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高壓危險

    李賀(790—816),字長吉,唐德宗貞元六年出生於福昌縣昌谷(今宜陽三鄉)。唐憲宗元和十一年卒於昌谷故居,年僅27歲。《舊唐書》、《新唐書》有李賀本傳,晚唐杜牧、李商隱分別寫有《李長吉歌詩敘》、《李長吉小傳》。今傳賀詩計241首(其中外集23首)。據北宋政和元年(1111)黃伯思從趙來叔借傳於右年官舍的《昌谷別集》,錄了賀佚詩52首,惜未能傳世。   李賀出身於一個破落貴族之家,遠祖是唐高祖李淵的叔父李亮(大鄭王)。由於不是嫡系,加之武則天執政時大量殺戮高祖子孫,到李賀父親李晉肅時,早已世遠名微,家道中落,隱淪昌谷。李賀自述家境時說:“我在山上舍,一畝嵩磽田。夜雨叫租吏,舂聲暗交關。”(《送韋仁實兄弟入關》)父親李晉肅,早年被僱為“邊上從事”。大曆三年(768)去蜀任職,曾與表兄杜甫相遇於公安,“漂泊”一生,到李賀出生的貞元年間,晉肅稍得升遷,任陝縣令,但不久老死。母親鄭氏,生一女二子,長守昌谷。大女出嫁後,家境愈貧寒。李賀兄弟二人外出謀生,欲飽肌腹。“欲將千里別,特此易鬥粟”(《勉愛行二首送小季之廬山》),淒涼之狀,於此可見。   李賀自幼體形細瘦,通眉長爪,長相極有特徵。他才思聰穎,7歲能詩,又擅長“疾書”。韓愈、皇甫湜造訪,賀援筆輒就《高軒過》一詩。稍長,李賀白日騎驢覓句,暮則探囊整理,焚膏繼晷,十分刻苦。李商隱作《小傳》雲:“恆從小奚奴,騎巨驢,背一古錦囊,遇有所得,即書投囊中,及暮歸,太夫人使婢受囊出之,所見書多,輒目:‘是兒要當嘔出心乃已耳!’”。   李賀18歲左右,即已詩名遠播,又最先為當時名公巨卿韓愈、皇甫湜所知。本可早登科第,振其家聲,但“年未弱冠”,即遭父喪。當時,服喪“務必以三年全期為限,所以直到元和五年(810)韓愈才與李賀書,勸其舉進士。該年初冬,21歲的李賀參加房式主持,韓愈參與組織的河南府試,並一舉獲雋,年底即赴長安應進士舉。可是“闔扇未開逢猰犬”,妒才者放出流言,謂李賀父名“晉肅”、“晉”與“進”犯“嫌名”。儘管韓愈“質之於律”“稽之於典”為其辯解,終無可奈何,賀不得不憤離試院。   未能參加進士考試,對李賀打擊甚重,他曾寫了不少抒憤之詩,當年回到昌谷。大約因其為李唐宗室的後裔,又有韓愈為之推獎,元和六年(811)五月,李賀又返回長安,做了九品小官奉禮郎。從此,“牢落長安”長達3年,雖然此間心情“瞧悴如芻狗”,但增長了生活閱歷,擴充了知識領域,在詩歌創作上大獲豐收。所謂賀詩“深刺當世之弊,切中當世之隱”(清姚文燮語),大多數作品就產生在這一時期。他在中唐詩壇乃至整個唐代文壇的傑出地位,應該說主要是這一時期寫下的近60首作品奠定的。   由於遷調無望,功名無成,哀憤孤激之思日深。加之妻又病卒,李賀憂鬱病篤,元和八年(813)春告病回昌谷休養了一段時日。但他不甘沉淪,又舉足南遊,希望在南楚或吳越一展才華。離長安時,他的友人無可和尚(青龍寺高僧)也曾寫過一首《送李長吉之任東井》的詩,預祝他南遊成功,但結果大約也不妙。“九州人事皆如此”,他折回洛陽,告別長輩皇甫湜等親友,同年十月十四日又西進長安。元和九年(814),他決然辭去奉禮郎之職,重回昌谷“歸臥”。然後取道宜陽、洛陽、經河陽,入太行,過長平、高平,於深秋到達潞州(今山西長治市)。此後在潞州張徹的薦舉下,做了3個年頭的幕僚,為昭義軍節度使郗士美的軍隊服務,幫辦公文。元和十一年(816),因北方藩鎮跋扈,分裂勢力猖獗,郗士美討叛無功,告病到洛陽休養,友人張徹也抽身回長安。李賀無路可走,只得強撐病軀,回到昌谷故居,整理所存詩作,不久病卒。   李賀的詩,據杜牧序,是自己編後交由集賢學士沈子明儲存的,凡233首。宋以後,始則傳詩四卷220首(古今學者均少作一首誤計219首)。稍後,南宋吳正子作注,又據鮑欽止本增外集一卷,唐宋志皆稱賀詩5卷。   李賀是繼屈原、李白之後,中國文學史上又一位頗享盛譽的積極浪漫主義詩人。他的詩對統治者的昏庸、腐朽,藩鎮割據的黑暗現實,多所針砭;對下層人民的哀怨、痛苦亦多有同情,政治上具有進步傾向。在藝術方面,他的詩調高氣峻,或如雲崩雪湧,奇峭浪漫;或如明霞秀月,清麗璀璨。在想象的奇特、構思的精巧、語言的精闢等方面,極富獨創性,在中唐別樹一幟,有開拓之功。魯迅先生喜讀李賀詩,毛澤東亦指出“李賀詩很值得讀”。當然,李賀畢竟青年早逝、才力未盡,閱歷不深。他的詩也有隱晦,甚至過於雕琢等不足之處。 李賀(790-816),字長吉,中唐著名詩人。河南福昌人,唐宗室後裔,遠祖是唐高祖李淵的叔父李亮。18歲到東都洛陽,以《雁門太守行》拜見韓愈,備受讚賞,遂聲名遠揚。21歲參加河南府試,被薦舉進士,但遭小人的嫉妒和攻擊,說李賀父名晉肅的“晉”與進士之“進”同音,犯家諱,依據禮法慣例,應避諱不得參試。李賀被迫放棄了考進士的權利,斷絕了仁途之路,以後他一直陷於抑鬱痛苦之中。後經人推薦,到長安任從九品的太常寺奉禮郎小官,地位卑微,李賀不堪屈辱,任期未滿就告病辭官。年僅27歲,就病卒家中。其作品集為《李長吉歌詩》。他的詩歌在唐詩中別出一格,被稱為“長吉體”。 李賀,字長吉,河南福昌(今宜陽)昌穀人。生於唐德宗(李適)貞元(791),死於憲宗(李純)元和個二年(817)。一共只活了二十七歲。在中國文學史上,是一個富有才華而不幸短命的詩人。 李賀的父親名李晉肅。曾任邊疆小吏,死得很早。只因“晉”字與進士之“進”同音,一些忌才的人,以此作為藉口,認為應避君父之諱,不得應進士之試。儘管當時名傾朝野的韓愈寫《諱辯》為其辯解,也無濟於事。這對少年詩人來說,是一個非常沉重的打擊。 為了養家餬口,李賀只得作了個聽人指使,唯命是從的“從九品上”奉禮郎的小官。 少年李賀,家境貧困,酷愛詩書,過度的苦吟攻讀,使他身體早衰:《新唐書》說他“七歲能辭章”,又說;“為人纖瘦,通眉,長指爪,能疾書。” 《舊唐書》說他:“手筆敏疾,尤長於歌篇。”可見他早熟而文思敏捷。相傳韓愈,皇甫湜最初對李賀的詩才還抱懷疑態度,兩人同時到他家去,要求面試,李賀當即仿古樂府制題,草《高軒過》,兩人看了,大為讚賞,韓愈回長安後,就對李賀大為讚揚。 李賀有無妻室?新,舊書傳都沒提到。從他自己的詩篇中,倒給讀者提供了一些佐證; 《詠懷二首其一》,以司馬長卿自況:“彈琴看文君,春風吹鬢影。”得意地表露了新婚後琴書自娛之樂;《始為奉禮憶昌谷山居》中更後悔不該過早地離家:“犬書曾去洛,鶴病悔遊秦。”古詩: “飛來雙白鶴,乃從西北方,……妻卒被病,不能相隨,五里一返顧,六里一徘徊。……”妻子在家患病,而自己卻遠去長安。竟以父諱不得應試,落第而歸,在《出城》中就想到了見面時如何相告;“卿卿忍相問,鏡中雙淚姿。”這些都可以說明,李賀不但成了家,而且夫妻間的感情,還非常融洽和好。 李賀雖然家境清寒,畢竟還是皇族宗室,與壓在社會底層的貧苦細民,還不能完全劃等號。就拿他借貸而來的住宅看,有庭院,有果樹, “橫庭鼠徑空土澀,出籬大棗垂珠殘。”(《仁和裡雜敘皇甫浞》)從他日常的生活看,有奴僕伺候, 昌谷讀書,巴童陪伴,馬背尋詩,奚奴跟隨,回家還得侍婢為其探囊取詩。經常飲酒,而且每飲必醉: “醺醺今夕酒,緗帙去時書。” (《示弟》)舊傳說他每日出遊尋詩,得句即投古錦囊中, “非大醉,弔喪日,率如此。”李賀對酒之所以有特殊愛好,主要是借它澆滅心中鬱積的憤火! “隴西長吉摧頹客,酒闌感覺中樞窄。” (《酒罷,張大徹索贈詩,時張初效潞幕》)“旦夕成內熱,渴飲壺中酒。” (《長歌續短歌》)短短的二十多年,除了酣飲,就是苦吟。他母親每晚從古錦囊中看到他所寫的詩稿,總是生氣的說: “這孩子非得把他的心嘔出來不可!”酣飲和苦吟,是促使他天不永年的主要因素。而李賀之所以沉緬於詩和酒,則又是當時腐朽的封建制度和冷酷的社會現實加之於他身上的結果。“人生有窮拙,日暮聊飲酒”(《贈陳商》),“壺中喚天雲不開” (《開愁歌》), “勸君終日酩酊醉!”(《將進酒》) “葛衣斷碎趙城秋,吟詩一夜東方白!”(《酒罷,張大徹索贈詩,時張初效潞幕》)象這樣夜以繼日地酣飲苦吟,無怪乎要“歌成鬢先改” (《長歌續短歌》)了! 李賀除福昌昌谷老家外,洛陽還有一所舊居。詩篇中就有《自昌谷到洛後門》。寒冬十月,衝風冒雪到那裡去問卜:是“南去楚”還是“西適秦”?李商隱也說他; “往往獨騎往還京雒。” (《李長吉小傳》)在洛陽,經常去看皇甫湜,皇甫湜進京,還特地趕到城外去送:“憑軒一雙淚,奉墜綠衣前!”(《洛陽城外別皇甫浞》)

  • 2 # 飛鴻鳴春

    二人的境遇不同,其身世故事也相差甚遠。二者都是唐朝最傑出的詩人,他們的詩作留給後世的寶貴財富。

    李白的一生雖然沒有高官厚碌,但是卻趕上了一個好時代,因此成就了其詩仙的盛名。李白是為盛唐而生的,也是為詩而生的,可以說,他是盛唐文化最傑出的代表,也是中國整個文學史最有魅力和影響力的大詩人。

    李白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四川綿州昌隆縣青蓮鄉人。出生於701年,正是武周後期,逝於762年,為寶應元年,幾乎整場人生都置身盛世,李白不但能文尚且善劍, 一生求官不得卻又從不寂寞。他喜歡遊歷,更喜歡求仙,並且願意與朋友把酒言歡,跟賀知章、孟浩然、杜甫、高適、張旭等大詩人均有來往唱和。

    李白善詩文,特別是古風、絕句無人能敵,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好詩。小到《靜夜思》《古朗月行》,大到《將進酒》《夢遊天姥吟留別》《梁甫吟》等等,都成為流傳千古的名篇絕唱。

    李賀字長吉,福昌人(今河南宜陽)。他是站在中晚唐交界線上的傑出詩人,他出生的時候唐朝已經開始走下坡路。李賀雖然生在皇親貴胄之家,卻又貧困不堪,雖然早慧,卻一生鬱郁不得志。所以他把才能都用在了詩歌創作上,且專心致意,用功過人,使其天才得到了充分發揮。他的詩風格獨特水平極高,因27歲便青春早夭,被後人稱為詩鬼。李賀所留詩作不多,多為古風,偶做五律、七絕,均是一流水平。他的代表作是《李憑箜篌引》,特色極為鮮明。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無棣到高密怎麼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