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祥子談歷史

    東吳後期,雖然外患暫消,但是內患卻在不斷加劇。特別是三把內鬥“屠刀”,直接將東吳這棵參天大樹砍殺的傷痕累累。從此,一蹶不振,原氣大傷。最具代表性的,則是震驚三國時期的暨豔、呂壹以及二宮黨爭之案。

    一、第一把內鬥屠刀,暨豔案

    公元(224年)建安二十八年,隨著周瑜、魯肅、呂蒙等英傑的相繼離去,淮泗勢力在東吳開始直線滑落。此消彼長下,江東本土勢力漸漸抬頭,並有一家獨大之勢。

    如此局面,可不是孫權想要的。這一期間,任職選曹尚書的吳郡人暨豔,對官員有考核選拔權利(相當於現在的組織部長)。其履職之時,發現有許多的官員在其位不謀其政,可謂是“佔著茅坑不拉屎”。為此,暨豔便於朝堂之上,對百官進行彈劾,想要執行“能者上,平者讓,庸者下”的用人舉措。但是,在其彈劾的官員之中涉及到了東吳第一任丞相孫邵,且孫邵又是孫權稱 “吳王”時任命的,自然同孫權感情極其深厚。

    其實,這些本就是暨豔的職責所在,卻令孫權極度不滿。

    但是,這些做法落在孫權的眼裡,味道卻變成了另外一回事。還真是:“椅子不同,思維不同。”。因為,此時孫權正在為江東勢力一家獨大而心生煩惱。而暨豔又是吳郡人,所針對的孫邵卻是青州北海人,不得不令孫權對其所為,心生疑慮。難道是江東本土勢已經行動,開始清洗域外勢力,而且還想從自己的親信下手。如果治罪孫邵,不也證明他孫權識人不明嗎。所以,對於暨豔的所作所為,孫權豈能不恨。

    同時,暨豔所彈劾的百官也開始結盟報復行動,滿朝官員怨聲載道,。

    在此形勢下,正好給了孫權一個收拾江東勢力的機會。為此,孫權以暨豔辦事不公、引起眾怒為由,令其自盡謝罪,暨豔的副手選曹郎徐彪也為此自殺身亡。接著,孫權又因暨豔為張溫舉薦,且二人關係又十分深厚,有同謀之嫌,隨罷免其官後下獄。同時,還對其兩個兄弟及已經出嫁的三個姐姐一同進行了治罪。

    就這樣,一個一心想有一番作為的耿直剛正的人傑便死在了孫權的猜忌之下。結果,不但未能弱化江東的本土勢力,反而令官場更加的混亂,人浮於事。可以說,這第一把屠刀直接斬斷了東吳官員 “優勝劣汰”的良性升遷激勵機制。

    二、第二把內鬥屠刀,呂壹案

    為了進一步打擊江東本土勢力,孫權名義上任名親信呂壹為中書典校,負責校勘各州郡文書,實則給予其猶如後世明朝 “錦衣衛”般的權力。

    然而,孫權的眼光和其兄孫策相比,還是頗為不如。他所任命的這個呂壹,簡直是貪得無厭之主。為了在工作中撈到大把的好處,以誣陷、詆譭等手段,迫使諸多官員向其“上貢”。

    當時,太子孫登曾多次勸諫,孫權皆不為所動。期間,當呂壹誣陷江夏太守刁嘉之時,不但不聽眾大臣相諫,還令人將刁嘉抓入大牢,進行嚴刑拷問。由此可見,孫權對呂壹多麼的寵信。

    之後,呂壹更加的為所欲為,就連當時的丞相顧雍也敢任意詆譭。但是,孫權仍然和其戰在同一條起跑線上。當有人提及,如果顧雍被罷免,接任者必是潘濬,而潘濬又是最恨呂壹之人。所以,呂壹這才罷手。後來,為了獲取口供,給朱據定個貪財的罪名。曾對朱據軍中的糧草管官動用杖刑,並致其喪生。當朱據厚葬麾下時,呂壹便以此為據,汙衊朱據,另有所圖。對此,孫權令人將朱據關押,多次進行問責。若非典軍吏劉助出面為其證名,朱據說不定會被安個“莫須有”之罪。

    對於呂壹的行為,已不是亂政那麼簡單了。為此,朝中重臣步騭曾在奏章中彈劾呂壹時用了“專政”二字。期間,陸遜、潘濬等重臣,也曾為吳國的未來憂慮而落淚。由此可見,呂壹的權勢之大,已到了無人可治的地步。

    正所謂:瘋狂的背後,便是滅亡。最終,呂壹的惡劣行為惹的天怒人怨,孫權為給眾人一個交待,在處置呂壹之時,連同吳郡顧、陸、朱、張四姓之人分別給予了問責敲打。

    雖然,呂壹案最終平息,但是呂壹案造成的官場動盪的惡劣後果,卻再也難以消除。可以說,這第二把屠刀直接斬斷了東吳團隊的向心力。

    三、第三把內鬥屠刀, 南魯黨爭案

    公元242年(赤烏五年),孫權冊封的第一任太子孫登病逝之時,推舉與自己關係相親的南陽王孫和(吳大帝孫權三子)為繼任太子,時年19歲。同時,任闞澤為太傅、薛綜為少傅,另有蔡穎、張純、封俌、嚴維等為侍從。

    但是,自從孫和被立為太子後,魯王孫霸很是報怨。為此,孫霸積極聯合反對太子的勢力和親近自己的支援勢力。雖然,當初孫權嚴令各王與其它大臣來往。但是,孫霸明著不敢,卻於暗中勾結。

    期間,由於孫和的母親王夫人與大帝長女全公主頗有積怨,因此擔心孫和承帝后加害自己,遂參與到支援魯王孫霸、誣陷太子的事件中來。因此,全公主派人悄悄監視太子的一舉一動,一但發現有可乘發難之機,便尋機向孫權進饞進行陷害。如:王夫人見陛下病重,心下竊喜;祭祀太廟,太子竟敢不來等。

    同時,全寄、楊竺等支援孫霸圖謀太子之位的魯王黨羽,又多次在孫權前面詆譭太子。

    因此,不過幾年,孫權便對太子孫和心下厭惡,並將其囚禁。對此,驃騎將軍朱據、尚書僕身屈晃,率領諸多支援太子的官員,用泥抹面,將自己捆綁等行為,接連數日到宮門外為太子求情。但是,眾人的行為非但沒有起到應有的作用,反而令孫權更加反感。大怒之餘,竟將無難督陳正、五營督陳象滿門抄斬。接著,又對朱據、屈晃施以百杖之刑後,流放故鄣。同時,前後因勸諫孫權廢立太受到勾連的官員多達數十人。如:陸遜被孫權辱罵後,數日後抑鬱而亡;陸胤被下獄拷打而死;顧譚、顧承等族人被流放,死於交州;朱據被孫弘偽造的詔書賜死;張純被斬於鬧市;張昭之子張休被孫權賜死;吾粲被殺害於大獄;姚信(陸遜外甥)被流放等。

    公元250年,孫霸謀圖太子之位事洩,被孫權賜死,全寄、楊竺、孫奇(宗室)等黨羽盡皆被誅殺。同時,受到勾連的官員有:國戚全琮子全寄、吳景孫吳安等均被賜死;諸葛綽被父諸葛恪毒殺。

    最終,於公元252年(太元二年)正月,孫權改封孫和為南陽王,令其至長沙居住。之後,當孫權臨終之時,見又有諸多大臣為孫和鳴冤,便想詔為孫和,卻被全公主等人所阻。

    當年4月,孫權病逝,諸葛恪爭得朝廷執掌大權,有迎回孫和之意。此時,孫峻等大臣,本就對諸葛恪的專權行為深感不滿,隨乘機於公元253年密謀誅除了諸葛恪,收回了孫和南陽王的印璽綬帶,並將其流放至新都,後迫其自盡,張妃也甘願陪其自盡。

    據《三國志》記載,因為孫和“好學下士”,極力反對朝臣黨爭,互相攻訐構禍,並出面成功調解兩派官員的爭端。因此,百姓聞孫和自盡後,舉國悲痛。

    而在此之前,公元239年陸瑁病逝;公元241年諸葛瑾病逝;公元243年闞澤、薛綜、胡綜等開國重臣病逝等。至此,東吳的中堅力量基本上在二宮之爭中喪生、或被流放、或病逝。

    任何時候,人才是事業發展的根基,沒有人就沒有一切,有人才有一切。可以說,這第三把刀,直接斬斷了東吳的發展命脈。

    後來的東吳,還真是一年不如一年。於公元238年(永安元年)10月,孫休即位;公元264年(永安七年),孫皓即位,沉溺酒色,昏庸暴虐,最終東吳被西晉大將王浚率軍所滅。

    正所謂:不作死,就不會死。孫權晚期所作所為,皆為作死之舉。看看由其創造的“三把屠刀”,可謂斬掉了東吳發展的生命之泉。而其後的繼任者,又無中興之主,所以東吳滅亡只是時間的問題而已。

  • 2 # 摩登電影院

    說白了,失去了蜀漢的屏障,東吳滅亡也只是時間問題,畢竟守不住了,硬鋼又剛不過,所以只能這個樣子,他也不想啊!

  • 3 # 清風文史

    東吳後期走向滅亡的主要原因是連年不斷的內鬥和君主的昏庸無能

    公元229年孫權稱帝,在江南之地建立吳國。孫權在其執政期間曾大力開發江南地區,為吳國打下了較為堅實的經濟基礎。

    孫權

    吳國在與魏國的交手中也互有勝負,甚至吳國對魏國的打擊要更大一些,這也使魏國不敢輕易再犯吳國。吳國藉助這段和平時期繼續發展國內經濟,使國力逐漸強大起來。

    孫權死後,其子孫亮繼位為吳國皇帝,吳國國力增長速度開始逐漸放緩。孫亮此時年僅十歲,尚無親政能力,而是由諸葛恪、孫弘、孫峻等人共同輔政,於是吳國出現了主弱臣強的局勢。

    次年,諸葛恪所率的南征部隊失利,孫峻藉助這個機會將諸葛恪除掉並奪取了吳國大權。也正是從這一年開始,吳國陷入了無休止的內亂之中。

    孫峻死後,其手中的大權落到了孫綝手中。孫綝性情殘暴,經常大開殺戒,重臣呂據等人皆死於他手。

    吳華人才本就不足,加上孫綝的大肆殺戮,國內更是無人可用。不久,孫綝廢孫亮,改立孫皓為帝。

    孫皓繼位後,不但沒有對因內戰導致國力大幅下降的吳國進行一系列的改革,反而繼續摧毀吳國根基。

    此時的蜀漢已經被曹魏吞併,偏安一隅的吳國本就面臨著來自北方的強大壓力,可孫皓卻連年發動北伐戰爭,每次皆以落敗而告終。

    連年的征戰使吳國的國力更加衰弱,孫皓卻還在大興土木,繼續消耗著國家根基。

    陳壽曾在《三國志·吳書·三嗣主傳》中這樣評價孫皓:

    “皓之淫刑所濫,隕斃流黜者,蓋不可勝數。是以群下人人惴恐,皆日日以冀,朝不謀夕。其熒惑、巫祝,交致祥瑞,以為至急。

    昔舜、禹躬稼,至聖之德,猶或矢誓眾臣,予違女弼,或拜昌言,常若不及。況皓兇頑,肆行殘暴,忠諫者誅,讒諛者進,虐用其民,窮淫極侈,宜腰首分離,以謝百姓。”

    孫皓

    由此可見,孫皓在位時不但沒有使吳國逐漸富強,反而使吳國國力逐年衰弱,無力與西晉相抗衡。

    加上其窮兵黷武,更是將吳國推向了萬劫不復之地。公元265年,司馬炎代魏自立,建西晉帝國,以雷霆之勢於公元280年蕩平吳國,至此三國一統。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認為普京何時和澤連斯基見面,會聊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