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藍顏經典老歌音樂影片

    在封神演義裡面殷洪被赤精子所殺,殷郊被燃燈道人所殺。 殷洪 殷洪被申公豹巧言說動,昧了誓言良心,轉掉過矛頭去打姜子牙,赤精子下山苦勸不聽,只得含悲忍淚,將太極圖一抖,卷在一處;拎著半晌,復一抖,太極圖開了,一陣風,殷洪連人帶馬,化作飛灰。

    殷郊 殷郊下山後,收服溫良、馬善,後遇上申公豹,得知其弟殷洪死訊,決意為弟報仇。於是殷郊違背誓言,幫助張山攻打西岐。殷郊在陣前生擒黃飛虎、黃天化,打傷哪吒,結果被楊戩看破來歷。 楊戩請出廣成子,殷郊仍不從命,幾乎打傷恩師。最後燃燈道人玉虛杏黃旗、玄都離地焰光旗、西方青蓮寶色旗、瑤池素色雲界旗,將其引入岐山,用耕犁將其鋤死。

    擴充套件資料: 人物設定: 殷洪 紂王與姜皇后次子,殷商二殿下,其父殘暴好色,禽獸不如,冤殺其母,又狼心狗肺地要誅殺他兄弟二人,歷經艱險,雖有無數忠臣直言進諫,更有剛正之臣暗自偷放,最終還是被擒拿。 眼看即將身首異處之際,忽感得上天垂象,被路過的太華山雲霄洞赤精子所救並被其收為門下弟子。

    殷郊,殷商太子,紂王長子,姜王后所生。妲己為謀取王后之位,用計害死了姜王后。殷郊激憤之下欲殺妲己,惹怒了紂王。 紂王命晁田、晁雷持龍鳳劍誅殺殷郊兄弟,被方弼方相所救。在逃亡途中,殷郊兄弟和方弼方相分別,最終被追兵捉住。 紂王命將殷郊兄弟在午門外斬首,結果太華山雲霄洞赤精子、九仙山桃源洞廣成子恰巧經過朝歌,將他們救下。殷郊遂拜廣成子為師,留在九仙山學藝。

    在小說《封神演義》當中,紂王的兩個兒子殷郊和殷洪,可以說是兩個悲劇人物。從小就被父親紂王追殺,長大之後還成為封神榜上之人!不過,殷洪是因為逆天行事,沒有遵從師父赤精子的吩咐去幫助姜子牙,反而去“助紂為虐”,這才被赤精子用太極圖殺死!也就是說,殷洪是逆天而死!

    殷郊和殷洪下山的目的雖然相同,但是心態卻完全不同! 殷郊和殷洪下山,目的都是為母親報仇,這一點是相同的。但是殷洪在下山的時候,所謂的發誓,是在赤精子的迫使之下所做的事情,既然是被迫的,那麼心態自然就是不相信的狀態。而殷洪雖然也發了誓言,但是其發誓的心態卻是自願的,也就是沒等師父廣成子說出來,自己就先把誓言說了出來!

    對此,在書中第六十三回《申公豹說反殷郊》中,是這麼寫的: 廣成子曰:“徒弟!你且住,我有一事對你說,吾將各寶盡付與你,須是順天應人,一東進五關,輔周武興弔民伐罪之師,不可改了念頭,心下孤疑,有犯天譴,那時悔之晚矣。”殷郊曰:“老師之言差矣!周武明德聖君,吾父荒淫昏虐,豈敢錯認,有辜師訓?弟子如改日前言,當受黎鋤之厄。”道人大喜,殷郊拜別師尊。

    其二,在面對申公豹的唆使的時候,殷洪是意志不堅定,而殷郊卻是不為所動! 殷洪下山,被申公豹的一番話說動,繼而使得自己成為了封神榜上之人!但是當申公豹用同樣的話語來唆使殷郊的時候,殷郊不僅不為所動,甚至還有點厭惡申公豹的感覺!

    於是,申公豹一計不成又生一計,利用殷郊和殷洪之間的兄弟感情,終於讓殷郊的有所動搖!不過,就算是在這種情況之下,殷郊依然是不完全相信申公豹的話的,因為在書中是這麼寫的: 殷郊甚是疑惑;只得把人馬催動,逕往西岐,一路上沈吟思想,吾弟與天下無仇,如何將他如此處治,必無此事。

    其三,殷郊只是與姜子牙為敵,並不是與西岐為敵,算不上逆天行事! 當殷郊帶著疑惑之心前來找姜子牙求證的時候,就出現了一個戲劇性的畫面:一向睿智的姜子牙,居然沒有向殷郊解釋清楚殷洪的死因,而是直接表示“彼自取死,與我何干?”正是這句話,打破了殷郊的底線,終於使得殷郊最終成為了與姜子牙為敵的人! 只是,殷郊只是與姜子牙為敵,並不是與西岐為敵,算不上逆天行事!

    從上面幾件事咱們可以看出,殷郊的目的其實一開始很單純,就是想知道自己的弟弟是如何死的!從這幾件事上來看,殷郊似乎並不該死!只是,沒有任何人明確告知殷洪其中的原因!這才使得殷郊不可避免的成為了封神榜上之人!其實,這一切都是元始天尊事先安排好了的!只是,元始天尊為何如此安排?殷郊和殷洪不一樣,為何最終也被殺死?

    原因有可能如下: 其一,徹底斷了紂王的後繼之人! 在小說當中,紂王只有兩個兒子,那就是殷郊和殷洪。在他倆小的時候,紂王可能還不會感覺到什麼,但是當殷郊和殷洪都長大之後,當蘇妲己作為妖怪,不可能再給紂王生孩子之後,殷郊和殷洪就成為了紂王最後的希望! 現在,雖然殷郊和殷洪不一樣,卻也被元始天尊安排進了封神榜,就是想讓紂王徹底灰心,徹底斷了紂王的後繼之人!

    其二,好讓申公豹繼續唆使截教的其他人! 假如申公豹唆使殷郊不成功的話,那麼申公豹又怎麼會有積極性,繼續去唆使其他截教的人呢? 所以,本來似乎並不該死的殷郊,為了元始天尊的所謂的封神榜,才最終也被殺死!

  • 2 # 董江波

    殷洪先下的山,被申公豹說動了,然後加入商陣營,來攻周。這殷洪的師父是赤精子,本身根骨極佳,習得一身本領,而且,本身法寶七八件,雖然沒有先天靈寶,但就連楊戩也打不過。

    但楊戩畢竟是金仙高階的存在,而且是昊天神族的人,見多識廣,就透過法寶,看破了殷洪的身份。

    這就尷尬了,打,打不過;請大拿(比如雲中子、燃燈道人、陸壓道人)來殺,可對方是自己人啊。

    於是,只好請其師父赤精子來打了。而且,殷洪下山的時候,發過如果背叛師門就灰飛煙滅的話,於是,赤精子就拿太極圖,把他灰飛煙滅了,以應誓。

    殷郊更難收伏,把師父廣成子的先天靈寶翻天印都給偷來了,廣成子來收,都被打傷了。最後,還是闡教副教主燃燈道人來了,才把殷郊給收了。當然,殷郊也發誓了,所以,也死了。

  • 3 # 讀書小院

    在《封神演義》小說中,作者安排殷郊和殷洪被各自師傅打死,目的是在表明天道旨意不可違。

    之所以說,殷郊和殷洪兩兄弟分別會被各自的師傅殺死;是因為有申公豹的存在,一個毫不相干的人,都可以被申公豹忽悠下山助紂為虐,何況殷郊和殷洪還是紂王的兒子、殷商的太子,以申公豹的口才完全有更多的理由說反二人助紂為虐。

    實際上,申公豹也卻是做到了說反殷郊、殷洪兄弟二人的事,但兄弟二人的最終結局都是一樣的,只是方式不同而已。

    一、殷郊、殷洪違背了自己的誓言。

    無論是殷郊下山,還是殷洪下山。其各自的師傅都是千叮萬囑:

    “如今武王乃仁聖之君,有事於天下,伐罪弔民。你姜師叔合當封拜,東進五關,會諸侯於孟津,滅獨夫於牧野。你可即下山,助子牙一臂之力。”

    兩人師傅除了叮囑各自徒弟外,還盡傳各自的徒弟神通武藝,和眾多法寶。

    赤精子,更是將一洞之寶盡送殷洪,有紫綬仙衣、陰陽鏡、水火封等;同樣廣成子也是將,番天印、落魂鍾、雌雄劍、方天畫戟等鎮洞之寶送與殷郊。

    又因為,紂王是二人父親,兩人師傅均不放心,擔心各自徒弟中途變心。於是,令各自徒弟發誓,不可忘師之言,保紂伐周。

    殷洪發誓:“弟子若有他意,四肢俱成飛灰!”;殷郊發誓:“若有他意,遭受犁首之厄。”二人信誓旦旦的表示要助周伐紂,擒殺妲己為母報仇。

    實際上,在二人分別下山後,均遇到了申公豹。申公豹先是以:“雖紂王無道,無子伐父之理。和將來紂王百年之後,太子繼承王位,可以任意處死妲己為母報仇”等理由,說反了殷洪,使殷洪違背了誓言加入了殷商陣營。在殷洪死後,申公豹又以同樣的理由說反了殷郊,並以殷洪之死,唆使殷郊為殷洪報仇,使殷郊也加入了殷商陣營。

    在殷郊和殷洪,先後違背了師傅的誓言後。殷洪之師赤精子,往玄都太上老君處借來太極圖將殷洪化為飛灰;殷郊之師廣成子,先後透過同門師兄弟從接引道人處借來青蓮寶色旗、從西王母處借來素色雲界旗、從老子處借來離地焰光旗、加上姜子牙的杏黃旗把殷郊的身子困住夾在了山內,只將頭冒出山尖,然後令武吉推犁上山,犁了殷郊。

    殷郊、殷洪二人也終因自己違背了自己的誓言而付出了代價。

    二、各自師傅清理門戶。

    對於,赤精子和廣成子來說,師門出現助紂為虐的敗類實是山門不幸。

    先是殷洪依仗其師傅赤精子的鎮洞之寶陰陽鏡,和後來殷郊依仗其師傅的鎮洞之寶番天印先後與西岐陣營闡教門人大戰,使得西岐陣營闡教門人遭受諸多損失。

    在大戰中,楊戩不愧為闡教三代弟子中的佼佼者。不但依仗八九玄功的玄妙躲過了翻天印和陰陽鏡的攻擊,還憑藉其見多識廣的本領,從殷郊、殷洪所用的法寶番天印和陰陽鏡中,斷定二人與同門師伯赤精子、廣成子有關。遂去太華山和九仙山請來了二位師伯下山降伏二人。

    這對於,赤精子和廣成子來說,殷郊、殷洪畢竟是闡教門下弟子,又是自己的徒弟。若讓別的師兄弟動手殺掉,是不太合適的。必須自己親自動手,清理門戶,再說了殷郊殷洪所犯的過錯,當師傅的也脫不了干係。

    所以,赤精子和廣成子必須自己動手清理門戶。

    三、殷郊、殷洪違背天道,當誅。

    殷紂失德,德在大周,天意註定,周興商亡。殷郊殷洪作為闡教弟子,理應助周伐紂,輔助西周,傾覆殷商。而卻做出背叛師門,違背天道之事。

    這一點,殷郊殷洪和土行孫有點類似,同樣是被申公豹忽悠,只不過土行孫聽了師傅的教誨,及時的懸崖勒馬,回頭是岸。殷郊殷洪則是冥頑不靈,不聽師傅的忠告,最終在錯誤的路上越走越遠。

    在殺殷洪之時,赤精子表現出了留戀之意,而慈航道人明確表示,“天命如此,豈敢有違。”;同樣在殺殷郊時,武王也是含淚求情,希望給殷郊改過自新的機會,但是,眾仙人均表示要順守天命。

    所以,因殷郊殷洪違背了天道,必然當誅。

    作者,之所以安排殷郊殷洪被各自的師傅打死,旨在表明天意不可違背,哪怕你是紂王的太子兒子,也不能逃脫天道的懲罰。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自創“七言律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