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cn貝加爾湖

    可以參考日本,可是日本是保護本國農業的。而且城市化太高,農民收入不比城區低,所以,中國十年十二年以後再搞農業好點

  • 2 # 姚耀1188

    只有挖掘當地名產和由此產生的故事了。一般此類地方,山貨和林下經濟還是有一定基礎的。

    問題在於:

    第一,是否與鄰接的地方有雷同,而鄰接處早已有較成熟品種和產業,這樣的話,要麼成為很難贏取的對手,要麼成為原料供應的“副手”。

    第二,是否有能幹的帶頭人和領軍人物,包括當地的官員,外加一兩個產業先行者(不是鄉賢)。這點很重要。人的因素往往最關鍵。

    如果都不具備,那還是要走出去尋找機會。有時候,對漸漸人煙稀少的山村,無奈也是一種必然,不折騰不開發,至少對生態環保有利。

  • 3 # 白髮漁樵52

    山區土地塊小零散,交通不便,不適宜機械化耕作和規模化種植,可採用微小型家庭農場的經營方法,放手讓農戶經營,在種植品種上可引導以果樹、葡萄、藥材等經濟作物為主,也可發展牛羊雞鴨鵝等畜牧業養殖。在經營場地上,應以一家一戶為單位進行連片承包經營,最好將農田和荒山一起連片承包給農戶,以便於農戶搞綜合的種養經營。政府對經營戶應給予資金扶持,應解決和改善道路交通條件,並建立公眾營銷平臺,為農戶開啟銷售渠道,使農戶的產品能順利銷售出去。

  • 4 # 秦安老李

    一,既然想著要發展,首先要修通通往土地的農路。一家的土地零散,但戶數多了土地還是連片的。可以動員全村在通種植土地的各個方向修幾條主幹路。土路就可以,農村山區三輪車能行駛就行。我們村以前也是這樣,國家不投資,農民就商量著叫了剷車,資金農戶攤派,開通了農路。路通了,以前挑,擔,背的都不用了,一些小型機械也可以開到地裡。要發展,路是最基本的條件。

    二,在路沒有通之前,可以選擇一些經濟樹木種植,比如花椒樹。花椒價格比較好,在往家的運輸上體積小,分量輕。可以用挑,擔,提的方式。比種糧食稍微體力上要輕鬆些。

    三,在不能使用機械化,交通不便的情況下,山區地種植中藥材也是比較適宜的。象黨參,黃芩,柴胡,冬花,黃芪等。在不好的資源條件下創造出比較好的經濟效益就是我們最大的願望。

  • 5 # 湘農阿海

    大家好!我是本題的提問者阿海,誠邀大家來探討這個問題! 主要是因為,咱們山區現在土地拋荒越來越嚴重,我小時候山裡種玉米、黃豆、高粱等旱地農作物,也有生產隊組織修的灌溉溝渠水利!那時候上山,到處都是田間土地勞作的人,田地裡莊稼長勢喜人,一片興興向榮的景象!近幾年回家上山,基本都是看不到人影,田地不是種樹就是拋荒了,水渠無人維護早已被山石泥土填滿,土地雜草叢生,破敗不堪,與那時候相比完全是感覺到陌生!年齡小的時候,山區的大人都會對我們說,多讀書,走出大山,不要重複面朝黃土背朝天的生活。 現在無論讀書多讀書少的都多數走出大山進城務工了,剩下老人和孩子留守! 大家想想,現在在家種地務農的主力是六零後,最小的也是五十出頭了,這代人有些基本是沒出去過,一輩子都在務農和土地打交道!七零後隨著改革開放的春風多數湧入沿海城市打工,雖然有些會種地,但是對於種地並不是很熱衷了,而之後我們八零後和九零後基本全部進城打工,會的更少,零零後就不用講了,好多是在城市長大,說到底對故鄉對山區土地的喜愛基本已經很淡很淡了,只是過年時的匆匆一行!那麼二三十年後,六零後七零後已經七八十歲做不動了,該是怎麼樣的場景,山區還能留住多少人! 其實山區公路不方便,水利也不方便,農耕機械化根本也做不到,種地不論收成如何,生產效率低下,人工都是賺不回的,如果天公不作美,那更加是欲哭無淚。 不過我相信我們之中有不少人對故鄉有著深深的感情,我們要發展家鄉,並不是個人力量就能行的。所以我真誠的邀請各位說出自己的觀點,提出自己寶貴的意見,說說自己的經驗,各取長短,謝謝大家!

  • 6 # 長江老農

    俗話說:“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山區農業還是圍繞山場做文章,可以發展經果林業及林下經濟,種茶葉等。很多地方都利用山場種植茶葉水果,高山蔬菜、中藥材,對於零散分佈土地,只能種植經果林、中藥材、茶葉。交通不便利,可以爭取“村村通”工程專案支援把路修通硬化一下。我們當地山區都通了水泥路了。利用山場發展休閒觀光農業,體驗採摘垂釣農業,“農家樂”,民宿旅遊等。建山莊,辦農場。很多土地少的地方都在發展特色農業,春季賞花,夏秋季採摘垂釣,冬季看雪景,讓城裡人吃農家飯,幹農家活,睡農家屋。土地分散,不如集中起來發展,把剩餘勞動力轉移到城市打工,把山場交給幾個人承包經營,農民可以流轉土地收租金,也可以把土地做為股本入股經營,年底分紅。一家一戶小規模種植,農業生產經營是發展不起來的,也沒有前途。我們當地山區以茶葉為主產業,森林覆蓋率70%以上,農村青年勞動力全部轉移到城市,土地種茶葉、山芋、竹子、樹木及旅遊等。

  • 7 # 瓜農之友馬博士

    山區的土地很多都是零散分佈的,這就會造成在農業生產操作上的不利,但是同時也應該看到山區所特有的地域優勢,一般情況下山區具有汙染少,空氣質量高,由於海拔、地域限制,也有一些特有的區域種植優勢。

    我有個同事,家在茅山附近,家裡有一片茶園,但交通不是太便利,到他家裡的人看了那片茶園都說真是好茶園,雖然進行機械化操作難,沒有汙染。所以他家中的茶葉基本上都是每年很多人訂購一空,一年的收入也不少。

    我有個學生,也在茅山附近有近300畝地的苗木基地,由於是丘陵山地,農事操作很不便利,前些年苗木生意也不好做,我也去過幾次,還是鼓勵他做一些林下經濟,比如養一些雞鴨,種植一點當地的地道藥材,適當的開闢一點農業休閒,經過幾年的發展,他的園子也發展的不錯了,主要的經營內容有:禽蛋土產、藥材、苗木、農業休閒觀光。雖然量少,但也是每天都有收入,他說,目前工作的主要方向是發展高質量的產品,也就是減少人為的化肥、農藥等的施入與干預,保證整個系統的自然協調,產品就是要比其他地方的好,而且他的產品還是以老顧客為主,短短的幾年還是發展的有聲有色!

    山區的土地雖然零散,但是還是要注意發展一些地方特色的東西,同時不能一味的集中在一個作物或者同一個發展方向上,如果發展方向相對比較一致,就必須要有一定的銷售渠道,最好要求一定的產地商標和科學的管理方式

  • 8 # 餘一鬥

    我老家地區大別山腹地,就是非常典型的山區農村。家裡的土地本來就很少,五口人只有一畝多地,而且每個地塊都是邊邊角角,巴掌那麼大,大多數都是梯田形式,很難使用機械化操作。到今年為止,我們老家當地唯一使用的農用機械就是手扶犁田機。其他的那些大型聯合收割機,插秧機,播種機,根本都無法在我們當地山區進行操作。

    而且我們山區農村因為田地比較少,種植的糧食僅僅夠養活,家裡人,也沒有多少人靠種糧賣錢來維持生計。俗話說靠山吃山,在我們當地主要的收入來源一方面是種植茶葉。大別山地區處於北緯30度線上,最適合種植茶葉的地帶,且土壤以酸性紅壤為主,非常適宜茶樹生長。因此幾乎家家戶戶門前屋後都種植了很多茶樹。一般人家光靠採茶,每年的收入才15,000元左右。

    另外,我們當地種植靈芝,茯苓,天麻等中藥材。近些年隨著菌種技術的提高,各種新技術的運用,中藥材種植的產量也在穩步提升,農民的收益也不錯。與此同時,我們當地新興的高山蔬菜產業也逐漸得到了發展,目前有著可觀的收益。再加上山區配套旅遊業的發展,每年能夠吸引大量的外地遊客來到農村體驗山裡的生活,感受自然風光的美妙,也給老百姓帶來了一定的收益。

    從上面這幾個方面來分析,我們可以看出在山區農村土地比較稀少,但是山林資源比較多,果樹、茶葉、蠶桑、養殖業都是不錯的選擇,還可以發展旅遊業。根據當地的地理環境,因地制宜地發展特色產業,雖然不能中植大量的糧食作物,但是同樣也可以依靠其他的經濟作物來獲得收入。

  • 9 # 荔浦青山

    山地零星散佈、交通不便利與不適合機械化說明了每塊田地的面積不大又遠離村邊,村上人若能自發起來開一條基根路,至少交通還不用一點點的扛/挑出來,若是不能解決基根路的前提下,個人認為拿這些田地種植當地較有出名的中藥材或當地有多年種植傳統的茶葉或茶籽等其他經濟作物,至少這些經濟作物在下樹時不要挑得那麼多趟,如此也是一條較為實際的門路。

    除了以上的中藥材、茶葉、茶籽外,您在這早春期間與志同道合的人到周邊村/鄉鎮看看他們發展什麼經濟作物,如這些經濟作物也切合自己家鄉的實際情況,那就直接跟風種植也好過種植糧食。

  • 10 # 大花雷子

    首先根據當地的氣候特點,有沒有水源、如果水源可以,就修路、修水利,種植特色草藥和林業果木,發展旅遊,堅持文明衛生,加強人民素質教育,和諧誠信。其實最主要的是當地政府部門是不是能為民幹事,幹好事。沒有這樣的政府就免談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患有糖尿病,最近改為注射胰島素了,為什麼血糖還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