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2
回覆列表
  • 1 # 揮弓探賾

    呂雉是一位站在權利頂端的、第一個開漢代外戚先河的臨朝稱制的傳奇女性,被司馬遷列入記錄皇帝政事的本紀。她一生中有無數個令人驚歎的故事,那劉邦與呂雉之間有真愛嗎?孝惠皇帝,高祖太子也,母曰呂皇后。帝年五歲,高祖初為漢王。呂雉為劉邦生下了魯元公主劉樂,漢惠帝劉盈。當年劉邦戰敗,倉皇潰逃,恰逢此時,遇見呂雉帶著劉父和孩子前來投靠,面對楚軍的緊追不放,劉邦慌了。但劉邦只用了一秒鐘的時間,就想通了大部分人一輩子都想不明白的道理:車伕夏侯嬰既能幫自己駕車逃命、又能給自己擋刀,不能丟;而親生兒女卻是自己的負擔,可以丟;其實這只是劉邦的籠絡人心之手腕。至於呂雉和劉父途中被楚軍俘獲,當了兩年多的人質,是劉邦力所不能及的事情。據漢書記載,劉邦當漢王的時候劉盈五歲,也就是劉邦四十五歲生下了劉盈,而呂雉此時應該已經三十歲了。呂雉的這個年齡,在古代早已超過了女人二十五歲生孩子的極限,可見劉邦是愛呂雉的。本以為可以苦盡甘來的呂雉,等到劉邦稱帝時候卻發現,他的身邊已經沒有了自己的位置。東漢衛宏撰寫:文與帝同,皇后之璽,金螭虎紐。劉邦依然封了呂雉為皇后,足以證明他是真心愛呂雉的。呂后利用這枚玉璽,下達過詔書,頒佈過律令,改變過歷史,是劉邦的結髮之妻。

    參考資料:《史記高祖本紀》《史記呂后本紀》《漢書》《漢官舊儀》

  • 2 # 遙望燕園

    司馬遷在《史記·呂太后本紀》中寫到,「呂后年長,常留守,希見上,益疏。」

    意思很明確,呂后的年紀,遠比其他嬪妃大,而劉邦又經常在外征戰,征戰時沒有把呂后帶在身邊,呂后見到劉邦的次數也便越來越少,二人也日漸疏遠。

    在呂后和劉邦日漸疏遠前,二人能有多近呢?那時候的劉邦愛呂后嗎?是真愛嗎?有多愛呢?二人日漸疏遠後,劉邦還愛呂后嗎?

    從《史記》的相關記載來看,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自至始至終,劉邦都愛著呂后,是真愛。

    證據如下:

    ①呂后是唯一一個生了兩個孩子的妃嬪。

    按照記載,劉邦一共有八子一女,九個孩子中,可以考證出母親的,除了漢孝惠帝劉盈和魯元公主外,再也沒有一奶同胞的。

    這說明什麼?這說明劉邦對其他妃子沒什麼長性,可能很多嬪妃就跟漢文帝劉恆的母親薄太后一樣,只跟劉邦親近過一陣子,之後再也得不到劉邦的親近,之所以得不到持續的親近,只能說明一個問題,劉邦喜歡的,只是她們的美麗,當新鮮勁一過,劉邦也就不喜歡了。

    在呂后這就不一樣了,呂后一共為劉邦生了兩個孩子,從這可以推斷出來,劉邦跟呂后是很親近的,而且是持續地親近,因此是真愛。

    可能有人要出來反駁我了,說呂后之所以生兩個孩子,是因為呂后是在劉邦發達前的妻子。對此,我只想說,劉邦在發達前,也是家中紅旗不倒,家外彩旗飄飄的,這種情況下,即便是外室曹氏,也沒機會生下兩個孩子。

    所以說,劉邦是真愛呂后的。

    ②和呂后結婚後,劉邦改變了習性。

    劉邦這個人,少年時的偶像是信陵君,壯年時曾到信陵君曾經的門客張耳家去做門客,秦滅六國後,劉邦回到故鄉豐沛,謀了個亭長的差事,但依舊是農民身份的他,卻不屑於幹農活,除了幹亭長任上的那點工作外,總是給人一副遊手好閒的感覺。

    就為他這副遊手好閒的模樣,他沒少挨父親的教育。但他依舊不改性子,終日裡就是喝酒吃肉、交朋好友。

    可在他娶了呂后以後,他的性子居然變了,他居然經常性地請假,回家上地幹農活了。

    劃重點啊,一個男人主動地改變,而這種改變又是發生在婚後,那隻能是一個原因:他太愛他的妻子了,他不忍心他的妻子跟他過苦日子,所以即便他不喜歡那份工作,他也會去做。

    因此,劉邦真愛呂后。

    白登之圍後,謀臣婁敬提出和親之策,劉邦以為妥當,便採納了。

    於劉邦來說,和親之策沒什麼的,不過是讓唯一的一個女兒改嫁到匈奴去,在劉邦那個時代,貞潔觀什麼的,跟宋以後完全不同的。

    但呂后不樂意了,呂后不樂意的原因並不是因為女兒要改嫁,而是不想讓女兒到大漠去受苦。

    為此,呂后便去找劉邦求情,劉邦沒有辦法,只好改變主意,把劉家的另一個女孩封為公主,嫁到匈奴,給冒頓做閼氏。

    另一次是英布造反,劉邦原打算派已經長大成人的太子去平叛,但呂后怕劉盈戰死沙場,所以跟劉邦說,還是讓劉邦上戰場比較好。見呂后哭哭啼啼的模樣,劉邦便拖著老邁的病體,親赴戰場,並於戰後回了一次故鄉,留下了名傳千古的「高祖還鄉」和《大風歌》。

    當然,也有一次,劉邦沒有聽呂后的。

    那一次是劉邦的女婿張敖牽扯進造反案,劉邦懷疑女婿是造反案的主謀,呂后跑去找劉邦求情,劉邦跟呂后說,咱們考慮咱們的女兒,但讓女婿得了天下之後,他(指女婿)還會在乎咱們的女兒嗎?

    劉邦這次之所以沒有聽呂后的,並不是因為他不愛呂后,而是因為他太愛呂后,他太擔心女婿對不起自己、呂后和女兒了,所以才要查個水落石出,而不是稀裡糊塗地放人。

    上邊這三件事,都是在呂后和劉邦日漸疏遠後發生的,即便是日漸疏遠,劉邦依舊聽呂后的,可見劉邦對呂后是真愛。

    ④劉邦把天下託付給呂后。

    劉邦和呂后都明白,他們唯一的兒子不堪大任,其本事最多為王,不能為帝,因此,劉邦才幾欲廢太子,而當劉邦打算廢太子時,呂后也沒有到劉邦面前哭鬧。

    但當呂后把商山四皓請來時,劉邦明白了,呂后已經得到張良等一班老臣的支援,雖然劉盈不堪大任,但至少劉盈母子已經得到老臣的支援,做個守成之君,是沒問題的,所以決定把江山傳給劉盈。

    雖說江山是要傳給劉盈的,但實際上是傳給劉盈母子的,從劉邦病危前向呂后交待後事這一節便可以看出。

    在劉邦的心裡,兒子劉盈只是一個站在前臺的象徵,妻子呂后才是主宰天下之人,呂后對劉盈,應是扶上馬送一程。

    為了能讓呂后牢牢地抓住權力,劉邦雖然力保了三子劉如意,但卻沒有為劉如意的母親留退路,任由呂后在自己身後拿劉如意的母親做人質,壓制劉如意。但劉邦或許沒想到,呂后把劉如意母親做了一段時間的人質後便把劉如意的母親做成了人彘。

    從劉邦把天下託付給呂后這一節來看,劉邦對呂后,絕對是真愛。

    參考資料《史記·高祖本紀》、《史記·呂太后本紀》、《史記·外戚世家》、《史記·留侯世家》、《史記·劉敬叔孫通列傳》、《史記·張耳陳餘列傳》

  • 3 # 曉康講歷史

    呂后原名呂雉,20歲的呂雉,下嫁了41歲的劉邦,呂雉嫁過去以後,生了一男一女,可是劉邦並不重視呂雉,而此時的呂雉照顧家小,任勞任怨溫順聽話,完全看不出以後的霸道,後來發生的很多事兒,讓作為妻子和母親的呂雉,長久以來扮演的是一個被傷害,被遺棄的角色,這使用逐漸變成了另一個人。

    劉邦起兵後,呂雉和其他劉邦的家人就被抓捕起來,差點丟了性命,好不容易逃到彭城,找到劉邦,這時項羽來打劉邦,劉邦戰敗後,扔下呂雉和劉太公,急忙逃竄,呂雉和劉太公被項羽抓住,度過了兩年零4個月的囚徒生活,而劉邦則一直對此不聞不問。劉邦打敗項羽,呂雉終於回到劉邦身邊時,劉邦早已有了新歡。那就是年輕漂亮、能歌善舞的戚夫人。劉邦是如此喜愛戚夫人,日夜對與之相處,連吃飯都要抱著他,這讓經歷千難萬險的呂雉二次暴擊。實際上,呂雉自己也有一個情人審食其,早在劉邦外出打天下,呂雉一個人留在家裡的時候,審食其就陪著她,掙錢養家。呂雉被項羽抓了,他也心甘情願的成為侍從陪伴她度過那兩年零4個月。這樣的經歷,足以使兩人成為生死之交。而且因為一家人都需要審食其照顧,所以劉太公對此也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劉邦後來知道了,竟然毫不在意。還讓審食其當了大官。其實劉邦從頭到尾都把這當事兒,這當然也意味著,劉邦根本不在乎呂雉。只是把它當做不得不去負擔的責任和政治上的夥伴。

    這些被遺棄和被損害的經歷,讓呂雉對家庭愛情什麼的徹底絕望。他收起妻子母親的溫順而表現出了作為政治家的冷酷無情的一面。他首先做的是鞏固自己的地位。此時的戚夫人躍躍欲試,試圖為兒子爭奪太子之位。而劉邦也幫著他,那麼鋁製的想法呢?戚夫人簡直太欺負人了,他請哥哥呂澤劫持了足智多謀的張良,讓張良為他出主意。張良找到了歸隱多年的商山四皓,這是秦始皇70名博士關中緊身的四位享有極高的威望,劉邦幾次言情都被拒絕,一次宴會上,四個人伴著劉盈出現了,劉邦看到後知道太子劉盈和呂后羽翼已成,才打消了換太子的念頭。

    作為一個政治家,呂雉在漢朝初期發揮了重要的作用,特別是在幫劉邦剪出功臣,集中權力這方面,呂后表現的李劉邦更加果斷和殘酷,對楚漢戰爭第一功臣韓信,而用計騙取韓信來到宮中,用竹劍刺死了他。他還向彭越保證,不殺他,已轉身,就讓劉邦滅了他們三族,在這些血腥殺戮的過程中,呂志猛烈的釋放著心中的憤恨。在劉邦死後他們的權利無人可擋,不過雖然對劉氏皇族殘忍,但呂后是道家黃老之術的信奉者,他實際執政的這15年時間裡,實行與民休息的政策,保持了社會的穩定以後還下令鼓勵民間藏書獻書恢復舊理。這些重要的舉措,為即將到來的文景之治打下了基礎。

    但是,雲後在內心憤恨的趨勢下追逐權力,達到了過分殘酷的程度。這不僅表現為呂后將戚夫人做成人彘,殺死他的兒子劉如意,最終嚇病了自己的親兒子漢惠帝,當時之旅後,在毫無必要的情況下,先後紛紛的呂氏家族幾十人為侯為王,他沒想到的是,這樣的做法反而是葬送了呂氏家族。因為劉邦在世時曾與重臣約定,非劉姓稱王天下共擊之。劉氏皇族在天下還有很大的勢力和威望,最終在呂后死後,劉氏皇族絕地反擊,將呂后的家族全部屠殺,多虧了權利。呂后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真正掌握一個王朝生殺大權的皇太后。他是一位政治女強人。她似權利如生命。但問題是,權力並不能彌補,她因為被親人遺棄的女性心理的傷痛,只會將這傷痛加倍的傳遞的這個世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子不教,誰之過”,明代的皇子教育為何如此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