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中國人不善於演講,與思維方式和語言有關嗎?
7
回覆列表
  • 1 # 自然法則是真理

    漢字的象形會有一些影響。

    大一統的政治影響更大。大一統的皇朝集權專制限制了人們思想的自由揮灑。儒家思想讓人們的意識集中在了自己的近身關係圈。

    歐洲的國家變動頻繁以及封建反而削弱了統治者對民間思想的束縛。天主教雖說思想統治,但天主教卻讓人的思想產生一種發散效應,胡思亂想了。

  • 2 # 冷眼觀天下941

    人的思維有多種形式和方式。有邏輯思維、有形象思維、有抽象思維、有立體思維、有空間思維。人生在世,判斷和決策某一件事情,不可能是單一思維而獨立做出的,還是多種思維共同作用的結果!人生的原因與你的知識有關,與你的閱歷有關,與你的經歷有關,與你的見識有關,你的經驗和教訓有關,與你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有關!

  • 3 # 曉一國學

    思維方式與文字有關,但不僅僅與文字有關,還與整體文化體系架構有關。

    但華人的邏輯思維並不弱於形象思維,邏輯思維在華人這裡也佔比極重。

    第三點,華人不善於演講嗎?其實也不是。

    中國幾乎應該是世界上僅有的使用象形文字的國家和民族了吧,因此華人的形象思維是非常強的。並且中國古代傳承下來的儒釋道文化非常深奧,裡面有些內容無法用文字表達,只能用日常可見的事物來比喻,所以經常假物說法。中國文化很多地方是圖文並重,例如陰陽八卦。

    華人的邏輯思維也非常強,就舉一個例子,例如五行相生相剋,就是邏輯思維。或者《大學》開篇的“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依次步驟嚴謹,這也是邏輯思維。佛家裡面也是,釋迦牟尼佛講法,轉寫成經書,都是邏輯上逐點來講說問題。

    西方人看起來善於演講,那是由於西方的政治體制——競選機制造成了,使他們不得不經常演講,並且從小訓練演講。為了講,而且學習講,也有壞處。說到底,中國傳統文化裡也喜歡“守中”,不贊同說太多話,“多言數窮”,還是做實事好。

  • 4 # 耀如樂園

    邏輯思維過多的強調是非的明確標準;形象思維更加圓融自在,不過多的糾纏是非的明確標準。因為“是與非”都是相對而言,沒有絕對的是與非。甚至恐怖分子也不是絕對為“非”,比如恐怖分子的行為讓我們凡夫有了很強調的善惡之感,他們從反面教育了我們要多行善,少做惡。

    是與非、善與惡是可以轉換的,當年,諸葛亮七擒孟獲的故事就華人的思維方式與華人的智慧。同樣問題,西方人的思維就不一樣了,比如花了十年功夫抓到恐怖分子頭目本拉登,直接擊斃,無需審判,更不會像諸葛亮一樣把他降服,可是哪一個思維方式更容易消除恐怖活動呢?

    說到兩種思維方式的根源在於西方的聖人、西方的宗教與中國的聖人思想的差別,中國的儒釋道文化已經深刻的影響我們,讓中國的文化博大精深,這是西方人應該向中國學習的地方。

  • 5 # 光潛

    1978年,我考中國社會科學院美學研究生時,就有一定份量的涉及形象思維的試題。

    形象思維是藝術創作的一種最基本的思維方式,尤其在詩歌創作中。這一點中西方都如此,與語言沒什麼非A即B的邏輯關係。

    形象思維分三類: 賦、比、興。自屈原而降,至近體詩多用比、興二法。

    岱宗二人如何……

    床前明月光……

    天街小雨潤如酥……

    清明時節雨紛紛……

    橫看成嶺側成峰…:…

    千里鶯啼綠映紅……

    打起黃鶯兒,莫教枝上啼……

    白日依山盡……

    眾烏高飛盡…:…

    任何人能脫口而出的詩句,十有八九都是比、興而起的。

    我們只能說中國的近體詩律,漢語具有其它語種無法爭寵的優勢地位。不能說西語詩歌沒有形象思維。普希金、莎士比亞、海湼、席勒、歌德、泰戈爾……他們的詩歌中也不乏形象思維。

    劉勰在《文心雕龍-神思》中就把語言定格為是具有“辭令管其樞機“的創作想象活動!

    事實上,除了藝術創作,尤其是詩歌創作須要形象思維外(當然也離不開邏輯思維),自然科學也具有形象思維的特點,尤其是數學。

    李政道/楊振寧二位諾貝爾物理獎得主,非常推崇而且身體力行推進科學與藝術融合研究。

    總而言之,就詩歌創作效果而言,形象思維很重要!

    中國古體詩和當代詩歌中也有鋪陳其事而直言之的的賦體作品。杜甫的《聞官軍收河南河北》三吏三壕;李白的《登金陵鳳凰臺》,白居易的《長恨歌》,毛澤東的《長征》…

  • 6 # 煥芹5

    我們是形象思維,西方邏輯思維,原先和現在不一樣了,兩種思維重疊,分和分和理論不一樣事是一樣,都是為了發展生存。

  • 7 # 一老沈一

    不好意思,這個題目大約是一個偽命題。中方、西方,或者說世界上所有的人——基本在12歲左右以上的人,都是邏輯思維。形象思維是美學或者說藝術哲學中的概念。這個概念,與邏輯思維既不矛盾,又不對等,它講的是要在藝術創作中善於形象化、影象化,所謂“胸有成竹”就是這個道理。因此,邏輯思維和形象思維不會因為文字的關係有所差別。 一,邏輯思維指的是什麼?是說想事情、說話要符合邏輯。儘管“邏輯”一詞來源於古希臘的“羅格斯”,但在公元前數百年,中國和印度的學者們,也開始研究思維和說話的規律性理論了——中國叫“名實之學”,印度叫“因明學”。

    二,中國、西方、印度的學者們研究邏輯問題的思路是一樣的——概念、判斷、推理。首先,概念要明確,“白馬非馬”是中國關於邏輯問題的一個著名論題。其次,判斷要準確,“指鹿為馬”不僅偷換了概念,而且判斷也是錯的。再次,推理要符合規則, “天下雨地會溼”肯定是對的,但反過來以地溼推斷一定下雨了就未必對。這種概念、判斷、推理的認知及應用,世界上的人是普遍適用的。 (墨子是中國邏輯學的大家)

    三,兩千年前,中國、古希臘、印度都有了邏輯學或者不叫邏輯學但本質是研究邏輯的學問。邏輯學不研究自然和社會,只研究人的思維規律。必須強調的是,沒學過邏輯學的人,不一定不講邏輯,因為這是人類思維發展和成熟的標誌。瑞士心理學家皮亞傑有一個著名的“認知發生論”,他在對大量兒童進行觀察和測試後,總結出了兒童心理發展四個階段的理論——從概念開始到判斷,再到成熟推理,基本在12歲左右心智開始成熟。他的實驗,模擬了人類群體意識的發展史——人類意識也是按照這樣的階段發展的。所以,只要是心智正常的人,不管是哪裡的人,都在按概念、判斷、推理的方式在思考,就是說都是在邏輯思維。 四,人的意識,是分為顯意識和潛意識的,這兩種意識,都是邏輯思維。“開水可能會燙傷人”,不管你是直接經驗還是間接經驗得到的這個判斷,當你在廚房處理熱水的時候,潛意識已經提醒你這個邏輯結論了。如果按題主所說的華人是形象思維,會是在腦海裡出現一幅被嚴重燙傷的畫面嗎?如果出門前看到陰天了,是眼前先浮現一幅被淋成落湯雞的慘象嗎?確實有人們透過語言進行思維的說法,前蘇聯的科學家說的。這個說法有道理。特別是顯性思維,在思考的時候,實際上是透過你最熟悉的語言概念在思考。但是,和文字沒關係,不可能你想一件事情,先在腦海裡出現一串漢字,那麼是簡體字還是繁體字呢?文字肯定與思維是邏輯思維還是形象思維沒關係。 五,不同的人們,在邏輯思維上會不會有差距?肯定有。第一,接受過系統教育的人,一般會比沒接受過系統教育的邏輯思維能力強;第二,受過專業訓練的,在專業領域一般會比沒受過專業訓練的邏輯思維能力強;第三,年齡稍長一些的,一般會比年紀較輕的,甚至小孩子的邏輯思維能力強。這只是說“一般”,並不絕對。可以肯定的是,以中國和西方來劃分邏輯思維能力的強與弱,是毫無根據的。 六,形象思維是美學或藝術哲學領域的概念。前面有高人說到了“賦比興”,這是文學領域比較贊成的說法。其實,在美術、音樂、影視等等領域,都有形象思維的特殊含義。李白說: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其實桃花潭水無論如何不可能有300米深;他還說,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軒轅臺。北京河北這一帶,大概從沒下過大如席的雪花。魯迅說,這是誇張,但很好,如果說廣州雪花大如席就沒人信了。前面說到了畫竹需“胸有成竹”的例子。蒲松齡在《聊齋志異》裡講了一個趙子昂畫馬的故事,因為畫的太好,以至於馬活了跑到外面閒逛。總之,形象思維不是和邏輯思維一個層面的概念,不能等而論之。另外,認為華人缺乏邏輯思維是沒根據的。

  • 8 # 湯谷沖霄

    所謂思維是用腦將所感所悟系統歸納總結出來的過程。

    邏輯思維是將思維內容聯結、組織在一起的方式或形式。是人的理性認識階段,人運用概念、判斷、推理等思維型別反映事物與規律的認識過程。邏輯思維是一種確定的,而不是模稜兩可的,有條理、有根據的思維。邏輯思維必須有可依據的理論存在,依理才能判斷、推理、得出結論。

    形象思維是指直接將眼看到的圖畫、耳朵聽到的聲音、鼻嗅到的氣味、舌頭品到的囗味、面板碰到的觸覺這些感知形象記憶在頭腦中的一種方法。這種感知形象在頭腦中的變幻就能引起人們的行為。形象思維,透過反覆的感知記憶可總結出某些規律和理論,進而有所創造和發明。華夏文化中的象形文字,就是華夏先民們長期觀天察地、鳥飛獸行而取其象用其跡而發明的。

    邏輯思維應用的理論,是現代分科而學後形成的各學科的區域性總結出的理論,都有侷限性,是不全面的有待發展的理論。

    形象思維應用的理論,是從天地整個大自然中總結出來的萬物變幻的理論,是整體性的,是全面長久實施可應用的理論。當今新興的科技新成果有很多是在易理的指導下取得的,有些最新的前沿科學理論也是華夏先民所發現過的,如測不準定律就佐證了華夏的歷法應用閏月閏年是正確的。

    這兩種思維模式的不同,是東西方人的生存經歷不同,是本土文明長久傳承還是不斷中斷所造成的結果。人類的認知是從觀察外部環境中開始的,歷經若干萬年才能上升到理性認知。理性認知是感性認知的高階階層,但分科整理出來的理論,不能替代感性認知總結出的整體理論。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母狗產後如何進行外陰部護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