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知足常樂282581308
-
2 # 一路奔跑的土豆
宇宙來自於大爆炸。
既然是炸出去的物質世界,在飛速散開的同時,因引力作用,形成向量加速度,從而互相繞行,也就是形成盤狀。
-
3 # 寒蕭99
星系也有球形或者接近球形的,並非全部都是盤狀,只是盤狀的星系比較多一些。
最早對星系進行分類的是哈勃,他在1926年提出了星系分類,大致可分為三類:橢圓星系、旋渦星系和不規則星系。其中旋渦星系根據星系核心為球狀還是棒狀又分為螺旋星系和棒旋星系。後來發現橢圓星系和旋渦星系的分類連續性不好,所以又定義了透鏡狀星系介於兩者之間。
後來,星系分類更加細化了,也相對科學性高了。但是,為什麼大部分的星系呈盤狀呢?
其實,這與星系的自轉和角動量有關,與單個恆星一樣,從最開始,星系也在不斷演化中,這個過程有數十億,上百億年。
在自轉和角動量的作用下,沿自轉赤道方向肯定會越來越向外擴張,而兩極卻不會遠離,因此慢慢就形成了扁平的圓盤狀。
當然,星系的演化是漫長而複雜的,形狀也各異,還有很多需要我們去研究,我們目前所瞭解的在宇宙面前還是很膚淺的。
-
4 # 力學Nerd王小胖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其中涉及到的還是力學原理。
盤狀星系是各天體引力互相作用的結果星系發展至今,已經很久很久了。
在之初,一個大質量天體某天剛巧捕獲了一個小天體,於是小天體開始饒大天體轉,兩者形成了一個平面。
某天,第三個天體過來了,假設方向任意,如下圖。第三顆天體總體受到原來兩個天體的引力作用,直接一頭扎入原始的平面中。剛開始,在平面上方,合引力向下;而扎入後位於平面下方,合應力向上。於是這個天體像青蛙一樣,來回跳動,直到穩定(穩定面就是原始平面)。
就這樣,一顆顆天體一頭扎入,有合適的就會慢慢趨向穩定,不合適的直接傳過。時間久了,就成了扁平星系。
大尺度的盤狀,基本原理類似,把原來的單個天體替換成小星系即可。複雜程度要比小星系複雜的多,涉及到小星體各天體的引力分佈情況。
球狀星系幾乎不可能——除非引力互相抵消球狀星系不是不可能,前提條件是球面上相對位置必須存在兩個一樣質量的天體,使得引力互相平衡掉,如下圖。形成這樣球狀的星系,要比中500萬彩票難多了。
上圖,僅僅是其中一個可能的球狀星系的例子,或許還存在其他形式的球狀星系。但是,都必須要球引力能夠互相抵消。
總結宇宙演化遵循引力作用,現在的宇宙正是引力作用的結果。
-
5 # 裸猿的故事
因為銀河系還是個寶寶,球狀星系都是些老古董星系。
已知的球狀星系都非常古老,比銀河系要古老得多。不過,很少有完美的球狀星系,天文學家通常將那些星系稱為橢圓星系。與銀河系不同,橢圓星系中很少再形成新的恆星,這也是它們屬於古老星系的證據,另外在橢圓星系中的恆星的運動方向也與螺旋星系不同,它們更傾向於徑向運動,而不是在一個平面中旋轉。
圖示:照片中心是一個巨大的橢圓星系,它們的形狀沒啥特徵。每個巨大的橢圓星系的中心都包含一個超大質量黑洞。
並非所有橢圓星系都很大,橢圓星系的質量範圍分佈廣泛,從10^5~10^13個太陽質量,直徑從3000光年到700,000光年不等。最小的矮橢圓星系可能和銀河系中的球狀星團差不多大,但含有相當數量的暗物質。橢圓星系的演化主要由較小星系的合併組成。宇宙中許多較小的星系都被引力束縛在附近質量更大的星系上,這意味著它們永遠不會逃脫其他星系的引力。如果星系具有相似的大小,那麼合成的星系將看起來與兩個星系的合併都不相似,而是一個橢圓星系。
圖示:哈勃望遠鏡拍攝,正在發生融合的兩個星系,融合後漩渦星系就會變成橢圓星系。
銀河系中的球狀星團但在銀河系中擁有許多球狀星團!當前,在銀河系中發現了大約150~158個球狀星團。通常星系越大,含有的球狀星團越多,比如仙女座星系中發現了500個球狀星團,而一些巨大的橢圓星系中,比如M87星系中,則擁有至少13,000個球狀星團。球狀星團的外觀呈球形,星團內的恆星被引力緊緊束縛,恆星向中心會聚,在軌道上圍繞著星團的核心心執行,因此外觀呈球形。
圖示:位於天蠍座的M80球狀星團,距離太陽30,000光年,擁有大約數十萬顆恆星,這是一個小的星團
在遙遠的未來,天文學家們預測銀河系最終也會變成一個球狀星系,因為銀河系和仙女座星系將會在未來合併成一個星系,現在仙女座星系正以相對地球300公里/秒的速度飛奔而來,天文學家估計在大約數十億年後,兩個星系將合二為一,到時候將會有一個壯觀的星系合併過程,他們甚至已經將未來星系合併的動畫都做出來了,的確非常華麗,可惜我們是看不到了,不知道我們的後代子孫能否看到這一天的到來不,不過在銀河系和仙女星系合併前,地球就將被太陽烤焦,希望到那時候,我們的子孫們有能力逃生吧。
圖示:兩大星系的合併,將徹底破壞星系的盤狀結構,最終演化成題主所想要的“球狀”結構。
-
6 # 冰島火狐
理論我也不知道,但是感覺和我們甩一端是重物的繩子是一樣的。不改變圓心的情況下,甩出圓盤很容易,很自然,但甩出球形就很難。宇宙有時似乎也遵循一些簡單的執行方式。
-
7 # 小宇堂
星系的形成是複雜的,且目前的理論並不能完全解釋星系外形的成因,何況星系的外形受到諸多因素的影響,這當中就包括暗物質。正因為如此複雜的因素,宇宙中已經觀測到的各種星系有多種多樣的形態,最是哈勃根據形態把星系分為了三類——橢圓星系,旋渦星系和透鏡狀星系。
上圖:哈勃序列——E系列是橢圓星系,S0是透鏡狀星系,Sa,Sb,Sc是漩渦狀星系,SBa,SBb,SBc是棒狀漩渦星系(也是漩渦星系,只不過有一根棒橫穿星系中央)。
橢圓星系橢圓星系具有平滑、無特徵的光度分佈,在望遠鏡拍攝的影象中顯示為橢圓型。但實際上橢圓星系是立體的橢球,從完全的球形到非常“橢”的各種款式都有。o(∩_∩)o 大多數橢圓星系由較老的低質量恆星組成,具有稀疏的星際介質和非常稀少的恆星形成活動,並且它們往往被大量的球狀星團所包圍。跟漩渦星系不同的是,橢圓星系內的恆星沒有固定的旋轉軌道,這使得這種星系沒有可辨識的內部結構。
上圖:橢圓星系IC 2006,完全無特徵,就是一團光,因為裡面的恆星不太活躍,似乎處於一種相對穩定的狀態(難道是暗物質與發光物質達到了某種平衡,混合均勻了?)。
上圖:球狀星團是橢圓星系和透鏡狀星系中常見的恆星叢集,在漩渦裝星系中不常見(在星系中央要多一些)。天蠍座中的Messier 80球狀星團距離太陽大約30000光年,包含數十萬顆恆星。球狀星團的形成也可能是因為星團形成之初缺乏初角動量的原因。
漩渦星系漩渦星系由扁平圓盤組成,恆星形成(通常是雙臂)螺旋結構,中心集中的恆星稱為凸起,外觀與橢圓星系相似。大約一半的漩渦星系被觀察到具有從中央凸起延伸的條狀結構,被稱為棒狀漩渦星系(或者“帶把的漩渦星系”,o(∩_∩)o)。漩渦星系雖然我們看起來像一個盤,但實際上整個旋渦星系是被球狀的暗物質所籠罩著的,可能是因為發光物質的密度遠高於暗物質,因而在角動量守恆的原理的驅動下率先形成了盤狀的發光旋臂。漩渦狀星系內的恆星高度統一地圍繞星系中軸旋轉,很少在與星系盤垂直的方向上運動。這種漩渦的產生可能源於星系形成之初的角動量以及角動量的守恆原理。而橢圓星系則是因為沒有初角動量,因而呈現靜態的橢球外形。
上圖:“帶把的漩渦星系”UGC 12158.
上圖:“不帶把”的漩渦星系,NGC 1084,在該星系曾觀測到五次超新星事件。
上圖:紡錘星系NGC 5866,天龍座中的透鏡狀星系。該影象顯示透鏡狀星系可能在其圓盤中保有相當多的塵埃(注意,沒有旋臂)。此類星系內氣體也很少,因此恆星形成活動也很微弱。
星系不一定是盤狀的哈勃曾經認為,旋渦星系是由橢圓星系發展而來的,後來的研究否定了這個認識。當今的科學家認為很可能兩個旋渦星系合併會形成橢圓星系——例如未來我們的銀河系會跟仙女座星系合併,據某些學者推測可能會最終形成橢圓星系(中間會形成不規則星系)。
因此,星系不一定會形成盤狀的結構,而像銀河系這樣的旋渦星系,其整體結構也並非是盤狀,外部的那些暗物質實際上是一個球狀,所有那些發光的恆星就像是嵌在球狀的“暗物質透明果凍”當中的“銀盤”。但“銀盤”的基本形成機理還是跟恆星系統內的行星軌道面類似,是由於星系內恆星(自星系形成之初就具有的)角動量守恆以及角動量的重新分佈——大質量的天體會在引力的牽引下更快地向星系的盤面彙集。
-
8 # 彭曉韜
因為與太陽系一樣,星系也是由星系中心噴射物質構成的。各星系一般有二條對稱的旋臂就是由星系中心兩個對稱的噴口噴射物質所形成的。由於星系中心邊噴射物質邊自轉,從而形成了完善的對稱曲線。本從的以下文章對此有一些敘述:
-
9 # 一名普通老百姓
星系是否成為餅狀取決於質量最大的中央恆星或黑洞群是否自轉,自轉的速度是多少,實際上星系中央自轉也可以換算成外圍物質繞其旋轉的速度,這樣就使得靠近星系中央赤道附近的物質轉速最快,靠近兩極的就比較慢,慢的達不到環繞速度的就被引力拉進去了,而靠近赤道的物質由於速度夠 所以一時半會還落不下去,這個和土星環性質一樣,但如果星系中心不旋轉,他就會將一段區域的物質都吸過來,而範圍之外的就保留,最後形成蛋殼狀星雲包裹著的空心。
回覆列表
這應該是天上一年地面千年的文化。
地球在運動過程中出現的問題。
人類在運動場中覌察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