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0
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8749659858433

    公元前前635年,流亡在外19年的重耳回晉。在秦國的援助下,62歲的重耳成為晉國國君,就是晉文公。晉文公即位後,賞賜隨從他流亡的臣屬。晉文公信用功臣,改革內政,實行免債薄賦,救貧濟弱,減輕關稅,便利交通,促進商業,寬恤農業等發展生產的政策;堅持舉用賢能,論功行賞的用人政策;擴充加強軍隊。這些改革使晉國財富充裕,國力強盛,為爭霸奠定了基礎。

    晉楚爭霸主要三大戰役:前632年城濮之戰晉勝,前597年邲之戰楚勝,前575年鄢陵之戰晉勝。鄢陵之戰時俘獲了楚王子公子茷,楚共王也被射瞎一隻眼睛。前557年晉國在湛阪之戰再敗楚國。前546年弭兵之會後,晉楚大體平分霸權,晉國總體上佔優勢。

  • 2 # 旅行青年說

    晉國比楚國實力要更強,而且楚國除了楚莊王,基本沒什麼可圈可點的領導者了。而晉華人才濟濟,包括後來分裂出來的韓魏趙,除了南韓弱點,魏國,趙國都很強。

  • 3 # 天外村藥房

    春秋中後期晉楚爭霸一百多年中,楚國確實屢屢敗於晉國,但晉國也曾屢屢敗於楚國。兩家其實是互有勝敗。

    晉楚之間的三次大規模戰役,城濮之戰是晉文公擊敗了楚成王,邲之戰是楚莊王擊敗了晉景公,鄢陵之戰是晉厲公擊敗了楚共王。雙方三戰打成2:1,不過邲之戰是公認楚國既贏了面子又贏了裡子的。其餘的多次中小規模戰役,雙方互有勝敗。

    當然,從整體來說,晉國楚國爭霸中,晉國確乎是佔據了一些優勢的。中原各國尊奉晉國的時間也比尊奉楚國長點。如果算上春秋晚期,晉國扶持吳國牽制楚國,一度吳軍攻克了楚國首都,那晉國就更佔上風了。

    晉國能取得這些優勢,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首先從法統上,有華夷之辨。晉國是周朝宗室,是周武王弟弟唐叔虞的封國,是五等爵第二等的侯爵,天然就擁有會盟諸侯的法統。而楚國最初只是一個第四等的子國,而且被視為蠻夷,諸侯大會被安排和鮮卑王一起看守火堆的。此後幾百年,楚國吞併南方各國,自封為王,屢屢挑戰周朝法統。這時對諸侯來說,不講禮法的楚國,就是一個侵蝕華夏文明的蠻夷,因此團結在晉國周圍對抗楚國也就順理成章。所謂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晉國佔優就毫不奇怪了。比如城濮之戰,實際上是晉國聯合齊國、秦國、宋國一起對付楚國,老二老三老四老五聯合對付老大,勝敗沒啥懸念。儘管楚莊王繼位後,採取一系列措施,使得楚國去蠻夷化,得到了華夏文明圈的接納,也使得晉楚爭霸趨向平衡,但潛意識裡面,中原諸侯還是把楚國看低一頭。

    其次從軍事地理上,楚國本土位於江漢領域,北上中原爭霸跋涉千里。相對來說,晉國渡過黃河就足夠了。雙方的戰爭多數發生在中原北部的鄭國一帶,距離晉國近,距離楚國遠,因此晉國佔據先天優勢,以逸待勞。

    其三從內部統轄上,雖然晉楚兩國都曾多次發生內亂,但晉國的整體對外政策相對穩定。而楚國王權大,很多時候國家政策在於君主的賢愚。春秋後期楚國先後換上好大喜功的楚靈王和好色亂倫的楚平王,由此造成楚國長達數十年的低谷期。

    但最終,到了春秋末期、戰國初期,卻是晉國瓦解為韓趙魏,楚國則佔領半壁江山,成就獨一無二的超級大國。

  • 4 # 晉公子

    唱個反調吧:

    靈王會盟

    公元前538年,即位剛三年的楚靈王向晉國發出了一份外交照會,表示希望按照第二次弭兵之會的約定,在楚國北部的申縣召集一次諸侯盟會。

    楚使受命北上晉國之後,楚靈王向鄭國執政子產詢問道:

    “你說,晉侯(晉平公)會表態支援我召集會盟嗎?你快說!”

    子產非常肯定地回答:“他就算不情願,也奈何不了您。晉侯現在已經沒有心力跟您掰手腕兒了。”

    作為夾在晉、楚兩大國間左右支應的鄭國當家人,子產的這番話還真不是刻意迎合楚靈王,而是如實說出了他對晉國內政的觀察和判斷——晉國沒落了

    無獨有偶的是,就在此前一年(公元前539年),晉臣叔向也曾親口對來訪的齊國大夫晏嬰承認:

    “晉,季世也。公厚賦為臺池而不恤政,政在私門,其可久乎?”

    ——《史記·晉世家》

    此時的晉國,異姓諸卿專權擅政的弊病已入膏肓之境。各家卿大夫都磨刀霍霍,盤算著要宰制朝堂。至於大權旁落的晉平公,能穩住手下這幫子權臣不起內訌已屬不易,根本無力圖遠。

    晉國的衰落應該歸咎於自晉獻公以來削弱同姓公族、重用異姓諸卿的基本國策(關於這一點,可以參看舊文《剛加冕春秋霸主便淪為階下之囚,晉國史上最悲情的國君非他莫屬》)。

    而相比於強臣弱主的晉國,楚國在鞏固公室權威這一點上要做得好得多。因為楚國對功臣大夫的限制歷來都非常嚴厲。

    楚國之俗,功臣二世而爵祿收。

    ——《淮南子·人間訓》

    在楚國,功臣封地不允許像晉國那樣世代相傳。非但不能世襲,甚至連封地的規模,楚國也要比晉小學多了。

    晉國賞賜功臣以“邑”計,楚國賞賜功臣以“戶”計。邑數如果過百,那戶數就可能成千上萬。這裡邊兒可有著十倍甚至百倍的差距呢!

    封邑的大小、收益的豐瘠直接決定了功臣們養得起多少私兵。晉平公時期,晉國僅韓氏和羊舌氏兩姓就有兵車共900乘,算起來這是一支將近七萬人的龐大武裝力量!反觀楚國,即便是鼎盛時期的若敖氏家族,也不過只有180乘兵車,兩萬人馬不到。

    在楚國,與功臣賞邑的狹小形成鮮明對照的是,由國君直接控制的縣邑往往面積很大,武裝力量也非常強。縣邑多而且大,賞邑少而且小,這使得楚國的公室君權相比於功臣大夫顯得特別強勢。

    因此當晉平公在諸卿面前威風掃地的時候,楚靈王卻能如臂使指般牢牢地掌握住楚國的最高權力。

    正是由於這一點制度上的差異,在晉楚爭霸持續了整整一個世紀之後,高度集權的楚國漸漸將一盤散沙的晉國甩開了一個身位。

    聽到子產非常肯定地表示晉侯會向自己服軟,楚靈王的政治野心受到了極大的鼓舞。原本,第二次弭兵之會以後的天下格局是諸侯尊晉、楚兩國為共同霸主。現在晉國式微,原先的兩極世界眼看就要變成楚國一超獨霸了!憧憬著在即將召開的申縣會盟上登高一呼,遠近懾服,楚靈王掩飾不住內心的狂喜,繼續追問子產道:“那就是說,我現在予取予求,無所不能啦?”

    眼看著楚靈王就要忘乎所以,子產義正辭嚴地告誡他說:

    “求逞於人,不可;與人同欲,盡濟!”

    ——《左傳·昭公四年傳》

    子產規勸楚靈王切莫仗恃著楚國的一家獨大而為所欲為,只有恪守公理,弘揚道義,才能贏得天下諸侯的尊重與擁戴。

    對楚靈王身上那點兒飛揚跋扈的臭毛病,鄭子產是老早就領教過的。那個時候,他還不是“楚靈王”,而是“公子圍”

    就在申縣會盟召開的四年之前,也就是公元前541年,公子圍因為與鄭國的豐氏之女訂了親,興高采烈地前往迎娶新夫人。

    為了在鄭國這個中原小邦面前顯示自己尊貴的身份——楚國的令尹,楚王的叔叔——公子圍帶了大批兵器精良、盔甲鮮明的武士充任自己的儀仗隊。

    望著公子圍龐大的隨行團隊,憂心忡忡的鄭國執政子產懷疑他是藉迎親之名來鄭國陰謀政變的,說什麼也不讓公子圍入城行禮。

    雙方僵持了好長時間,最後還是公子圍的陪臣伍舉出主意說:“讓隨行甲士倒懸箭囊,以示囊中無備”,這才讓鄭國暫時解除了對他的戒心。

    迎親成禮之後,公子圍隨即前往虢邑參加諸侯會盟。可是在鄭國吃閉門羹的教訓仍是沒能改變他張揚的做派。

    《左傳》記載:

    三月甲辰,盟。楚公子圍設服,離(通作“麗”)衛。

    ——《左傳·昭公元年傳》

    盛裝出席的公子圍僭用楚王的儀仗,由兩名衛士執戈以為先導。他一亮相,與會諸侯一片譁然。

    眼見會場上流言四起,尷尬的楚國太宰伯州犁被迫出來打圓場:“公子圍的這套儀仗,那是出門的時候國君借給他的,絕非自作主張啊。”

    話音未落,鄭國外交官子羽就反唇相譏:“君權也是能隨便借的嗎?只怕借了還就不還回去了呢!”

    子羽一語成讖。就在會盟結束的當年冬天,回到楚國的公子圍果然發動政變,絞殺了自己的侄子——楚王夾敖,搖身一變成了“楚靈王”。

    四年的光陰一晃而過,眼下,楚國又要在申縣召集諸侯會盟了。當年那個招搖過市而惹來非議無數的公子圍已經爬上了天下第一強國楚國的元首寶座,誰知道他那點兒臭德行又會在申縣會盟上作出什麼妖來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期貨持倉空單和多單都是一樣多,為什麼還有多空的強弱之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