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偽裝的觀點
-
2 # 夢曉山海
因為烏恆本與鮮卑同為東胡部落之一,屬於遊牧名族,自是外族,所以曹操徵三郡烏桓理論上屬於反抗外族入侵。東漢末年,遼東、遼西和右北平三郡的烏桓形成了強大的部落聯盟,並以柳城為政治中心佔據今遼西地區,史稱“三郡烏桓”。
三郡烏桓中遼西蹋頓部最為強大,為三郡首領,此時正值中原群雄逐鹿,袁紹稱雄北方;袁紹為了拉攏烏桓,就假借漢獻帝的名義封烏桓眾首領為單于,並找幾個平民女子作為自己的女兒嫁給蹋頓等烏桓首領為妻。
後來官渡之戰中袁紹被曹操打敗,最後抑鬱而死,而其子袁熙、袁尚則投奔蹋頓,想要東山再起,並且烏桓也蠢蠢欲動,不斷的侵入騷擾;致使曹操想要斬草除根,除掉袁氏的殘餘勢力,於是便決定遠征三郡烏桓,只為永除後患。
曹操的謀士郭嘉認為:“烏桓地處邊遠,肯定不會設防;兵貴神速,需遠涉千里,才能出其不意。”可惜在即將出發時,一連幾天都是大雨傾盆,道路泥濘不堪,無法行軍;在雨停之時,烏桓早已得知訊息,做好防備。
好在曹操找到了號稱“地理通”的田疇,他為曹操指了一條明路:走出盧龍塞往遼西方向走,這一區域烏桓沒有設防,可以攻其不備。之後曹操在道路旁留下“現在夏季暑熱,道路不通,且等到秋冬,再出兵討伐”的字樣,並在郭嘉的建議下決定讓軍隊拋棄輜重,輕裝上路,千里奔行至三郡烏桓。此舉果然讓烏桓上當,之後烏桓軍由於事先毫無準備,倉促上陣,陣形又散亂沒一會就徹底崩潰了。此戰曹軍大獲全勝,烏桓首領蹋頓被斬殺,投降曹操的烏桓士兵和漢人共有20多萬,其他烏桓首領和餘眾也投降了曹操。可袁尚、袁熙卻跑了,他們投奔到遼東太守公孫康那兒,可公孫康因為害怕,就誘殺了他們,把頭顱送給了曹操。
之後烏桓軍隊便一直追隨曹操,為他立下了很多戰功,還獲得了“天下名騎”的稱號,為曹操統一北方立下了汗馬功勞。
-
3 # 豹眼看歷史
我的理解,曹操平烏桓是反擊外族的入侵,但不是今天我們理解的反擊外族的概念。更確切地說,是種族之間的利益衝突。
中原地區是單一的大漢民族,東夷,西戎,北狄,南蠻,都曾經是異族。時而相互攻伐,時而和平共處。
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民族之間不斷融合、同化,形成了華夏民族。
由於地域的限制,有些民族自然也就被邊緣化啦。
就說匈奴,據《史記·匈奴列傳》記載,最早是夏后氏之苗裔,那是正宗的中原夏王朝。由於朝代的更替,被迫遷徙,改變生活習俗,逐步演變為遊牧民族。
三國時期的三郡烏桓,是對遼西、遼東、右北平三郡烏桓人的統稱。
《資治通鑑》:“三郡烏桓,遼西蹋頓、遼東蘇僕延、右北平烏延也。”漢末,乘軍閥割據之機,烏桓掘起,各自稱王。獻帝初平(190—193)中,遼西烏桓大人丘力居死,從子蹋頓立,總攝三部,眾皆從其號令,形成聯盟,勢力益盛。烏桓人最初形成於科爾沁大草原,是原先的東胡部落,曾經一度很強盛。後被匈奴冒頓單于打敗,東胡部落分裂為兩部,分別退到烏桓山和鮮卑山,形成了烏桓族和鮮卑族。
當時烏桓勢力很弱小,依然受到匈奴人的控制。
後來,漢武帝打敗匈奴後,將烏桓人南遷到遼西、遼東、右北平、上谷、漁陽塞外五郡,接受西漢王朝的庇護,烏桓人不斷髮展壯大。
到東漢時期,烏桓已經發展成遼西、遼東、右北平、漁陽、上谷、廣陽、代、雁門、太原、朔方等邊塞十郡。尤其是遼西,遼東,右北平三郡烏桓的勢力更強。
獻帝初平年間(190--193年),遼西烏桓蹋頓繼位,統攝三部,形成聯盟。
之後,蹋頓幫助袁紹擊敗公孫瓚,被封為單于。
袁紹死後,袁氏兄弟發生內訌,被曹操各個擊破,蹋頓收容袁尚袁熙兄弟對抗曹操。
建安十二年(207年),曹操北征烏桓,攻破柳城(今遼寧朝陽),誅殺蹋頓,將其餘眾二十餘萬內遷中原,挑選健壯者為騎兵,編入曹魏大軍,跟隨曹操東征西討,成為華夏大家庭的重要成員,史稱“三郡烏桓為天下名騎”。
就當時來看,儘管三郡烏桓地處邊塞,與漢族人雜居相處,接受中原王朝的管理。但從種族而言,依然是外族。其對中原王朝的威脅,依然是外族的入侵,跟匈奴的入侵沒有根本區別。
但隨著民族大融合,遊牧民族不斷接受漢文化,逐步定居下來,從事農業生產,改變了單純地遊牧生活習慣,發展成為華夏民族的一部分。
按照今天的國家概念,三郡烏桓的入侵或對其進行的征討,更確切地說應該是種族利益的衝突,是華夏大民族內部的矛盾。
-
4 #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何來反抗外族入侵,明明就是曹操主動攻擊烏桓的,曹操北伐烏桓的戰爭,就是內戰的延續,因為烏桓捲入了中原的內戰。
自從在官渡之戰擊敗袁紹後,曹操開始有了奪取北方四州的雄心,並且一直在進行部署和北伐戰爭。
袁紹在官渡之戰2年後去世,袁紹一死,他的兩個兒子為了爭奪繼承權,全然不顧南方曹操的直接威脅,大打出手,袁譚被袁尚打敗,居然還向曹操求援,曹操利用這個機會,在經過過2年的休整後,開始介入北方四州的戰爭。
到公元204年,曹操拿下了北方四州中最重要的冀州,將自已的大本營設在冀州的治所鄴城,同時曹操積極開始了肅清袁氏殘餘勢力的戰爭,到公元205年,曹操消滅了袁譚,平定了除幽州之外的北方三州:冀州、青州、幷州,並收降了黑山軍張燕數十萬軍隊。
袁紹的兩個兒子袁尚和袁熙逃往幽州,不久又逃往三郡烏桓,依附於烏桓單于蹋頓,袁尚和袁熙之所以投奔烏桓,是因為早在袁紹時期,烏桓就一直與袁紹交好,並派出不少精銳騎兵參與袁紹統一河北及南征曹操的戰爭。
袁紹手下的騎兵大多出自烏桓,烏桓與袁紹的關係處於半獨立半同盟半依附關係,也許還有私底下的協議關係,烏桓既聽命於袁紹,又處於獨立狀態,並且時常派兵支援袁紹作戰,尤其是騎兵,這樣烏桓與袁紹就成為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關係。
袁紹去世後,袁氏一族在北方四州的勢力,除了幽州之外,都已經被曹操控制,而袁氏逃到幽州後,不久就又逃到烏桓,與烏桓人聯合起來,伺機南下收復失地,對曹操來說,是一個很大的威脅。
當時擺在曹操手頭的戰略只有兩個,一個是北伐烏桓,消滅袁氏兄弟,另一個的南征劉表,奪取荊州,在左右權衡之下,曹操選擇了風險相對較小的北伐烏桓戰略,因為郭嘉堅定了曹操北伐的信心,告訴曹操劉表只是個坐談客,誰也想不到一年後這個坐談客就去世了。
三郡烏桓指的是隸屬於幽州的遼西郡、遼東郡、右北平郡所生活的烏桓人,大致位置在今天的河北唐山市、滄州市到遼寧省遼陽市、錦州市、鐵嶺市一帶的地區。
曹操北伐烏桓是為了解決袁氏殘餘勢力的侵擾,同時也是為震懾烏桓對中原地區的滲透,曹操的北伐行為本質上還是內戰的延續,徹底消滅袁氏勢力,全據河北四州。
烏桓是當時北方遊牧民族一支,由於漢朝的強大,一直依附於漢朝,哪怕到了漢末的三國時期,烏桓的勢力仍然無法同中原地區的軍閥所抗衡,並且烏桓勢力也相對分散,各個部落各自為戰。
如果曹操佔據了河北四州,那麼遲早和烏桓交界的,曹操北伐烏桓還有一個目的就是要解決邊境隱患,如果有一支與前朝殘餘勢力相勾結的外族存在邊界地區,遲早對曹魏政權也是威脅,所以曹操執意北伐烏桓。
曹操北伐烏桓的戰爭是主動發動的,不存在反抗外族入侵的情況,況且以當時烏桓的實力,要是膽敢入侵中原之地,肯定會被周邊的軍閥吊打。
-
5 # 星火辰
烏桓是中國古代北方的少數民族,本來就長期處在漢朝的管領之下,曹操徵烏桓,實際屬於中國內部的統一戰爭的一部分,怎麼能叫反抗外族入侵?
一、漢朝曾經設立護烏桓校尉,長期管領這烏桓、鮮卑各部
護烏桓校尉,在漢武帝時期已經設立,管領著被匈奴擊敗後內附的烏桓部落,到東漢時期,這一職能曾經由匈奴中郎將代行,後來又復設,連內附的鮮卑部落一起管理了。這個職位是二千石的高官,與漢朝的九卿、郡守之類的基本是平級的。因此,凡是內附的南匈奴、烏桓、鮮卑等等民族,都實際上成為了漢朝的少數民族,自願歸屬於漢朝的統治,是漢朝的民眾。
二、曹操征討烏桓,其實是因為烏桓長期支援著袁紹(袁尚)家族,妨礙了其統一程序
曹操的遠征,大約打到如今遼寧朝陽附近,在當時來說,這是極為艱苦的行軍。他之所以要開展這次極為冒險的軍事行動,在於烏桓部落長期支援著袁家,給中國北境造成了極大不穩定因素。在東漢時期,我們屢屢可以從史書中看到,烏桓、鮮卑、南匈奴等部族南下擄掠燒殺,但這並非等同於後來宋遼、宋金的對峙關係。漢朝少數民族的擄掠,其實是在漢朝統治者殘酷剝削壓迫下為求活命的被迫之舉,這和當時屢屢發生的漢人起義沒什麼不同。因為,你同時也可以看到,漢朝政府屢屢徵發鮮卑、烏桓、南匈奴計程車兵,為其去平定各處的叛亂。等到烏桓、鮮卑等族反了,漢朝又徵發其他士兵去平定烏桓、鮮卑,這都是東漢內部的戰爭。
三、到後來,南匈奴、烏桓、鮮卑等部族完全消失,其實已經完全融入了當代漢族及其他各族之中
大約隋唐之後,漢朝那些古部族已經看不到什麼蹤跡了,經過東晉十六國長期的分裂融合,這些部族實際已經融入漢族和其他各族之中。當今全世界的人,從血統上說,幾乎都是混血的,但在文化上,形成了各自的特色,因此我們在堅持自身特色的原則上,應該看到當代漢文化是一種融合多元的文化,而不是一個孤立的文化。
回覆列表
曹操北征烏桓,主要目的並不是為了抵抗外族入侵,而是為了清除北方的袁氏勢力,解決自己的後顧之憂。
謀士郭嘉當時建言曹操出擊,打烏桓一個出其不意,大將張遼在戰爭中表現搶眼,遼東公孫康也不敢收留那些奔逃過來的人,全部砍了人頭送給了曹操。
在曹操主宰北方的時候,烏桓,匈奴都被他壓制的抬不起頭來,而且烏桓更是直接被打的滅了族。
真正開啟五胡亂華時代的並不是三國時代的互相廝殺,而是東晉時期的八王之亂,有人勾結胡人,結果弄巧成拙,引狼入室,整個北方都淪陷進入了地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