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橘紫子
-
2 # 知道點皮毛
嵩山少林寺風景優美,人文內涵深厚,值得推薦,詳見我之前發的《文武之道,一張一弛--少林寺》,可複製連結開啟看:https://www.toutiao.com/i6716509769848324615/
子曰:一張一弛,文武之道也。少林寺的歷史文化和傳奇故事太多,用來寫幾本書、拍幾部劇也用不完,君不見電影版的《少林寺》之後,又有了新版《新少林寺》,電視劇版的《少林寺傳奇》也拍了N部,至於關聯到文學作品的描述,僅金鏞先生筆下的15部武俠經典,也大都有關聯少林寺的線索,用一篇走馬觀花的遊記來講述少林寺的文化和傳奇是很難的,所以我只能敘述下自己的遊後感悟,那就是如題所述,“文武之道,一張一馳”。
(禪宗祖庭,武林勝地)
一、“文”之一馳--禪宗釋源1、開宗之西方聖人菩提達摩
少林寺是先有禪宗盛名昭彰,後有武功獨步天下。禪宗,網上搜得的定義是:“又名佛心宗,主張頓悟,法要‘見性成佛’,自達摩起皆指人心,不拘修行”。
從血與火的五胡十六國亂世,到經濟、民生相對安定的南北朝時代,佛教的傳播與興盛雖然不是遏制戰爭殺戮的原因之一,但也多少對封
建社會上層的統治階級起到了慈悲宣化的作用。從西域僧人佛圖澄的“戒學”到西方菩提達摩從印度帶來的“佛心”宗,“度己、度人,普度眾生”,是僧人的最高操守。
少林寺承建於北魏太和十八年,那是南北朝時期佛教最興盛的階段,同時期與北朝(魏)拓跋族對立的南朝佛教更為興盛。杜牧的《江南春》裡提到“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南朝第三個朝代是“梁”,梁國的皇帝蕭衍就是一個甘願為成佛而數次出家不做皇帝的人。與此,已遷都到洛陽的北朝魏國,極力想摒棄鮮卑落後文化的拓跋氏,也在宗教信仰上極力推崇佛教。
(西方聖人殿)
西天二十八祖菩提達摩尊者,就是在中土佛教興盛的這一時代背景下來到了中土,開創了禪宗。達摩先到了南朝梁國,但當時的漢傳佛教主旨是注重自我修身(度己),而達摩的佛法主張是普度眾生、明心見性(度人),因為理念的不同達摩“一葦渡江”,北上嵩山在一石洞面壁靜修九年,因為面壁參禪太久,以至於石壁上都被映出了達摩的身影。由此可看,即便是講究“頓悟”的禪宗,在修行過程中也是極苦的,通往成功的正果之路並沒有什麼捷徑可走。“頓”的瞬間,是需要長期的心路積累才能達到豁然開朗的“悟”。
(講禪)
2、無神論之禪宗,事事皆可參禪、人人皆可成佛。
六祖惠能認為,佛性人人皆有,有的人心性被暫時被惑,只是缺少點醒之機,所以禪宗講頓悟,人人皆可成佛。換做俗世的我們來說,除了佛家的基本戒律外,在精神層面我們是否也會有遮蔽我們心性的“三惑(見思惑、塵沙惑、無明)”呢?!菩提達摩主張直指人心、明心見性,不拘於形。
修行並不等同於在寺廟內燒香拜佛、吃齋唸經那樣簡單,修行不是修形,而是修心。世界三大宗教中,只有佛家講“無神論”,因為眾生皆可成佛。我們的生活和工作中也會遇到各種修行(阻力、壓力等困難),那也相當於佛家所述的劫難,但我們在工作和生活中頂住壓力、知難而上、衝破阻力,那也是我們每個俗世之人的修行之路,“做人時無我無慾,做事時盡心盡力”,也就相當於佛家禪宗所述不拘於形的另一種成佛、正果。
不拘於形,處處皆為修行。禪宗僧人參禪打坐、唸經敬佛,是他們的修行(工作);紅塵中人努力工作、和睦家庭,是我們的功課(修行)。這就是我理解的禪宗,“明心見性”。
二、“武”之一張--少林功夫(唐太宗李世民碑文)
1、禪武合一
若說嵩陽書院是講經說文的地方,那以功夫享譽海內外的少林寺絕對是以武興寺的典範。少林寺雖然承建於佛教最鼎盛的北魏年間,但在“十三棍僧助唐王”之後的唐朝有了更大規模上的擴建,因為朝廷的追加封賞支援,少林寺在唐代時就有“天下第一名剎”的美譽,這在以道家老子李耳為先祖自詡的李唐王朝,把禪宗少林寺捧到如此高的地位是實屬難得的。
少林寺在唐初時的傳奇,也如82版《少林寺》裡描述的情節故事一樣,“眾多的波折、磨難,造就了結果的圓滿”,所以若從“文”的角度來講禪宗明確了少林寺釋源的無上地位,從“武”的角度來講“少林功夫”為少林寺博得了獨步天下武林的傳世絕技。“天下功夫出少林、少林功夫甲天下”,在“武無第二”的歷代武林,這句話被宣講了近千年,但一直沒有遭到異議。
(延丞師傅演練的八段錦)
少林功夫,最早是由僧人參禪而來。禪,網上搜得的定義是“一種基於靜修的行為”,而僧人們在參禪打坐之後,因為久坐造成經絡阻滯,所以僧人們在打坐之餘疏解筋骨時創作了健身術,後來陸續吸收進來民間的各種技擊之術,逐漸演變為少林寺獨特的武術。
少林寺的現在,已經不簡單是嵩洛區域的一張文化名片,而今早已成為了中原文化走出亞洲、步向世界的一張功夫王牌。除了傳統武術套路表演,在與世界搏擊接軌的現在,少林寺旁的眾多武校為各省輸送著最優秀的武術散打人才,其中少林寺塔溝武術學校作為世界最大的武校,對整個武術搏擊屆的影響舉足輕重,國內眾多的武術散打冠軍大都有過載塔溝武校學習過的經歷,塔溝武校這裡是離武術搏擊冠軍夢最近的地方。
(世界最大的武術學校:少林寺塔溝武校)
2、少林武俠
我的童年過渡期正處於武俠電影剛開始熱火的時期,記憶中所看到的第一部電影就是少林功夫片,那時是跟著大人們在村裡麥場看的露天電影《少林寺》,再後來的記憶就是父親還給我買過一個印有少林寺三個字及李連杰打拳造型的背心。對於80後的我來說,少林寺是我腦海中永遠抹不去的童年回憶,而隨著後來年齡增大進入少年,就開始受金鏞先生的武俠小說影響,對書中的論調“少林為天下武學之源頭”更是深信不疑,更為敬仰的是金老先生借武俠小說,從字裡行間中寫出的關於武俠的定義,“俠之大者,為國為民”。
金鏞先生來過三次少林寺,第一次來少林寺時,82版的《少林寺》電影還沒公映呢,從第二次來的新聞稿查詢的時間推算,應該是在1981年,當時的少林寺破敗不堪,寺廟周圍根本沒有路,荒草一人多高,廟內的泥菩薩多有坍塌,當時金大俠參觀後肯定是唏噓不已。2001年5月19日,時隔二十年後金先生第二次到訪少林寺時,少林寺已經是修繕翻新、模樣大變。
(金庸先生手書立碑)
進入山門的第一進院落內,現立有為紀念金鏞先生而立的一棟碑刻,上面刻有金大俠的十五部經典武俠書目。我們這一代與長輩們那一代的不同就在於我們的童年、少年時代有武俠作品的影響,武俠小說對之於後來長大成人的我們來說,猶如那“成年人的童話”。也是受武俠小說影響,每一位七零、八零後的男孩子,大都曾有一段少時”堂吉訶德“式的世界觀,那一段令父母頭疼的任性叛逆期裡,對我們來說是任俠,對長輩們來說卻是任性,“放蕩不羈的我們,卻說是追求自由;打架鬥毆的參與,卻認為是去匡扶正義”。如果武俠能算是一種信仰的話,那我們七零、八零後的信仰裡就唯有武俠一席之地。信仰在我看來,也不一定必是屬於宗教、黨派的專屬名詞。我們夢裡的武俠世界,往小了說是一種“任俠”情懷,放大了講這也是一種追求自由、正義的世界觀。
我認為的“武俠”世界裡,大多描述了兩種事理:求正義而不得,所以去匡扶正義、快意恩仇;求自由而不得,所以去破壞秩序、不破不立。然,當前的社會,和平盛世不需要俠了,而俠也通常存在於禮崩樂壞、瓦釜雷鳴的亂世,所以80年代因為《少林寺》掀起的武俠熱,終究成為了歷史,不管金老先生封不封筆,由新派武俠開啟的時代逐漸凋零,畢竟社會文化也有時間、時代、流行屬性。
第二次到少林寺的金大俠早已白髮蒼蒼,在院內攜著永信大師的手信步閒遊,遙指東側太室山峻極峰,開玩笑地聊談到,“那是左冷禪的地盤吧!”現在,武俠小說遇到了比《笑傲江湖》中左冷蟬更冷的境遇,已逐漸被淹沒在“穿越類、玄幻類、情慾類”網路小說之下了,金鏞之後,我們這些七零、八零後的“成年人童話”徹底消失了。
三、文武之道,一張一馳,是一種和諧。少林寺,武術和禪宗,剛柔相濟,文武雙全;我們個人,文明自己的精神,野蠻自己的體魄,陶冶情操、強健體魄的同時,也為理想、也為家庭、也為社會。文武之道,一張一馳,是一種和諧。
錢鍾書認為,傳統文化的土壤不在,文化自然傾塌,但用傾塌後的磚石,未必不能建起新的高樓。少林寺及少林精神,也是如此。
【林旭生,於2017年9月27日】
~~~
附圖:
塔溝武校生之演武廳
寺內大雄寶殿(後修繕)
禪宗二祖斷臂立雪求法之“立雪亭”
塔林
寺內古建斗拱
方丈室(寺內住持永信大和尚的居所)
市外遠處之嵩山
三皇寨
嵩山之特殊巖貌
塔溝武校生之傳統武術套路演練
回覆列表
位於 河南 嵩山 少室山中的“天下第一名剎”想必人盡皆知,來少林習武也一定是很多人兒時的夢想。
從最早的電影 少林寺 ,到後來的新烏龍院,少年張三丰,天龍八部裡的掃地高僧等影視劇中塑造的人物。
少室山下,武林聖地,天下第一名剎,嵩山 少林。
交通建議:
1.鄭州-少林寺:鄭州汽車客運中心站,每天06:30-11:40之間,有發往少林寺的班車,全程2小時;
2.洛陽-少林寺:從洛陽長途客運站乘去登封和許昌的客車,1.5小時即到少林寺道口,下車後即可購票進入景區,全程約2小時;
3.登封-少林寺:在登封汽車西站,乘坐客運8路車可到少林寺,全程約30分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