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參習處

    有句話叫“一抓就死,一放就亂。”元朝的滅亡也可作為印證。

    當然,作為一個政權,北元直到皇太極時代才徹底滅亡。這裡直說中原王朝的元朝。一個朝代的滅亡也不是一兩個人造成的,先放大環境。

    內部動盪——權力鬥爭十分頻繁。

    元朝從忽必烈算起,到元順帝去世,一共九十七年,傳五世十二帝。忽必烈在位二十三年(1271——1294年),元順帝在位三十五年(1333——1368),中間39年,換了10個皇帝,平均四年一個。

    其二,行省制度不夠完善,有點類似於封藩的感覺。各種王爺亂作一鍋粥。

    其三,科舉制度時興時廢,讀書人的地位比較低,沒有上升通道,自然就得不到知識分子的擁護。所以起義之後,鎮壓困難。

    其四,宗教甚至邪教的管控鬆弛。白蓮教、摩尼教都是在此時發展起來。

    五,沒有融入或同化中華。不同化就只能融合,中華文明如同一個巨大的轉輪,離著近就被轉進來 離著遠,只能被吹出去 。可以參照滿清

    六、天災。黃河決堤,小冰期。在人口增長期缺乏應對手段面臨糧食危機。導致大量流民聚在一起容易譁變

    各種原因加在一起,元順帝最終敗亡也就有解了。

  • 2 # 路漫漫獨樂不如眾樂

    因為積重難返,一代一代積累下來的問題再加上元朝制度的不合理,這個不可能一下子解決的,不是一個勵精圖治的皇帝能做到的。

    內部爭鬥不休,為了皇位內耗厲害。民族歧視導致民族矛盾激化。在民族政策上他們不僅沒有做到多民族文化的統一和融合,反倒歧視漢族人,使得廣大的老百姓不堪壓迫,紛紛揭竿而起。

    對於一個腐朽透頂的王朝,窮兵黷武靠武力統治了一時,早晚會走向滅亡。事實證明也是這樣元朝只存在了七八十年。

  • 3 # 秋爽書齋

    現在說說元朝的歷史,元朝的滅亡不完全是元順帝的原因,他是由很多原因造成的,這其中也有元順帝自身的原因,其實元順帝沒有勵精圖治幾十年,而是十七年多一點兒,從至正十一年(1351)開始元順帝重用奸臣哈麻,至正十五年(1355)哈麻矯旨殺害脫脫以後,元順帝就在哈麻的蠱惑下聲色犬馬,沉溺密宗,修煉所謂“男女雙修之術”,元朝的朝政開始混亂,宮廷內鬥也相繼開始最終導致元朝結束對中原的統治退回蒙古草原形成“北元”政權。由於本題主要說元順帝,下面就說說元順帝時期的亡國曆程。元順帝時期共有以下兩個階段:

    一、登基和銳意圖治時期

    元順帝登基後,是一個傀儡皇帝,當時權臣伯顏以右丞相的身份專擅朝政,撒敦為左丞相、唐其勢為御史大夫,隨著撒敦和唐其勢的垮臺,最終只剩下了伯顏,於是順帝初期便形成了伯顏專權的局面,到至元六年(1340年)二月,元順帝與脫脫利用伯顏出獵的機會,發動政變,罷黜了伯顏,改次年為至正元年,也就是1341年。這一時期元順帝任用脫脫為宰相,實施了一系列改革,史稱“脫脫更化”,恢復了科舉制度,頒行《農桑輯要》,整飭吏治,徵召隱逸,蠲免賦稅,開放馬禁,削減鹽額,編修遼、宋、金三史,實行儒治,包括開經筵與太廟四時祭、親郊祭天、行親耕禮等活動。所以至正初年的元朝政局穩定,國家開始良性發展。到至正四年(1344),脫脫隱退,順帝又任用阿魯圖、別兒怯不花、朵兒只、賀惟一等人,繼續推行了以廉政建設為中心的一些改革措施,但是元朝的腐敗已經無法挽救,此時又爆發了天災(黃河決口和饑荒)元順帝無奈之下重新起用了脫脫。

    二、天災與內亂

    至正八年(1348年)以後,由於天災(主要是旱災和黃河決口),導致了元朝財政收入和稅收下降,各地爆發農民起義,這對元順帝打擊很大,脫脫為了力挽狂瀾,採取變鈔和賈魯治河兩大政策,使矛盾更加激化,在這一時期爆發了劉福通的紅巾軍起義,這時元順帝已經沒有了那種勤政時期的幹勁了,開始重用哈麻,哈麻假傳聖旨害死了脫脫,從至正十五年(1355)開始,元順帝就徹底墮落了,在哈麻的蠱惑下,元順帝聲色犬馬,沉溺密宗,修煉所謂“男女雙修之術”,這一時期元順帝不理朝政,太子企圖篡位,元朝廷爆發了由太子發起的內亂,雖然後期被平定,但元朝隨即結束了對中原的統治。

    結束語:元朝的滅亡實際上也不完全是順帝的原因,順帝初期也想振興元朝,但是困難太大無法挽回,導致元順帝喪失信心逐漸墮落了。元朝的國力實際上很弱,第一是元朝皇帝基本上都不會治國也不懂政治,由於篇幅原因這裡不一一列舉。第二是宮廷鬥爭,皇權更迭速度快,七十餘年間換了十個皇帝,而且皇帝和宰相大部分不是正常死亡,大都是在宮廷鬥爭中死亡的,也有被毒死和刺殺的。皇位更迭中都會發生大規模的戰爭造成群雄爭奪汗位的局面。第三是重武輕文和民族歧視,元朝重視武力擴張,有用武力征服世界的傾向,元朝統治時期大部分時間在發動戰爭,沒有戰爭的時間只有二十餘年還不是連續的,長期的戰爭消耗使元朝的經濟基礎很弱,百姓生活很艱苦,國家生產的錢糧都用在了戰爭上,而戰爭打下的城市又缺乏有效的管理和統治,而是進行經濟掠奪和野蠻殘酷的屠殺,拿現在的話說是“不服就殺”,靠殺人維持統治的江山就不會太久。另外由於徵兵,導致從事生產的人力大大減少。再加上民族歧視導致民族矛盾進一步激化。第四是官員隊伍腐敗和貴族特權政治的影響,導致了元朝政治、經濟、執法待遇的不公正性,貴族犯法甚至不用負刑事責任,所以元朝草菅人命的案件很多。第五是由於長年的戰爭,民間有很高的賦稅和徭役、還有官員的剝削,民間百姓負擔極重。第六是由於長期的戰爭,引起的災荒,包括旱災和黃河決口等,元朝的經濟本來很弱,因為其長年發動戰爭而沒有使百姓休養生息發展生產,國家的錢糧全都用在了戰爭投入上,一但發生災荒,政府財政拿不出錢糧來賑災,百姓沒吃的就出現了人吃人的慘景,激起民變最後演變成了農民大起義。綜合以上的這些問題並不是在元順帝時期才形成的,而是長期得不到解決的問題累積起來的,當一個王朝腐朽腐敗透頂的時候,不光是元順帝,任何一個皇帝都挽救不了,所以說元朝的滅亡是“元朝自己給自己製造的混亂”導致的。

  • 4 # 冰哥聊史論古今

    皇帝在禪房聞到脂粉香出上聯,和尚隨口對出下聯,皇帝說同道中人

    在古代,一個封建王朝的興衰與皇帝個人的修為密切相關。一個勤於政務、善於用人的皇帝,會將國家治理得井井有條,而一個荒淫無道、任用奸臣的皇帝,會把國家治理得一塌糊塗。元朝曾經是橫跨歐亞大陸的強大王朝,然而到了元朝末年,最後一個皇帝元順帝,雖然前期勵精圖治幾十年,卻終因荒淫無度、濫用奸臣,被人稱作“最沒溜”的皇帝,成為元朝的亡國之君。

    元順帝葬送元朝的第一個原因是荒淫無度。在郭德綱《夜雨秋燈話鬼狐》的評書裡,曾經講過一個關於元順帝的故事。說的是元順帝在經過一個寺廟的時候,進廟燒香拜佛。在走進禪堂的時候,聞到有一股女人的胭脂粉氣,禪堂內似乎有一種不可描述的味道。元順帝是接受過漢化教育的,精通漢學,因此隨口出了一副上聯:一進禪堂脂粉香,莫非此處有嬌娘?元順帝的意思很明顯了,這裡是禪堂,本是清淨修為的地方,但是這裡卻聞到女人塗抹的脂粉香氣。一個女人能塗抹這麼多的胭脂,一定也是個嬌媚的美人,你和尚是不是金屋藏嬌,與女人在行苟且之事呢?

    和尚的回答非常機智,他的下聯也是脫口而出:三宮六院君王佔,小僧一個又何妨?皇帝上聯問句,和尚下聯也是問句,而且對的也都是女人的話題。和尚的下聯意思也很明顯,皇上你有三宮六院,後宮佳麗三千,天下最漂亮的女子都在你身邊,我一個普通的和尚,撿個漏網之魚,及時行樂,也不是很麼大錯吧?

    如果換做一般的皇帝,可能不會提問這樣的上聯,或者提出了這樣的上聯,和尚答出這樣的下聯,也會龍顏大怒,定將這和尚活剮,比如遇上了朱元璋,這座廟可能都會拆了。然而元順帝聽後,卻大喜道:同道中人,隨朕回宮研究。

    當然,這是相聲中的一則故事,也許只是個民間傳說,一段野史而已。然而,即便是野史,也真實地反映了元順帝的荒淫無度。史書記載:“帝方溺於娛樂,不恤政務。”元順帝在位期間,關心的不是國家大事,而是男女雙修,還請了妖僧在宮內教自己所謂的雙修之術。其中有一個叫哈麻的臣子,給元順帝獻上很多美女,甚至還讓皇上與男男女女多人同修,其荒淫程度可見一斑!這也是和尚為什麼敢這麼大膽回答皇帝上聯的原因。

    元順帝葬送元朝的第二個原因便是寵信佞臣。元朝末年,黃河一帶洪水氾濫。雖然在忽必烈時期任用過郭守敬等名相治理過黃河,然而黃河本就容易氾濫,加之降雨頻繁,黃河便決口改道,沖毀民房,淹死百姓,人民不堪其苦。而元順帝派去治理黃河的官員,更是不顧百姓死活,貪汙賑災款項。因此,修理黃河堤壩的民工過著豬狗不如的日子,飯都吃不上,還要做著沉重的苦力活,累死餓死的事情時有發生。也就是在治理黃河的過程中,被壓迫的百姓,在劉福通和韓山童兩位將領的帶動下,發動起義,並迅速得到全國各地的響應。

    其實在一開始,元順帝也是個“心中有正義”的有為青年,他在繼位之後,也曾經勵精圖治幾十載,後來又啟用元朝名相脫脫。農民起義軍當時已經形成摧枯拉朽之勢,元朝統治岌岌可危。脫脫上任之後,在軍務權力中心清除所有漢人的力量,並且利用地方上的武裝力量來對付紅巾軍等義軍,並親臨戰場指揮,打得張士誠只剩下了一座孤城。一時間,整個起義大軍竟被脫脫打得抬不起頭,起義活動也暫時落入低潮。

    元順帝對脫脫的驕人戰績十分高興,大肆封賞。然而亂世之中,正直之臣總是遭受奸臣所害。我們前文提到的元順帝寵臣哈麻,因為嫉妒脫脫的軍功,進獻讒言,挑撥離間。元順帝聽信讒言,將元朝最後一根頂樑柱脫脫流放,脫脫也病死於流放途中。從此,再也無人能夠敵得過元末農民起義大軍,元軍一潰千里。元順帝也被迫逃亡漠北草原,並在草原上鬱鬱而終。

    如果元順帝能夠一直堅持勵精圖治,不寵信佞臣,那元朝還可能繼續維持。然而元順帝沒有,他在任的時候,元朝前期靠鐵騎征服的天下已經矛盾重重,而自己沉溺於男女雙修之道再加上用人不當,終究導致了元朝的徹底滅亡。

  • 5 # 中環觀察

    一個國家的滅亡要麼外敵入侵,要麼大政方針錯誤。元朝入主中原近百年對內仍然施行民族歧視政策,不積極進行融合,把人分為三六九等。雖然也實施了一些漢化政策,任用漢人,但改變不了民族壓迫導致矛盾日益尖銳的局面,積重難返。不向先進文明學習,就會被其消滅。

  • 6 # 瑩火蟲B

    最大的原因是因遊牧民族與農耕民族土地利用理念的不同,遊牧民族逐草而居,牛羊走過的就是領土。農耕民族只要一畝三分地就是生存的希望,取的政權後,第一封爵(有功軍士)肯定是佔領地(冷兵器時代土地是第一資源),當然政策是退耕還牧(這是兩民族對土地利用理念不同)這就一法,不是趕,就是殺,結果肯定產生反抗。

    結果是隻要你元順帝還是以遊牧思維統治農耕民族,大部分民眾不反才怪,(農耕民族最大缺點是腿短,目光淺,整天只知道盯著自已的一畝三分地)只要有人揭杆,沒土地的一定呼應。

    這也造就了歷史上唯一的草根"皇帝。

    因是農耕民族繼承了遊牧民族的政權,因為腳短,所以有人還嘆息橫挎三洲的大元帝國怎麼只剩這一點(指明太祖),一點淺見,勿噴!

  • 7 # 江湖小曉生

    其實元朝皇帝世系傳承,是相當亂的。為啥?因為從忽必烈傳位開始,就有點兒不正常。在封建時代,帝位傳承不穩定,是天下動亂的根源。

    一、5個不正常的傳位過程,造成了元朝的動盪局面。

    第一個不正常,忽必烈傳位給皇太孫。

    忽必烈的太子真金去世以後,他沒有選擇其他兒子,而是直接指定了孫子鐵穆耳作為接班人。這騷操作大家是不是很熟悉?似乎有一股老朱家的味道,其實朱元璋就是跟忽必烈學的。

    這個元成宗鐵穆耳酒量很好,因此整天喝酒。元朝以前,中原地區的酒度數很低,所以千杯不醉。可元朝開始出現了高度數的酒,鐵穆耳一不小心就把自己給喝死了,關鍵他還沒留下兒子。

    第二個不正常,兄終弟及。

    這下算是徹底亂套了。鐵穆耳沒兒子,只好從真金太子其他兒子的後人裡找接班人了。真金還有兩個兒子,分別是甘麻剌和答剌八麻剌。

    看似非常穩妥的辦法,實際上暗潮洶湧。為啥?因為元武宗海山,是有親兒子的。海山的親兒子得知皇位被搶了,還不找叔叔愛育黎拔力八達拼命嗎?所以後來他們又簽署了一個補充條款:等愛育黎拔力八達死後,皇位還要傳回給海山的兒子。

    第三個不正常,撕毀條約結果皇帝被刺殺。

    元武宗海山依舊喝酒把自己給喝死了,在位僅僅4年。皇位順利地落在了弟弟元仁宗愛育黎拔力八達手裡。愛育黎拔力八達是傻子嗎?當然不是,他有自己的兒子,憑什麼要把大位傳給侄子呢?

    因此他開始做手腳,將海山的大兒子和世㻋調到雲南,小兒子圖帖睦爾調到建康和江陵。不管怎麼說,有多遠走多遠。

    這麼一搞元仁宗愛育黎拔力八達終於可以順心地將大位傳給自己的兒子元英宗碩德八剌了!可很多人不服氣啊,認為元仁宗瞎搞,咋能不按照合同辦事呢?因此南坡之變中,21歲的元英宗碩德八剌被刺殺。

    第四個不正常,又回到最初的起點。

    大家覺得元仁宗不厚道,沒按照合同辦事,所以集體否決了他們這一脈的繼承權。正當大家準備改立元武宗的兒子為帝時,意外又發生了!

    原來真金太子的大兒子甘麻剌這一脈也打算出來搞點事兒做做了。因此甘麻剌的兒子也孫鐵木兒便以忽必烈長房嫡長曾孫的身份,擅自在漠北繼承了大統,也就是泰定帝。

    很顯然,這哥們沒有得到大家的認可,因此他去世以後,他兒子天順帝阿速吉八壓根坐不穩皇位。元武宗舊部和泰定帝舊部爆發了一場內部戰爭,最終元武宗海山的小兒子圖帖睦爾終於繼承大統,也就是元文宗。

    他們在北方鬧騰得很,可這個時候,他們不知道的是,元朝掘墓人朱元璋已經在安徽鳳陽出生了!

    第五個不正常,兩個短命的接班人。

    元武宗的小兒子元文宗圖帖睦爾繼位以後,忽然發現哥哥和世㻋還活著!姿態總要擺一下吧?於是圖帖睦爾便和大家商量:你們看是不是要接我哥哥回來繼位啊?

    本來是開個玩笑,結果大家當真了!居然還真的派人去接和世㻋回來繼位,這可把圖帖睦爾氣炸了。兄弟倆還打算簽訂一份協議,將圖帖睦爾封為皇太弟,以此挽回兄弟感情。

    只可惜元明宗和世㻋剛繼位沒多久就掛了,只做了184天皇帝,真夠短命的。從證據來看,他弟弟圖帖睦爾脫不了干係。

    哥哥去世以後,元文宗圖帖睦爾終於再次順利繼位。可這哥們過不去心裡的那道坎啊!他在臨終之前,終於還是留下遺詔,把大位傳回給哥哥的兒子懿璘質班。

    結果7歲的元寧宗懿璘質班剛登基53天又去世了!先後兩位短命皇帝,似乎已經預示著元朝氣數已盡了。那麼元順帝是怎麼回事呢?

    二、元順帝時期,天下已經動亂得不成樣子了。

    剛才說了元文宗圖帖睦爾良心發現,打算把大位傳回給哥哥元明宗和世㻋的兒子。而和世㻋有2個兒子,大兒子妥懽帖睦爾當時不在大都,所以元文宗這才把大位傳給小侄子懿璘質班。

    結果懿璘質班又死了,妥懽帖睦爾這才被大家立為皇帝。而他就是大名鼎鼎的元順帝,元朝最後一位皇帝。

    其實元順帝在位時間很長,共計38年之久。其中統治大一統元朝的時間,也有36年。這資料在元朝,絕對是名列前茅的水平了。可為啥這水平偏偏把元朝給搞完犢子了呢?

    第一,苛政已深,改革搞不定了。

    其實元順帝還是很有作為的一個君主,他扳倒權臣伯顏以後,開始親政。可放眼望去,全都是爛攤子啊,自己的祖輩們,整天為了皇位鬥來鬥去,壓根就不管國家大事。

    所以說元順帝打碎牙齒往肚子裡咽,為了挽救元朝,開始進行改革,也就是至正新政。改革政策是不錯,可是元朝已經是一匹脫韁的Mustang,而且已經跑到了懸崖邊,壓根就剎不住車了,是真心挽救不回來了。

    第二,沒能堅持改革。

    做任何事情,貴在堅持。如果元順帝任用脫脫進行改革,能夠堅持下去的話,元朝也未必就一無是處了。

    只可惜當元順帝看到事情很難辦的時候,他沒有選擇堅持,而是選擇了放棄。此後更是過上了紙醉金迷的逃避生活,這還得了?

    第三,內部鬥爭嚴重。

    當時農民起義軍已經風起雲湧,可元順帝的朝堂內,卻依舊為了各自的利益爭權奪利,壓根就沒人去管元朝的未來。

    脫脫被殺,元順帝再也沒心思進行改革了。這個時候他把朝政都交給了皇太子愛猷識理達臘來打理。結果差點釀成了一場父子反目的鬧劇,一切都是為了權力。人家都打到家門口了,你們還在內訌,這不是找滅嗎?

    第四,起義軍一個比一個強悍。

    其實那時候元朝忙著搞內部鬥爭,壓根就沒工夫管南方的起義問題。這個時候只要猥瑣發育,一般都不成問題。

    結果好了,朱元璋就是這個時候主動歸順元朝,得以猥瑣發育。導致陳友諒、張士誠和元朝正面較量,損失慘重。

    這幫人和元朝對抗,屬於鷸蚌相爭。而躲在角落裡猥瑣發育的朱元璋,那就是漁翁得利了。等到起義軍和元軍兩敗俱傷的時候,朱元璋再出來掃尾,那就輕鬆太多了。

    總結:元順帝屬於一步走錯,滿盤皆輸。

    元順帝最關鍵的一步,就是在是否任用脫脫的問題上。脫脫是個厲害的人,出將入相。不僅善於治國,而且善於治軍,這種人才太難得了。

    如果元順帝能夠放手讓脫脫幹下去的話,我想元朝至少能延長個幾十年的壽命,甚至於短時間內不會滅亡。

    只可惜,在改革的關鍵時刻,在對付起義軍的關鍵時刻,元順帝居然把脫脫給撤職了!此後他也意識到了自己的錯誤,只可惜脫脫已經被人矯詔殺害了。有些事情做錯了,那就是一生的錯,很顯然,元順帝也因為這件錯事,喪失了改革的決心,塔羅牌自此全盤倒塌。

    參考資料:《元史》

  • 8 # Mer86

    元朝皇帝身兼二職,既是中原皇帝,又是草原大汗。看似很容易勵精圖治。

    如勵精圖治,加強中央集權,知人善任,發展中原經濟,減輕百姓的負擔。

    如勵精圖治,鼓動大夥出去搶劫,搶的盆滿缽滿,讓大家享受到擴張紅利。

    但實際上,兩條路都走不通。

    搞擴張,元朝試過。

    元朝滅宋後,元世祖忽必烈和元定宗曾試圖吞併日本、安南(越南)、八百媳婦(在泰國北部)等政權。

    但這些擴張全部失敗了。不僅失敗了,沒擴張多少土地,反而因為戰爭失利,搞得國庫空虛,不得不叫停戰爭。

    搞中央集權,專心治理中原。元朝皇帝也嘗試過,但也都失敗了。

    為什麼會失敗呢?

    因為要搞中央集權,就得先漢化。一切按照中原的規矩來。如果在中原使用草原上的那套政治生態,是根本行不通的。

    現在好多人說元朝短命,是由於皇帝不願意漢化,搞不清楚自己究竟是中原的皇帝,還是草原的大汗。始終不得漢人人心,最終被漢人趕出了中原。

    這種論述,是對的。

    但是觀點,屬於典型的本末倒置。

    因為漢化能夠加強皇帝權威,這種用腳趾頭都能想到的好事,元朝皇帝怎麼可能拒絕?

    元朝的漢化之所以斷斷續續,並不是元朝皇帝不想漢化。而是搞漢化,必然要動蒙古貴族的既得利益,會得罪蒙古貴族,阻力太大了。操作得不好,漠北草原和中原漢地就分裂了。變成又一個南北朝。

    就拿忽必烈來說。

    忽必烈年輕時,就十分仰慕漢地文化。

    帝在潛邸,思大有為於天下,延藩府舊臣及四方文學之士,問以治道。

    他能擊敗阿里不哥,就是因為他獲得了中原漢人豪強的支援。

    但擊敗阿里不哥後,即便是忽必烈,為了維持元朝在漠北的統治,也不得不在漢化和維持傳統的二選一中,做平衡處理。

    雖說忽必烈在位後期,由於漢將叛變、禪讓風波和太子真金的病逝,對漢文化有了懷疑和牴觸心理,一度完全叫停漢化。

    往後的元成宗、元武宗統治時期,元朝大致上也延續忽必烈時期的政策。以致大約近三十年時間,元朝的漢化不進反退。

    但前面說了,漢化有利於加強中原集權。元朝皇帝其實做夢都想漢化。

    在巨大的潛在收益面前,元朝第四代、第五代皇帝元仁宗、元英宗又重啟漢化。比如重開廢除了近半個世紀的科舉制度,提拔漢人精英壓制舊貴族,限制蒙古諸王的權利。

    但是,由於幾乎所有元朝的宗親、外戚、勳貴都屬於保守貴族,都反對漢化。皇帝要分他們的蛋糕,他們必然要反撲。

    所以元仁宗、元英宗的漢化,最後以元英宗被保守貴族刺殺而草草收場,不了了之。

    元英宗被殺後,保守貴族擁立晉王也孫帖木兒為帝。是為泰定帝。

    泰定帝從小在草原長大,不通漢學,所以他在位的五年,元朝的漢化又停滯了。

    在位五年後,泰定帝病死。

    其後,由於保守貴族的干涉,元朝在短短十三個月內,換了三任皇帝。中間甚至還發生了內戰。

    直到1329,精通漢學的元文宗繼位,才結束了內戰。

    按理說,元文宗精通漢學。他在位時,應該會仿效元仁宗,重啟元朝的漢化。

    可是實際情況是,由於保守派勢力太大,大到能威脅皇帝性命。元文宗不想重蹈元英宗的覆轍。便只能搞些“樣子工程”。

    如用虛崇文儒的手段來安撫漢地民心。

    做出制度上的變革,他是想也不敢想。

    由於元文宗的碌碌無為,元朝的漢化依然是毫無氣色。而元朝在保守貴族的治理下,在中原的統治日衰。後來元末農民大起義的火苗,就是在此時撒下的。

    元文宗死後,又經過一系列的動盪(元文宗遺詔,傳位元順帝。但保守貴族不允許元順帝繼位),元順帝在歷經流放北韓半島等一系列磨難後,終於繼位做了皇帝。

    繼位之初,由於當時的權臣伯顏,極度反對漢化。搞得民怨沸騰,民族矛盾激化。

    如伯顏不僅以皇帝的名義下詔令,禁止漢人和南人執兵器和農用鐵禾叉。甚至還喪心病狂的提出殺光張、王、劉、李、趙,五個漢姓老百姓的請求。搞得下到黎民百姓,上到朝廷的漢人官員,都與蒙古、色目人產生了深深矛盾。

    所以等到元順帝剷除伯顏,並親政後,他立即重用宰相脫脫,開啟漢化。

    如提倡文治國,重啟科舉,藉以籠絡漢族士大夫;平反昭雪一批冤獄;下令免除百姓拖欠的各種稅收,為農民減負;開馬禁,放寬對漢人和南人的管制。

    試圖透過這一系列改革,緩解民族矛盾,中興元朝。

    按道理講,元順帝勵精圖治時,距離元朝滅南宋僅54年。距離元朝建立僅62年。

    即便是以金宣宗南遷河南,蒙古軍進入中原來算,也不過119年。

    按照中國大一統王朝的發展規律,一百多年的發展,王朝當然會出現一些問題。比如土地兼併、官員貪汙腐敗等。

    但這些都只是小問題。並非不可挽救。只要皇帝勵精圖治,有較強能力,修正錯誤,並非不能開創出中興的局面。

    但是由於此前的元朝統治者,統治水平實在是太稀爛了。幾十年的“包稅制”,讓基層官員已經習慣了不理會皇帝的詔令。

    因而元順帝的改革召令下發後,許多官員陽奉陰違,仗著天高皇帝遠,繼續肆意欺壓底層老百姓,繼續搜刮民脂民膏。讓元順帝的改革始終只是停留在紙面上。

    改革無法落實,加之天災橫行,元順帝被迫下召罪己,試圖挽回中原人的人心。

    可中原人對元朝早已經喪失透頂了。即便是士大夫,也不願意在支援元廷。此時元順帝發罪己詔,能有什麼用呢?

    說到元朝漢人士大夫對元朝的敵視,不得不插一句——簡直是歷史罕見。

    中國歷史上的起義,普遍有一個規律:底層老百姓先揭竿而起,但往往只是炮灰。最後摘桃子的,大多是貴族。

    比如隋末起義,七十二處草寇,嚴重動搖了隋朝統治。但最後奪了江山的,是隋朝皇室的老表唐國公李淵一家。

    但元末起義,情況正好相反,諸如朱元璋的義父郭子興,輔佐韓林兒的劉福通,都是大地主出身。是他們先揭竿而起,所以才有了元末大起義。

    像這種大地主毀家紓難、捨得一身剮 ,敢把皇帝拉下馬的情況。這在歷史上不多見。

    為啥衣食無憂的地主老爺們,要放著安穩日子不過,非得去造反呢?

    這是因為,在蒙古保守貴族的統治下,漢人一般士紳階層的上升通道基本被焊死了。

    元朝從建立到滅亡,舉行了十六次科舉,平均六年一次。

    總共錄取進士1139人,平均一次才72人。

    這個錄取名額明顯要遠低於宋明清三朝。

    如果單單只是錄取名額偏少,也就罷了。

    現實情況是,就這麼點蛋糕,元朝還要層層分瓜分。蒙古貴族要先分一大塊,色目人也要再分一塊。

    輪到漢人時,名額已經沒多少了。

    並且最後這點給漢人的名額,很多還讓漢族勳貴世家大族給先分了去。最後落到一般漢人士紳手上的進士名額,基本就沒了。

    想想看,如果你是漢人士紳。你有錢,也有學識、見識。可是由於朝廷選拔人才的制度不公平,導致你始終只是土財主。你心裡能接受?

    如果朝廷強大,你或許能接受。

    但朝綱不振,遍地是造反的火苗?你還能隱忍不發?不試圖透過造反改變命運?

    馬斯洛在“五點需求理論”中曾論述,衣食無憂的人,往往其實最希望改變現狀。

    當士紳們的封侯拜相,不能實現時,膽大的人直接就開始團結下層民眾造反了。

    比如郭子興、劉福通。

    膽小的人,雖然會選擇觀望。但只要起義政權發展壯大,他們也會做從龍功臣。

    比如李善長、劉伯溫。

    當然,元末也有不少漢人豪強擁護元廷。

    如李思齊,張良弼,以及還有身在明廷心在元的張昶。

    但這些人的數量還是太少。

    正所謂,屁股決定腦袋。元末起義,是底層士紳扯旗造反,中層士紳觀望。只有極少數做到宰相的高階士大夫願意死忠元朝。

    扯遠了。再說回來。元順帝繼位時,元朝早已經千瘡百孔。

    如果元順帝像元文宗一樣,只搞些不疼不癢的文化改革,中原百姓會推翻他。

    就像歷史上的那些覆滅的少數民族政權。

    如果他像元英宗一樣,敢動保守派蛋糕,繼而搞得國本動搖,元朝也會完蛋。

    就像搞漢化太過激烈的北魏。

    所以此時的元順帝,不管有沒有作為,他都不可能中興元朝。元朝必將滅亡。

    他能做的,只能是籠絡蒙古人,色目人,以及漢人中的擁元豪強,集中全力,壓制各地的反抗實力,儘量推遲滅亡時間。

    但就在元朝需要元順帝展現本領的時候,他卻因為能力不足,頻頻出錯。

    如宰相脫脫就要碾死張士誠,令紅巾軍起義一度轉為低潮時,元順帝卻信了奸臣近侍哈麻利的鬼話,罷免並流放了脫脫。

    後來,脫脫全家在被流放雲南的途中被哈麻擅權殺害。隨著脫脫的死,元朝再也沒人能總攬全域性,集中力量鎮壓紅巾軍。

    可以說,正是元順帝的操作失誤,讓元朝本就頹廢的國勢,徹底變得無法挽回。

    後來,察罕帖木兒以一己之力,又差點要剿滅紅巾軍時。他卻陰溝裡翻船,被紅巾軍降將殺死。

    聽聞察罕帖木兒的死訊,元順帝徹底開始放縱自己。估計他當時也明白,已經沒人能挽救這個朝廷了。

    此後,由於元順帝的又一次失誤,他與太子和皇后決裂。元廷也隨之分裂。在地方搞割據的孛羅帖木兒和王保保各自站隊,一個擁護元順帝,一個擁護太子和皇后。打得是不可開交。

    而趁著元廷內耗時,朱元璋瞅準時機,先西征滅了陳友諒,又東征滅了張士誠。一統長江中下游流域。奠定了明朝滅元的基礎。

    1368年正月,在東南發展了十幾年的朱元璋稱帝,建元洪武,國號大明。

    而早在朱元璋稱帝前,徐達、常遇春就已經率領二十萬大軍,渡過淮河,開啟了“驅逐韃奴,恢復中華”的北伐征程。

    1368年七月二十八日,在明軍的猛烈進攻之下,元大都淪為一座孤城。元順帝呼叫王保保救駕無果,只好攜妻兒逃出大都。

    此後,元順帝雖然與王保保達成和解,試圖反攻中原。但明朝問鼎中原已成定局。在明軍的幾次北伐打擊下,元順帝最終因痢疾病死在了內蒙古的應昌。

  • 9 # 黑水布衣

    元惠宗孛兒只斤·妥歡貼睦爾(1320-1370),我們一般稱他為元順帝。在位35年,是元代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13歲就登上皇位。不過我還是第一次聽到評價他勵精圖治的呢,呵呵。在妥歡貼睦爾統治時期,元廷的內憂外患全部爆發,如果說他像崇禎帝一樣努力也就算了,可他真不是什麼努力勤奮的君主,元朝在他手中滅亡,並不意外。

    登基——親報父仇

    大元至順四年(1333年)六月,妥歡貼睦爾在皇太后卜答失裡和大臣們的擁戴下登上皇位,他本是元明宗和世長子,本該繼位,但其父被毒殺,之後經歷了文宗和寧宗才輪到他,而父親就是被文宗所殺。

    妥歡貼睦爾繼位時年幼,朝中大權全由伯顏和燕鐵木兒兩大家族所壟斷,至元六年(1340年),已經20歲的妥歡貼睦爾設計剝奪了伯顏的權力,撤除文宗廟主,將卜答失裡削去後號,貶居東安州。至此妥歡貼睦爾報了父仇,這時他的表現似乎有著明君的苗頭,在位的前幾年,妥歡貼睦爾也有過勵精圖治的表現,但內外的矛盾加劇,天災人禍不斷,讓這位少年天子開始心灰意冷。

    內部——帝后爭鋒

    妥歡貼睦爾的皇后本是燕鐵木兒家族的女人答納失裡,後來,由於燕鐵木兒家族政變失敗,答納失裡亦被殺。不久,惠宗又冊立新皇后伯顏忽都。可他不久後又立了高麗女子完者忽都為皇后,正是這位完者忽都挑起了爭端。

    之後,完者忽都生於了皇子愛猷識理達臘。至正十四年(1354年),惠宗正式冊立愛猷識理達臘為皇太子,出任中書令、樞密使,並詔告天下。此時年輕的皇太子卻想著怎樣讓自己老爹下臺,而他的身後就是自己的母親,皇后伯顏忽都。

    對此事有所警覺的惠宗乃任命舅舅老的沙任御史大夫,作為帝黨的首領,掌握中央的監察大權,以此來和後黨勢力相抗衡。隨後雙方竟上演了一場皇位的武裝爭奪戰。

    最終的結果是帝黨失敗了,但妥歡貼睦爾並沒有失去皇位,但太子掌朝中軍政大權。妥歡貼睦爾基本被架空了。

    外部——起義風湧

    元廷忙著內鬥,而外部的農民起義風起雲湧了。

    元末農民的大起義,首先在長江以北的廣大地區轟轟烈烈開展起來。

    先是白蓮會首領韓山童,在河南、江淮等地借傳教之機,以組織農民群眾起義;後來白蓮教徒芝麻李、趙君用、彭大等,起而相助,率眾攻入徐州,民眾群起響應,這就是紅巾軍;還有一股白蓮教徒在蘄州(今湖北蘄春境)發動起義,亦頭裹紅巾。其首領為徐壽輝、彭瑩玉、鄒普勝等人。後來的張士誠、陳友諒、朱元璋都逐漸起勢,成了反元的主力軍。

    於此同時,元朝的各方勢力沒有去鎮壓農民軍,反倒自己擴張地盤與朝廷分庭抗禮。

    自己——醉心享樂

    隨著自己的權力被架空。妥歡貼睦爾就開始享受生活了,在統治後期已經變成了一個無道昏君,他不務正業喜歡做木匠活,好女色。史載,惠宗心靈手巧,極為喜愛手工藝製作。於是宦官們迎合其愛好,在皇宮內的太液池裡打造龍舟,請惠宗親手設計圖紙。他為了肆行淫樂,在宮中大興土木,拆毀清寧殿前的舊帳殿,改建為百花宮,令宮女三聖奴、妙樂奴、文殊奴等在其中演習“十六天魔舞”,又命宦官長安迭不花統領其事。

    加上政府的腐敗已經讓元帝國的行政能力大大降低,隨時都有崩塌的危險。長年的自然災害更讓元朝政府顧此失彼,難以招架。當時元朝的境遇比明末的境遇還要糟糕,這樣的王朝滅亡已成必然。

    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閏七月,徐達率領明軍攻陷通州。妥歡貼睦爾聞知,不顧大臣們的再三勸請,決意出逃。當晚,他率同后妃、太子和一些大臣,開啟健德門逃出大都,經居庸關,奔向上都。至此,蒙古人結束了對中國的統治。大明洪武三年(1370年)四月,妥歡貼睦爾聞死於應昌。

  • 10 # 大張偉藍弧侵權奧特曼

    有元順帝自身的原因,其實元順帝沒有勵精圖治幾十年,而是十七年多一點兒,從至正十一年(1351)開始元順帝重用奸臣哈麻,至正十五年(1355)哈麻矯旨殺害脫脫以後,元順帝就在哈麻的蠱惑下聲色犬馬,沉溺密宗,修煉所謂“男女雙修之術”

    朝的滅亡實際上也不完全是順帝的原因,順帝初期也想振興元朝,但是困難太大無法挽回,導致元順帝喪失信心逐漸墮落了。元朝的國力實際上很弱,第一是元朝皇帝基本上都不會治國也不懂政治,由於篇幅原因這裡不一一列舉。第二是宮廷鬥爭,皇權更迭速度快,七十餘年間換了十個皇帝,而且皇帝和宰相大部分不是正常死亡,大都是在宮廷鬥爭中死亡的,也有被毒死和刺殺的。皇位更迭中都會發生大規模的戰爭造成群雄爭奪汗位的局面。

    第三是重武輕文和民族歧視,元朝重視武力擴張,有用武力征服世界的傾向,元朝統治時期大部分時間在發動戰爭,沒有戰爭的時間只有二十餘年還不是連續的,長期的戰爭消耗使元朝的經濟基礎很弱,百姓生活很艱苦,國家生產的錢糧都用在了戰爭上,而戰爭打下的城市又缺乏有效的管理和統治,而是進行經濟掠奪和野蠻殘酷的屠殺,拿現在的話說是“不服就殺”,靠殺人維持統治的江山就不會太久。另外由於徵兵,導致從事生產的人力大大減少。再加上民族歧視導致民族矛盾進一步激化。第四是官員隊伍腐敗和貴族特權政治的影響,導致了元朝政治、經濟、執法待遇的不公正性,貴族犯法甚至不用負刑事責任,所以元朝草菅人命的案件很多。

    第五是由於長年的戰爭,民間有很高的賦稅和徭役、還有官員的剝削,民間百姓負擔極重。第六是由於長期的戰爭,引起的災荒,包括旱災和黃河決口等,元朝的經濟本來很弱,因為其長年發動戰爭而沒有使百姓休養生息發展生產,國家的錢糧全都用在了戰爭投入上,一旦發生災荒,政府財政拿不出錢糧來賑災,百姓沒吃的就出現了人吃人的慘景,激起民變最後演變成了農民大起義。綜合以上的這些問題並不是在元順帝時期才形成的,而是長期得不到解決的問題累積起來的,當一個王朝腐朽腐敗透頂的時候,不光是元順帝,任何一個皇帝都挽救不了,所以說元朝的滅亡是“元朝自己給自己製造的混亂”導致的。

  • 11 # 小約翰

    元順帝於1333年在上都繼位,是元朝在位時間最長的一位皇帝,也是元朝皇帝中的一位比較有作為的皇帝。

    他當皇帝之前接受過漢文化的教育,在元代皇帝之中算是漢文化水平最佳的一位。

    他即位的時候面臨的形勢非常嚴峻,朝政被權臣伯顏把持,元順帝是個地道的傀儡。

    伯顏像多爾袞那樣野心勃勃,而元順帝卻孤軍奮戰,但是他忍辱負重、韜光養晦、養精蓄銳,在20歲那年瞅準機會,一舉剷除了伯顏。

    之後他宣佈將“與天下更始”,準備大展宏圖、中興元朝。

    大權在握之後,元順帝任用能臣脫脫撥亂反正並實施了一系列大刀闊斧的改革(史稱“脫脫更化”),如恢復了被伯顏廢除的科舉制度,頒行《農桑輯要》,整飭吏治,徵召隱逸的人才,採取減免賦稅、開放馬禁、降低鹽稅,對反抗的漢人進行招撫等利國利民舉措,使元朝的面貌煥然一新。

    總的來說,元順帝不是一個昏君,也不是一個暴君,甚至還是一個想要有作為的君主。

    甚至在元朝即將滅亡,自己即將離開大都的時候,也沒有將其付之一炬,因此被對手朱元璋給了一個“順帝”這個頗為嘲諷的諡號。

    毫不誇張地說,元順帝很像明朝最後一個皇帝崇禎,雄心勃勃、勵精圖治,兢兢業業,想要做一番事業。

    既然如此,元朝江山為什麼還是在元順帝手中葬送了?

    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王朝也不是瞬間垮掉的,是幾代人“努力”的結果。

    爭奪皇位、內鬥不止

    蒙古人善於內鬥是出了名的,從崛起之後,一直到明清兩朝,蒙古各部落之間的勾心鬥角和內訌殘殺始終不間斷。

    瓦剌大軍在土木堡之變時就碾壓明朝政府軍,如果不是內鬥,恐怕會給明朝造成更大的麻煩,朱家王朝能否延續下去也要打個大大的問號。

    同樣,如果不是蒙古各部落的內鬥,努爾哈赤也不會將其各個擊破。

    當然,漢族政權也內鬥不斷,為了皇位爭得不可開交。

    但是漢族政權皇位繼承有一個基本原則,那就是子承父位、嫡長子繼承;而蒙元的皇位繼承,規則較為混亂。

    蒙古前幾位皇帝,是民主推薦,都是大汗去世後,再召集庫裡臺大會選舉新大汗。這樣做的好處是,能保證皇帝既有能力、也有威望,對元朝江山有利無害。

    但是從元朝第7位皇帝元武宗開始,違反了老規矩,建立了“兄終弟及、叔侄相傳”的皇位繼承製度。

    但是這樣做有一個弊端,那就是一旦在任皇帝想讓自己兒子當皇帝的話,很容易做到,因為他大權在握。

    不過因為繼承製度是明文規定的,如果想讓兒子繼承,必然要引起部分大臣的反對。

    皇帝要想讓兒子接班,不但需要謀殺或者廢掉自己的侄子——名正言順的接班人,還要鎮壓反對派。

    如此一來,政局動盪就難以避免。

    元仁宗時,違背了哥哥武宗定下的規矩,不將皇位傳給侄子和世瓎,而是將其遠封到雲南,讓自己的兒子(元英宗碩德八剌)繼承皇位。

    從此皇位繼承的規則被打亂,因此拉開了元朝權鬥序幕,埋下了禍患。

    結果英宗在20歲就被人刺殺,武宗次子元文宗即位。

    後來元文宗又讓自己的哥哥元明宗即位,接著將哥哥謀殺。

    元朝因為權力鬥爭而進行的自相殘殺,超過歷史上任何一個朝代。

    從至元八年(1271年)忽必烈稱帝,到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元順帝撤出大都,不到一百年的時間,竟然出現了15個皇帝。

    要知道,整個清朝從沒有入關時開始算起,前後276年,也只出了12個皇帝。

    元朝每個皇帝在位時間平均不到7年,其中元寧宗在位時間53天,天順帝在位時間只有一個月。

    這15次權力交接,沒有幾次是正常進行的,大都是激烈權力鬥爭的結果,伴隨著陰謀和殺戮。

    天順帝的父親元明宗,就是非正常死亡,被認為是前皇帝元文宗謀殺。

    而元順帝之所以能登基,就是因為元文宗做賊心虛,要洗刷他謀殺哥哥的罪名,才將皇位讓給侄子(元順帝)。

    如此頻繁的內鬥,讓元朝統治階層把注意力集中到防範和消滅政敵上面,根本沒有精力去治理國家。

    各級官員也身不由己捲入內鬥之中,整天想著明哲保身或者投機鑽營,無法忠於職守,不幹正事。

    這不僅降低了元朝政府的凝聚力、使元朝的對內政策朝令夕改、無法持續;同時也大大地降低了官員的辦事效率,使元朝的國家機器無法正常運轉,甚至車輪不能沿著正確道路前進,不翻車就奇怪了。

    撫漢排漢,政策不一

    元朝建立後,如何對待漢人,有兩種不同意見,一種是加速漢化,拉攏和安慰少數漢族精英,統治大多數漢人,鞏固元朝統治。

    一種是高壓統治,歧視、打壓漢人。

    歷史經驗證明,採取第一種政策是對頭的,清朝統治者就是這樣做的,收到很好效果;而採取第二種政策是個昏招,只能激化民族矛盾,加速政權滅亡。

    由於宮廷權力鬥爭激烈,兩種政策交替實行,今年這個皇帝實行寬鬆政策,明年那個皇帝即位後實行高壓政策。

    而權力更迭頻繁,使第一種政策即撫慰政策無法長期貫徹,激化了民族矛盾,加劇了社會動盪。

    比如,少數民族政權拉攏漢族精英的手段就是科舉,只要漢族精英能透過科考進入權力階層,能出人頭地,得到富貴榮華,他們就會成為利益集團成員,權力維護政權穩定,清朝的張廷玉、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就是明證。

    一旦廢除科考,漢人的正常上進之路被堵塞,他們無法出人頭地,就會絕望,而這將成為造反的源頭。

    在元順帝剛即位的時候,朝政被權臣伯顏把持,他主張對漢人採取嚴厲的高壓統治,對漢人進行無情打壓,即民族壓迫政策。

    在他的主導下,蒙古、色目人成為高高在上的特權階層,漢人無法取得與之平等的地位。

    當他們與漢人發生糾紛的時候,漢人、南人必須打不還手、罵不還口;漢人、南人不能說蒙古話,不能學蒙古文字,對漢人、南人實行武器管控,不得執兵器之戒,甚至連鐵製的農具都在禁止之列。

    不僅如此,漢人再努力也不能進入國家管理層,漢人做官的級別被嚴格限定。

    元順帝即位初期,漢人、南人的處境更加艱難,遭到前所未有的排斥。

    在伯顏專權時,中書省只有三人做過左丞和參知政事。

    更有甚者,在至元元年(1335年)十一月,在伯顏的操縱下,元朝還取消了科舉考試,徹底擊碎了漢族文人出人頭地的夢想,把他們推向朝廷的對立面,成為推翻元朝統治的骨幹。

    推翻元朝的骨幹,除了朱元璋出身社會最底層,是被逼無奈;其他人生活條件都不錯,都不是沒有活路了。

    劉福通是富二代,陳友諒是公務員(縣吏),張士誠是鹽商,劉伯溫還是進士。

    他們之所以造反不是因為自己沒有活路了,而是他們不能參政議政,成為國家主人。

    在漢人爭取權益的時候,伯顏不是撫慰,而是堅決鎮壓,甚至喪心病狂、主張將張、王、劉、李、趙五姓漢人全部殺光。

    儘管他的主張元順帝沒有聽從,儘管元順帝不久便恢復科舉制;但其高壓政策造成的負面影響不可低估。

    政策失誤、積重難返

    就像不能把明朝滅亡歸咎於崇禎一個人一樣,元朝的滅亡也不是元順帝一個人造成的,是多年經濟、政治政策失誤的結果。

    元朝滅亡的種子,早在乃馬真皇后稱制期間就埋下了。

    她當權的五年間,為了給兒子大創繼承汗位的條件,濫行賞賜宗室和大臣,從而造成了政令不一,矛盾重重的局面,政治已經日趨腐敗。

    元定宗貴由上臺後,繼承母親衣缽,大開府庫,以金銀財寶賞賜那些推舉他為大汗的諸王、大臣和將領,造成國庫空虛。

    元朝第六位皇帝泰定帝至治三年(1323年)即位的時候,元朝已經百孔千瘡,危機四伏。

    當時,元朝各地天災不斷,許多地方爆發饑荒泰定二年(1325年)六月,河南息州人趙醜廝、郭菩薩以"彌勒佛當有天下"為口號反元,揭開了元末農民起義的序幕。

    儘管這些起義是小打小鬧並未成氣候,但也預示著元朝統治搖搖欲墜,在泰定年間已經進入多事之秋。

    誠然,元順帝時期頻發的自然災害加重了社會危機,農民不堪重負不得不鋌而走險,發動起義,加速了元朝政府的滅亡。

    但是災害哪個朝代都有,它並非是引起政權更迭的主要原因,災荒就像頭疼腦熱一樣是小病。

    之所以“要命”,是因為朝廷免疫力下降,災荒只是誘因。

    歸根結底還是由於元朝內部不穩,內耗不斷,政權更迭頻繁,政策不能延續。

    頻繁的內鬥,使皇帝失去了對國家的有效控制,財政收入下降,吏治腐敗也愈演愈烈。

    更關鍵的一點,是元朝統治者採取民族壓迫政策,不能有效緩解民族矛盾,為元朝政權覆滅埋下禍根。

    因此,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元順帝即位時,政權已經百孔千瘡、病入膏肓,即使他再勤政也無力迴天。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素質目標是什麼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