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最有才情的告白
-
2 # 大飛熊騎士
(年少登基的孫亮)
孫權當政時間很長,晚年又昏聵,廢掉太子孫和,又逼死孫霸,這是孫權的重大失策。因為孫權去世前,東吳名臣一個個死在了孫權的前頭,陸遜,諸葛瑾,朱然,顧雍等。等到孫權去世,10歲的孫亮登基,只能讓諸葛恪和滕胤來輔助孫亮了。
傀儡時期。(孫權)
孫權後期開始了東吳作死的第一步。孫亮再聰明,也是主少國疑,大權在諸葛恪手裡。諸葛恪還算是有才能的,在孫權死後,打敗魏國,穩定局勢。
但是,諸葛恪後來太激進,引起很多人不滿。於是,孫峻設計殺了諸葛恪,掌握了大權,不久,孫峻也病死了。大權落到了孫峻的從弟孫綝手裡,開始孫吳作死的第二步。
孫綝時期。(孫綝)
諸葛恪和孫峻固然是大權在手,但是也是有一定才能的。到了孫綝,簡直是自斷臂膀,朱異,呂據,滕胤等人先後被殺,能征戰的將領很多死於孫綝的內耗。而且,孫綝還廢了孫亮,迎立孫休。
好在孫休是聰明之主,設計反殺了孫綝,孫吳迎來短暫的安寧。
孫皓時期。(刻薄殘暴的孫皓)
孫休去世,孫和的兒子孫皓繼位,開始了孫吳的最後時期。孫皓沒有繼承孫和的正直和聰明,反倒是十分殘暴。他把迎立他的大臣都殺死了,可以看出他堅決不當傀儡皇帝。但是,孫皓行事偏激兇暴,常常酒後失德和荒唐,最終東吳滅亡,孫皓也成了孫吳最後的瘋狂。
-
3 # 歷史研習社
東吳神鳳元年(公元252年),七十一歲的孫權去世,年僅十歲的太子孫亮繼承皇位。孫權臨終前,召見大將軍、太子太傅諸葛恪、中書令孫弘、太常滕胤、將軍呂據、侍中孫峻,“屬以後事”。孫亮在位的六年間,東吳的政局可以用一句話概括,就是:怎一個亂字了得!
圖注:影視劇中的孫亮形象
孫權臨終前召見的諸葛恪、孫弘、滕胤、呂據、孫峻,事實上是為孫亮選的託孤重臣。從這五位重臣的下場,可以看出當時政局的混亂程度。
先說孫弘。孫弘與諸葛恪以前就有矛盾,怕以後與諸葛恪一起共事的時候被諸葛恪收拾,就想先下手除掉諸葛恪。不料訊息走漏,孫峻把訊息報告給諸葛恪。諸葛恪假意請孫弘商量事,“於坐中誅之”。
圖注:諸葛恪畫像
再說諸葛恪。諸葛恪是諸葛瑾的兒子,當時官職最高,大權獨攬。孫亮即位後不久,魏國就派兵進攻吳國。諸葛恪率兵迎戰,打敗魏軍。戰勝後,諸葛恪打算趁勢進攻魏國,遭到很多人反對。諸葛恪執意用兵,結果戰敗。在孫亮屢次下詔催促的情況下,才班師回朝。諸葛恪回朝後,“愈治威嚴,多所罪責,當進見者,無不竦息”,漸漸喪失了人心。東吳建興二年(公元253年)十月,孫峻徵得孫亮同意後,利用設計請諸葛恪入宮飲宴,藉機殺掉了諸葛恪。然後對諸葛家斬草除根,“皆夷三族”。
接下來說孫峻。孫峻是孫堅的弟弟孫靜的曾孫,算是東吳政權的宗室。孫峻殺掉諸葛恪後,擔任丞相大將軍,“都督中外諸軍事”,實際掌控了朝政大權。孫峻不僅沒有什麼執政能力,而且“奸亂宮人”,與孫權的女兒孫魯班有姦情。有人想謀殺孫峻,沒有成功。史書記載,孫峻於東吳太平元年(公元256年)“夢為諸葛恪所擊,恐懼發病死”。
最後說呂據和滕胤。孫峻死後,他的堂弟孫綝擔任中武衛將軍,“領中外諸軍事,代知朝政”。正率部攻打魏國的將軍呂據聽說這事後大怒,和諸多將軍共同上書推薦滕胤為丞相。孫綝也拉攏滕胤,讓他做大司馬。呂據領兵返回,打算和滕胤共同誅殺孫綝。孫綝一方面派兵去迎擊呂據,一方面上奏皇帝說滕胤謀反,派兵圍攻滕胤。滕胤率親兵抵抗,等待呂據的接應,結果呂據沒有來。滕胤被殺,株連三族。呂據得知訊息後自殺,也被夷三族。
圖注:孫綝畫像
至此,孫權的託孤重臣在短短的四年間全部死亡。孫綝掌握大權後,孫亮也長大了,對孫綝所奏的事“多見難問”。孫亮還選了三千多名十五歲以上十八歲以下計程車兵子弟,讓年輕有勇力的大將子弟去訓練他們,還說:“我選這支軍隊,要和他們共同成長。”孫亮的做法讓孫綝十分不安,他搶先下手,在太平三年(公元258年)九月把孫亮廢為會稽王,改立孫休為皇帝。
孫休即位後,為穩住孫綝,任命他為丞相、領荊州牧。一個多月後,就設計捕殺了孫綝,並將孫綝和孫峻從族譜上除名,不許他們再姓孫,改稱故峻、故綝。東吳政權在不斷的內耗中逐漸衰落下去。五年之後,蜀漢滅亡,三國變成了兩國,東吳的滅亡只是時間問題了。
參考文獻:
《三國志》卷四十八、卷六十四
馬植傑:《三國史》,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
4 # 明德儒商書院
我用東吳後期左將軍丁奉的經歷來回答一下孫權死後,東吳政局的情況。
一個帝國的衰落及滅亡,是各種原因綜合的結果。在孫權後期,南魯兩黨將國家分為兩派,國勢已弱。孫權死後的東吳政局更是動亂,幾位輔助大臣內鬥。孫綝廢孫亮,改立孫休為帝,獨斷專權,東吳帝國更加混亂不堪。儘管出了一位官至左將軍的丁奉,為後期東吳的政局穩定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孫休死後,丁奉等人擁立孫權的長孫孫皓繼位,原本以為可以穩定東吳的局勢,拯救東吳。可惜孫皓繼位後,嬌奢淫慾,昏庸暴虐,是三國十二帝當中最為殘暴的皇帝。對於丁奉這位功臣,孫皓也是不給一點面子,不僅斬殺過丁奉手下的將領,還在丁奉去世後追究其當年作戰未勝的責任,殺了丁奉的兒子丁溫,將其族人流放到了臨川。丁奉的滿腔熱血不僅白費了,還被秋後算賬,實在是悲催。
這樣的東吳不亡都難。
-
5 # 南門太守
孫權死於神鳳元年(252年)農曆4月26日,享年71歲。眾所周知,28年之後孫吳政權才滅亡,這是一個相當長的歷史階段,本應發生很多事,留下很大故事,但由於此後歷史的焦點已不在孫吳這裡,孫吳也沒有再出現過非常出類拔萃的人物,所以,這28多年給人的感覺是彈指一揮間。
孫權的死,標誌著一個時代的結束。《三國志》評價孫權是勾踐那樣的奇才,是“人之傑矣”,但同時指出他性格好犯忌,喜殺戮,“暨臻末年,彌以滋甚”。裴松之認為,孫權廢棄毫無過失的太子,為國家大亂埋下了禍根。
但客觀地說,孫吳最終滅亡還是實力所決定的,由於與北方政權實力相差懸殊,在對方不犯大錯的情況下,孫吳被消滅是遲早的事。當然,孫吳最終滅亡還一個人原因是與孫權的繼任者暴虐無道有關。
孫權死後太子孫亮繼位,諡孫權為大皇帝,即史書所稱吳大帝,在古代300多位帝王中,獲得大皇帝、大帝諡號的僅孫權一人。孫亮在位期,諸葛恪、孫弘、孫峻等人輔政。諸葛恪與孫弘素有矛盾,孫弘想殺掉諸葛恪,但事情敗露,反被諸葛恪所殺。
次年,諸葛恪又死於孫峻之手。又過了3年,孫峻病死,實權落入其從弟孫綝手中,孫綝廢孫亮為會稽王,改立孫權的第六子孫休為帝,不久孫綝又被孫休所殺。
孫吳元興元年(264年),孫休駕崩,眾臣擁立孫和的長子孫皓繼位,當時蜀漢已被曹魏所滅,孫吳南部的交州叛吳降魏,形勢十分緊張,在陸遜之子陸抗等一批大臣的全力支撐下,孫吳得以苟延。
孫吳元興二年(265年),司馬懿的孫子司馬炎透過禪讓方式建立晉朝,曹魏滅亡。孫吳鳳凰三年(274年),陸抗病死。五年後,晉朝六路大軍伐吳,吳國防線快速崩潰。孫吳天紀三年(279年)冬天,已取代曹魏的晉朝派出6路大軍進攻江東,孫吳各地的守軍節節敗退,很多地方不戰而降。
第二年3月,晉朝大將王濬率舟船率先抵達孫吳的都城建業,孫皓無力反抗,讓人綁上自己的雙手,又抬上一口棺材到晉軍營門前投降。王濬接受了孫皓的投降,派人把孫皓一家送到晉朝的都城洛陽,由孫權一手建立的孫吳政權就此滅亡了。
孫皓到洛陽後被賜號為歸命侯,其後的命運跟另一位“難兄難弟”蜀漢後主劉禪差不多,都過著寄人籬下的生活。晉武帝太康五年(284年)孫皓死在洛陽,時年42歲,距離投降只不過4年,想必在洛陽的那些日子並不怎麼好吧!
孫吳於222年建國、280年亡國,歷時58年,比較巧合的是,孫吳的末代皇帝孫皓繼位前爵位為烏程侯,與孫吳的創始者孫堅爵位相同,史稱孫吳以烏程侯始,又以烏程侯終。
《晉陽秋》記載,孫吳滅亡時,有4個州、43個郡、313個縣,52.3萬戶、230萬人,官吏3.2萬人,士卒23萬人,米穀280萬斛,舟船5000餘艘,後宮5000餘人。
回覆列表
歷史上的孫權死後,東吳怎麼樣了?
根據三國演義我們可以知道在孫權死後,東吳則由他的家族孫氏三個兄弟把持朝政,他們三個人沒有一個能聽從別人意見的皇帝,然後東吳就頻繁換皇帝,三個人正事不幹,每天安於享樂,沉迷女色,這樣就導致了東吳的戰略和計劃採納失敗,導致最終滅國,被魏國稱霸中原。東吳的失敗就是因為孫氏三個皇帝他們的不果斷而引起的幾派紛爭,所以導致了吳國國內由此出現混亂。最後由大將丁奉他們剷除了孫氏三兄弟,然後扶持幼主,吳國才得以安定,但是吳國現在已經風雨飄渺了。
其實在歷史上,孫權他是一個非常厲害的角色,他用周瑜破曹操,用呂蒙敗關羽,用陸遜勝劉備,他不但調兵遣將運籌帷幄,而且智慧滿滿,聰明至極。但是,在後人的議論下,人們卻以為東吳的滅亡根源其實就是源於孫權。
因為古來帝王都好色,但是孫權卻是個例外,他在歷史上沒有立後。他的這種行為表面上是盡職盡責,但是實質卻是鄭州不成熟的一種表現。
東吳的失敗還有一種原因就是太子的早亡。孫登去世後,孫權非常傷心,雖然在最後又繼任太子,但是孫權對他卻是不放心,導致了東吳的一種隱形失敗。
東吳的失敗還因為殺戮不斷,孫權的女兒由於得到孫權的信任,但是她的作風有點混亂,前前後後嫁給了好幾個人,終於經過多方面的“努力”,讓太子被廢,把魯王賜死,朝中的大臣陸遜也被修整的氣息奄奄,最後導致含冤而死。吾粲、朱據、張休、屈晃、張純等人被殺,東吳的綜合國力遭到重創,這為東吳的失敗奠定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