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DDG的老船塢
-
2 # 科羅廖夫
諾曼底戰役前夕,德軍對如何進行海岸防禦有兩種截然相反的意見,陸軍元帥格爾德.馮.龍德施泰特以及埃爾文.隆美爾都提出了各自的防禦戰術,前者是德國軍隊中的元老級人物,後者則被公認為德國軍隊中最出色的戰術家。
在諾曼底戰役中,這兩位德國將軍就如何部署裝甲預備隊發生了爭執。龍德施泰特認為,裝甲預備隊應該在後方進行集結,在需要的時候集中裝甲部隊,向一個地區開進用裝甲箭頭反擊盟軍進攻。而隆美爾則認為,在盟軍強大的空中優勢之下遠離前線的裝甲部隊在開進路途中,會遭受嚴重的損失。而且盟軍剛剛登陸的時候才是最脆弱的時刻,因此應該把裝甲部隊接近海灘部署防禦。
這兩位德軍名將的防禦理論,看似都有各自的道理。龍德施泰特遵循了裝甲部隊集中部署的原則,希望集結裝甲部隊再發動反擊。而隆美爾則是考慮了盟軍的空中優勢,希望集結裝甲部隊在灘頭陣地,對盟軍進行立刻的反攻。然而後人的視線來看結合過去的歷史事實,隆美爾採用的計謀恐怕要技高一籌。
歷史上希特勒採取了折中策略,把裝甲部隊一半放在海灘附近,另外一半則放在內陸。這種做法的結果就是在登陸日時,前線的裝甲部隊由於混亂無法參戰,而後方的裝甲部隊都無法儘快趕上戰場。事實上龍德施泰特的部署,被證明是非常難發揮作用的。盟軍在諾曼底登陸時集中了上萬架各型作戰飛機,法國境內的任何德國移動的目標都會成為空襲的物件。諾曼底戰役時,德國裝甲部隊吃了空襲的大虧損失慘重。這證明龍德斯泰特沒有充分理解盟軍空襲的威脅,其遠離前線部署裝甲部隊是難以發揮效果的。
而前沿部署的裝甲部隊卻能夠在第一時間對登陸的盟軍發動反擊,在第D日之時之所以德國裝甲部隊按兵不動,是因為隆美爾回家休假,而希特勒則沒有接到登陸訊息,錯過發動反擊的時間。如果按照隆美爾的部署,把裝甲部隊靠近前沿配置的話,那麼德軍可以在避免受到更多空襲的情況下,在諾曼底樹籬地區以及灘頭工事地帶,在第一時間反擊立足未穩的盟軍,這樣的話可能會增加盟軍實現目標的難度。
-
3 # 白楊樹下談歷史
1943年,對於喬治.巴頓來說,是人生中跌宕起伏最大的一年。這一年,他率領美第7集團軍在西西里島登陸,4天行程320公里攻佔巴勒莫,並率先進入墨西拿。打出了美軍的實力,確定了美國在盟軍中的影響力,而他本人也成為路人皆知的英雄。
樂極生悲的是,巴頓掌摑“怕死”士兵的事件,引發了一場轟動一時的風波。儘管美軍高層,甚至羅斯福都在為他辯護,但為了息事寧人,還是撤掉了他的集團軍司令職務。不過,善於用人的艾森豪威爾在諾曼底登陸前,把巴頓的作用發揮到了最大。
將法國境內德軍防守的注意力引向加萊地區。為了掩護“霸王行動”的登陸點——諾曼底,就需要將德軍的關注點引向其他地方。為此,盟軍採取了一系列的“騙敵”策略。當然,最重要的是,要讓希特勒深信盟軍將在法國北部的加萊上岸,丘吉爾想到了“閒置在家”的巴頓。
首先,巴頓是美軍主力方向的代表。從美軍參戰起、在登陸非洲、西西里島戰役中,巴頓的部隊都衝在最前方,當然也是最能打勝仗的。巴頓的戰鬥力不僅盟軍知道,就連德軍都印象深刻,因此,巴頓在美軍中的地位不能小覷。
從軍人角度來看,巴頓儼然就是美軍的旗幟,他在哪裡,那裡就是盟軍的主攻方向。雖然,暫時被“擱置”,但大戰在際,正是用人的時候,不可能讓一員猛將閒賦在家。所以,德國的情報部門一直密切關注著巴頓的一舉一動。
其次,將計就計。“扇耳光”事件,讓艾森豪威爾對巴頓有了進一步的認識,那就是除了打仗,到處“惹禍”也是他的“專長”。為此,他暗自決定,巴頓的職務只能安排到集團軍司令,再高一級的職務不予考慮。
但是,給巴頓一個的虛職矇騙一下德華人還是可以的。於是,他以“第一集團軍群”司令的身份來到了英國多佛爾港,經常與英國軍方高層“會晤”。為了把“戲”演足,一個“參謀團隊”跟著巴頓,在多佛爾附近頻繁使用無線電訊號來傳送所謂的“軍令”。
煞費苦心的是,美國情報部門透過《國家地理》雜誌,用了很大的篇幅,詳細介紹了美軍各個軍、兵種的情況。但不久這本雜誌在市場上被緊急召回並修訂後重新上市。結果,前後版本一對比,“美國第一集團軍群”浮出了水面。
德軍情報人員分析,巴頓的“第一集團軍群”有30個師、其中6個裝甲師和一個空降師,約有100萬之眾。這麼一支“強大”的軍隊出現在了多佛港,目的就一個:盟軍要在加萊登陸。
“霸王行動”開始後,希特勒堅信盟軍的進攻方向在加萊。儘管諾曼底前線吃緊,隆美爾也只是派出了一個步兵師前去增援,而其精銳的第15集團軍,23個師的兵力在加萊地區“紋絲不動”。巴頓一人能抵23個師,也算是“廢物利用”了。
但不是“廢物利用”的是,巴頓另有重用。原來,看中巴頓的不光是丘吉爾,當然還有艾森豪威爾。美軍參戰後,戰爭潛力被迅速挖掘,大量的新兵補充到了部隊,但訓練和士氣無法及時提高,影響了部隊的戰鬥力。也就是說,要找一個能力強的人,迅速提高他們的技戰術水平。
他自然想到了巴頓。“這傢伙”在非洲戰役時,接替被打潰散的美第2軍的指揮,結果在短短的12天內,憑藉個人的帶兵藝術和帶有“粗口”的演講,愣是將一個紀律渙散、毫無鬥志的部隊帶成了“虎狼之師”,成為美軍的主力。
眼下,大部分由新兵組成的第3集團軍到達了英國,他們大都沒有上過戰場,演習也搞得很少,更不要說有什麼實戰經驗了。這樣的部隊,艾森豪威爾自然想到了巴頓,他要巴頓再帶出一支優秀的部隊,但作為交換,巴頓可以帶兵上陣。
“只要有仗打,給我一箇中尉街都可以”的巴頓,接手這支部隊時,是無比的高興。他又恢復“趾高氣昂”的軍人風采,他佩帶兩支象牙手柄的左輪手槍,頭戴鋼盔,腳穿擦得程亮的高筒靴,遊走在第3集團軍的各個師、團。
官兵們聽說他們的指揮官是大名鼎鼎的巴頓時,喜悅之情難以言表。因為他們知道跟著巴頓,不僅能打勝仗,而且傷亡率在美軍中也是最少的。結果可想而知,一聽說巴頓來帶領他們,士氣立刻就提高了一大半,訓練熱情極為高漲。
很快,這群“菜鳥”被巴頓調教的“嗷嗷叫”。諾曼底登陸開始後,第3集團軍作為後續部隊秘密登陸法國(因為“巴頓”還在多佛爾準備進攻加萊),一路狂追猛打,顯示出超強的戰鬥力,令人瞠目結舌。艾森豪威爾沒有看走眼。
巴頓還是一個“戲精”。為了讓對方更加確信盟軍的主攻方向是加萊,巴頓被情報部門安排了一場“智鬥”。據史料記載,1943年5月在非洲戰場上,盟軍俘虜一名非洲軍團的德軍將領漢斯.克雷默,由於身體欠佳,出於人道主義,盟軍釋放了這位將軍。
臨行前,讓“大嘴巴”的巴頓代表盟軍為其送行。兩人在酒桌上把酒言歡、頻頻舉杯,“喝醉”的巴頓大放厥詞,將“第1集團軍群”的行動計劃說了出來。正所謂“言者無心,聽著有意”,回到德佔區的克雷默,立刻向總部做了彙報。
德國情報部門結合以往收集的“情報”,更加印證了盟軍將進攻加萊的計劃。然而,讓他們沒有想到的是,真正的第1集團軍群在布萊德雷將軍的帶領下,成功搶灘諾曼底。克雷默到死都不明白,一向“口無遮攔”的巴頓居然還是個“戲精”。
為了成功開闢第二戰場,盟軍高層可謂是煞費苦心,諜報戰、電子戰、心理戰等全部用在了掩護“霸王行動”上,堪稱軍事歷史上經典的戰略欺騙。而在這場“智鬥”中,巴頓功不可沒,可以說是一個能文能武的將領。
參考文獻:《二戰全史》、《第二次世界大戰》
回覆列表
這個問題是說關於德軍裝甲預備隊配置問題吧,到底是前出配置還是靠後配置之爭吧,然而說句難聽的,就抗登陸階段而言,這兩種部署沒什麼本質區別,無非是靠後配置根本趕不上抗登陸反擊,前出配置那就是直接給盟軍海空支援火力送菜而已。
盟軍為支援諾曼底登陸集結了一支規模空前的支援艦隊,然而隆狐狸似乎根本沒考慮這個問題
事實上,隆美爾和龍德施泰特對對方部署的弊端闡述的都沒有問題,靠後部署,那麼裝甲部隊在前出反擊的開進過程中,必然會受到盟軍航空兵的嚴重干擾和遲滯,尤其是非裝甲和輕裝甲車輛組成的勤務縱列和步兵縱列很容易遭到來自空中的毀滅性打擊,難以在盟軍登陸部隊立足未穩之際第一時間發動強有力的反擊。然而龍德施泰特對前出部署的質疑同樣是正確的,因為2月份安齊奧灘頭的反擊已經證明了,如果不能壓制盟軍海空火力尤其是艦隊支援火力,那麼裝甲部隊向海灘的反擊無異於自殺!安齊奧灘頭被盟軍艦炮還原成零件狀態的德軍坦克已經默默說明了一切,而諾曼底海灘盟軍集結的艦隊規模顯然不是安齊奧能比的,海軍支援火力也將是前所未有的,這種情況下裝甲部隊即使能夠第一時間發起反擊也不過是飛蛾撲火而已,充其量只能在短時間內把盟軍限制在灘頭,而反擊力量一旦耗盡,盟軍後續突破又能拿什麼來抵擋?
1944年初安齊奧德軍的反擊異常迅捷凌厲,然而2月份在最後突破灘頭陣地的嘗試中被盟軍艦炮轟成了渣
實際上在筆者看來,隆狐狸的方案是基於樂觀的估計,即德軍裝甲力量第一時間的反擊能夠順利把盟軍趕下大海,而龍德施泰特的方案則是基於悲觀估計,即德軍反擊力量一旦進入盟軍艦隊火力支援範圍,前景即不容樂觀,而事實上,無論是安齊奧德軍對盟軍灘頭陣地的反擊,還是諾曼底登陸當天21裝對朱諾海灘和劍海灘結合部的反擊都證明龍德施泰特的悲觀估計更有道理,無論是安齊奧德軍的反擊,還是21裝在諾曼底的反擊,當面盟軍陸軍防禦力量都相當薄弱,但是在其身後盟軍艦隊鋪天蓋地的炮火面前,反擊德軍都直接被打到懷疑人生。如果非要筆者選擇的話,我只能說,儘管沒有本質區別,龍德施泰特的方案至少為德軍保留了縱深交戰的機會,而隆狐狸的方案會直接讓德軍的反擊力量在灘頭撞得粉身碎骨。
隆狐狸的方案只考慮了反擊的便捷,而沒有考慮將裝甲兵力置於盟軍規模空前的艦炮火力之下的後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