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暖歷史

    朱元璋,不是一般人,雖然小時候家裡窮,沒有受過系統的教育,但是他後來“自學成才”了。

    先來看一首朱元璋的詩,據說這是他做的第一首詩。

    “殺進江南百萬兵,腰間寶劍血猶腥。山僧不識英雄漢,只憑嘵嘵問姓名。”

    詩未必多有文采,但是自有一種粗獷豪放質樸的氣息。而且嘵嘵就算今天,大部分人不查字典,恐怕還真未必認得。

    朱元璋小時候家裡窮,念不起書,但是他天資聰明。記憶力奇佳,聽了說書先生講的故事,一下子就記住了。

    後來父母雙亡,到廟裡當和尚,50幾天後,寺廟糧盡封倉,朱元璋拿著一個木魚,一個瓦缽四處遊方,上了三年的“社會大學”,開闊了眼界,增長了見聞,歷練了閱歷。

    之後,他又回到了黃覺寺,在這裡,他開始了第一次的“自學生涯”,跟著老和尚學會了寫字,看佛經,粗通文字。

    他的第二次“自學生涯”是在軍旅之中完成的。朱元璋在未得到天下之前,和當時其他的“草莽豪傑”不同,他重視讀書人,在朱元璋的軍中,有很多的文化人,典型的比如劉伯溫、李善長等人,他不但把這些讀書人為己所用,讓他們出謀劃策,而且也跟他們學習文化知識。

    有了空閒的時間,他就和這些人學習讀書作文,由淺入深,慢慢的文章也寫得頗有些模樣。清朝初年有個學問家叫談遷的這樣說朱元璋:“吳王微時,目不知書,起兵後,日親諸儒,瀏覽神解,手撰書檄,注射簡峭,文士顧不及也。”

    這段話說的意思是朱元璋和他隊伍中那些秀才學習,不光對經典勤於瀏覽,有自己的感悟和理解,而且敕書和檄文也是親自書寫,不管是對經典的解釋還是寫文的風格,都是文士趕不上的。

    這說明了一件事,朱元璋,的確是很有天資,假使不是天下大亂,他家有能力供他讀書,朱元璋憑讀書也許也能成一號人物。

    雖然是自學成才,但是朱元璋的文章的確有獨到之處,我們最後欣賞一段他自己寫的《皇陵碑》

    “居未兩月,寺主封倉,眾各為計,雲水飄揚。我何作為,百無所長。依親自辱,仰天茫茫。”

    這是寫他在廟裡也呆不下去的原因和心情。

    “突朝煙而急進,暮投古寺以趨蹌。仰穹涯崔嵬而依碧,聽猿啼夜月而淒涼。”

    這是寫他討飯路上的情形。很有真情實感。

    結論:朱元璋不是目不識丁的大老粗,他還是很擅於學習的,也具備了一定的文化水平。

  • 2 # 有鄰317

    首先欣賞一首朱元璋的詩《天地日月》:“天為帳幕地為氈,日月星辰伴我眠。夜間不敢長伸腳,恐踏山河社稷穿。”

    前兩句是朱元璋早年生活的真實寫照,從放牛娃到乞丐和尚,四處流浪乞討,以天為被,以地為席,以日月星辰為伴,以四海為家。而後兩句寫得更為霸氣,不敢伸腿,怕把山河蹬穿,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以苦為樂,反而是豪爽曠達。

    朱元璋雖然是大老粗,但並非目不識丁,而且他的學識不淺,能吟詩作對,並著有《明太祖御製文集》,收集了朱元璋一百多首詩詞。他還寫過傳記《周顛仙人傳》,著有《御注道德經》等。

    朱元璋從小聰明機智,經常到皇覺寺玩耍,寺內的長老很喜歡他,教他識字誦經,朱元璋過目不忘,入耳便熟。到了十歲時,古今文字能認一大半。

    十七歲那年,朱元璋入皇覺寺正式剃度為僧,在寺裡除了幹雜活,就是讀書。朱元璋非常喜歡看書,除了《金剛經》,他還愛看雜書,四書五經之類的都讀。他雖然底子薄,但悟性驚人,能舉一反三,融匯貫通。

    朱元璋大軍貼

    朱元璋投軍之後,招攬了一批才高智廣的文人輔佐,如李善長、劉伯溫、宋濂等人,他們引經據典,談古論今,幫他分析形勢,出謀劃策。朝夕相處,朱元璋的眼界格局更開闊。

    朱元璋稱帝后,更是手不釋卷,他命有司蒐集古今書籍,藏在密府以供閱覽。他起早貪黑,抓緊時間讀書學習。

    有一天他對侍臣說道:“三王五帝之書,不盡傳於後世,故後世鮮知其行事。漢武帝購求遺書,《六經》始出,唐虞三代之治,可得而見,武帝雄才大略,後世罕及。《六經》闡明聖賢之學,尤有功於後世。我每當宮中無事,都會去讀孔子的書,如‘節用愛人,使以民時’,這真是治國的良策。孔子之言,誠萬世之師也。”

    朱元璋輕徭薄賦,以仁義寬大治國。在開國初期,他也崇尚道家的無為而治,與民休息。

    朱元璋御筆親書

    朱元璋曾對宋濂說:“秦始皇、漢武帝好尚神仙,求長生不老,終無所得。以朕觀之,人君能清心寡慾,使民安田裡,足衣食,這就是神仙了。”朱元璋沒有求仙煉丹,而是研讀《道德經》,結合自己的閱歷,用淺顯易懂的文字註釋。朱元璋認為寫文章目的是通道理,明世務,沒必要用大量浮華的詞藻。

    最後再欣賞幾首朱元璋的大作:《詠菊》“百花發時我不發,我若發時都嚇殺。要與西風戰一場,遍身穿就黃金甲。”這首詩是模仿黃巢《菊花》“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後百花殺。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毛澤東也寫過一首《詠蛙》“獨坐池塘如虎踞,綠蔭樹下養精神。春來我不先開口,哪個蟲兒敢作聲?”帝王偉人之作都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朱元璋的詩詞沒有華麗詞藻,沒有深遠的意境,有點“大老粗”的感覺,但卻有一代雄主的氣勢。

    由此可見,朱元璋雖是大老粗,但絕非沒有文化,他悟性好,天資高,全靠自學成才。

  • 3 # 廣東阿俊

    朱元璋很努力在學習文化

    早在朱元璋當義軍統帥的時候,就意識到了文化的重要性。那個時候的他,就已經開始努力學習,虛心求教了。

    明朝建立後,朱元璋更是“戴星而朝,夜分方寢”,讀書讀到“日晏忘餐”。加上朱元璋身邊有劉基、宋濂等大儒,數十年與他們交流,耳濡目染也會提高一些自己的文化水平。

    朱元璋還重視全民的文化教育

    因為從小的經歷,吃過沒文化的苦,朱元璋不僅自己拼命學習文化,他還重視全民的文化教育問題。

    洪武二年,朱元璋就詔令天下府州縣,全部設立學校:“京師雖有太學,而天下學校未興。宜令郡縣皆立學校,延師儒,授生徒,講論聖道,使人日漸月化,以復先王之舊。”

    洪武八年,朱元璋更是要求府州縣每五十家,要設社學一所,招收八到十五歲的民間兒童入學。

    洪武十五年,朱元璋又改“國子學”為“國子監”,使其成為了當時的國家最高學府。而且還允許學生帶家眷入學,不僅給學生的家眷提供住所,還發放生活費。

    不得不承認,朱元璋雖然是一個沒什麼學歷的草根皇帝,但他好學、重學的精神,卻值得我們敬佩。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影響豬場造肉成本的因素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