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古風散人

    泰昌元年(1620)九月初一日,剛剛做了一個月皇帝的明光宗朱常洛撒手西去。朱由校生於萬曆三十三年(1605),父親朱常洛去世時,他已經16虛歲,但尚未得到任何封號,以皇長子的身份被正式指定為皇位繼承人,這使他成為明朝唯一一位以白身即位的皇帝。

    朱常洛臨終時,囑託朝臣輔佐朱由校為“堯舜”。此時朝廷出現一些新的氣象,確實存在著扭轉頹敗局勢的時機。然而作為大明朝主宰的朱由校,身上卻沒有半點“堯舜”的氣質。他只是一個沒有文化,缺少主見的懵懂少年。對於朝臣,起初他雖然表示敬佩和尊重,但卻沒有產生一種親近的感覺。他感到更為親切的,時身邊的保姆和太監。他的這種感情傾向,很快就使政局發生了驚天逆轉。清人沈德潛詩云:“熹廟御極頹乾綱,疏遠保傅親貂璫。茄花委鬼互虯結,薰天勢焰何披猖。”

    朱由校喜歡各種娛樂。如,他喜歡射獵,將內府十庫後面的空地闢為獵場:“甲乙等十字型檔後,舊有曠地,群小慫恿上剪其蒿萊,以恣馳騁。既至,上手刃獐兔,血汙狼籍,目睛轉動,眾皆稱賀歡笑。”還重開內操以取樂,“凡內操之日,上必先乘駿馬,馳騁中道者數週”。蹴踘也是他的一大愛好,常在永壽宮打球取樂,甚至還“手造蹴圓堂五間”。他還“好閱武戲,於懋勤殿設宴,多演嶽忠武傳奇”。他最拿手的本事,是做木工。他“性好營建,迴廊曲室,皆手操斧鋸為之”。除大工程外,他也經常做些小物件,“手造漆器、研床、梳匣之屬,或設以五彩,工巧妙絕,出人意表”。

    朱由校醉心玩樂,無心國事,與朝臣的關係越來越遠,與保姆和近侍的關係越來越近。他沉迷於這些嗜好,給宦官專權提供了機會。據說負責掌管文書的太監王體乾等,專門在朱由校忙於做木工時,上前傳奏文書。朱由校心思根本就不在文書內容上,等他們傳奏完畢,就漫聲說:“你們用心行去,我知道了!”因此,威柄漸移,客氏和魏忠賢權傾內外,朝局很快就變得不可收拾了。

  • 2 # 黃強黃不息

    一般認為天啟皇帝是個擅長木工製作的白痴皇帝,貪玩任性,寵信太監魏忠賢,導致朝政動盪,政治黑暗,成為明朝滅亡的前夜。實際情況並非如此,天啟皇帝繼位時,大明王朝已經進入末期,搖搖欲墜。

    天啟皇帝朱由校(1605-1627)是明光宗的長子,泰昌元年(1620)九月明光宗駕崩,16歲的朱由校登上大寶,年號天啟。廟號熹宗,歷史上也稱明熹宗。

    天啟皇帝喜歡木工,也擅長木工製造,曾經制作一座乾清宮的模型,十分精緻。小小年紀有如此絕活,可見是個天才,而不是白痴。錯就錯在他生在帝王家,不能左右自己的職業與前途,做上了皇帝的寶座,承擔治國安邦的重任。

    天啟皇帝是天才的木匠,卻並非英明的君主。他重用宦官,與他的出生環境有關,生母選侍王氏,在宮中的地位不高。萬曆四十七年(1619),朱由校14歲其母王氏逝世,朱由校由皇太子朱常洛的選侍李氏撫育。因此,朱由校對於宮中太監比較信任。

    天啟皇帝繼位後,朝中黨爭嚴重。以魏忠賢為首的太監,俗稱閹黨;以顧憲成為首的東林黨此外尚有浙黨等黨派。魏忠賢與皇帝的乳母客氏把持朝政;東林黨則經常“諷議朝政,裁量人物”,社會影響很大,在朝野都有一定勢力。天啟朝就是在黨爭中向前推進,因為黨爭的互相牽制,影響了明朝的一些重大決策。今人只是批評閹黨擅權,卻忽視了東林黨制衡朝政的弊端。

    天啟皇帝絕對不是白痴皇帝,他重用閹黨在於自幼對宦官的信任與依賴;他也懂得權力的制衡術,用閹黨限制東林黨,用東林黨來制衡閹黨,玩的是帝王權術。從來都是這樣,一旦一方勢力過大,沒有制衡的力量,皇權就危險了;而互相爭鬥,則會形成力量的平衡,不會威脅皇權。

    天啟皇帝病危之前感覺到魏忠賢的勢力很大,有取而代之的可能。但是天啟皇帝沒有糊塗,他密詔其弟信王朱由檢進宮,傳位於朱由檢,是為崇禎皇帝。說明他對魏忠賢也並非完全信任,說他白痴更是無稽之談。崇禎皇帝繼位後,迅速拿魏忠賢開刀,拿下閹黨,或許就得到天啟皇帝的授意。

    說明朝滅亡,天啟皇帝重用閹黨所致,實際上明朝的衰亡從嘉靖朝就開始了。明朝的財政危機,國庫沒錢,而治理河道、賑災救民、抗擊倭寇、遼東守防、陝西民變,那一項不要耗費銀子?張居正執政時期,推行一條鞭法等改革措施,豐盈了國庫,但是張居正死後,萬曆皇帝對張居正清算,明朝經濟再次陷入困境,包括東南沿海的邊防,遼東滿人的崛起,都無暇顧及。輪到天啟皇帝繼位,大明江山早就是千瘡百孔,天啟之後的崇禎皇帝也曾有雄心壯志,重振河山,但是迴天無術,因此明朝的滅亡的罪責不能只落到天啟皇帝、崇禎皇帝身上。

  • 3 # 阿斗不傻

    天啟皇帝最大愛好是做木匠,所以他經常說,有個愛好會死啊,會死啊,你們文官就是管閒事,自己嫖娼賭博無所不能,我做個木工都要管。

    以上開玩笑,其實天啟皇帝雖然在史書上被稱為反面典型。但他真是有水平的一個皇帝,比爺爺的爺爺嘉靖差一大截那是肯定,但和自己弟弟崇禎比,那水平高的不是一星二點。

    完全天壤之別,他不是早死明朝那會完

    天啟皇帝朱由校,登基時候不過高二少年,年僅17歲的他,一上位就顯示出自己不凡實力,用短短六年時間,將個被自己糊塗爹泰昌帝弄的四分五裂的爛攤子收拾的僅僅有條。

    光這份能力完全就沒得黑好不!

    其實做皇帝無非三件事

    第一,看人準

    第二,有主見

    第三,解決內外問題有手腕。

    那麼他這幾件事情做的怎麼樣我們繼續看。

    《熹宗實錄》認真看下來

    會發現他和他爺爺一樣,做事抓大放小舉重若輕,對政治鬥爭也深諳拉一派打一派權利制衡的道理。具體到他短短几年的執政期也要分二個階段評價。

    第一階段:

    剛登基時天啟朝號稱東林眾正盈朝,年輕的天啟就被忽悠瘸了,他聽信東林所說,殺了遼東大將熊廷弼,之後又用東林草包袁應泰上任遼東。

    這草包不負草包之名,直接丟了遼東大半地方,直到東林大佬葉向高得意弟子王化貞丟失遼東最後重鎮廣寧,明朝徹底失去遼東,天真的木匠皇帝才明白。

    尼瑪,滿口仁義道德,都是一群廢材,什麼玩意。

    當時的情勢可以說是糜爛不堪,危機四伏。而天啟皇帝對此做了那些步奏?

    第二階段:他開始自己真實政治之路,對內清洗內政,將東林黨該撤職撤職,該流放流放,之後就是放狗管群臣,這狗就是魏忠賢。對外在充分分析戰略環境後,他明白了後金軟肋。

    寧錦之戰後,明朝在遼西開始收縮,因此後金雖拿下廣寧,但後勤和兵力短板使其一時無力深入遼西走廊作戰。

    追擊廣寧潰軍時便因“大清兵逐化貞二百里,不得食,乃還。”

    這證明後金軍如沿途無可搶之糧用於補給,很難支撐幾萬人長距離作戰,在後勤距離上有致命短板。於是,明朝開始重回熊廷弼正面收縮,拉長後金補給線,兩翼鉗制壓縮後金戰略空間,後方利用覺華島襲擾破壞後金統治秩序的正確策略。

    寧遠之戰時,高第要求前線明軍將錦右人糧全部“歸併寧遠”的命令,正是這一策略體現,那就是堅壁清野!

    不瞭解這套策略背景和後金作戰特點,是很難明白為什麼王在晉、高第甚至後期孫承宗都主張放棄遼東錦右地區,因為這是用慘重代價換來的教訓。

    因此天啟在寧錦之戰後充分認識這一策略正確性,把“兵法有進無退”的文官傻逼趕回家。這之後遼東形勢出現逆轉,明軍開始佔據上風。如果說天啟有錯誤,那就是魏忠賢太厲害,他讓魏忠賢失控而已。

    為了應對東林和文官,天啟皇帝扶持自己勢力魏忠賢,然後魏忠賢有點收不住手,手段殘酷同時也牽連過廣。

    比如楊漣就如此,他彈劾魏忠賢奏疏雖然顯得心胸狹隘和政治上的極不成熟,但是作為泰昌帝託孤之臣,他的忠誠和清廉毋庸置疑,因此他既是東林之人,同時也是堅定帝黨,比後來上位的左光斗不知好多少,所以罷官流放或關幾年都行,無論如何不該殺。

    這在政治上叫做,鬥爭擴大化。

    也因此,和她爺爺萬曆比起來,天啟還是有點稚嫩。不過他做的已經很不錯了,如果說萬曆死得太不是時候,那麼天啟就是死得太早。

    這爺孫隨便那個晚死五年,後金都成不能成事。

    因為他倆死的那一年,後金都在明朝幾經折騰才形成的正確戰略壓制下,開始陷入極大困境。

    萬曆末年,熊廷弼穩住局勢,瀋陽固若金湯,正面防守側翼襲擾漸次擠壓後金生存空間。逐步集結關內精銳客軍伺機進逼,努爾哈赤是一點機會沒有結果萬曆一死熊廷弼就因此黨政被搞下去,不但兩陽丟了,幾萬精銳也損失殆盡,明朝喪失解決後金最好的機會。

    天啟末年,明朝收縮至寧遠在遼西堅壁清野實施三方佈置,後金無糧陷入饑荒,史載“國中大飢,鬥米價銀八兩,人有相食”。這種局面持續下去不出三年,後金必內亂。可惜,在這個關鍵時刻,天啟死了,然後崇禎上臺,就此開始胡亂操作。

    其實在萬曆末年還有天啟末年,明朝都恢復和保持了對後金的戰略攻勢。但這兩位一死,就人亡政息

    後金在崇禎二年利用崇禎用人失誤,成功打破明朝兩翼還有後方牽制力量,就此雙方戰略事態逆轉,毛文龍被殺影響深遠。

    從此以後,毫無後顧之憂的後金開始成為完全的進攻方,他們可以毫無顧忌的收拾蒙古、北韓、甚至破關劫掠。

    最後明朝就這樣被滅亡。

    由此可見,和崇禎這個末代皇帝比起來,天啟真的是強多了,至少他明白權術牽制的道理,也明白用人不疑的道理,還知道如何制定正確的政策。

    而崇禎就是個腦袋瓦塌的倔強鬼,剛愎自用不說,還自廢武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誰看過《我願意》?這部電影怎麼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