係。

    科學家是工程的核心,一定要在科學家和工人之間選一個的話,那隻能是科學家,是最核心的幾十名科學家。

  • 5 # 白楊樹下談歷史

    時代的發展,一定會衍生出各類新生事物,古人就沒見過火車、飛機,民國就沒見過微信、支付寶。尤其在當下,新生事物就很有意思的給大家在年齡上基本有個斷代。比如:用“老人機”打電話的大都在60歲以上;不會用手機發微信、發微博的大都在50歲以上;不會用手機玩付費遊戲的大都在40歲以上等等。

    新生事物被人們認可,向來不是一帆風順的。新的與舊的會發生衝突,這是因為人天生有惰性,當習慣某一方式,在腦海裡和行為上很容易定性。即使這些方式有多麼地愚昧和落後,要改變它,人們都會本能地抗拒。

    二戰前,原子能作為當時科學界的新發現,其誕生也經歷了許多波折,美國總統起初就不同意研發,這是怎麼回事呢?我們一起了解一下。

    1933年1月,XTL當選為德國總理後,大肆迫害猶太人。紐約成為猶太學者們避禍的天堂,這其中就包括從事核能研究的利奧•西拉德博士。他十分清楚德國正在緊鑼密鼓地研製一種前所未有的殺傷性武器——原子彈。

    愛因斯坦深知此事的重要性,聯合當時幾名物理界中知名的人物寫了一封建議信。交由經濟學家亞歷山大•薩克斯轉交,因為他是總統的好朋友,又是科學顧問。

    他帶著專家們的重託,將信交給總統,苦口婆心的勸說,但其絲毫不為所動,並一口拒絕。當然拒絕是有原因的:

    一是美國剛剛走出大蕭條,民眾生活剛開始有所好轉,需要政府做的事情還有很多,沒有多餘的精力和資金顧及研發工作;

    二是當時的德國對全球的影響還沒有達到讓白宮去重視的程度,雖然有迫害猶太人、反對《凡爾賽條約》的事情,但並沒有顯現出要稱霸全世界的野心;

    當然,以上兩點所反映的都是客觀方面的原因,但真正拒絕的理由來自於他的主觀認識,因為他根本聽不懂這些生澀拗口的新概念、新名詞,雖談不上是排斥,但起碼是沒有清晰的概念。所以他才會說:“嗯,你們說的很有趣,但現在政府有更重要的事情去做,因此這件事以後再說吧。”

    薩克斯很失望,但他深信這些核物理專家的話不是危言聳聽,他決定想另外的方法繼續勸說。第二天早上,他又來到白宮。

    羅斯福先發制人,說:“今天不許你再談愛因斯坦的信,一句也不許談。”

    “是,一句也不談,我保證。”

    “我只想談一點歷史。”

    “什麼歷史?”

    “拿破崙的歷史。”

    “說說看”他一下來了興趣。

    “拿破崙在英法戰爭期間,海戰中屢戰屢敗。就在這時,一位年輕的美國發明家建議他,把木船改為鐵甲船,撤去桅杆和帆布,裝上蒸汽機,這樣就可以大大提高海軍的戰鬥力。可是他一聽,哈哈大笑,認為這簡直是笑話,木船換成鐵船能不下沉嗎?沒有帆,船怎麼能航行嗎?最終把他轟了出去。總統先生,如果當時他鄭重考慮一下這個年輕人的建議,那結果將是什麼樣子呢?歐洲的歷史還會是現在的樣子嗎?”

    羅斯福半天沒有反應,他聽出來了畫外音。一個新生事物的出現,你可能不懂或者覺得匪夷所思,但這是時代發展的一個象徵,這麼多專家的堅持一定有他們的道理,自己主觀上不明白,不應該是拒絕的理由。

    不久,白宮正式啟動研製原子彈計劃。

  • 6 # 魔金石科技

    原子彈當然都是科學家造出來的,而且要是原子能領域頂尖的科學家。科學故事的話給你講一箇中國“核能之父”故事吧。

    1905年科學家愛因斯坦提出了質能方程式E=mc²。當有人開始預言這一發現可能製造出擁有人類歷史上前所未有破壞力的殺傷性武器時,各個國家都開始了物理研究的科學競賽,無數科學家終日埋頭苦思,希望窺得這一等式背後的奧妙。這其中就有一名年輕的中國學者,後來被譽為“第一個揭露原子彈秘密的人”——盧鶴紱。

    核能之父:盧鶴紱

    說起盧鶴紱大家可能還有些陌生,但是在基礎科學學術界盧鶴紱可以說早已是家喻戶曉。1914年生於遼寧瀋陽的他,自幼就展現出了非凡的數學天賦,其初中老師曾直言:這個學生的推導能力在我三十多年的教育生涯中實屬罕見,以後堪成大器。果然日後盧鶴紱以優異的成績考上了燕京大學理學院物理系,畢業後又留美深造,專攻近代物理與原子物理。

    盧鶴紱在燕京大學畢業時的留影

    1939年,25歲的盧鶴紱獲得了碩士學位。少年得志的盧鶴紱認為繼續在學校讀書未免太顯“書生氣”,便告別校園,投身科研第一線。華人當時在美國科學界幾乎沒有什麼地位可言,許多人甚至學者都認為來自中國的科研人員太過死板,出不了什麼成果。這一荒謬觀點激怒了盧鶴紱,年輕的他決定賭一口氣,這一賭就是整整三年。這三年盧鶴紱幾乎足不出戶,整天泡在實驗室裡面對著一個個對照組與數量龐大的資料。他的目標就是攻克當時物理界公認的難題:如何用特大的質譜儀長時間積累出足夠數量的鈾核。

    核能之父:盧鶴紱

    皇天不負有心人,在經歷了一次又一次的失敗之後,盧鶴紱寫出了自己夢寐以求的研究論文《新型高強度質譜儀在分離硼同位素上的應用》,更了不起的是他還憑一己之力製造出了新型60度聚焦的高強度質譜儀。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盧鶴紱成了美國學術界炙手可熱的人物,可是美國當局卻不顧他的反對將其發現列為機密,並直接運用到第一批原子彈與原子反應堆的設計中。盧鶴紱的論文一直到寫出後的第八年才以摘要的形式發表在全球流通的學術期刊上。

    核能之父:盧鶴紱

    褪去了年少時的輕狂,也看清了國際社會的態勢。1941年,盧鶴紱在寄給父母的信中寫道:我要回國,與國民共患難,報效生我養我的祖國!就這樣盧鶴紱毅然踏上了歸國的旅程,他的同事們都為他感到惋惜,因為只要他再多呆兩年,他就非常可能成為第一個獲得諾貝爾獎的華人。是啊,一腔熱血如果不能獻給祖國,奪再多的諾貝爾獎又有何用?

    核能之父:盧鶴紱

    盧鶴紱歸國時正值抗戰期間,中國並不具備核物理研究條件。盧鶴紱便主動申請去各大高校教書育人,為祖國培養下一代科研接班人。戰火連天,沒有固定教學場所,中山大學、廣西大學、浙江大學、復旦大學先後都留下了盧鶴紱孜孜不倦的身影。教書期間,盧鶴紱也沒有放下本行,利用這幾年的時間寫出了《關於原子彈的物理學》這一著作,書中不僅揭秘了原子彈的機理奧妙,而且還估算出了原子彈、原子反應堆的臨界體積。這本書使盧鶴紱走上了學術巔峰,其風光在全球物理界一時無兩,被譽為“第一個揭露原子彈秘密的人”。

    盧鶴紱與同事們合影

    1949年,新中國成立,盧鶴紱終於有了用武之地。他的名字被當為絕對機密,受命任教於秘密開展的“546培訓班”。這個培訓班大家應該沒聽說過,但是我講一下這裡都是一些什麼人,你們就知道這個班到底是什麼性質了。“546培訓班”在最初的90人中幾乎全是中國高精尖科研領域的高階工程師與高階將領,而在盧鶴紱的教導下,僅僅他的學生中就出了7名“兩彈元勳”。

    核能之父:盧鶴紱

    1997年,盧鶴紱在上海逝世,享年83歲。在生命的最後幾年,老人昔日的學生問他:“以您的學術成就卻沒有獲得諾貝爾獎,您遺憾嗎?”老人豪邁的說道:“開天闢地,創出新領域,自然得之。模仿練習,細遊舊山河,只能失之。”

    盧鶴紱將一生都獻給了祖國與自己熱愛的科研事業。一腔報國志,半生求是情。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女生在夏季如何把條紋T恤輕鬆穿出法式街頭的氣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