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8
回覆列表
  • 1 # 小奔說史

    朱元璋北伐,開創了中國歷史上由南向北一統天下的先例,明朝也因此成為起於東南進而奪取天下的唯一政權。

    朱元璋的北伐為什麼能成功?

    首先,當時的大背景是,元朝統治下的河南、山東已經在紅巾軍起義的打擊下陷於混亂。

    有能力匡扶元朝王室的地方將領們卻一個個保境割據,不服從統一調遣。此時,擴廓帖木兒盤踞山西,李思濟、張良弼等人卻擁兵關中。

    這樣的大環境,給了朱元璋各個擊破和直搗大都的機會。

    其次,朱元璋選擇了正確的北伐戰略:先取山東,再攻大都。

    當時,空虛的大都對於朱元璋麾下的將領們來說,異常誘人,因此大多數人主張直接進攻大都,一擊致命。

    但是朱元璋清醒地認識到了儘管大都空虛,但如果直接從南京進攻大都,容易面臨孤軍深入,戰線拉長的風險。因此,決定先拿下河北的屏障:山東!

    1367年10月,徐達、常遇春率軍北伐;11月底,徐達攻佔益都,壽光、臨淄、昌樂等地也相繼被納入囊中。12月初,樂安、濟南等地紛紛納款歸降。不久,徐達又派軍平定膠東半島。

    在這期間,元朝曾經調動陝西張良弼、李思濟等人東援,但是二人拒不聽從。

    膠東半島是元朝調集東南財富供給大都的重要轉運地點,山東本身控制南北交通的大動脈,戰爭過程中,俘獲士卒3.2萬餘人、馬1.6萬餘匹、糧59.7萬餘石、鹽5.37萬餘引、布絹8.07萬餘匹。

    得到山東的朱元璋如虎添翼,以後的進軍大都就基本上按照他的既定方針逐步展開。

    1368年閏7月,明軍自山東臨清出發,沿著大運河北進,元朝此時已經沒有任何天然屏障可以阻擋明軍的步伐。

    此後,只用了短短十多天的時間,明軍就順利攻克大都。

    接著,又平定了山西、甘陝、四川,直到一統天下。

    《明史紀事本末》:先取山東,撤其遮蔽;旋師河南,斷其羽翼;拔潼關而守之,據其戶檻,天下形勢,入我掌握,然後進兵元都,則彼勢孤援絕,不戰可克。既克其都,鼓行而西,雲中、九原以及關隴可席捲而下。

  • 2 # 古今通史

    您的關注就是我的動力

    這個問題寫起來篇幅有點大,我還是隻說軍事戰略方面吧。

    戰法得當,揚長避短,步驟清晰,意圖明確,執行到位。

    朱元璋先是佔據南京,後又殲滅陳友諒、張士誠和方國珍等勢力,正值士氣空前高漲。

    優秀的補給能力更是讓眾將對於臨門一腳非常渴望。如:常遇春就建議,直搗黃龍,直接把北京(元大都)一次性搞定就好。

    元建都百年,城守必固,若懸師深入,不能即破,頓于堅城之下,糧餉不繼,援兵四集,進不得戰,退無所據,必然陷入被動之中。

    元朝建都已經將近百年,城牆修葺到守衛佈防肯定是比較牢靠的,如果從南京揮師直達大都城,急襲之下,本來一應輜重糧草就趕不及送到,一旦短時間不能破城,即:被阻於城下,時間稍長,四方的援兵必定來集,到那時候,進不可攻,無法攻破,退不可守,因為無險可據,或者說沒有可據守的城關和地形,那樣一來必定會陷入被動,奔襲千里的結果很可能是反過來被元軍奔襲千里,那就壞事了。

    所以朱元璋認為這種方法過於冒進,並不穩妥。

    那麼朱元璋自己的戰略步驟如下:

    先取山東,撤其遮蔽;旋師河南,斷其羽翼;拔潼關而守之,據其戶檻,天下形勢,入我掌握,然後進兵元都,則彼勢孤援絕,不戰可克。既克其都,鼓行而西,雲中、九原以及關隴可席捲而下。

    先取山東,將環衛於大都外圍的軍事力量剷除。取青徐路線,由於大海天然屏障的作用,在其後奔襲山東的時候,被夾擊的風險減少了很多。

    從態勢來講,對中原形成了東、南兩路包圍之勢。元朝並沒有部署很多兵力到山東,易攻易守(山區居多,易於鞏固、防衛)。即便被元軍斷了後路,當即就可以依山東建立據點,山東一旦拿下,己方實力會大大充實。

    然後進軍河南,直取潼關,一是造成合圍之勢,二是潼關僅需要不多的部眾就可以保全,而對於敵人來說,這顆釘子不拔除,他們是不敢輕舉妄動,回援大都的,所以潼關還起到了牽制作用。

    最後,一切不利因素都消除了,此消彼長之下,都轉化為朱元璋的力量和防衛,這樣一來元大都就可以直接拿下了。

  • 3 # 靜夜史

    自古以來,大一統王朝想要完成統一,基本都是從北向南完成。而明朝則開創了自南向北完成統一的先例,堪稱空前。那麼到底是什麼力量促使了朱元璋的成功?

    概括起來,明朝能夠取得北伐的勝利,主要有以下原因:

    1、經濟重心已經南移

    由於歷史上,每逢中原動亂,大量人口選擇南下避難,所以南方不斷得到開發,經濟地位逐漸上升。經過了五胡亂華,安史之亂、金滅北宋等移民高峰期後,南方人口已經逐漸超過北方。南遷人口的到來意味著大量勞動力和先進技術的傳入,促進了南方社會的提速,終於到南宋時期,經濟重心完全轉移到南方。

    所以朱元璋定都南京,周圍有著巨大的人口基數。在那個農業時代,人口就等於生產力。因此朱元璋佔據了最具優勢的生產力資源,所以朱元璋北伐,一口氣拿下大都,不費事!

    2、蒙古集團民心盡失,內耗嚴重,國力衰落

    由於歷史上少數民族入主中原,由於全盤漢化導致國家迅速衰敗,比如北魏、金國。所以蒙古統治者吸收了教訓,那就是堅守底線不漢化。

    元朝在忽必烈時期對漢化還是比較推崇的,尊重漢人,用漢法管理帝國,但也就忽必烈當回事。後面連科舉制度都廢除了,直到元朝中期才恢復。

    在元朝這個蒙古人制訂遊戲規則的社會,自然不會考慮漢人的感受。特別是科舉被廢,廣大知識分子走投無路,自然怨聲載道。這些文人雖打架不行,但是文筆厲害,大筆一揮,一篇篇痛斥元朝暴政的文章橫空出世,足以讓元朝被罵盡祖宗十九代。

    為防止漢人造反,元朝大量收編漢人武裝。久而久之形成軍閥割據局面,元朝內部已經四分五裂。

    而在繼承人制度上,元朝將嫡長子繼承製度放在一邊,堅持幼子守灶。這樣導致每次皇位更迭崩,都會在統治集團內部掀起腥風血雨。元朝立國98年,共11位皇帝,其中元世祖忽必烈在帝位23年,元順帝36年,剩下39年經歷了九位皇帝。元朝中期,政變數不勝數,典型如元英宗被刺殺。

    所以元朝內部危機重重,可以說一推就倒。

    3、鐵腕之下的知人善任

    朱元璋之所以能取得巨大成功,絕不是一個人在戰鬥。

    首先,朱元璋是一個優秀的統帥!

    常言道:“兵熊熊一個,將熊熊一窩。”朱元璋戰鬥力都如此了,下面自然強者如雲。有這樣的強悍團隊,取得比劉邦更大的成就也就理所當然了。

    《亮劍》中有句經典名言:“任何一支部隊都有自己的傳統,傳統是一種氣質,一種性格。這種氣質和性格往往是由這支部隊組建時,首任軍事首長的性格和氣質決定的”

    而一個王朝的開創者,也會將自己的性格賦予這個王朝。朱元璋就為大明帝國賦予了鐵血的靈魂。網路上流傳的“不割地、不稱臣、不納貢、不和親,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雖然不全對,但是也是一種體現。

    ,另外,朱元璋充分信任徐達、常遇春,並在親自制定北伐戰略的基礎上,給了他們具體情況具體分析的權力。

    他成功了!明朝成功了!

    4、一種神奇的植物——苜蓿

    朱元璋面對的元朝,是人類歷史上最為強大的軍事力量,而他們賴以橫行世界的資本,是騎兵,再具體點,是戰馬。

    而朱元璋來自南方,戰馬剛好是短板。南方的戰馬屬亞洲馬,由於氣候、水土等原因,個頭小、耐力差。而蒙古騎兵騎的蒙古馬,耐力好,適合長距離奔襲,這是亞洲馬難以相比的。

    但是天不亡我,十四世紀,一種作物的引進扭轉了這一劣勢,這就是苜蓿。

    苜蓿被稱為“牧草之王”,原產於伊朗高原,從漢代開始引入中原,但是一直沒有推廣開。苜蓿產量高,且營養價值高對於戰馬整體效能的提升作用巨大。古代西歐國家就曾用苜蓿飼養戰馬,然後依靠強大的騎兵力量爭奪周邊的糧食。

    而對於戰馬,朱元璋真的應該感謝元朝。從成吉思汗時代開始,隨著蒙古軍南下,將大量農田被劃為牧場。這種牧場隨著蒙古鐵蹄遍佈大江南北,朱元璋的根據地江淮地區也有大量馬場,這就為騎兵部隊的組建提供了可能。因此在朱元璋北伐時,麾下不僅有大量的戰馬,且在苜蓿的幫助下,戰鬥力也和蒙古騎兵不相上下。

    5、火器大規模應用,配合騎兵戰鬥力驟增

    唐朝末期,火藥開始運用於戰爭。火器在宋朝形成戰鬥力。但是宋朝缺乏騎兵,因此和火器的協同,還要到明朝。

    明朝建立,正式組建火器部隊——神機營,標誌著熱兵器時代開始到來。

    在火器大規模裝備的同時,朱元璋不斷進行多兵種協同嘗試。利用騎兵機動性和衝擊力,配合火器的破壞性和威懾力,對蒙古騎兵進行致命打擊。這一嘗試徹底扭轉了明蒙騎兵力量的對比,最終將元朝趕回蒙古高原。

    後來,隨著軍隊素質退化,為彌補短板,明軍繼續進行改進,發明了三眼火銃等騎兵專用火器,並組建了關寧鐵騎。

    6、以戰養戰的原始後勤

    大軍千里征戰,靠隨身攜帶的那點乾糧如何保持持久的戰鬥力?以戰養戰成為不二的選擇。

    漢朝驃騎將軍霍去病擅長長途奔襲戰,這注定了他的部隊不可能攜帶大量糧草隨行,那麼他們吃啥呢?

    霍去病年僅24歲就英年早逝,後人懷疑是死於匈奴人的“生化武器”,因為匈奴人經常在水源裡丟棄病死的牛羊,最終導致了霍去病的不幸。

    而明朝繼承了以戰養戰的方法。由於北方漢人受蒙古壓迫太久了,所以明朝大軍前來,他們無不簞食壺漿以迎王師,所以朱元璋的後勤不算太吃力。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Yes”,一個愛好歷史的妹紙!期待關注!

  • 4 # 寒山噴史

    南宋之前,北方的經濟實力和人口數量,都是強於南方的。南北朝之前,北方簡直是巨無霸,南方則是人煙稀少。南北朝之後,南方得到開發,漸漸追趕北方,但也還是比不上北方的。

    但是,這個時候的南方,只能說幾乎趕上北方。

    而到了南宋,靖康南渡,南方進一步開發,經濟實力和人口終於超過北方。宋金對峙時,北方尚且被甩開的不遠,蒙古入侵之後,北方遭受戰火荼毒,經濟實力從此被南方甩開一大截。

    所以到了元以後,一旦有勢力能夠統一南方,北伐成功就不在話下了。何況,朱元璋統一南方時,北方反過來陷入了群雄割據的狀態。擴郭帖木兒、孛羅帖木兒、李思齊、張思道等等各自為政,自然敵不過統一大半個南方的朱元璋(朱元璋北伐時,巴蜀還沒有納入版圖,福建和兩廣也沒有納入,攻佔嶺南幾乎與北伐是同時進行的)。

    元以後,論經濟人口,南強北弱。朱元璋以江東和湖廣兩地,半個南方多一點的實力,面對殘破而且割據的北方,北伐成功那是一點不奇怪了。

    即便北方沒有軍閥割據,如果朱元璋統一了嶺南和巴蜀,以完整的南方北伐,成功的可能性也會很大。

    歸根結底,就是時代變了,文明的重心,轉移到南方了。

  • 5 # 歷史吐槽

    翻看中國歷史書,北伐成功的案例幾乎沒有,三國諸葛亮-失敗,晉朝劉裕-失敗!而只有朱元璋-成功。歷來統一中國的戰爭都是從北向南來完成的,而朱元璋之所以成功,刨除運氣之外還有其他的原因吧!

    1、身處亂世,人心所向!

    元朝末年,全國到處鬧饑荒,而元朝統治者沒有完善處理好這個事情,導致全國各地紛紛出現起義軍!而這其中又以長江流域,今安徽江浙一帶鬧得最兇。而我們故事的主角-朱元璋,就是其中的一員。凡是古代的起義運動,都要搞點迷信之類的活動,當時的明教也是這個作用,聚集了江浙安徽一帶的普通百姓,大家團結起來起義。另外,朱元璋在此地經營多年,可謂是十分得人心,在剷除陳友諒和張士誠2位對手之後,南方基本被朱元璋平定了。而此時朱元璋身負江南百姓的期望,帶著大家打回北方。

    2、軍隊戰鬥力對比!

    元朝建立了古代世界上最強的一支軍隊-蒙古騎兵,甚至在元朝滅亡的時候,還有部分蒙古騎兵歸順明朝。但是在元朝末年的時候,元朝統治者早就醉生夢死,拋離了他們的祖先鐵木真身上的血性,一個個大腹便便,甚至有的都上不了戰馬了!加上元末統治者相互勾心鬥角,軍隊指揮混亂,遇到明朝強軍,只得一個個抱頭四竄。

    為什麼說明朝是強軍?

    古代打仗,騎兵是十分厲害的軍隊,類似現在的坦克軍。速度快,殺傷力大!但是這個時候明朝也出現了一大批優秀的將領,像、徐達、常遇春、馮勝等等,其對騎兵的運用和指揮能力,不會差於元朝。另外,明朝還發明瞭一個專門針對騎兵的軍隊--神機營,說白了就是火槍隊,使用的武器就是最早的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火銃,這個的確針對騎兵十分有效,也在後來的戰鬥中,打的元朝不知所措。

    3、經濟實力

    大炮一響,黃金萬兩,是亙古不變的真理,打仗首先拼的就是經濟實力。宋朝開始,整個中國的經濟中心開始南移,大明朝第一首富--沈萬三,也是蘇州人士!因此朱元璋手裡最大的王牌就是--不差錢。自己控制的地區是當時中國的主要稅收來源,所以朱元璋有這個經濟實力和元朝開戰。

    4、正確的戰略方針

    對於北上作戰的戰略部署和進軍路線,朱元璋作了審慎的籌劃。常遇春提出長驅直入,直搗元朝大都(今北京)的主張。朱元璋不同意這個輕敵冒進的方案。他根據當時元朝在中原、西北的兵力部署以及各部之間的關係和各部內部的政治傾向、軍事實力,認為 元建都百年,城守必固,若懸師深入,不能即破,頓于堅城之下,糧餉不繼,援兵四集,進不得戰,退無所據,必然陷入被動之中 為此,他提出穩紮穩打,漸次推進的北伐戰略:“先取山東,撤其遮蔽;旋師河南,斷其羽翼;拔潼關而守之,據其戶檻,天下形勢,入我掌握,然後進兵元都,則彼勢孤援絕,不戰可克。既克其都,鼓行而西,雲中、九原以及關隴可席捲而下。”

    這個方針是非常正確的,元朝畢竟是百足大蟲、死而未僵,必須循序漸進,一點點的打!從南京往山東進軍,首先以大海為屏障防止元朝2面夾擊!而且這條行軍路線上的重要城市基本被朱元璋控制了。然後收復河南據守潼關,西北方面的援軍被堵死!只剩下北京方面的軍隊了。在幾路大軍的合作下,4個月就取得勝利!不得不說,朱元璋的戰略制定的十分完美。

    綜上幾點,朱元璋北伐早已勝券在握,當然也是天命所歸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喜歡《笑傲江湖》裡的沖虛老道嗎?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