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小劉侃封神

    伯邑考真的是因為拒絕妲己才被殺嗎?

    姜皇后死了,紂王擔心東伯侯姜桓楚真的謀反,便趁著姜皇后的死訊還沒有散播出去之前,把四大諸侯一起都誆騙到朝歌。

    到了朝歌,紂王直接殺了東伯侯姜桓楚和南伯侯鄂崇禹。

    由於北伯侯崇侯虎與費仲尤渾關係比較好,他們一求情,紂王就放了崇侯虎。

    姬昌與殷商皇族還有朝中大臣們關係很好,朝歌七王聯名保奏,於是紂王不得不放了姬昌。

    但紂王終究不甘心放了姬昌,後來便把他囚禁在羑里城七年。

    七年之後,伯邑考攜帶西岐三寶進宮來替父贖罪。

    但很不幸的是,伯邑考來到朝歌,就沒能再回西岐,因為他死在了朝歌,並且他死了之後,身體還被剁成肉醬然後做成肉餅給姬昌食用。

    很多小夥伴都知道,在伯邑考來到朝歌之後,便因為瀟灑飄逸和豐神俊朗而引起了妲己的注意。

    為了和伯邑考成就好事,妲己以學琴的名義讓伯邑考來到後宮。

    但幾次三番,妲己都沒能魅惑的伯邑考有所行動。

    後來伯邑考便死了,在他死之後,是妲己提建議把他身體做成肉餅給姬昌食用。

    很多小夥伴覺的伯邑考之所以被殺,是因為妲己沒能與他成就好事而懷恨在心,所以殺了他。

    但小劉剛剛無意之間又看了一遍封神演義裡伯邑考被殺時的情節,伯邑考之死,與妲己有關,但他真正的死因,並不是因為拒絕了妲己。

    妲己以學琴的名義勾引伯邑考不成,確實惱羞成怒,她想讓伯邑考粉身碎骨。

    於是,妲己委屈的對紂王說伯邑考大膽犯上,居心不良。

    紂王也十分惱怒,宣來伯邑考,讓他再次撫琴。

    伯邑考遵命照做,琴聲中透露的是一片忠心愛國的意思。

    紂王一聽,確實是這麼個道理,就產生了放過伯邑考的心思。

    但妲己可不願意,便對紂王說那伯邑考進貢了西岐三寶,有個白麵猿猴,不如聽它唱一曲。

    白麵猿猴歌聲讓人聽的如痴如醉,妲己也沉迷其中,無法自持。而白麵猿猴已經修煉千年,擁有火眼金睛,一下便看穿了妲己的原形。

    於是,白麵猿猴面衝向了妲己,但被紂王阻攔,一拳打死。

    紂王惱怒,但伯邑考說白麵猿猴乃是畜生,好吃水果,看到九龍席上的水果忍不住才去拿。

    紂王覺的有理,又原諒了伯邑考一次。

    各位看官,到了此時,妲己數次想要害死伯邑考的計劃都沒有成功,紂王幾次都原諒了他。

    甚至紂王連伯邑考調戲妲己的事情都揭過不提了。因為他感覺伯邑考是正人君子。

    但是,最後伯邑考是怎麼死的呢?

    紂王又讓伯邑考撫琴,但此刻,伯邑考心中自思,這一番,諒不能脫其圈套,就將此殘軀以為直諫,就死萬刃之下,留之史冊,見我姬姓累世不失忠良。

    在伯邑考沒想死之前,他都是找藉口為自己辯解,但是他想了之後,便決定以死明志。

    於是,在接下來的撫琴和唱歌之時,他便在琴聲和歌聲中辱罵紂王和妲己。

    但是紂王剛開始沒聽出來,妲己卻聽了出來。

    妲己對紂王解釋了一番,紂王惱怒。而此時伯邑考既然存了必死之心,所以,便拿著琴砸向了妲己,‘柔弱’的妲己跌倒在地。

    伯邑考自己都不想活了,他也不會再給自己辯解了,再說他也確實辱罵了紂王。

    想當初,趙啟、梅伯他們都是擁立紂王坐上王位的人,但他們後來都因為辱罵紂王而被殺死,這其中並沒有妲己的加害。

    紂王能忍受伯邑考調戲妲己,而且他有自己的判斷,因為伯邑考是正人君子他也明白,而妲己無理取鬧他也知道,但他絕對不能忍受有人罵他。

    如果伯邑考不想死的話,他根本就不會去唱侮辱紂王的歌,更甚至就算是唱了他也能為自己推脫。

    所以,伯邑考最主要的死因不是他拒絕了妲己,而是因為他不想活了。

    一方面伯邑考是為了以死明志青史留名,另一方面是他辱罵了紂王。

  • 2 # 半瓣花上閱乾坤

    不完全是,但有一大部分原因是。

    要說情商低,恐怕《封神演義》裡面情商再低的人也低不過伯邑考。

    伯邑考何許人也?

    首先宣告伯邑考不是現在熱播的那個電視劇《封神演義》中的楊戩,那個裡面的楊戩就是個紈絝子弟加二百五。儘管本人原先對羅晉的態度都是粉的,但是他居然出現在這裡面,實在辣眼睛。(當然本人對王麗坤和鄧倫原先也大多是好感,可惜這部劇實在讓人沒眼看。劇情,一言難盡。可惜糟蹋了這個劇名。)

    原著中的楊戩的情商和智商以及能力都是在與他同級別人中一流的,所以最後才能夠建功立業,肉身成聖。

    原著中的伯邑考,是西伯侯姬昌的大公子,外貌丰姿都雅,目秀眉清,唇紅齒白,言語溫柔,先天條件十分優越。如果沒什麼意外的話,姬昌百年之後,繼承王位的毫無疑問就是他了。可惜他有運無命,累及爹孃,空有美貌,卻沒有繼承他們的智商,憑著自己的一腔熱血(執拗),硬生生把自己推上了絕路。

    伯邑考確實孝心可嘉,這點值得讚揚,但是光有孝心卻不聽話,不但不聽話,還沒有政治頭腦,所以最終成為了紂王的刀下之鬼,餅中之肉。

    其實,在伯邑考臨行之前,有很多人勸阻過他:西岐智囊上大夫散宜生勸他,他不聽;母親太姬捨不得他,用西岐政事阻他,他不聽,明明白白把政務交給了二弟姬發(他也不擔心姬發藉此鳩佔鵲巢,就那麼放心坦蕩地走了)。

    最重要的是,他父親西伯侯臨行之前曾經明明白白囑咐過他,千萬不能差人來接自己。沒想到,老爸一走,老爸的千叮嚀萬囑咐就被他拋之腦後。

     且言姬昌坐端明殿......宣兒伯邑考至,吩咐曰:“昨日天使宣召,我起一易課,此去多凶少吉,縱不致損身,該有七年大難。你在西岐,須是守法......你切不可差人來接我。此是至囑至囑,不可有忘!”

    不聽爸爸媽媽的話倒也罷了。你若有智商情商死裡逃生也自然能夠化險為夷,可惜的是,伯邑考一心要做忠臣孝子,才讓自己死無葬身之地。

    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

    一開始朝見,紂王確實也覺得他是忠誠孝子,著實感動了一番。妲己看他丰神俊朗,禁不住芳心暗許。於是設了一個局,想要趁機把紂王灌醉,和他成就好事。沒想到他鐵石心腸,不識抬舉,還趁機把妲己侮辱了一回,把妲己羞得徹耳通紅,無言可對。

    最毒夫人心,更何況妲己乃一妖孽?

    妲己發誓要把他碎屍萬段,於是對紂王說伯邑考趁機調戲她。

    這可是男人的軟肋。何況富有四海的紂王?所以紂王當即大怒:“這匹夫焉敢如此!”

    這時,估計紂王已經和妲己一樣想要置他於死地了。

    話雖如此,一開始,紂王也不好意思說明妲己之意,畢竟這事兒沒什麼證據,於是讓他再撫一曲,伯邑考就又來了一首聽起來似乎是忠君愛國之言的詞:

    一點忠心達上蒼,祝君壽算永無疆。風和雨順當今福,一統山河國祚長。

    這樣的曲詞,怎麼聽也聽不出欺謗之意,所以紂王找不到理由發作。

    就這樣,第一回尋隙,被他輕輕躲過。

    但是深恨伯邑考的妲己怎能甘心呀!

    於是她再次挑撥:“伯邑考前進白麵猿猴,善能歌唱。陛下可曾聽其歌唱否?”

    言下之意就是從這個角度我找不著你的錯處,那我就看看白麵猿猴怎麼樣。人是有智商的,這個畜生可就好找茬了吧?

    果然,白麵猿猴唱得妲己心旌搖盪,原形畢露,這時她看出了妲己的真身,跑過來抓妲己,結果被大力士紂王一拳打倒在地,死於非命。

    這下,可真讓她找著把柄了吧?

    於是紂王果斷就坡下驢,以縱猿行刺之名將伯邑考拿下,要拿他去喂蛇。

    不過這次的找茬原因很明顯比較牽強,所以伯邑考口稱“冤枉”並且給出了兩個理由:第一,猿猴乃山中之畜,雖修人語,野性未退,所以看見果品就想抓取;第二,猴子身上並沒有帶什麼利刃,沒有利刃怎麼行刺;第三,我伯邑考世受陛下洪恩,焉敢造次。

    紂王想了一下,的確有理,於是把他給放了。

    第二次尋隙,再次被他巧言躲過。

    儘管如此,妲己認定要做的事情,哪能那麼容易善罷甘休?

    於是她接著找理由陷害伯邑考。

    妲己曰:“既赦邑考無罪,你再將瑤琴撫弄一奇詞異調,琴內果有忠良之心,便罷,若無傾葵之語,決不赦饒。”

    也就是說,妲己還想從琴曲之內找點兒“貓膩”,以便給自己的加罪弄一個冠冕堂皇的理由。

    可是此刻的伯邑考已經非常沒有耐心,再也不願意“演”下去了,竟然成全了妲己——在琴曲中果然帶了明顯的“毀謗”之意,不僅如此,他還“回首將琴隔侍席打來,只打得盤碟紛飛”。

    這下,神仙也救不了他了。(當然,奇怪的還是沒有神仙過來救他,這大概就是命吧!)

    因為他知道,以妲己對他的恨,以紂王對妲己的寵愛,他再巧舌如簧也會被抓住把柄。

    第三次尋隙,以伯邑考的成全,妲己的全勝結束。

    結果大家也猜到了,伯邑考被碎屍萬段!還被做成了肉餅考驗他父親!

    其實,從伯邑考拒絕妲己的那刻起,他就註定不能全身而退了!

    因為“欲加之罪何患無辭”,只要妲己肯找理由,怎麼著都能讓她找著。

    也許正是因為看出了這一點,所以伯邑考沒有多餘的耐心去和妲己鬥智鬥勇。

    這事,看起來是個死局。

    唯一可解的是,倘若伯邑考稍微有點兒情商,當時從了妲己,不僅美人在懷,而且妲己說不定還能幫他救出父親,順帶給他一些情報,和他裡應外合,滅了殷商。

    這樣一來,不但妲己完成了自己的滅商任務,伯邑考自己也能輕輕鬆鬆取商而代之,王位還是他的。更重要的是,後面也用不著生靈塗炭了。

    不過,世事無常,哪有那麼多假如,不是不報,時候未到。

    更何況伯邑考一心要做忠臣孝子。

    連女媧娘娘都得靜待天機,其他人就只能為天命殉葬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諾曼底前夕德軍對於海灘防禦方式有兩種不同意見,最終使用了哪個方式,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