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wwb24
-
2 # 影迷人生
所謂七百里聯營,是非常誇張的說法,劉備當時根本就沒有那麼多軍隊,何以聯營七百里,劉備失敗其實也並不偶然,以劉備的一生的戰績,不是在逃,就是逃跑的路上,以劉備的能力,得到西川其實就是最大的勝利了,還能稱個漢帝,已經光宗耀祖了,想要進犯東吳,人力物力財力都不是一個級別的,就像後來諸葛亮北伐一樣,理由很充分,現實很殘酷。
-
3 # 虛涵
公元222年,名為為關羽報仇,實際是奪回丟失的荊州,劉備親率大軍東征孫吳。吳將陸遜率軍抵抗。此戰史稱“夷陵之戰”,又稱“猇亭之戰”,是三國著名的“三大戰役”之一(官渡之戰,赤壁之戰,猇亭之戰)。
在《三國演義》之中,劉備出兵70萬自西向東伐吳,縱橫七百里聯營。這實際是不可能的,三國時期最強的曹操也未必能拿出來40萬軍隊,更不用說本來就弱小佔據益州的劉備集團。
再者,縱橫七百里聯營,七百里按照現代演算法,那就是三百五十公里。前面的軍隊交戰,後面的軍隊短時間內是根本不可能增援的,除非每個人都有千里馬。
還有按照《三國演義》的說法,陸遜是採用火攻之計策。但是這有一個疑問,即便是軍隊處在森林之中,即便有再強大的風和火,但這一夜之間,能燒到三百五十公里?
所以七百里聯營是根本錯誤的,完全是虛構的。
-
4 # 半壺老酒半支菸
劉備連營七百里不但不是低階錯誤,而是一個軍事家的正確決策,要不是“連營七百里”,那麼劉備夷陵之戰可就要大傷元氣了。為了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先要弄清楚劉備伐吳到底帶了多少人。
劉備伐吳用了多少兵力?是傾巢而出的七十五萬,還是象徵性的五萬人?是真要一舉滅吳還是隻想嚇唬一下孫權,讓他乖乖把荊州還回來?蜀國當時全部人口也不超過九十萬,九十萬人口帶出去七十五萬打仗,就是劉備瘋了從三歲到一百零三的都拉到戰場上去,誰來看家?趙雲魏延諸葛亮豈不是成了看墳的?
那麼劉備伐吳究竟帶了多少人馬?在這一方面,正要捱揍的孫權是最有發言權的,他在給曹丕的求救信中寫得明明白白:劉備領著四萬人兩三千匹馬來打我了(劉備支黨四萬人,馬二三千匹,出秭歸)。結果曹丕回信:哥們兒(孫權只比曹丕大五歲)加油!我在精神上支援你(將軍其亢厲威武,勉蹈奇功,以稱吾意)!
劉備伐吳,頂多只帶了五萬人馬,比諸葛亮任何一次兵出祁山都少,一方面是因為劉備實在拿不出太多兵力——當年加上荊州,劉備轄區三十萬戶一百萬人口,而且漢中初定,曹魏虎視眈眈,必須重兵防守,南方西涼都不穩定,馬超魏延都抽不開身,他們的部曲自然也難以抽調,趙雲要留守大本營,兵力也不能少了。
劉備伐吳,前期既沒有決戰,也沒有大規模會戰,劉備把五萬人“連營七百里”,其實既是一種無奈之舉,也是一種無奈之舉。作為三國時期的傑出軍事家,劉備對其中的利弊是有分析的。只可惜劉備的虛張聲勢沒有嚇住孫權,反而被“火燒連營”,丟掉了幾乎所有的戰略物資。
綜合史料來看,夷陵之戰只是擊潰戰,七百里連營的優勢這時候顯現出來了:前方潰敗,後方有足夠時間撤退。劉備撤退到永安,實際是想重整旗鼓,沒想到一病不起,這才留下了“火燒連營、七十五萬大軍覆沒”的後世誤傳。
-
5 # 優己
因為作者不懂軍事,吹個鍋給劉備背的!劉備並沒有犯這麼低階的錯誤。按著劉備的兵力推算,劉備在進位漢中王的時候總共有兵力146000人(包含馬超的騎兵)。關羽荊州兵敗,30000名荊州兵全軍覆沒;劉備出川的時候留魏延帶領20000人守漢中;留10000人給諸葛亮守成都;臨近出征的時候張飛意外被殺,張飛手下有9000多人直接失去戰鬥力,被劉備安排趙雲接管,這也是後來救劉備的那支部隊;由於是山地戰,馬超統領的3000騎兵也沒有參戰。所以呢,七扣八扣下,劉備出川的最高不超過72000人。就這麼點人怎麼可能去聯營700裡,平均每裡地100多人?那是得多麼小的羊腸小道。
在真實戰場上劉備兵敗並不是因為陸遜攻擊的原因,而是糧草供應不上。在當時,陸遜帶兵5萬人據守宜昌城,陸遜的糧草靠水路運輸,後勤戰鬥人員大約是1比1,總的是10萬人吃糧草。劉備的糧倉在永安城,距離宜昌城700裡,而且大多是山路,運輸困難,戰鬥與運輸人員大約1比3,總共需要30萬人吃糧草。作戰物資損耗比吳軍多了3倍。夷陵之戰打了將近一年,蜀漢的糧草被吃光了,劉備不得不撤退,這時候陸遜才出戰追擊,一直追了700裡地,直到劉備退入白帝城。所以,不是劉備傻到去聯營700裡,而是戰敗後被當成狗攆了700裡。
-
6 # 狼的影子319
哪裡來的七百里?從江州大本營(重慶)出發到夷陵前線也不過七八百里,而且這段路80%是在益州境內劉備的勢力範圍內,只有出三峽之後的地方才需要紮營駐兵,劉備不可能從重慶一直紮營扎到夷陵吧,最多是在進入荊州境內以後,沿線留下保護糧道的一部分護糧部隊。
根據《三國志》記載,劉備發動夷陵之戰的時候,只帶了四萬三千人(步兵四萬,騎兵三千),沿途留下保護糧道的部隊,又分出超過一萬以上的部隊在江北防禦曹魏,所以,劉備能夠用於夷陵前線的部隊大約只有二萬人左右,這一點,在陸遜多次拒絕部下的決戰要求之後,吳軍發現了蜀漢埋伏的8000精兵這一點可以證明,劉備能夠用於跟吳軍作戰的部隊實在是捉襟見肘了,而吳軍方面,除了原來抵抗蜀軍的一線部隊之外,陸遜又率領了五萬大軍充實到前線,如此一來,吳軍實際上比蜀軍多出近三倍,即使如此,雙方還是在夷陵一線僵持了幾個月,才打敗劉備。而實際上,蜀軍在這次戰役中損失的兵力大約在一萬人左右,在江北黃權的一萬投降了曹魏,夷陵的敗兵約一萬餘人以及沿途護糧的部隊數千人退回了白帝城,陸遜的追兵被陳到的白毦兵擊退,很快,孫權就主動向劉備求和了,這除了孫權的睿智以及對此事在政治,軍事上非常成熟的處理方式之外,也跟劉備的軍事實力依然存在有關,劉備死前一直住節白帝城,固然有難見蜀中父老的一方面,但是,他也一直在調集部隊,物資,籌備跟孫權的後續戰事,而孫權因為此前向曹丕稱臣的時候,答應送自己的太子為人質到洛陽,而實際上孫權並不打算履行約定,同時他也知道在自己打敗劉備之後,曹丕肯定會向自己下手的,所以,他必須要穩住劉備,而且他也得逞了,從呂蒙白衣渡江,奪取荊州,到打贏夷陵之戰,孫權可以說是奪取了一系列的勝利,但是,不管他的勝利有多麼完美,依然不能因此說明劉備的軍事能力低下,事實上連陸遜都非常忌憚劉備的軍事能力,稱劉備“老於兵革”,所以他以超過劉備三倍的優勢兵力,卻依然跟劉備僵持了大半年都不敢主動進攻。
-
7 # 漩渦鳴人yy
首先得說連營700裡,這是《三國演義》裡面一個比較誇張的說法,根據多方面的考證證明顯示劉備此次出兵兵力應該沒有《三國演義》裡面描述的75萬大軍,它的大致兵力應該是四至5萬人因為孫權給曹丕寫求救信的時候,就說劉備大致帥的4萬人過來攻打我了,趕緊增援吧。曹丕說我精神上支援你,但是我怕見血,所以你去奮鬥吧。
從道理上來講,劉備這一次只帶了4萬人去攻打東吳,這一點是比較冒險的。東吳的兵力有多少?4萬人總能湊的出來的吧?不說其他的,孫權每次都帶了10萬大軍去打合肥呢。
所以說把這4萬人打出20萬人。30萬人,甚至75萬大軍的軍威出來,是很重要的一件事情,如果你向敵人顯示你自己弱點,比如說我兵力很少被別人看出來了,東吳是不會坐下來跟你好好談判,或者是顯示自己想要投降的意思。
所以說,這一次打仗重點在四個字虛張聲勢,把自己的Regal給打出來把自己人數給隱藏下去,讓自己顯示自己有很多軍隊,這一點成了當務之急。但是連營700裡真的是沒有辦法想象,所以我們只能夠根據歷史來解答這個連營700裡究竟是怎麼來的。
首先,劉備的軍隊肯定是虛張聲勢的,到處結營!佔地面積肯定很大,讓其他人看起來,哦!劉備軍隊很多,這個軍隊很強大,不要去招惹他。
所以說,這700裡應該是陸遜追殺劉備所消耗的距離!陸遜追殺了劉備700裡,最後兵力不足,只能夠退回來防衛北方來的危險。
至於說問題主所說的劉備久經沙場,這一點是真的,但是你要說他打仗很厲害,這一點到真的不見得劉備打的仗,只要是他親自指揮的,沒幾場是贏的。
我們去看看劉備在三國志和《三國演義》裡面的描述,他本身就不是一個特別能夠打仗的人,每次他指揮總會犯一些常識性的錯誤,比如說長坂坡上面,他攜帶著老幼婦孺一起,雖然說有阻擋曹操軍隊的嫌疑,但是攜帶這支老弱病殘也確實拖慢了他的行軍速度,最後導致沒有在曹操軍隊來臨之前拿下江陵城,再比如說徐州董生,他如果能夠固守在徐州,等待袁紹的話,是一件好事情,但最後他偏得去偷襲曹操的大營,結果軍隊一出去就再也沒有回來。
把漢中打益州都是他手底下的兄弟或者是謀士替他出謀劃策的,這一次攻打夷陵,劉備撇開了這些人,自己一個人單幹,最後被一個初出茅廬的陸遜給打了個大敗而歸。你說劉備是真的會打仗嗎?
但是,即便劉備不會打仗,他很他也懂得儲存實力,至少在最後能夠在潰逃途中聚攏敗兵,抵擋東吳方的追殺。至一點上來講,做的還是不錯的,雖然在這之後諸葛亮花了很長一段時間才慢慢消化了夷陵之戰之後,蜀國所遭受的損失。
回覆列表
因為三國演義是小說,實際可能是劉備兵力與陸遜比更少,甚至一線兵力比少很多.,自以為打敗陸遜這個菜鳥很容易,誰知被人忽悠給吊了一個一鼓做氣再而衰三而竭,孫權求和送還荊州懲處兇手,陸遜一介書生什麼哪有什麼能力等都是套路,實際情況是劉備一個關鍵據點都攻不下來,攻下來的地方都是有意設計迷惑拖住和消耗他的,讓劉備孤軍深入糧道後援變長,等他疲勞懈怠之時集中力量連續屠龍不斷攻下燒燬劉備軍營,實際上東吳在算計關羽之時就準備了應對蜀漢報復的計劃,準備工作也做了很充分,劉備一開始就被套路了,說不定刺殺張飛都在計劃中的一部分,不失敗怎麼可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