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秦右史
-
2 # 尚宮女史
在李世民舉辦的宴會上,尉遲敬德看到有人的席位在自己之上,瞬間心裡的火氣就飈到了最大值,指著那人問“你有什麼功勞,能在我之上?”還沒等那人說話,排在尉遲敬德之後的任城王李道宗就出來打圓場。然而尉遲敬德不僅不給李道宗面子,而且拳頭直接就招呼到了李道宗的臉上,差點廢了一隻眼睛。李世民知道後實在無法再繼續縱容尉遲敬德。
實際上尉遲敬德居功自傲已經很久了。四姑娘最近看了幾集《唐磚》,有一個很有意思的場景就是在早朝的時候,文臣和武將分列而站,然後在為一件事“對罵”,而李世民也忍不住對長孫皇后抱怨文臣和武將之間的爭鬥越來越厲害。
真實的歷史上未必會表現得這麼明顯,但爭鬥確實有的,彼此看不上也是有的。李世民登基之初大封功臣,李世民的堂叔李神通就對房玄齡、杜如晦等人的功勞排在自己之上而不服,說什麼房玄齡、杜如晦等人只是“刀筆之人”,能有什麼功勞?李世民是這麼說的:“玄齡等有籌謀帷幄定社稷功,所以漢之蕭何,雖無汗馬,指縱推轂,故功居第一。”
李神通這樣的只是在義旗開始就跟著李淵打天下但沒有什麼戰功的人都看不起那些文臣,更不用說尉遲敬德這樣立下赫赫戰功的人了,況且尉遲敬德可是玄武門之變的最大功臣,這就讓他更有資本看不起文臣們了,每次見到長孫無忌、房玄齡和杜如晦等人,就出言譏諷,甚至在朝堂上也能吵起來,讓李世民很是為難,但是尉遲敬德並不知道收斂,李世民只得讓尉遲敬德做了地方官,最先做的是襄州都督,後來又做了同州刺史。
632年,李世民大擺筵席,同州刺史尉遲敬德也回京參加,就出現了李道宗捱打的那一幕。李道宗是李世民的堂弟,雖然出生於602年,年紀比較小,但是立下的戰功卻一點也不少,在唐初打天下的過程中就立下了不小的戰功,後來又在靈州不斷抗擊突厥,成為帝國的邊疆護衛者。但是李道宗這個人比較謙遜,並不以自己皇親的身份就覺得高人一等。所以即便是捱了尉遲敬德的打,李道宗也沒有還手。倒是李世民火大了,心想尉遲敬德實在是太不知好歹了。
李世民就單獨召見了尉遲敬德,說:“朕在看漢書的時候常常痛心於漢高祖誅殺功臣,所以朕繼位以來一直保全功臣,讓他們享受榮華富貴,子孫繞膝,今天才知道韓信等人被誅殺不是沒有道理的。”並表示國家大事就應該賞罰分明,過分的賞賜一次兩次也就行了,多了沒有任何好處。最後讓尉遲敬德“勉自修飭,無貽後悔也。”意思就是你自己有點數,不要做出讓自己後悔的事。
尉遲敬德自然是磕頭謝恩,然後開始審視自己的行為,儘量約束自己,但到底習慣了,還是有剎不住閘的時候,接下來的幾年時間裡,李世民又敲打了幾次,一次是對尉遲敬德說有人告他謀反,還有一次是想把自己的女兒嫁給年齡比李世民還要大上十幾歲的尉遲敬德。尉遲敬德當時都完美的應付了過去,當然也終於知道了李世民對他的敲打。於是在643年,59歲的尉遲敬德請求致仕,李世民準他五天一上朝。
645年,尉遲敬德勸李世民不要御駕親征高句麗,反而被李世民拉著去了戰場。這次之後尉遲敬德真正開始閉門不出,658年去世。
-
3 # 秉燭讀春秋
尉遲恭是唐朝名將,曾經三次救李世民於危難之中。
第一次是剛剛投靠李世民不久。尉遲恭最早是反王劉武周的得力干將,李世民在興唐的時候和劉武周死磕,他看到尉遲恭勇猛無比,像個黑鐵塔一樣,從心裡很喜歡。
明君往往都愛才惜才,於是把秦瓊叫過來,囑咐他陣前收降尉遲恭。《隋唐演義》上“三鞭換兩鐧”說的就是秦瓊巧收尉遲恭的故事。
尉遲恭用三鞭才打開了巨石,而秦瓊用兩鐧劈開了巨石,二人打賭誰輸了就投降對方,顯然尉遲恭輸了,從此尉遲恭投降了李世民。
不久,李世民御駕親征王世充,尉遲恭被委任先鋒官,當時有人勸李世民要提防尉遲恭臨陣倒戈,李世民卻說“用人不疑”。
(李世民)
李世民和王世充擺開了戰場,恰好有一天王世充的女婿單雄信看到李世民一個人在山下溜達,單雄信一催戰馬從山上衝了下來,用槊不由分說就刺李世民,當時李世民蒙了,大叫一聲“我命休矣”,抱著腦袋圍著一棵樹和單雄信轉圈圈。
就在關鍵時刻,尉遲恭看到了,抄起鐵鞭三步兩步搶了上去,一鞭打跑了單雄信。說實話,尉遲恭要是有反心,他不救李世民就達到目的了。這是第一次救李世民。
第二次是李世民和劉黑闥對陣時,李世民有個習慣,就是和敵人交手時,往往要掌握第一手資料,總是親自到前沿陣地去偵查,劉黑闥遠遠看到李世民身邊只有三五個隨從,他也像單雄信一樣來了個突然襲擊,也是尉遲恭第一時間趕到救了李世民。
劉黑闥原來就是尉遲恭的老上級,看到了吧,尉遲恭兩次都有機會反叛投降舊主,但是他都沒這樣做,這說明尉遲恭是死心塌地跟隨李世民的。
(尉遲恭)
第三次就是玄武門政變之時,當時他是李世民的肱骨之臣,在發動政變前,尉遲恭起了決定性的作用,在政變過程中,他一槍捅死了想用弓弦勒死李世民的李元吉。
說尉遲恭和李世民有生死之交不為過也,李世民也給了他極高的榮譽。在凌煙閣功臣榜上尉遲恭排名第七位,位於戰神李靖之上,當時收降他的秦瓊位居第二十四位。
凌煙閣的排名說明一個問題,那就是李世民對他很器重。到了晚年,尉遲恭收穫了大量的榮譽,官至右武侯大將軍、封鄂國公。
位高權重的將軍往往會得意忘形和目空一切,如果誰無意冒犯他的權威估計不會有好果子吃,接下來尉遲就遇到了這樣一件事。話說尉遲恭功成名就後,在他47歲時,李世民在宮中大擺筵席,邀請各地將軍歡聚一堂,尉遲恭當然在受邀之列,這天他早早來到了宮中。
尉遲恭信步來到宴席前,宮中管禮儀的早就擺好了座位,座位上寫著每個人的名字,這次他發現自己的座位往後挪了,平常他是開國元勳,座位都是靠前放。
(李道宗)
其實這是官場規矩,座位有時代表你當時的地位。尉遲恭就納悶了,誰吃了熊心豹子膽敢坐在我前面呢?
尉遲恭可不管三七二十一,開口就罵。在他前面的座位是皇室貴戚李道宗的,李道宗是李淵的堂侄,和李世民是堂兄弟。
李道宗聽到尉遲恭罵人,於是上去好言相勸,說“可能宮中太監擺放錯了,尉遲恭不聽這些,指著李道宗的鼻子呵斥道:“你有什麼功勞,也配坐在我上席?”
李道宗剛要開口,尉遲恭是火爆脾氣,一股怒火往上頂,上去就是一拳,尉遲恭是打鐵出身,他的手勁很大,差點把李道宗的眼珠子打出來,李道宗捂著眼躲在了地上,事情很快驚動了李世民。
李道宗經過御醫的治療,總算沒落成獨眼龍。
尉遲恭知道自己闖下了大禍,皇親國戚他也敢打,李世民憤怒至極,要換做第二個人,李世民不由非說就砍了。
(李世民)
李世民壓著心中的怒火把尉遲恭叫了進來,“你看看你乾的這點事,你讓我說你啥呢?你也是開國元勳,怎麼就沒有一點涵養呢?”
尉遲恭跪下來一個勁的說“我錯了”。
李世民看他態度還可以,緩和了口氣說,“你這一鬧把好端端的宴席攪黃了”。“我讀《漢書》,發現漢高祖劉邦的功臣都沒有好下場,原來我常常責備他,現在看來劉邦殺這些人不是沒有道理的。
劉邦為了子孫安全和國家的穩定,殺掉韓信、彭越等功臣,難道都是漢高祖的過失嗎?尉遲恭一聽嚇得體如篩糠,叩頭不已連連說:“微臣再也不敢了”。從那以後,尉遲恭變得安分守己了。
回覆列表
唐初名將尉遲恭自公元626年玄武門之變後,前有射殺齊王李元吉,後有內廷逼迫唐高祖李淵下詔,率兵協助擊破突厥,大將風度,勇氣英姿,可謂功勳卓著,表現上確實有一些囂張跋扈。
尉遲恭在朝堂之上,屢次和長孫無忌、房玄齡、杜如晦文官過意不去,議論個人長短,指責他們不過是書生意氣不如我馳騁疆場。而且行為粗魯,驕橫無禮,導致人際關係急劇惡化。唐太宗李世民雖然也會有一點不快,但念及舊情功勞,還是優容了他。貞觀八年(634年),尉遲恭調任同州刺史。當年九月,李世民在慶善宮與群臣大擺酒宴,尉遲恭匆忙從陝西同州也就是今天的大荔一帶舟車趕回。
李世民本來興致很高,但是卻被尉遲恭攪局了。觥籌交錯之間,因為爭論功勞誰大和宴飲座次的問題,竟然把唐太宗的宗室皇弟任城王李道宗的一隻眼睛都差點打瞎了。此時畢竟是公開場合,李道宗是唐高祖李淵的堂侄,李世民的表弟,在朝中頗有威望。李世民帝王面子受損,不免勃然大怒,情緒激動,就狠狠痛斥了他。根據 《舊唐書》中記載:
嘗侍宴慶善宮,時有班在其上者,敬德怒曰:汝有何功,合坐我上?任城王道宗次其下,因解喻之。敬德勃然,拳毆道宗目,幾至眇。唐太宗也確實是一個明君,回到內廷,叫來愛將尉遲恭,言語間苦口婆心,告訴尉遲恭要約束自己,避免君臣出現嫌隙,以免到時候造成無法挽回的結局,就不好辦了:
太宗不懌而罷,謂敬德曰:朕覽漢史,見高祖功臣獲全者少,意常尤之。及居大位以來,常欲保全功臣,令子孫無絕。然卿居官輒犯憲法,方知韓、彭夷戮,非漢祖之愆。國家大事,唯賞與罰,非分之恩,不可數行,勉自修飭,無貽後悔也。李世民透過漢代劉邦殺功臣的典故,告訴尉遲恭,作為朝廷元老不可過於飛揚跋扈,以免帶來殺身之禍,諸如韓信彭越等人就是例子,不是劉邦不仁慈,而是權臣功臣屢次犯忌,威脅到了皇權,自然就是被誅殺的下場。朕作為新皇帝需要樹立權威,如果你們還和以前一樣居功自傲,那麼我只能賞罰分明才能服眾。雖然我還是想保全你,但是你也要明白進退才好。尉遲恭急忙磕頭謝罪,發誓約束自己的行為,不再張狂,並感謝李世民語重心長的勸導。
激流勇退,尉遲恭到了貞觀十七年(643年),以體多疾病為理由,請求回家養老被准許,到隨時備朝廷諮詢顧問。唐高宗顯慶三年(658年)74歲的尉遲恭在家病逝,官場上善始善終,成就了一段君臣佳話。
實際上,這也說明了,做人做事要懂得分寸,行為得當,注重場合,給領導面子,避免越俎代庖讓上級起疑心,就可以通達自在,不被嫉恨,自然就名利雙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