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瀚瀟文化

    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漢族,幼名雲,字伯安,別號陽明, 浙江紹興府餘姚縣(今浙江省寧波餘姚市)人。明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書法家兼軍事家、教育家。《傳習錄》是哲學著作,作者是中國明代哲學家、宋明理學中心學一派的代表人物王守仁(字伯安),世稱陽明先生。此書記載了他的語錄和論學書信。“傳習”一詞源出自《論語》中的傳不習乎一語。

    王陽明繼承了程顥和陸九淵的心學傳統,並在陸九淵的基礎上進一步批判了朱熹的理學。《傳習錄》中的思想明顯地表現了這些立場和觀點。“心即理”本來傳習錄是陸九淵的命題,王陽明認為“至善是心之本體”,“心即理也,此心無私慾之蔽,即是天理,不須外面添一分。”他這樣說是強調社會上的倫理規範之基礎在於人心之至善。從這個原則出發,他對《大學》的解釋與朱熹迥異。朱子認為《大學》之“格物致知”是要求學子透過認識外物最終明瞭人心之“全體大用”。王陽明認為“格物”之“格”是“去其心之不正,以全其本體之正”。“意之本體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知”是人心本有的,不是認識了外物才有的。這個知是“良知”。他說:“所謂致知格物者,致吾心之良知於事事物物也。吾心之良知即所謂天理也。致吾心良知之天理於事事物物,則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致吾心之良知者,致知也;事事物物皆得其理者,格物也;是合心與理而為一者也。”在他看來,朱子的格物窮理說恰恰是析心與理為二的。由此可見,王陽明的“心即理”的命題主要是為其修養論服務的。致良知說是對陸九淵心即理思想的發展。王陽明的心即理的思想也有一般意義上的本體論的含義朱子主張知先行後、行重知輕。王陽明提出的“知行合一”雖然繼續了朱子重行的傳統,但是批判了朱子割裂知行。王陽明主張知行合一乃是由心即理立基,批評朱子也是指出他根本上是析心與理為二。他說:“外心以求理,此知行之所以二也。求理於吾心,此聖門知行合一之教。”“知行合一”的含意是說知行是一件事的兩個方面。知是心之本體的良知;良知充塞流行、發而為客觀具體的行動或事物,就是行。由這個認識出發,如果知而不行那只是不知。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行本是緊密相聯的,因此有知行合一之說。在當時社會上、在理學發展中的確有知而不行的情況存在。王陽明的知行合一對時弊有糾偏的意義。但是他強調知行合一說不是僅僅針對時弊提出的,它首先是要說明“知行之本體”。知行合一說強調道德意識本來就存在於人心中,這是道德的自覺性。它也強調道德的實踐性,認為道德方面的知不是關於物件的知識,而是道德的實現。知行合一也有一般認識論方面的意義,但它首先講的是道德修養,對於後者長期以來學術界一直沒有深入研究。王陽明的“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都是要強調道德的自覺和主宰性。他說:“知是理之靈處,就其主宰處說便謂之心,就其稟賦處說便謂之性。”人心能夠知曉行為的善惡,也能自覺地去為善,這就是本心的“明覺”,這是對程顥思想的發展。《傳習錄》中對人心的“虛靈明覺”有很多討論。王守仁《行草手札》在《傳習錄》中,王陽明也討論了程顥提出的“仁者與天地萬物為一體”的境界。他指出,聖人有這個境界,因此他們看天下的人沒有內外遠近之分,均施之以仁愛之心。他進一步提出,天下之人的心和聖人之心是相同的,只因為有了私慾,所以反愛為仇。在王陽明看來,仁不僅是修養要達到的境界,也是人心之本體。王陽明對仁的解釋偏重在道德修養方面。程顥所談的仁和張載的“合內外之道”一樣,兼有知識論的意義。《傳習錄》中記載了為王學繼承人爭論不休的“四句教”。這四句話是:“無善無惡是心之體,有善有惡是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王陽明的本意是說,作為人心本體的至善是超經驗界的,它不是具體的善的行為。有所為而為的善是手段,無所為而為的善才是至善。人心的至善超越世間具體的善惡。具體的善行只是無善而至善之心的自然發用流行。王陽明說人心之無善惡是要人們不要去執著具體的善行而認識本心。王陽明的學生錢德洪說,王陽明這樣說是針對那些“先有乎善者”的。王陽明本人也說過:“仁人者,正其誼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一有謀計之心,則雖正誼明道,亦功利耳。”(《與黃誠甫》)四句教對人心本體的界說和理學開創人程顥的思想是一致的。程顥說:“聖人之常,以其情順萬物而無情。故君子之學,莫若廓然而大公,物來而順應。”王陽明說的無善無惡就是無心無情,沒有先入之見。有了這種心,見父自然知孝,見兄自然知悌。四句教顯然是針對才質高的人說的,一般的學生是摸不著頭腦的。

  • 2 # 讀書記錄

    王陽明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三不朽”的人。三不朽指立德,立功,立言。

    《傳習錄》是記載王陽明思想的著作,但這本書是他弟子對他語錄和書信的收錄,並不是他本人寫的。

    他的思想基於程朱理學,但是不同在於,程朱理學認為終極真理存在於世間萬物,王陽明的心學認為每個人的內心都有一套完整的終極真理。另一個不同在於,前者認為先“知”後“行”,後者認為“知行合一”。

    他的思想和程朱理學的共同點在於,目標都是“存天理,滅人慾”。一個在外求,一個在內心求。

    這本書值得讀,但是需要注意,因為認為真理是向內心求,他的後世弟子很多有反智情緒,不願意讀書。還有不要當成成功學的書去讀,會失望的。

  • 3 # 紫天雲

    《傳習錄》包含了王陽明的主要哲學思想,是研究王陽明思想及心學發展的重要資料。《傳習錄》上卷闡述了知行合一、心即理、心外無理、心外無物、意之所在即是物、格物是誠意的功夫等觀點,強調聖人之學為身心之學,要領在於體悟實行,切不可把它當作純知識,僅僅講論於口耳之間。中卷有書信八篇。回答了對於知行合一、格物說的問難之外,還談了王學的根本內容、意義與創立王學的良苦用心;講解致良知大意的同時,也精彩地解釋了王學宗旨;回答了他們關於本體的質疑並且針對各人具體情況指點功夫切要。另有兩篇短文,闡發陽明的教育思想。下卷的主要內容是致良知,陽明結合自己純熟的修養功夫,提出本體功夫合一、滿街都是聖人等觀點,尤其引人注目的是四句教(“無善無惡是心之體,有善有惡是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它使王學體系齊備。

    致良知、知行合一,是陽明哲學思想的核心,這在《傳習錄》中都有所體現。這裡所說的“良知”,既是道德意識,也指最高本體。王陽明認為,良知人人具有,個個自足,是一種不假外力的內在力量。“致良知”就是將良知推廣擴充到事事物物。“致”本身即是兼知兼行的過程,因而也就是自覺之知與推致知行合一的過程,“致良知”也就是知行合一。“良知”是“知是知非”的“知”,“致”是在事上磨鍊,見諸客觀實際。知行合一,即認識事物的道理與在現實中運用此道理,是密不可分的。知是指良知,行是指人的實踐,知與行的合一,既不是以知來吞併行,認為知便是行,也不是以行來吞併知,認為行便是知,王陽明認為,不僅要認識(“知”),尤其應當實踐(“行”),只有把“知”和“行”統一起來,才能稱得上“善”。

    當然,致良知、知行合一的思想給世人認識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銳利的思想武器,但陽明思想也不可避免的帶有歷史和階級的侷限性,比如,其中流露出的唯心主義色彩則需要我們認真加以辨別。

    總之,《傳習錄》是一本好書,對於其中的思想,也要本著取其精華、棄其糟粕的原則,批判的加以學習借鑑。

     

     

  • 4 # 聖心物語

    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惡格物! 陽明四句教體現了楊明心學的精髓,傳習錄是陽明弟子總結其言行而成,可以更為深刻的去了解其心學!陽明心學是中國文化有一次飛躍,是對中華文化一次提升!

  • 5 # 小隱花間詞

    《傳習錄》是近期看得最多的書籍,如果有心人讀書,一定不可錯過它。

    關於簡介就不用多說了,百度各網站多得是。

    談談個人心得吧,假如你想安穩當下,你可以有空讀它幾遍~假如你想我命由我不由天,你也可以多讀它幾遍~假如你想活好自己的一生,你更可以讀它多少遍~

    人心不古,良知何在?我們問問自己的良知,是不是順天道而發生?所謂捫心自問適合有良知的人啊~

    格物致知,知行合一~從現在開始~

  • 6 # 飄公子魔都

    書是好書,學是良學,不過不適合大眾學,王陽明的思想從哲學上來講屬於唯心主義範疇,唯心主義不是說它不正確,而是指從方法論上他屬於心證,王陽明的學說基本上就是他下面幾句話全部概括了,“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關鍵就在於知善知惡是良知這句話,大家都會講,善惡是個人都知道,但認真想想,什麼是善,什麼是惡,具體到一件事情,一個人身上,從不同角度去思考,你會發現,善惡是模糊的,同樣的事情,放在不同的事情上,放在不同的標準衡量上,放在不同的人身上,放在不同的時代背景下,往往結論是截然相反的。東方人的哲學跟西方人的哲學在方法論上是不同的,西方人的思維特徵決定了他們擅長實證和事證,而東方人的思維特徵決定了他們擅長心證,心證不是不科學,心證的依據是一種同構原理,也就是透過內省,把自身找到的特點去放大到世間萬物,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的身體相當於宇宙的一個微縮體,古人透過對這個微縮體理性地內觀,去找尋世界的一些變化規律,心證的科學原理我個人認為就在於此,但華人總結人生三重境界有句話叫做“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顯然要心證而且符合客觀原理,要求人達到第三重境界才可以,而普羅大眾顯然是達不到的,中國古人的文化是種精英文化,它對人見識以及領悟力形成的智慧要求非常高,屬於起點高,但領悟後海闊天空,這恰恰與西方的實證科學方法論不同,西方的人才培養可以發現,西方的文化培養的是專才,屬於起點低,入門很容易,但天花板也低,你是這個方面的專家,但換個領域可能是個白痴也說不定。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現在十萬以內的裸車,國六的車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