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歷史扒糞機
-
2 # 戰略論
這個問題問得非常有意思,首先沿海的大型港口都是德軍重兵據守的地方,不僅駐軍的數量很多,工事堅固,而且有大口徑的重炮支援,登陸難度遠遠大於從海灘登陸。雖然佔領這些港口會使盟軍後續的部隊和物資的解除安裝速度大大增加,但是無疑要冒巨大的登陸失敗風險,對於追求登陸成功率的盟軍來說,顯然不會選擇直接登陸那些大型港口。而且後來盟軍研製出了人工碼頭,具備了在海灘進行裝備解除安裝的能力。
至於由盟軍空降部隊從後方攻擊德軍的海岸防禦工事則基本上不可能,且不論空降部隊如何進行有效的集結,僅靠輕武器根本不可能對德軍的堅固工事發起進攻,德軍絕大多數都是野戰工事,機槍和火炮完全可以轉向後方射擊,盟軍空降部隊除了付出重大傷亡,毫無意義。對於空降部隊而言最有效的就是在德軍的大後方進行作戰,那裡都是德軍的後勤部隊,戰鬥力弱,空降部隊可以擊敗他們並切斷交通阻止敵軍預備隊的增援,讓這些空降部隊去和德軍野戰部隊拼簡直就是送死。
至於選擇在諾曼底登陸嘛,有以下幾方面的考慮,首先是登陸地點必須要在盟軍空軍的有效支援範圍內,這樣登陸地點就必須靠近英吉利海峽,所以更往西的海岸線直到法國西岸基本不在考慮之列,雖然這裡的德軍防禦更加薄弱,但是都超出了空軍的掩護範圍。在英吉利海峽的對面,德軍的防線從西往東成越來越堅固的態勢,因為愈加靠近德國本土,所以德軍的防禦也越來越強。尤其是加來地區,那裡的海峽距離最短,而且更加靠近德國本土,防禦也是相當堅固的。
在所有的因素中,盟軍最重視的就是登陸行動的成功率,所以較遠而防禦又較薄弱的諾曼底地區就成為了盟軍的首選,雖然從這裡登陸距離德國本土比較遠,這意味著增加了德國在西線的戰略緩衝區,盟軍將付出更多的代價才能佔領德國。但是盟軍不願意冒太大的風險,他們最需要的不是在最短的時間內打敗德國,而是確保第二戰場的成功開闢,以牽制大量的德軍,進而和東線的蘇軍一起夾擊德國。
-
3 # 創史人
這是個十分有意思的問題。先來回答題主提出的問題,為什麼不用傘兵空降到內陸,再來反攻沿海的防禦工事。
我們先不論如何穿越敵人的封鎖把人員送到內陸,只說傘兵空降作戰的特點。傘兵空降到敵後作戰,不可能攜帶重武器,就算是攜帶的輕武器彈藥也是不多的,想要靠著持有輕武器的傘兵從內陸反攻德軍的防禦工事,不提傘兵落地後如何在內陸突破敵人的層層封鎖。就算這些傘兵到達了海灘,讓他們用衝鋒槍去對抗德軍的碉堡群,這就是去送死的。
所以說,題主的這個想法雖然看起來很有想象力和操作性,但實際上是不具備可行性的。
盟軍為什麼選擇了諾曼底諾曼底登陸是人類迄今為止做大的登陸作戰,盟軍投放了將近300萬士兵,為了保證戰役能夠順利實施,對戰役地點的選擇也提出了要求。第一,要在飛機的飛行半徑之內,方便盟軍提供空軍支援;二,士兵被送上戰場後,搶灘登陸的距離儘可能的縮短;三,是要有大型港口。
於是,在海岸線上有三個地方比較合適:康坦丁半島、加萊和諾曼底。康坦丁半島因為地形非常狹窄,一次性無法展開大量的軍隊所以被放棄了;加萊雖然不錯,但由於此地離德國本土太近,德軍在加萊修建了大量完備的工事,囤積了大量的精銳部隊,如果選擇加萊雖然有可能打到德國本土,但卻要付出極大的代價,為了保證登陸作戰的成功率,盟軍就選擇了距離較遠、德軍力量相對薄弱的諾曼底。
諾曼底登陸的意義諾曼底登陸可以說是二戰的一個重要里程碑。德國原本打算先用西線部隊,打掉盟軍的登陸部隊。然後,在調集50個師的兵力攻打蘇聯。
諾曼底登陸的勝利,成功開闢了歐洲第二戰場,使德軍面臨腹背受敵的境地,粉碎了德國攻佔蘇聯的美夢,減輕了蘇聯的壓力。也使得美軍能夠將主要集中在太平洋的對日戰場上,從而加速了二戰勝利的程序。
-
4 # 使用者聽松閒人
加萊港和諾曼底港離對岸法國都很近。只是德軍在加萊港部置有重兵還有一個坦克師和大量的戰機。這是德軍參謀們作出的判斷。盟軍的情報工作做得很到位,偵察到諾曼底德軍只有一個師和少量的坦克裝備。既然德軍將加萊港看作為重點,盟軍就將計就計。德軍為什麼要在加萊港部置重兵?那是準備與盟軍進行一場你死我活的大撕殺,不過盟軍也付出了18萬條鮮活生命的代價,一方面在遠距離的海上漂浮起許多橡膠鑄就的“戰艦,”以假亂真迷惑德軍。一方面18萬盟軍軍士佯作進攻搶灘,這時加萊港撕殺猶甘,而盟軍所作的兩手方案在諾曼底280萬盟軍已在搶灘並非常成功地登陸對岸,這就是為什麼要選擇諾曼底搶灘的真實原因。等到希特勒發覺上當時,德軍的坦克要趕往相距200公里的諾曼底為時已晚。上述為什麼在諾曼底不見有德軍的戰機也便是這個原因。
此後,盟軍在西線成功地展開了二線戰場,使二戰產生了戰局形勢的轉變。
-
5 # 十指輸入
是根據地理位置和德軍兵力部署等原因綜合考量,諾曼底距離英國較近,且德軍防守力量薄弱,同時考慮開闢歐洲第二戰場需要。
-
6 # 自貢一讀者
開闢歐洲第二戰場十分重要,第一戰場(蘇德戰場,東線)已經牽制了德軍很多的兵力,如果在西線同德軍開戰,會使德軍兩面受敵,而當時因為敦刻爾克大撤退,英法聯軍都在英倫三島,想要奪回歐洲大陸光靠蘇聯是不行的。
歐洲第二戰場,是指英美在歐洲開闢反對德國法西斯的戰場。即以英國為基地,橫渡英吉利海峽,在歐洲西部登陸,開闢一個與蘇德戰場相呼應的歐洲第二個戰場,直接對德軍作戰。
-
7 # 瘋狗的輕武
就算是沒有諾曼底,也會有諾快底,諾不快不慢底的。因為在歐洲大陸上除了毛子鋼東邊,西邊也得給德棍一個壓力才能打的舒服。而且還能順手解放一下法國,但進入歐洲怎麼的也得找個點登陸,而且早先盟軍確實打過聖納澤爾/迪耶普突襲登陸戰(尤其是迪耶普登陸戰被德棍爆錘)小鬍子早就在大西洋沿岸設防,並稱之為大西洋壁壘。
我的意思是,方便大規模登陸的地方德棍基本都有留一手。
然後題主說到的,為什麼不用傘兵在諾曼底後方攻打防禦工事來減少傷亡,這個盟軍確實這麼幹的。很多影視劇作品中都能看到空降兵在敵後摧毀火炮,但最主要的是掐斷道路,橋樑這些交通線和佔領交通樞紐,斷了德軍補給增援。畢竟空降兵這種缺乏重武器的兵種哪怕從背後去鋼人家重火力防線都是找死行為。
至於登陸地點,還要是沒德軍的港口...不存在的。看大西洋壁壘那張圖就知道了,從挪威到西班牙邊界但凡是個適合登陸的口子德棍全考慮到了。而且要考慮到英國本土的空軍支援,盟軍能選的地方不多。一開始提出方案裡邊選了4個,分別是布列塔尼半島、科唐坦半島、諾曼底地區及加來海峽。
但是布列塔尼亞和柯唐坦都是半島,上岸之後很容易被德軍堵。而加來是德軍的導彈/空軍基地,嚴防死守的緊,所以最後定在諾曼底,而且諾曼底的交通線很方便。不過在登陸之前做了大量欺騙工作,讓德棍以為盟軍會在挪威或者加來登陸,從而減少諾曼底地區的防禦力量。
-
8 # 月林6491
謝邀!因大型港口都是德軍重兵陣守之地,可說駐軍數量之多,工事堡壘又是堅固,還有重炮之掩護。這就給從海灘登陸造成很大難變,隨有佔據這些港口,對盟軍後續部隊物資解除安裝方面增加了速度,但是有著登陸失敗的風險,對登陸陸軍在不會選擇直接登陸至重要的港口,必須用人工碼頭來在解除安裝裝備的能力,對於盟軍空降從後方來攻擊德軍海岸線堡壘工事。僅靠手中武器是根本對付不了德軍堅固保壘的進攻,德軍會以堡壘中的機槍火炮射擊,這樣對盟軍空降部隊會造成重大傷亡代價。如空降部隊利用在德軍後方來進行攻擊作戰,就會給德軍後勤增授造成更加的減弱,這時在用空降部隊空降來切斷所有重要交通,來阻止敵軍的增援,會導致這些空降部隊再與德軍部隊對拼,可說是個白白地送死。種種跡象表明了,盟軍是選以登陸才有必勝把握,但較薄弱的諾曼定地帶是盟軍必以利用的所選之地,從登陸距離德國的領土很遠,這給德國西線戰略造成了緩衝優勢。可說盟軍必以付出更多的代價能夠佔領德國。但盟軍是以不冒太大風險,想以能在短時間內將德國打敗,為保第二戰場的開群開路戰術,用以牽制大量德軍,為實現和東線蘇軍一起攻擊來對戰德國,是來加速二戰勝利的程序。
回覆列表
照原先設想,盟軍的諾曼底登陸“霸王行動”和在法國南部登陸的“鐵砧行動”應同時發動,後者因英華人的反對取消,8月份依然在法國南部實施“龍騎兵行動”
首先要說別誇大空降兵在戰爭中的作用,空降作戰的複雜性遠超陸戰。二戰可稱為成功的空降行動也就40年4-5月的空降丹麥挪威、比利時要塞、45年3月空降萊茵河,諾曼底空降僅算得半個成功。
空降作戰無論傘降還是機降,都只能攜帶80毫米以下火炮,必然會火力不足,攻堅困難。更因風向、偏航等因素導致著陸兵力分散,集結緩慢。像英第6空降師第8傘兵營600人,完成集結180人。
整個諾曼底空降英第6空降師10000人在著陸前就損失60%的兵力,這也導致它無力配合登陸英軍佔領卡昂,還得蒙哥馬利專門派500架飛機給它運送兵員補給。美82、101空降師13000人情況算不錯的,當日傷亡俘2500人,這還是在德軍防守相對薄弱的科唐坦半島,而人稱“血腥奧哈馬”海灘美軍傷亡也不到3000人。
盟軍選擇諾曼底是精心挑選的結果。在諾曼底登陸可避開德軍在加萊附近較嚴密的防禦,達到出其不意的突然效果。諾曼底也有長達100公里的沙灘適合登陸,更主要在於盟軍想先期佔領科唐坦半島的瑟堡港便於後勤補給。最後一點是突破了諾曼底,法國中部大門洞開,平坦地帶適合盟軍的裝甲機械化部隊長驅直入,德軍將無險可守。
大規模登陸作戰,300萬人的後勤補給是個天文數字,不是幾個小港口和人工港能滿足的。盟軍9月向比利時、荷蘭、德國的突擊就受到補給缺乏的困擾,巴頓就抱怨缺少油料。到11月安特衛普港的開通,盟軍才能實施進一步作戰,也是希特勒為何阿登戰役,目標選擇是安特衛普的原因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