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醫儒釋道

    儒家是入世的,以格致誠正修齊治平內聖外王建功立業為人生追求的目的……這樣的人生目標,鼓舞著許多人奮鬥……然後,臨終時,發現作了一場夢……啊的一聲,不知道去哪裡了……這個不能夠真正徹底的出離苦,不如佛法的境界高。佛說宇宙人生的真相。佛慈悲智慧的指引一條光明解脫離苦得樂之路,行路靠自己。……南無阿彌陀佛

  • 2 # 華年1979

    按《論語·憲問》。子路宿於石門。晨門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為之者與?”

    即子路在石門過夜。早上守城門的人說:“你來自哪裡?”子路說:“來自孔氏。”守門人說:“是那個明明知道不可為卻還要去做的人嗎?”

    這就是“知其不可而為之者”的來歷和出處。

    我以為,錢穆的說法為佳:“君子之仕,行其義也。天下事不可為,而在君子之義則不可不為。已知道不行,而君子仍當以行道為天職。此晨門可謂識透孔子心事。”

    再按《論語·微子》。長沮、桀溺耦而耕。孔子過之,使子路問津焉。

    長沮曰:“夫執輿者為誰?”子路曰:“為孔丘。”曰:“是魯孔丘與?”曰:“是也。”曰:“是知津矣!”

    問於桀溺。桀溺曰:“子為誰?”曰:“為仲由。”曰:“是魯孔丘只徒與?”對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誰以易之?且而與其從辟人之士也,豈若從辟世之士哉?”耰而不輟。

    子路行以告。夫子憮然曰:“鳥獸不可與同群,吾非斯人之徒與而誰與!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

    以上重點內容在隱者桀溺對子路所說的一番話:

    “滔滔濁水,天下皆是,而有誰能改變呢?你與其跟隨躲避壞人的人不如跟隨我們這些躲避世事的人。”說完後,桀溺繼續耕作不歇。子路回來報告。孔子惆悵地說:“我總不能和飛鳥走獸一起生活吧。我不和黎民百姓在一起還能和誰在一起呢?天下有道的話,我才不會去汲汲以求改變呢。

    按《論語·微子》子路曰:“不仕無義。長幼之節,不可廢也;君臣之義,如之何其廢之?欲潔其身,而亂大倫。君子之仕也,行其義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這是子路代表孔子說出的無奈:“道是行不通的,我們早就知道了。”

    以上所選的《論語》三則,足以證明:孔子師徒對當時社會現實有清晰客觀的評估,而難能可貴的是,明知如此,依然不放棄擔當天下的大義,“而天命之在吾躬,則有其必當為”(錢穆語)。

    所以說,孔子的人生註定了其具有悲壯色彩,令人動容。孔子曾說過:“君子之於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對於天下事,只要合乎道義,只要我認為,是我該擔當的責任,不管結局如何,絕不逃避,都要做到義無反顧,一往無前。

    只問耕耘,不問收穫,孔子當為千古一人!

  • 3 # 不落紅塵不悟空

    孔老夫子他老人家的信條是什麼,即使穿越時空去見到他老人家,親自問一問,看一看,也不見得找得到真實的答案。明知不可為而為之,只是後人根據自己的意願給孔夫子帶上的帽子而已。從佛家的釋迦牟尼,到儒家的孔子,世間大道他們瞭然於胸,出世與入世於他們而言是一樣的,大隱隱於市而已。

    據史料記載,孔子生於公元前551年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祖上是宋國慄邑貴族,先祖在歷代為官。勝於世家的孔子童年並不快樂,3歲時父親病逝後被驅逐至曲阜確裡,過著清貧的生活。十五歲時孔子已勵志做學問,20歲起想走仕途,30歲時小有名氣,開始得到君王賞識,同時也遭遇了同行的嫉妒與加害。55歲時,孔子開始周遊列國,而據史料記載,孔子的周遊列國是在不得已的情況下,因為當時的魯國季氏掌權,季氏掌政與孔子理念相悖亦不想重用孔子,孔子失望遊走他鄉。

    孔子的主要成就是編纂《春秋》,修訂《六經》,創辦私學,發揚仁義禮智信的思想。而眾所周知的《論語》,是孔子的弟子和再傳弟子記錄下來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和思想語錄。

    孔子說:“吾十有五而志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可見他老人家的思想的成熟也是經過了時間的沉澱的。透過《論語》裡的文字,我們可以大概找到一些孔夫子的“影子”,去妄自揣測一下他老人家的思想和理念。

    孔子有個弟子宰予白天睡覺,孔子說,:“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強不可杇也。”孔老夫子也罵人,而且罵人的樣子很可愛,而在教育弟子這件事上,他老人家也是因材施教,朽木與糞土之牆並沒有明知不可為而為之。他老人家又說:“始吾於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於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於予與改是。”以前他聽人說就相信這個人,而現在他需要既聽人說又要看此人的實際行動。透過宰予這件事,他又聯想到自己的識人端事,找到了自己的不足。

    孔子說過,“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推崇中庸的人,我想不會執著於不可為而為之。

    都說半部論語治天下,孔老夫子的言行與思想都體現在了《論語》中,那裡面的孔夫子才是完整的,鮮活的,要了解夫子,不要道聽途說,開啟《論語》用心去學習和體會那個智慧博學充滿正能量的夫子吧。

  • 4 # 觀滄海GCH

    孔子的信條是什麼,他老人家啥時候告訴親口告訴你的?

    淨是瞎扯,亂七八糟。

    為了50塊也是夠拼的。

    連臉都不要了,自己不懂的東西可以胡編亂造,指手畫腳,這是什麼世道啊?

    咋整呢?

    你再不出手,得請佛祖找你談話了。

  • 5 # 金風359

    “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意思是:明知做不到卻偏要去做。表示意志堅決。有時也表示倔強固執。出自《論語·憲問》:“子路宿於石門。晨門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為之者與?’”

    在一般人看來,孔子迂腐,不識時務,“知其不可為而為之”,其實這正是孔子的偉大之處,先驅者必孤獨,大智者必少知音,理解他的人遠在後面的世紀!

    孔子為什麼拒絕做隱士?隱士們認為世界無救了,只能救自己。但孔子知道世界還有救,即使在他所生活的時代暫時無救,但堅持追求,在未來,這個世界也一定會有救!所以他是那樣的堅決,那樣的“倔強固執”。

    儘管為了理想處處碰壁,灰頭土臉,“惶惶如喪家之犬,急急如漏網之魚”,但孔子依然推行“大道”,至死不渝。這就是孔子這位“悲劇英雄”令人敬佩的地方。

    是啊,天下“洪水滔滔”,世風日下,道德淪喪,天下無救了嗎?我們都只能等待,“各人自掃門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嗎?世人都會象“隱士哲學家”道家所想的那樣自我完善而天下大治嗎?不,總得有人挺身而出,積極入世去拯救這個世界啊。是的,螳臂當不了車,但這隻“螳臂”可以釋放一個訊號,甚至可以成為一面旗幟,成為一種吶喊,向世界宣告:這裡還有“喘著氣的”,人,並沒有死絕!

  • 6 # 好玩的國學

    隱士的“圍追堵截”

    一天,孔子和弟子們迷了路,找不到渡口,就讓子路去問路。田裡有兩個正在耕作的農民,子路就去問他們。一個叫長沮的高個子問,那個駕車的人是誰?子路說是孔丘,長沮不僅沒告訴渡口的方向,還狠狠地“損”了孔子,說他自己應該知道路。言外之意是,孔子東奔西走,就是要給世界指明方向,那他就應該知道路在何方。另外一個長相兇惡的桀溺更加直接,天下都一樣紛亂無道,你們跟誰一起去改變這種現狀呢?你與其跟隨孔丘那種避人的人,還不如跟隨我們這些避世的人呢。顯然是想“策反”子路,別再跟著孔子幹了,跟著我們種地吧。

    子路一頭霧水一無所獲,回來向老師說了。孔子聽了悵然若失,嘆息道,“人是不能與鳥獸生活在一起的,我不同這世上的人在一起,還同什麼在一起呢?假若天下有道,我孔丘就不會來改變它了”。

    孔子在衛國時,心情苦悶,就敲起磬來。一位揹著草筐的老農聽到孔子擊磬,說道,有心思,在說沒有人瞭解自己啊!既然沒有人瞭解,那就算了。詩經上說,“水深,就穿著衣服游過去;水淺,就撩起衣服趟過去”。老農的話中有話,“識時務者為俊傑”,孔子不能與時俱進,光在這裡暗自神傷有什麼用?孔子一聽,這顯然是個高人,自己就是“伯牙”,老農就是“子期”啊,“相識滿天下,知心能幾人”?想和他交朋友,但那老農揹著筐子走遠了。

    十四年中,孔子遇到過形形色色的隱士。那些隱士們對孔子四處流浪、吃苦受累、遭人白眼的求職生涯很不理解,認為在這個“禮崩樂壞”的亂世,孔子想“恢復周禮”的夢想,很不合時宜,全是“無用功”。

    隱士們像能預知孔子的行程一樣,提前“埋伏”在大街上、渡口邊、田地裡,等孔子來。他們有的冷言冷語,有的好言相勸,還有的諷刺挖苦翻白眼。總之,隱士們費了很大力氣想勸孔子“改邪歸正”,讓孔子改變“知其不可為而為之”,和他們一樣 “知其不可為而逃之”。

    縱然在事業遭受挫折時,孔子有過退隱江湖的想法,但天下如此混亂,總要有人承擔起拯救天下蒼生的重任,無論遇到多大困難,自己都要堅持下去,死而無悔。

  • 7 # 逸美軒居士

    雲漢鑫曰:“知其不可為而為之”是孔子堅持理想信念,勇於擔當救民於水火的歷史責任的真實寫照!

    孔子所處的時代是禮崩樂壞的時代,是黎民百姓飽受戰火摧殘的時代。歷史賦予了孔聖人的時代使命就是恢復天下的安寧和統一,使人民能安居樂業。

    而恢復天下安寧和統一唯一的希望就是重新樹立禮樂制度的法律權威,但要推行這個理想真是談何容易,故孔子也只能選擇“強為之”。

    作為聖人的孔子是知道他的政治理想在當時是難以實現的,他所做的就只有為天下蒼生鞠躬盡瘁,死而後矣了,壯哉!孔子。

    孔子將他的學說和奮鬥精神留在人間,他寄希望於後人能夠一代一代幹下去,相信孔子的政治理想終有一天會實現的。

    老君曰“功成,名就,身退,天之道也”。顯然孔子在他的使命沒有完成不前,孔孑是不可能選擇隱修生活的。後世的諸葛孔明同樣也是沒有完成其光復漢室的使命,而無緣隱修生活也是這個道理!

    事實上一切傑出的人物都希望自己最終走向隱修的生活,而能否走向歸隱的道路,則完全取決於他是否完成了自己的歷史使命。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轉字筆順怎麼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