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帶著喵旅行2020
-
2 # 正直與公正
大掃除搞衛生,買新花裝花瓶,貼對聯貼福字,擺果盆裝糖果,燒肉漚雞滷牛肉,雜燴甜羹扒糖蹄,請香點燭敬菩薩,理髮洗澡著新裝!
全家相聚喜團圓,吃好各散看晚會。
-
3 # 攀枝花雨花石
除夕過節紅聯貼,
闔家團聚喜圍爐,
守歲煙花歡熱鬧,
聯歡晚會接金豬。
-
4 # 可食中國
我是客家人,大年三十的風俗不算複雜,主要的反而集中在年初一到年初三。這裡我簡單分享一下。
首先,釐清一個事情,大年三十我們絕不會吃餃子,央視春晚說大年三十包餃子,那是他們站在北方人的角度想當然的看法,跟我們無關。我們一定要吃的的薯包、米果(類似於餈粑),瘦肉丸、水酒、頭牲(雞鴨,但在祭祀意義上犧牲,是最打頭的,所以稱為頭牲),接著還有粉龍床(也稱四星望月),最後是個大大小小的十幾個菜。
吃飯前,我們有個風俗,凡是請客吃飯或者家中吃大餐,必須先盛“神飯”敬祖宗和十方神明,沒人會在此之前動筷子。敬完之後,人才開始吃飯。這個神飯裡有兩葷兩素,一碗米飯,一碗酒,要在大廳神龕上點香先敬祖宗,接著點香敬門神,最後在房子外敬十方神明,點香燃燭,放鞭炮,儀式做完,大家開飯。
大年三十晚上,還有守夜的習俗,我爸媽一般會看春晚到零點,然後放爆竹,而且是那種一大盤的,一家人放了,全村人都放,半夜三個爆竹聲震天,整個天空全部映得跟打雷電一樣。
-
5 # 王sir
除夕包餃子,貼對聯、貼門神。除夕子夜之前必須把家裡的垃圾清理乾淨,過了子夜一般不能再倒垃圾,否則就會破財。過了子夜不能串門。
-
6 # 唔若塵
大年三十晚上必不可少的就是吃年夜飯啦!吃完年夜飯,家裡人一起看春晚。然後到十一二點吃藥進行守歲,放鞭炮,寓意著新的一年的到來。
-
7 # 愛笑蘇小妹
我老家山西大同,婆婆這裡是湖北武漢,剛剛吃年飯,明天初一,這裡也沒什麼習俗,吃的東西就是:豬牛羊,雞鴨鵝,也沒什麼特色!我覺得不好玩!老家的多了去了,很熱鬧,正月初一迎喜神,初二接財神,初五稱破五,初六出門,十五扭秧歌,踩高蹺等很熱鬧,你哪裡的?習俗呢?
-
8 # 老飄清心
謝邀。民間俗語說:十里不同天,千秋各異。不過有一點是相同的,這一天每個人都很自覺,幹一點力所能及的事,不論大人和孩子。這一天都學會了忍,遇事無論是否順心,都不會發脾氣,氛圍融合。見面了,有矛盾的也是一笑泯恩仇,因為下一個春天就要到了。昨日已化作塵埃,明天寄託著美好的未來。
預祝新春吉祥如意,福祿康寧。
-
9 # 誠人之音
燒香敬神接祖宗,
放炮喝酒吃美食,
晚上共吃年夜飯,
繼往開來話真情,
看春晚、談人生,
敲鑼打鼓去遊行,
煙花爆竹天空鳴,
除舊迎新同歡慶,
如若不信農村轉,
男女老少喜盈盈。
-
10 # 無語籬笆詩詞
這麼說吧我們皖南地區大多數家庭,在吃年夜飯前都要請祖先。儀式開始前大門不能關上,廳堂大桌上燒好擺上六道菜。這有講究,第一要有整條的紅燒魚,二要有紅燒肉,三要有紅燒雞,其餘三樣熱炒小菜隨便來。椅子擺三方空一方,先倒酒,由家中長輩來。三方放六雙筷子,六隻酒杯,慢慢倒一些酒水進去,唸唸有詞。
這時主持儀式的長輩要到房外空地去燒紙錢,燒給那些逝去的祖先,一處一處分開燒,對應某位祖先不可胡亂放在一處。要燒給誰的,都可以在心中默默地祈禱請求他保佑自己什麼什麼的,待紙錢全部化成灰後,放一掛小鞭炮。再將點好的香放在大門外靠牆邊擺穩就好了。回家再把敬祖先的酒水灑在桌四周地面上。而後盛六碗飯同樣放三方,儀式結束後關上自家大門。年夜飯才正式開始。邊吃邊看春節聯歡晚會,還有給家中小孩發得紅包一個不能少。當新年鐘聲敲響之後,就可以開門燃放煙花爆竹出天星,迎接新年第一日的到來。真是萬民齊樂,火樹銀花不夜天。身為華人,感受著濃濃的年味!
回覆列表
大年三十通常也叫除夕。除夕是指農曆每年末最後一天的晚上,即大年初一前夜。
除夕的習俗:
年夜飯:
除夕這一天對華人來說是極為重要的。這一天人們準備除舊迎新,吃團圓飯。家庭是華人社會的基石,一年一度的團年飯充分表現出中華族家庭成員的互敬互愛,這種互敬互愛使一家人之間的關係更為緊密。家人的團聚往往令一家之主在精神上得到安慰與滿足,老人家眼看兒孫滿堂,一家大小共敘天倫,過去的關懷與撫養子女所付出的心血總算沒有白費,這是何等的幸福。而年輕一輩,也正可以藉此機會向父母的養育之恩表達感激之情。
餃子:
吃年夜飯,是春節家家戶戶最熱鬧愉快的時候。大年夜.豐盛的年菜擺滿一桌,闔家團聚,圍坐桌旁,共吃團圓飯桌上有大菜、冷盆、熱炒、點心,一般少不了兩樣東西,一是火鍋.一是魚。火鍋沸煮,熱氣騰騰,溫馨撩人,說明紅紅火火;"魚"和"餘"諧音,是象徵"吉慶有餘",也喻示"年年有餘"。還有蘿蔔俗稱菜頭,祝願有好彩頭;龍蝦、爆魚等煎炸食物,預祝家運興旺如"烈火烹油"。 年夜飯的名堂很多,南北各地不同,有餃子、餛飩、長面、元宵等,而且各有講究。北方人過年習慣吃餃子,是取新舊交替"更歲交子"的意思。又因為白麵餃子形狀像銀元寶,一盆盆端上桌象徵著"新年大發財,元寶滾進來"之意。有的包餃子時,還把幾枚沸水消毒後的硬幣包進去,說是誰先吃著了,就能多掙錢。
貼春聯:
春聯也叫門對、春貼、對聯、對子、桃符等等,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願望,是中國特有的文學形式。每逢春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精選一副大紅春聯貼於門上,為節日增加喜慶氣氛。這一習俗起於宋代,在明代開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聯的思想性和藝術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編寫的春聯專著《檻聯叢話》對楹聯的起源及各類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論述。
春聯的種類比較多,依其使用場所,可分為門心、框對、橫披、春條、斗方等。“門心”貼於門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對”貼於左右兩個門框上;“橫披”貼於門媚的橫木上;“春條”根據不同的內容,貼於相應的地方;“鬥斤”也叫“門葉”,為正方菱形,多貼在傢俱、影壁中。
貼窗花:
在漢族民間人們還喜歡在窗戶上貼上各種剪紙——窗花。窗花不僅烘托了喜慶的節日氣氛,也集裝飾性、欣賞性和實用性於一體。剪紙在中國是一種很普及的漢族民間藝術,千百年來深受人們的喜愛,因它大多是貼在窗戶上的,所以也被稱其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誇張手法將吉事祥物、美好願望表現得淋漓盡致,將節日裝點得紅火富麗。
貼福字
在貼春聯的同時,一些人家要在屋門上、牆壁上、門楣上貼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節貼“福”字,是中國漢族民間由來已久的風俗。“福”字指福氣、福運,寄託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嚮往,對美好未來的祝願。為了更充分地體現這種嚮往和祝願,有的人乾脆將“福”字倒過來貼,表示“幸福已到”“福氣已到”。漢族民間還有將“福”字精描細做成各種圖案的,圖案有壽星、壽桃、鯉魚跳龍門、五穀豐登、龍鳳呈祥等。
貼年畫:
春節掛貼年畫在城鄉也很普遍,濃黑重彩的年畫給千家萬戶平添了許多興旺歡樂的喜慶氣氛。年畫是中國的一種古老的漢族民間藝術,反映了人民樸素的風俗和信仰,寄託著他們對未來的希望。
燃爆竹
中國漢族民間有“開門爆竹”一說。即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戶戶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
燃放爆竹,以嗶嗶叭叭的爆竹聲除舊迎新。爆竹是中國特產,亦稱“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放爆竹可以創造出喜慶熱鬧的氣氛,是節日的一種娛樂活動,可以給人們帶來歡愉和吉利。
年祭祖:
古時,這種禮俗很盛。因各地禮俗的不同,祭祖形式也各異,有的到野外瞻拜祖墓,有的到宗祠拜祖,而大多在家中將祖先牌位依次擺在正廳,陳列供品,然後祭拜者按長幼的順序上香跪拜。漢人祭祖,多半做魚肉碗菜,盛以高碗,頗有鐘鳴鼎食之意。南方人流寓北京的,祭祖尤為隆重,大半是八碗大菜,中設火鍋,按靈位設杯箸,在除夕、元旦、元夜,都將火鍋扇開,隨時換菜。旗族人祭祖,滿蒙不同,蒙古旗人供以黃油炒黃米麵,撤供時炸以香油,蘸以白糖,另有風味。滿洲旗人祭祖,供核桃酥、芙蓉糕、蘋果、素蠟檀香,靜肅異常。除夕夜和元旦供素煮餑餑,上元夜供元宵,每日早晚焚香叩頭,獻供新茶。祭祖形式雖各不同,大半都是除夕夜懸影,上元夜撤供,親朋之至近的,拜年時也必須叩謁祖先堂,不獨慎終追遠至意不泯,因其人敬其祖的美德,也藉此儲存了。
中國部分地區有一種除夕上墳的風俗,稱為送年食。上墳時間一般在除夕的下午,人們把做好的年夜飯,送到亡故親人的墳上,讓亡故的親人與生者一起享用除夕夜的美食,從而寄託人們對亡故親人的哀思。
掛燈籠
中國的燈籠又統稱為燈綵。起源於1800多年前的西漢時期,每年的除夕節前後,人們都掛起象徵團圓意義的紅燈籠,來營造一種喜慶的氛圍。除夕之夜守歲,門口掛著紅燈籠,堂屋燃著熊熊的紅火,點著蠟燭或油燈,一家人圍桌而談。
壓歲錢:
壓歲錢是由長輩發給晚輩的,有的家裡是吃完年夜飯後,人人坐在桌旁不許走,等大家都吃完了,由長輩發給晚輩,並勉勵兒孫在在新的一年裡學習長進,好好做人。有的人家是父母在夜晚待子女睡熟後,放在他們的枕頭下,更多的人家是小孩子們齊集正廳,高呼爺爺奶奶、爸爸媽媽新年快樂,列隊跪拜;而後伸手要紅包。甚而追討到爺爺媽媽的臥房,一齊跑到床沿,大嚷特嚷:“壓歲錢,壓歲錢!”老人家還嫌不夠熱鬧,故作小氣,由討價還價到圍攻摸索,最後把老祖宗的紅包挖掘出來,大家搶掠一空,才呼嘯而散。老人家逢此情景卻樂不可支,認為這是新年事事順利的好兆頭。過年給壓歲錢,體現出長輩對晚輩的關愛,和晚輩對長輩的尊敬,是一項整合家庭倫理關係的民俗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