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山澗一清泉
-
2 # 網聞博報
且看現代流行版本《道德經》第四十八章原文:“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這段話的大意是說,求知學術的人,術業專攻精益求精每天都會有長進。求道問道的人,大成若缺大盈若衝私慾貪念每天就會在減少。減少減少再減少,最後就會達到絕不妄為的境界。當政者道法自然法則無為而無所不為,治理天下就不會騷擾人民的正常生活。如果經常出臺繁苛法令擾害民眾,那就只能證明他已經喪失治理天下之道了。
為了加深理解,我們可以參考閱讀一下《道德經》第三章:“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慾。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這段話的大意是,當政者不推舉宣揚有賢能名聲的人,就不會導致老百姓都挖空心思去爭虛名。不炫耀展示奢華珍寶,就不會引發老百姓的偷盜邪念。不傳播容易刺激私慾貪念的事物,就不會使老百姓信仰迷亂道德滑坡。因此,得道的聖人治理天下,首先就是要清除人們的私慾雜念,透過均衡發展不斷豐富人們的精神生活和物質生活,抑制人們爭名奪利的鬥志,確保青少年和社會大眾的身心健康。從而使得人們處於不追求機巧沒有私慾的常態化,也使得那些善於玩弄智術機巧小聰明的人不敢妄為造次。得道的聖人,就是這樣道法自然而不強加個人意願。於是,就沒有什麼天下興亡亂象叢生的治理難題了!
以經解經,我們還可以參考閱讀一下《道德經》第十九章:“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樸,少私寡慾,絕學無憂。”
這句話的大意是說,真正的太平盛世治理方式,就是以正治國道法自然處無為之事,徹底拋棄依賴聖人大智大慧拯救世界的絕頂聰明念頭,這樣就自然會使民生福利獲得百倍增長。全面解除仁義道德忠信禮法對人們思想和行為的束縛,就自然會使老百姓迴歸尊老愛幼互幫互助的天倫常理。徹底摧毀投機取巧追逐私利的博彩遊戲系統,就自然會迎來“天下無賊”的路不拾遺景象了。聖智、仁義和巧利,這三種“心靈雞湯”對人們的毒害,簡直是罄竹難書。因此,人們要想使自己明白大道至簡萬法歸一,就必須保持艱苦樸素的做人本色,儘量減少追求個人私利最大化的物質享受貪慾誘惑。同時,還必須拋棄“以知謀私”的“仁義聖智之學”腐朽觀念,這樣就自然會問心無愧高枕無憂了!
再聯絡上下文來看,所謂“絕聖棄智民利百倍”,本身就是個人主觀意識能動性的大智大慧,也是“上善若水”的“損有餘而補不足”。因此,“常使民無知無慾”,絕不是讓老百姓成為愚昧無知的文盲,也不是壓制人們興利除弊的慾望。問題關鍵在於,知道不知道這個道法自然“天之道”的“道為術之本”。如果能夠立足於這個“大道之行天下為公”的“道為術之本”,那麼任何人“術為道之用”的“術業有專攻”,就都會自覺服務於追求社會公利最大化。否則,就必然會誤入道法叢林法則自私自利弱肉強食的“獸之道”。如果是立足於這個“大道既隱天下為私”的“道為術之本”,那麼任何人“術為道之用”的精益求精,就都必然會服務於追求個人私利最大化。道法自然法則“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也不是絕對的“不爭利”,而恰恰是抑強扶弱無私無畏大仁大義大智大勇的“替天行道”。人世間正氣與邪氣的零和博弈此消彼長,就體現於這場“道不同”的“公私之爭”。
如前所述,小到看不見的微生物因子,大到人體生命系統,直到自然宇宙世界生態系統,都是無形之氣與有形之象互相轉化有無相生的能量守恆運動迴圈。人體內某個器官組織的細胞因子,如果自私自利瘋狂生長,就會滋生惡性腫瘤破壞人體生命系統均衡發展良性迴圈,甚至導致病變死亡。個人主觀意識能動性“心善淵”的自私物慾惡性膨脹,就必然會導致貪婪追求個人私利最大化,也就必然會破壞人類社會命運共同體均衡發展良性迴圈。人類社會命運共同體不均衡發展的惡性迴圈,又必然會破壞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生態系統良性迴圈。人類集體道法叢林法則自私自利弱肉強食的“獸之道”,爭先恐後地追求個人私利最大化,就是世代接力的“不知常妄作兇”!
老子講“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的“始制有名”,是在傳承“三皇”時代的大道,更是在向後人傳遞原始共產主義大同社會的歷史資訊。自“五帝”時代以後,特別是從“堯舜禹之變”的“夏禹傳子家天下”開始,就已經是“大道既隱天下為私”的常道大行其道。不瞭解原始共產主義大同社會到奴隸制小康社會“公私之變”歷史背景,就很難把握住“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文化本質的“公私之變”。再用“大道既隱天下為私”的封閉僵化常道思維慣性理解《道德經》,也同樣是在繼續製造“名可名非常名”理論創新的“不知常妄作兇”!
休閒一刻,分享一篇科幻故事。
《似曾相識!恐龍時代自由平等公平競爭的傳說》
傳說中的恐龍時代早期,在一片荒寂的陸地上,看不見的微生物才剛剛演化出細小的草本植物。海洋裡看不見的微生物,慢慢演化出了小型水生動物和兩棲動物。從小型兩棲動物中,又進化出了最早的小型陸生動物,這就是恐龍。
起初,水草透過光合作用生長,為恐龍提供食物能量。恐龍以水草為食,產生的糞便和死後的屍體,又迴歸土壤為水草生長提供養分。這種自然天成的食物鏈生態系統,一直迴圈運行了相當長的時間。剛開始,水草生長的數量增長很慢,一部分恐龍因為貪吃而變得食量越來越大了,就很容易被餓死。經過優勝劣汰遺傳變異,後來的恐龍食量都比較小。於是,這個自然天成的食物鏈系統便自行恢復了均衡迴圈。不久,又有一部分恐龍因為貪吃而變得食量越來越大了,結果就又被自行淘汰。這種食物鏈生態系統的自我均衡法則,就被稱為“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的自然法則。
隨著水草生長的面積和數量越來越大,恐龍繁衍生息的數量也就越來越多。不過,恐龍們依然保持著“共同吃草勞動各盡所能按需消費”的生活習慣。這種順其自然的生活狀態,就被稱為“大道之行天下為公”的原始共產主義社會。
又過了很長時間,一部分恐龍忽然發現,水草的口感味道和遠近距離不同,每天出去吃草付出的勞動量和價值就不同。要想多吃美味水草又不用跑遠路,就必須把最近最豐美的草地佔為己有,不准許其它恐龍自由享用。自從有了這種自私自利的領地意識,恐龍世界就爆發了“裂土分疆”的連年混戰。這樣自由平等公平競爭勝王敗寇的結果,就是牙齒爪子比較堅硬鋒利的兇猛恐龍都成了“先富起來”的大贏家。與此同時,經過長期混戰的血腥撕咬和優勝劣汰遺傳變異,這些“先富起來”的恐龍就逐漸演化成了食肉恐龍,也被稱為“貴龍”種群。原先絕大多數的食草恐龍,就被稱為“賤龍”和“龍奴”種群。介於食肉恐龍與食草恐龍之間的雜食恐龍,就是為“霸王龍”和“貴龍”種群出謀劃策搖旗吶喊的“智龍”種群。這些“智龍”種群,因為知識淵博能言善辯神機妙算高深莫測,也被尊稱為“公知精英磚家叫獸牛鬼蛇神”。
自從有了這個“智龍”種群,這個恐龍世界就有了“道可道非常道”的“名可名非常名”。於是,這個“牙齒爪子決定資源配置”不均衡發展的食物鏈系統,就被“智龍”們稱為君臣父子等級禮法的叢林法則。後來,又被“智龍”們理論創新為自由平等公平競爭的“民主法治”。當然,這都是“牙齒爪子決定資源配置”不均衡發展的“盜亦有道”。不管你信不信,反正這個恐龍世界“術萬變而道不變”的最終結果,也都同樣只是一個遙遠的傳說。
此便是,一歲兩歲不識數,三歲五歲學算術。少年壯志不言愁,三十功名塵與土。四十不惑難自知,五十問道識天路。七十早起看日頭,八十九十又糊塗!
回覆列表
一、原文解釋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 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 無為而無不為。 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如果我們要去學習世間萬事萬物,那麼我們越是努力學習,知道的就會越多,俗話活學到老學到老,無有窮盡。而我們學習道的話卻是相反的,學一點丟一點到了最後有質有相的東西一個都留不下。統御天下常常因不妄為而成無為之治,統治者看似無所事事實則無所不為。如果統治者天天忙忙碌碌妄為而作,是不可能統御天下的。怎麼理解呢?我們常說讀書有三重境界:
第一重境界是看山是山(也就是沒讀懂或者是沒去學),你看到的都是表面的相;
第二重境界是看山不是山,在這一境界裡,因知識如浩瀚海洋,你越學越多,每天學一點知識就豐富一點,人似乎成了一臺電腦,這就是為學日益的意思;
第三重境界是看山還是山,就是你在學習的過程中不斷的分類歸納總結,找到其本質規律,學一樣東西就丟掉一樣東西,這就是為道日損的意思。
小說裡張三丰教張無忌太極劍時:先是要他看清楚每招每式,最後卻讓他把學的全部忘掉,告訴他只要記住把玄冥二老打成殘廢就行,隨心所欲無招勝有招,這也是為道日損的例子!
為什麼取天下常以無事?《三國演義》中諸葛亮初出茅廬輔佐劉備之初,所向披靡百戰百勝。為何?因為諸葛亮只需要動動腦子,搖一搖羽扇,把握好大方向自然有劉關張或其他人去執行,這就是統治者無為而百姓無不為。可待劉備去世後(失道政治權力不平衡),蜀國國內權力鬥爭嚴重,諸葛亮揮揮羽扇不管用了,只得事無鉅細親力親為,為避免無味內耗不得已六出祁山北伐中原,可又如何呢?活活給累死,這就是統治者雖大有為(有事),亦不足以取天下!
二、給我們什麼啟示這一章主要告訴我們兩個道理:
一是學習要抓住事物的本質規律,不然你學的越多也不過是個萬花筒、留聲機,知識淵博但毫無智慧,說的頭頭是道實則誇誇其談,就是落不了地,無法指導社會生產實踐。
二是作為統治者或領導,不可認為自己無所不能,事事親力親為,讓屬下都以為不如你,這樣你就算智慧如諸葛孔明,結局也是累死,最後一句“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而應該裝傻充愣,把握住大方向即可,這樣可充分調動屬下積極性,以你的無為激發出屬下的大有為,則萬事必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