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靜言善語
-
2 # 農村老冒晚6—8
怎麼辦,這還用問,必須嚴加管教,孩子從來就不學好,偷東西,長大了那還得了,孩子就像一顆小樹苗,小時候不修枝剪葉,難成大器,長來長去就長歪了,所以抓教育必須從小開始,別等孩子長大了,再想管就晚了。
-
3 # 聞濤生活114
因為嫉妒而偷東西,既是心理問題,也涉及道德甚至法律問題。
01對於孩子而言嫉妒往往伴隨負面情緒嫉妒是一種心理現象。它不僅存在於人類,甚至動物界也有。科學證明,嫉妒作為一種心理活動產生是很早的。有人做過實驗,,15個月的孩子,如果媽媽當著他的面抱別的孩子,他就會有所反應,非要讓媽媽放下別人抱自己,並緊緊摟住媽媽,好像在說:“這是我的媽媽,不是你的。” 生活中我們發現,這樣的例子很多。
可見嫉妒具有一種本能保護自己的性質,同時還有一種競爭的性質,即在與他人比較過程中,發現自己不如別人而產生的一種情緒狀態。這種情緒很複雜,羞愧、憤怒、怨恨等等兼而有之,這就是嫉妒。
對於孩子而言,無法處理好嫉妒心心理,就會表現出負面情緒,伴隨不良行為,偷東西就是表現比較嚴重的一種。
02如何看待孩子的嫉妒?嫉妒是一種正常的心理現象,本不屬道德問題。如果把它化為動力去改變自己的後進狀況,它還是一種積極因素。如果變成仇恨去貶損別人,傷害別人,它就是魔鬼。不僅害人,也害己。人類許多悲劇都是因此而產生的。所以,從小重視對嫉妒心的教育,把它引導到良性的軌道上來,化消極因素為積極因素就非常重要了。
03怎樣引導孩子走出嫉妒,不偷別人東西a.從小就灌輸自私不好、愛別人才好的是非觀、美醜觀。 現在的城市家庭大都是一個孩子,由於整天眾星捧月一般,許多孩子都染上了“嬌”“驕”二氣,不允許別人比自己做得好,也不願聽誇獎別人的話,嫉妒已成為一種愈來愈嚴重的通病,這對於成長中的兒童來說是有害的,作為家長一旦發現孩子有嫉妒心理後,應及時進行疏導,指出什麼是對的,什麼是不對的,不能讓嫉妒心理所當然,自由氾濫。
b.防止嫉妒心理的產生。 家長平時要多關心孩子,注意發現他身上的閃光點,及時進行表揚和鼓勵,讓他有自信。當然,對孩子的表揚要恰當,不能過分誇大,還要指出不足,以免由於孩子盲目自滿而產生“不允許別人超過自己”的心理。
C.孩子見別的小朋友獲獎心裡會不好受時,家長應注意進行感情引導,也就是轉移孩子的注意力,用另一種積極情感來沖淡和代替傷害性的情感。比如,家長陪孩子聊聊天,用溫柔的話語,鼓勵的目光,給孩子以暗示,表示自己的希望,保護孩子的自尊心,讓他不要做出攻擊性的事情。
d.多閱讀好的文學作品。從小培養孩子的人文素養和健康的心理,懂得哪些是真善美,如謙虛、尊重、寬容、厚道、友善等。哪些是假醜惡,如驕傲、嫉妒、仇恨、誹謗、陷害等,讓孩成為品質高尚的人,這樣對孩子的一生都將有好處。
嫉妒是人之常情,也是孩子成長過程中難以避免的,家長引起重視,方法得當,肯定能幫孩子改變。
回覆列表
案例一:為迎接國慶,老師在班上評選出幾幅好看的圖畫貼在背後的小黑板上,作為黑板報,並且獎勵了畫這些畫的小朋友們。可是,第二天早上,貼在牆上的那幾幅畫不見了。老師調查了監控錄影,原來是班上平時最積極回答問題的小勇做的,在老師盤問下,小勇承認了這事是自己乾的。老師問他為什麼要這樣做,小勇說因為自己的畫沒被評選上,看到牆上貼的畫很不舒服,趁教室沒人就把他們的畫撕下來,拿回家扔垃圾桶裡。案例二:米可跟佳佳是同桌,有一天,佳佳帶了一個粉紅色自動轉筆刀,說是媽媽在國外出差買的。引起班上不少同學圍觀,米可好奇也想碰下這玩意兒,趁課間佳佳出去了,便從佳佳書包裡拿出轉筆刀愛不釋手的看了又看,她剛才的舉動被坐在她後面的同學小敏看在眼裡,便告訴了佳佳。之後佳佳在同學面前嘲笑米可是窮孩子,買不起昂貴的文具。米可心有不甘,回家向父母哭鬧著也要一個跟佳佳一抹一樣的自動轉筆刀。米可的爸爸是在一家公司做文職工作的,月收入4000已經是極限了,媽媽在家沒有收入來源,對於米可提出的要求一時沒辦法滿足她。小米被父母拒絕後,在體育課上,小米跟老師請假說不舒服想留在教室,老師同意了。上美術課時,佳佳掏出轉筆刀想要削鉛筆時,發現轉筆刀不見了。經調查一番後,老師發現是米可所為,米可在老師追問下承認是自己偷走了佳佳的轉筆刀。 案例三:有位媽媽翻開孩子書包想要檢查孩子作業時,發現孩子書包裡多了一個機器人模型玩具,這玩具有點眼熟,媽媽看了幾秒,想起了前幾天送孩子上學的時候,孩子班上名叫斌斌的同學拿著這玩具,當時很多小朋友都湊過去玩的,唯獨只有自己孩子小林遠遠的看著,媽媽有問過他為什麼不跟他們一起過去,他說,前幾天跟斌斌因為值日的事情吵架,不想跟他玩。 媽媽試圖問兒子跟斌斌是不是和好了?兒子似乎聽到這個名字反感,嘟了下嘴,說不跟他好。媽媽問,有沒有向同學借過禮物忘了告訴媽媽的?小林停頓了,慢慢地搖了搖頭,很快轉移話題,並拉媽媽的手說:“媽媽,我想去看小動物,你幾時帶我去動物園啊?”媽媽說:“你跟我說真話,就會帶你去動物園。你是不是沒有問過別人,拿了人家玩具?” 小林開始不安,一直跺腳拉媽媽的手不停的說要去動物園,開始有點哭鬧了。 但是媽媽一直追問:“看媽媽,是不是沒經過斌斌拿走了他的機器人玩具?” 小林已經哭鬧不停,媽媽堅持重複追問,小林終於承認說,因為討厭斌斌,所有小朋友都喜歡跟斌斌玩, 憑什麼。
小勇、米可、和小林的行為在心理學上是典型的“嫉妒心理”。
什麼是嫉妒?
在心理學上解釋: 是指人們為競爭一定的權益,對應當團結的人懷有的一種冷漠、貶低、排斥、亦是敵視的心理狀態,一旦放任即可能產生 嫉妒心,它讓人感受到難過的滋味,嚴重時,人自然會產生憎恨的情感。嫉妒心理是人類心中本能性的一中表現,具有普遍性。生活中,人們嫉妒的範圍很廣,但是嫉妒的產生條件是一樣的,嫉妒的產生需要四個條件,這四個條件是缺一不可的:
1. 對方與我們相“近”。
有句話說的好:“遠的羨慕,近的嫉妒。”
我們會在與自己相似的人比較,或被比較。主要是因為人們有心理上平衡的需要,大人傾向於相貌、生活背景、教育背景、社會階層作比較。小孩之間的比較是:玩具、朋友、學習成績、表現出色。這種比較也稱之為攀比。
人不會與完全不相干的人做比較。就像水泥工人不會拿國家主席跟自己對比;一年級學生拿三好學生獎跟幼兒園優秀寶貝獎做對比。這並不能使他們心裡平衡產生實質性的影響,距離太遠的對比不會讓人們覺得心理不平衡,也就不容易引起嫉妒。
2.事情與我們相關程度。 因為在乎,容易受傷。是指我們渴求事物,當有一定的難度達不到,容易因為與別人在該方面表現出色感到苦惱。這方面的比較最容易引起人們對自己的價值懷疑,產生嫉妒。
3. 主觀的不公平感。
如:許某和李某同時入職公司的,許某平時工作效率比李某快一點,老闆看在眼裡了,便選許某當主管,李某向公司申請辭職。或一個班上,小華和瑩瑩平時考試分數不分上下,小華在寫作方面比瑩瑩出色,老師選了小華作為演講參賽代表,瑩瑩心裡很不是滋味。總會有一個人心裡是覺得不公平的,這種不公平看法只有這一個人認為,所以叫“主觀的不公平感”。
專家研究發現,當我們意識到,我們所感受到的不公平並不被客觀標準所支援,反而會進一步加劇嫉妒,我們越無法證明別人的優勢是不公平得來的,我們的嫉妒感反而越強。
4. 想象自己有能力控制此事。 認為自己有能力實現或改變事物時,是在嫉妒別人在這件事情做的比自己出色。這種想象的控制力是在逃避別人比自己優秀的現實。
再看回小勇、米可、和小林他們,他們偷別人東西的動機和被製造動機的條件是相同的。都是源於攀比、在意、感到不公、認為比別人優秀的嫉妒心理在作祟。對於孩子的嫉妒心理而做出了“敵友”的錯誤行為,做父母怎麼正確引導孩子呢?
1.多與孩子接觸,傾聽孩子感受。
孩子在校時間會比在家時間多,孩子出現嫉妒心理做父母的未能及時發現,或者發現那天已經晚了,孩子很可能在父母發現時前,做了許許多多自己都不認為是錯誤的事情。父母應該多親近孩子,瞭解他在學校狀況,多聽孩子在學校的開心與不開心。2.瞭解孩子嫉妒的起因。
像米可家庭的孩子,受家庭經濟限制,看到同班同學有好的東西,自己卻不能擁有,往往都會從羨慕轉化為嫉妒心理,這是自然現象。父母在拒絕孩子提出的要求,最好先了解清楚孩子想要得到這樣東西的原因,並跟孩子解釋明白為什麼不買給她。
3.幫助孩子瞭解心裡的感受,和原因。
孩子對自己內心產生一些莫名心理反應,其實他並不瞭解自己為什麼會這樣的,只知道這種感覺不好受。父母要告訴他是有這種心理是正常的,讓孩子正面面對。上面小林被媽媽問到是不是拿了別人的東西時,小林馬上轉移話題,手和腳都表現出不安的動作,想用哭鬧來制止媽媽的逼問,他是在逃避這件事情,和心理不好的感受。
4.幫助孩子分析與他人生產差距的原因。 孩子的思緒方式是以形象思緒為主,他們認為別人有的東西,自己也該擁有才是正常的。父母應該以縮短差距的方式跟孩子講解,化解孩子內心的不平衡。
5.培養孩子樂觀心態。 父母要幫助孩子認識自己的長處,發現孩子的優點,多鼓勵他、引導他充分發揮自己的長處。對於別人比自己出色,也不要嫉妒,人家之所以優秀肯定自己有哪一點需要向人家學習的,多吸收人家的優點,學習下讓自己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