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殺頭公豬上西安關注我

    崔浩字伯淵,小名桃源。北魏太武帝時的第一寵臣也是第一能臣,在道武帝天興年間(398~404年),崔浩就做了著作郎。崔家幾代人都長於書法,道武帝見崔浩的字寫得好,叫他經常隨侍左右。明元帝初年,他升任國子祭酒,常教明元帝讀儒家經書,兼有帝師的身份。是朝廷上的紅人。

    明元、太武二帝時,崔浩參與謀定軍國大策,,國都平陽一帶鬧饑荒,大臣們都主張將遷都,崔浩卻反對,提出讓吃不上的飯的饑民外出就食,隨後又沒有參與東晉與後秦之戰,使北魏休養生息,國力得到提升,隨後又隨太武帝平定夏國,接著北征柔然,幫助太武帝統一北方

    有一次,太武帝接見新近投降的幾百名高車酋長,指著崔浩對他們說:“你們看這個人,身材瘦小,挽不來弓,使不得矛,肚皮裡卻有滿腹甲兵。朕打的許多勝仗,都是此人指點的功勞。”他還下令關照各尚書:“凡軍國大計,卿等不能定奪的,都先問過崔浩,然後施行。太武帝對崔浩,不僅是信任,而且很親近。他有時到崔浩家中,向他請教。崔浩接待皇帝,倉促之間,來不及製作精美的食品,就搬出點家常萊餚,太武帝總是高高興興地拿起來就吃。崔浩進宮見駕,地點也不限於朝堂,【申公在世原創】可以出入臥室。這樣一個深受尊重信任又極親近的大臣,忽而遭到滅族之禍,真是太奇怪了!讓我們來看,崔浩還做了什麼,看看其中有沒有惹禍之事。

    崔浩的死因一直都是大家認為的修史。太武帝神麚二年(429年),命崔浩與中書侍郎鄧穎等續修《國書》。書寫好了崔浩命人把所修《國書》刊石立於郊天壇東,鮮卑人看了,認為把鮮卑族早期的狀況都暴露出來,是“暴揚國惡”。他們向太武帝攻擊崔浩,於是太武帝下旨將崔浩滿門抄斬。但是崔浩絕不是因為簡單的把鮮卑人的醜事寫出來才獲罪。

    史書上還記載了崔浩與太武帝和太子的種種矛盾,其一主張分封,他勸皇帝把北方望族封為諸侯,要像周朝一樣,“封建親戚,以藩屏周”這明顯是個餿的不能在餿的主意了,要讓漢人大族與鮮卑貴族平起平坐或凌駕其上!妄圖裂土分封

    其二太武帝伐涼,太子拓跋晃監國,崔浩趁此向太子推薦名士數人為郡守,太子不允,崔浩卻力爭到底,事後太武帝得知很是不快,崔浩輕視太子獨攬朝綱,任用私人,在太武帝心裡已經埋下了殺他的種子。

    其三崔浩對多部古籍進行註解如《孝經》、《論語》、《詩》、《尚書》、《春秋》、《禮記》、《周易》等,著作令史閔湛、郗標上疏要求在北魏推行崔浩註解過的書,取代先儒著作,這二位馬屁精把崔浩抬到了雲端,卻不知道抬得多高摔得多狠,在太武帝心裡崔浩的種種跡象已經從足智多謀的能臣一變而成為陰謀奪國的權奸了,

    修史事件發生以後惹怒了鮮卑貴族,都去太武帝那裡告狀,太武帝下旨將參加編書的官員一律滿門抄斬,太子的老師高允是副編輯,太子帶著高允進宮乞求太武帝讓他按著自己教的說,他們見了皇帝,太子先說:“中書侍郎高允在臣宮裡,小心謹慎,雖與崔浩同事,然而高允地位低賤,一切都由崔浩作主,請饒了他的性命。”太武帝聽了,召高允上前,問道:“《國書》是不是都是崔浩所作?”高允照實回答,說明各人分工情形,而且承認自己擔任的部分比崔浩多,一點都不諱飾。太武帝大怒,說:“如此說來,比崔浩還嚴重,怎麼能饒命!”太子只好代他掩飾,說:“高允小臣,見了陛下,嚇昏了,不知所云。臣仔細問過,說都是崔浩所作。”太武帝再問高允:“是否確如東宮所說?”高允答道:“臣以下才,謬參著作,冒犯天威,罪應滅族,不敢說謊。殿下是念臣侍講多時,想救我一命,其實沒有問過臣。臣說的是實話,不敢瞎說。”太武帝見他誠實,竟免予治罪。

    太武帝命高允起草詔書,令將與修史有關的一百二十八人全部滅族。高允奉了詔,遲疑不一肯落筆。詔書幾次來催,高允要求再見一次皇帝再寫。太武帝命他上前,他說:“崔浩所犯,若另有別罪,非臣所敢知曉。只是觸犯忌諱,那麼罪不至死。”太武帝大怒,命左右武士把高允拿下。太子在旁叩頭請赦他一命。太武帝的怒氣漸漸平息下去,對太子說:“若不是這個人惹朕發火,會死幾千人的。”結果是大部分人都罪止本人,沒有連累到族人。高允後來官至中書令,到孝文帝太和十一年(487年)才去世,享年九十八歲。崔浩被斬首,死時七十歲。崔浩一死漢人大族的勢力在北魏受到較大的抑制。

    不過,陳寅恪與日本學者宮崎市定則對國史之獄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們均指出崔浩被殺事件,從表面上看來國史事件是一起因民族之別而引起的衝突,但實質應是一起政治事件,是皇權對門閥政治的一次絞殺。

    崔浩出自清河崔氏,而清河崔氏在整個北魏時代乃至是魏晉南北朝的歷史上,均是名人輩出、將相雲集,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正因其地位的顯赫,故在中國中古這個注重門第的時代,清河崔氏與范陽盧氏、滎陽鄭氏、太陽王氏,更被譽為漢人地位最高的“四姓”。

    這四姓自東漢末年起,便因世代為官、家學相傳的特性,及其所擁有的龐大政治、經濟勢力,成為了中國歷史上所謂的門閥貴族。儘管,西晉政權於永嘉之亂後崩潰,中國北方陷入了長達三個多世紀的胡族統治與戰亂時代。然而由於漢人門閥所擁有的強大實力與號召力,眾多胡族政權的領袖,如劉淵、石勒、慕容垂乃至隨後的拓跋氏相繼與其合作,使留在華北的門閥士族服膺於胡人皇權之下,利用他們來幫助其治理漢人,以消弭民族矛盾。

    北魏太武帝對於崔浩的重用,亦是出此目的。可國史之獄,卻又恰恰暴露了這個政治模式最大的問題,即皇權與門閥間的衝突。北魏王朝雖為鮮卑政權,但在入主華北後,迅速由部落制轉變為漢族皇帝制度。他們相比於漢人,擁有絕對優勢的武力,更是政治上的強者。此時的漢人門閥,僅是皇權的附屬者。

    不過,隨著北魏政權的逐漸漢化,崔浩等漢人大臣的逐步受到重用,使他們產生了錯覺。崔浩認為北魏已經到了可以完全漢化的地步,他可以透過自身的努力將北魏轉變成如東晉一般,門閥與皇權共同執政的完全漢人政權。

    這也就觸及到了鮮卑皇權的底線,因為對於皇權而言,不論皇帝是漢人還是胡人,他們所想的均是如何加強皇權,而非與人分權。

    因此,崔浩這種復興門閥貴族政治,同北魏皇權平分權力的理想也就無異於自尋死路,最終,也就引爆了“國史之獄”

  • 2 # 鏡談史者

    崔浩是南北朝時期北魏著名的政治家、軍事謀略家,出門名門貴族。仕北魏道武、明元、太武帝三朝,官至司徒,權傾朝野。他參與軍國大計,對促進北魏統一北方做出了巨大貢獻。但在北魏太武帝太平真君十一年(450年),崔浩被處死,誅滅九族。對於他的罪名當時的《魏書》是這樣記載的:一、撰寫《國史》備而不典,意思就是說光知道寫實,不知道適當的美化下統治者。二、受贓貪腐。但是這是不是崔浩被滅族的真正原因呢?後世的很多學者為此也爭論了很長時間,至今也未成共識。我認為真正導致崔浩被殺的原因有以下幾點:

    一、史書記載的太真實,觸怒了統治者敏感的神經。北魏皇族拓跋氏是鮮卑人,鮮卑人流傳著一部民族史詩,叫《代歌》。崔浩、高允等人一直想把它改造成一部中原化的史書,就是《國史》,但拓跋氏由於進入文明較晚,史詩中還有大量原始婚俗記錄,這些在文明人看來都是非常低階的,比如兄長死了,弟弟娶大嫂,老爸死了,兒子可以娶後媽等等。按理來說,歷史上的任何有關皇室的記載必須經過修飾和避諱,從而凸顯出統治者正能量的一面,可崔浩卻一字未改直接將《國史》刻成碑文,列於各地讓老百姓觀看。鮮卑人看到這樣的碑文無比憤怒,一個個找皇帝拓跋燾投訴崔浩,他們認為以崔浩為首的漢人歧視和羞辱鮮卑人。拓跋燾也是被氣的不行,直接下令誅崔浩九族。

    二、權傾一時,樹大招風。崔浩侍奉過三朝皇帝,地位崇高,但為人恃才傲物,尤其是得到拓跋嗣寵信後,常常當著皇帝的面呵斥、指責其他北魏高官大臣,得罪了朝廷中的很多人。他曾說王猛是苻堅的管仲,慕容瑋是慕容恪的霍光。劉裕是司馬德宗的曹操,必定篡位;赫連勃勃是背德豎逆的小人,必將覆滅。崔浩聰明善斷,常常專制朝政,有一次,他任命了一批人來替換掉朝廷之前任命的官員,太子覺得這些人沒有從政經驗,就建議先到基層培養,但崔浩堅持讓新人上崗,無視太子。即使在崔被殺後,拓跋燾還說了很多憤憤不平的話罵他,可見皇帝心中的怨氣積累已久。歷史上沒有哪個皇帝不忌憚權臣的,崔浩的這些行為也為自己日後的慘死埋下了伏筆。

    三、宗教的矛盾。崔浩非常憎惡佛教,於是極力鼓吹拓跋燾信奉道教,將他的治國思想灌輸給拓跋燾,想利用拓跋燾的皇權將北魏朝野按照他的想法進行改造。公元445年,他聯合寇謙之,告發長安的佛教僧團意圖謀反,拓跋燾即下令在全國範圍內滅佛,殺掉了非常多和尚,又焚燬天下一切佛經佛像。這個就是中國史上第一次徹底滅佛事件。但當時的太子拓跋晃與崔浩在廢佛問題上是分歧的,太子敬佛敬道,和老百姓一樣對於崔浩慫恿皇帝滅佛的行為非常不滿,日後崔浩和高允遭人告發,理應一起處死。但太子力保高允,讓其撿回一條命,但崔浩不僅無人說情,相反文武百官和老百姓們無不拍手稱快。

    四、不可調和的民族矛盾。崔浩出身地方大族,他極力維護名門望族的利益。他曾提出“齊整人倫,分明姓族”,想按照漢族的世家大族的慣例,梳理北魏境內各族姓秩序,恢復五等封建制,但鮮卑是遊牧民族,有著自己的姓氏管理,也導致了大量的鮮卑貴族的不滿。再加上當時的漢人貴族長期保持著特殊的身份和地位,讓越來越多的鮮卑人感到已崔浩為首的漢人貴族勢力對他們是一種嚴重威脅。崔浩等漢人大臣們因受到皇帝重用而產生了錯覺,他們認為北魏已經到了可以完全漢化的地步,他可以透過自身的努力將北魏轉變成如東晉一般。但是這也只是他們一廂情願的想法罷了,鮮卑的貴族們正好借“國史案”殺掉了崔浩。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崔浩之死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國史案只是一個導火索罷了。他的很多行為都已經觸及到了鮮卑皇權的底線,對於皇權而言,不論皇帝是漢人還是胡人,他們所想的均是如何加強皇權,一旦有人危及到自身的統治,他們會毫不猶豫的除掉。

    希望此回答對你有幫助。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齊秦兩國東西稱帝的時候,哪國的綜合實力更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