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明倭寇作亂的背景
倭寇的形成,最早要追溯到元朝。元世祖忽必烈在至元十一年(1274年)、至元十八年(1281年)兩次遠征日本,被大海里的颶風擊敗。同時期的日本國內開始進入“戰國時代”,這種殘酷爭奪的惡劣環境使日本的武士階層的特性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日本有俗語:“殺人、竊財、強盜為武士習性。”(井上清著《日本歷史》)。
成化三年(日本應仁元年,公元1467年),日本進入封建割據的“戰國時代”,各大名連年征戰,互相兼併。戰爭中的潰兵敗將和一些失業浪人逃往海上,加入到倭寇的行列中來。而且,倭寇以各大武士為核心,形成了許多較大的武裝集團,受各大名武士的統轄。明世宗嘉靖以後,倭寇猖獗到了極點。劫掠範圍擴大到山東、江蘇、安徽、浙江、福建、廣東等六省,倭寇還與明朝的海盜如汪直、徐海等結合成巨大的武裝集團。在明朝歷次剿滅倭寇的戰爭記錄裡,清清楚楚的寫著:剿滅真倭XX人,剿滅從賊XX……這裡的真倭就是指出自日本的倭寇,從賊指的就是汪直、徐海等海盜集團。
2、戚繼光平亂
戚繼光字元敬,祖籍河南衛輝,後遷定遠(今屬安徽),再遷山東登州(今蓬萊)。出身將門,在龍山(今屬寧波)、縉雲、桐嶺與倭寇三戰三捷。 實戰中,察知明軍作戰能力較低,難以抗倭,多次上書請求訓練新軍。 在義烏招募農民、礦工4000名(一說3000名),按年齡和身材配發兵器,編組訓練。針對明軍兵器裝備種類繁多、沿海地形多沮澤、倭寇小股分散的特點,創立攻防兼宜的“鴛鴦陣”,以12人為1隊,長短兵器迭用,刺衛兼顧,因敵因地變換陣形,屢敗倭寇。 利用作戰訓練間隙,撰成《紀效新書》,闡述選兵、編伍、操練、出征等理論和方法,並以此訓練戚家軍, 使戚家軍聞名於世。與譚綸、俞大猷等抗倭名將浴血奮戰十餘年,基本蕩平東南沿海倭患。
3、兵器的改革
根究清《續文獻通考》卷131《兵器》中紀錄的明代兵器資料:"明太祖洪武十三年正月置軍器局,專典應用軍器."《會典》曰:"……刀之屬有摩挲刀、腰刀、滾刀、倭滾刀、米昔刀、黃蓮刀、開腦大刀、大樣摩挲刀、馬刀"。明軍中的刀式樣繁多,除了承襲宋制之外,其中有部分是引進和仿製倭刀。
自宋以後日本刀的鍛造水平已經超過中國刀, 從一些文獻中能夠得以證明,歐陽修的《日本刀歌》中的描述:
昆夷道遠不復通,世傳切玉誰能窮?
寶刀近出日本國,越賈得之滄海東。
魚皮裝貼香木鞘,黃白間雜鍮與銅;
百金傳入好事手,佩服可以讓妖兇。
日本刀透過“朝貢進獻”“勘合貿易”“走私”三個主要渠道進入中國。 明武宗正德年間,佞臣江彬用事,曾命“兵仗局”製作“倭腰刀萬二千把,長柄倭滾刀二千把”。日本刀一般刀身修長,刀刃輕薄,銳利無比,雙手揮動起來十分稱手。從刀形上觀察,日本刀繼承和發揚了唐大刀的優點,尺度和分量都更加有利於格殺技術的發揮。與唐宋以來形制駁雜、刀體厚重的中國短兵器相比較,日本刀無論外觀上和實用價值上,都確實要高明得多。
戚繼光發現明軍在和倭寇的交戰中,兵器在質量上遜於倭刀,士兵在作戰中對倭寇的戰法不熟悉,倭寇用刀擅長跳躍,加之倭寇的日本刀鋒利,明軍的軍器以及人員大量損失,戚繼光開始研究並且學習日本刀來改良中國刀, 經過俞大猷、戚繼光等抗倭名將的積極推行,日本式的長刀、腰刀成為中國軍隊的主要裝備之一,後來又被引進到北方邊防軍隊中。這樣大量的使用,當然不可能全靠從日本進口,得主要靠自己製造。
1、明倭寇作亂的背景
倭寇的形成,最早要追溯到元朝。元世祖忽必烈在至元十一年(1274年)、至元十八年(1281年)兩次遠征日本,被大海里的颶風擊敗。同時期的日本國內開始進入“戰國時代”,這種殘酷爭奪的惡劣環境使日本的武士階層的特性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日本有俗語:“殺人、竊財、強盜為武士習性。”(井上清著《日本歷史》)。
成化三年(日本應仁元年,公元1467年),日本進入封建割據的“戰國時代”,各大名連年征戰,互相兼併。戰爭中的潰兵敗將和一些失業浪人逃往海上,加入到倭寇的行列中來。而且,倭寇以各大武士為核心,形成了許多較大的武裝集團,受各大名武士的統轄。明世宗嘉靖以後,倭寇猖獗到了極點。劫掠範圍擴大到山東、江蘇、安徽、浙江、福建、廣東等六省,倭寇還與明朝的海盜如汪直、徐海等結合成巨大的武裝集團。在明朝歷次剿滅倭寇的戰爭記錄裡,清清楚楚的寫著:剿滅真倭XX人,剿滅從賊XX……這裡的真倭就是指出自日本的倭寇,從賊指的就是汪直、徐海等海盜集團。
2、戚繼光平亂
戚繼光字元敬,祖籍河南衛輝,後遷定遠(今屬安徽),再遷山東登州(今蓬萊)。出身將門,在龍山(今屬寧波)、縉雲、桐嶺與倭寇三戰三捷。 實戰中,察知明軍作戰能力較低,難以抗倭,多次上書請求訓練新軍。 在義烏招募農民、礦工4000名(一說3000名),按年齡和身材配發兵器,編組訓練。針對明軍兵器裝備種類繁多、沿海地形多沮澤、倭寇小股分散的特點,創立攻防兼宜的“鴛鴦陣”,以12人為1隊,長短兵器迭用,刺衛兼顧,因敵因地變換陣形,屢敗倭寇。 利用作戰訓練間隙,撰成《紀效新書》,闡述選兵、編伍、操練、出征等理論和方法,並以此訓練戚家軍, 使戚家軍聞名於世。與譚綸、俞大猷等抗倭名將浴血奮戰十餘年,基本蕩平東南沿海倭患。
3、兵器的改革
根究清《續文獻通考》卷131《兵器》中紀錄的明代兵器資料:"明太祖洪武十三年正月置軍器局,專典應用軍器."《會典》曰:"……刀之屬有摩挲刀、腰刀、滾刀、倭滾刀、米昔刀、黃蓮刀、開腦大刀、大樣摩挲刀、馬刀"。明軍中的刀式樣繁多,除了承襲宋制之外,其中有部分是引進和仿製倭刀。
自宋以後日本刀的鍛造水平已經超過中國刀, 從一些文獻中能夠得以證明,歐陽修的《日本刀歌》中的描述:
昆夷道遠不復通,世傳切玉誰能窮?
寶刀近出日本國,越賈得之滄海東。
魚皮裝貼香木鞘,黃白間雜鍮與銅;
百金傳入好事手,佩服可以讓妖兇。
日本刀透過“朝貢進獻”“勘合貿易”“走私”三個主要渠道進入中國。 明武宗正德年間,佞臣江彬用事,曾命“兵仗局”製作“倭腰刀萬二千把,長柄倭滾刀二千把”。日本刀一般刀身修長,刀刃輕薄,銳利無比,雙手揮動起來十分稱手。從刀形上觀察,日本刀繼承和發揚了唐大刀的優點,尺度和分量都更加有利於格殺技術的發揮。與唐宋以來形制駁雜、刀體厚重的中國短兵器相比較,日本刀無論外觀上和實用價值上,都確實要高明得多。
戚繼光發現明軍在和倭寇的交戰中,兵器在質量上遜於倭刀,士兵在作戰中對倭寇的戰法不熟悉,倭寇用刀擅長跳躍,加之倭寇的日本刀鋒利,明軍的軍器以及人員大量損失,戚繼光開始研究並且學習日本刀來改良中國刀, 經過俞大猷、戚繼光等抗倭名將的積極推行,日本式的長刀、腰刀成為中國軍隊的主要裝備之一,後來又被引進到北方邊防軍隊中。這樣大量的使用,當然不可能全靠從日本進口,得主要靠自己製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