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新聞人AAA
-
2 # 劉心羽
第一個問題是金國的鐵浮屠到的有多強?
我的回答是首先我們要了解鐵浮屠是什麼?①鐵浮屠是即人馬俱被重型盔甲,對敵發起衝擊的騎兵。②其士兵穿著的盔甲採用西夏人的冷鍛技術制敵做的超極鎧甲,這種鎧甲的功能性為刀砍不壞,經久耐用,透氣舒適。③鐵浮屠協調柺子馬採用車輪戰術耗盡敵方的體力,然後個個擊破。僅僅用了短短三十年就基本消滅了遼和北穼,取得了北方的整個黃河流域。
第二個問題是為什麼宋軍破不開這支軍隊的防禦?
回答如下:
-
3 # 海納百川233699882
歷久傳說中的金國重騎兵鐵浮屠到底有多厲害?史書這評價,配備了這種鎧甲的金兵,自用兵以來,所向披靡。在寧夏回族自治區的博物館,收藏著西夏陵園出土的大量甲片。這種甲片製作精細,外表鎏金,厚薄均勻,並且孔眼一致。這些甲片,就是西夏讓使用冷鍛技術製造得超級鎧甲。
為什麼宋軍婆不開它的防禦?所謂的冷鍛的實質就是今天使用的冷軋技術,將金屬步經過熱軋製。在冷軋過程中,金屬材料會出現硬化現象,從而提高了原材料的表面硬度。冷鍛甲出現之後,很快成為當時重騎兵的標準裝備。西夏得鐵鷂子何金色的鐵浮屠,成為了當時宋朝軍隊的夢魔。
這種冷鍛家,究竟有多大的防護力呢?根據《武略總要》的記載,宋朝的步兵武器無論是設計,還是製造工藝都得到極大的提高,僅此當時步兵使用到長刀,種類就要十幾種。宋代的刀劍鍛造,當時流行加鋼,特別宋代手刀可砍可刺,能婆厚甲,是士冰近戰格鬥和攻城作戰到可靠兵器。現代人經過復原宋代兵器的測試,面對宋朝的利刃,無論是砍或刺,都無法穿透裝備冷鎧甲的金兵,而且冷鍛佳的重量,要輕於名光鎧等傳統板甲。這兩個特點結合起來,註定聯宋軍必將面對的對手。金國就是憑藉著鐵浮屠和柺子馬的戰術,僅僅用了短短的三十年就基本上消滅了遼國和北宋,取得了北方的整個黃河流域。
我們今天來評價宋朝軍隊的戰鬥力:非兵不利,而是利器不如人,你砍人家十刀不死,對方一刀就致命。古代戰爭的案列,今如人要牢記。現代化的戰爭我們更要學習。“美伊戰爭”讓中國更看清了資訊化戰爭的先進性,擁有強大的陸軍伊拉克在美空軍的精確打擊下在堅固的坦克車只是美軍的靶子。中國軍隊要想打硬現代化戰爭,光靠士兵的勇敢不行,一定要有必對手更多的先進的武器,才能保證自己的軍事存在。
-
4 # 棍哥觀史
鐵浮屠一詞源於佛語鐵塔的意思,是一種人馬皆披重甲的重騎兵特種部隊,而當戰爭場地不適合馬軍衝殺時,鐵浮屠騎兵下馬亦做重甲步兵使用。宋軍不是破不開此種兵種,只是這支軍隊最早出現在史料裡是由金兀朮率領,宋軍前期與金兀朮的戰爭裡沒有做好對付重甲騎兵的準備,而在後期的戰爭中,宋軍徹底打垮了鐵浮屠。
“金兀朮自將牙兵三千策應,皆重鎧全裝,虜號鐵浮屠,又號叉千戶”——《順昌戰勝破賊錄》重騎兵起源關於中國古代重騎兵的起源,多數學者認為西漢時期已經出現,但我個人認為西漢打擊匈奴的起兵算不上重騎兵,一方面是甲冑的配備不全面,另一方面馬上裝備的發展不足以支撐重騎兵的衝殺。
重騎兵要求是比較高的,由於各個時期的甲冑製作工藝不同,因此質量暫不做討論,而騎兵最重要的是馬匹,中國古代北方遊牧民族和中原地區多以瘦小但耐力極佳,靈活度極好的蒙古馬作為主戰馬匹,但此種馬匹的負重能力和爆發能力較差,不足以支撐重甲起兵的作戰。
但隨著中原加強與西域的聯絡,來只西域的大宛馬和伊利馬(純血馬),體格較大,負重能力和爆發力均為上乘,這種馬匹對於重騎兵的裝備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隨著南北朝時期馬凳的發明,這就成為了重騎兵的技術革命,士兵終於可以在馬上穩定的握著重型長制武器進行衝鋒。北魏的“甲裝騎士”應該就是重騎兵的雛型,到了唐朝時期,馬槊和明光鎧的廣泛使用,就形成了一直真正意義上的重甲騎兵。
鐵浮屠的威力金國的主要作戰騎兵實際上並非鐵浮屠,因為鐵浮屠造價極高,如果作為常規武器,那麼經濟壓力是十分巨大的。金國的輕騎兵和中型騎兵“柺子馬”是其主要作戰部隊,而由漢人組成的步兵編制基本上都是做炮灰和苦力。
“後用拒馬子,人進一步,移馬子一步,示不反顧”——《金虜圖經》南宋所形成的史料裡常見的“常勝軍”、“精銳特甚”、“所向無前”都是記錄鐵浮屠所用,可見鐵浮屠對於宋朝的心裡打擊有多大。但鐵浮屠的威力在於“柺子馬”配合下方能體現,因為鐵浮屠的機動靈活性比較差,一般用於正面衝擊後,由柺子馬兩翼合圍才能發揮效果,否則鐵浮屠將面臨有去無回的尷尬。
虜用兵多用銳陣,一陳退,復來一陣,每陣重如一陣。重兵既多,即作圓陣以旋敵人,若敵人復作圓陣外向,即下馬步戰,待其敗走,上馬追之。——《雲麓漫鈔》而鐵浮屠最為恐怖的地方在於其源源不斷的衝擊,並列排開之後一排一排的輪流衝擊,陷陣入敵之後,便下馬作為重甲步兵戰鬥,兩種作戰方式下幾乎是每戰必以擊潰收場,即使面對潰逃,步兵再上馬做騎兵追殺,在強大的防禦力和進攻力下,宋朝前期的抵抗一沒經驗,二沒有效應對措施,因此多敗局。
鐵浮屠的覆滅鐵浮屠出現在戰場時已經是“靖康之變”以後,由金兀朮率領南下中原,而宋朝本就因河西走廊的丟失,喪失了騎兵的優勢,最強的騎兵還是北宋早年打擊西北党項族的“鎮西軍”,到了靖康之變以後,趙構建立了南宋政權,就更沒有足夠強大的騎兵對抗鐵浮屠。因此前期被鐵浮屠壓制是有一定歷史因素的。
“順昌之役,敵震懼喪魄,燕之珍寶悉取而北,意欲捐燕以南棄之”——《順昌之戰》到了公元1140年,金兀朮率領十萬大軍,配備一萬五千柺子馬,五千鐵浮屠攻打南宋,兵至順昌後,被順昌守將劉錡頑強抵抗,剿滅了金兀朮五萬軍和一萬柺子馬,三千鐵浮屠亦被剿滅。金兀朮撤軍途中又遇岳飛截擊,金軍全部編制的柺子馬和鐵浮屠被岳家軍全殲,金兀朮帶領兩萬殘兵北逃,留下一句“撼山易,撼岳家軍難”。
此戰中,劉錡以金軍騎兵不善夜戰的劣勢,發動了幾次夜間偷襲,並用計開城門放金軍騎兵入城,使得其騎兵發揮不了機動性的優勢,以關門打狗方式對付金兀朮,可謂是做好了一切對付金軍鐵騎的準備。而岳家軍中配備了一種累似鐵疙瘩的兵器(有書載岳雲使用雙錘),面對重甲騎兵的刀砍不進,箭射不透的優勢,選擇以最原始的打擊類兵器,用以擊潰金軍的有生力量。這次剿滅鐵浮屠是宋軍在前車之鑑下,做好應對措施的一次大捷。
鐵浮屠是古代戰爭史上的一次重大改革,是典型的遊牧民族借鑑漢文化而取得巨大成就的軍事創新,但在宋朝軍隊的總結與改進下,鐵浮屠最終被歷史所淘汰。
-
5 # 史料不輯
誰說破不開的,宋軍有神臂弓,麻扎刀、重斧和銅錘,吳玠和岳飛都大勝過金軍。
金國的鐵浮屠、西夏的鐵鷂子都是伴隨著冷鍛工藝而出現的重灌騎兵。冷鍛甲絕對是當時的高科技,但是戰場上存在一個“技術悖論”,並不是科技含量越高越好。
騎兵之所以能成為冷兵器時代的戰場主宰兵種,主要靠的是機動性。機動性可以在短時間內獲得戰場的區域性優勢兵力,同時擴大作戰的時間和空間範圍,然而重灌騎兵透過鐵甲提高了防禦力和衝擊力,但卻喪失了騎兵最重要的機動性。
為了抗擊金國的鐵浮屠,宋人發明了“疊陣”,類似於古代羅馬人的作戰方式,將槍、弓、弩和神臂弓梯次配置,形成遠中近交叉火力。
野戰時,宋軍先用強弓硬弩實施遠距離攻擊,為了形成連續的火力輸出,縮短張弓時間,宋軍在配備了“張弩人”、“進弩人”和“發弩人”。
金軍的鐵浮屠防禦力雖然強,但宋軍裝備的神臂弓依然能夠將其擊穿。暴風驟雨般的打擊,讓金軍在遠距離就損失慘重。
為了破甲,宋軍近戰時已經放棄了刀劍,大量裝備長槍、麻扎刀、重斧和鐵鐧。近戰用長槍利於步兵揚長避短,麻扎刀改良自唐朝的陌刀,是一種長柄大刀,專門用於砍馬腿。重斧依靠自身重量可以破甲,鐵鐧、銅錘雖不能破甲,但卻能造成致命內傷。
宋軍對抗金兀朮的鐵浮屠,最著名的一戰發生在紹興元年十月,金兀朮率領大軍從寶雞進攻和尚塬,宋軍名將吳玠用弓弩手輪番射擊,金軍大敗。《宋史》中記載,金兀朮
“身中流矢,僅以身免”。
從從古至今,戰爭取勝的關鍵在於靈活運用各兵種的優勢。重灌鐵甲騎兵造價昂貴,大規模裝備勢必會擠佔其他兵種的配額,同時由於機動性差,僅適用於近戰衝鋒,所以重灌騎兵團很多時候只是看上去很厲害,缺點卻非常致命。北魏和南燕的重騎兵敗於劉裕的戰車加硬弩,歐洲騎兵敗給蒙古都是忽略了多兵種配合,單純追求防禦力和衝擊力。
回覆列表
金國的精銳部隊中,大量裝備了一種新型鎧甲,鐵浮屠。史書中評價,配備了這種鎧甲的金兵,自用兵以來,所向無前。在寧夏回族自治區的博物館,收藏著西夏陵園出土的大量甲片。這種甲片製作精細,外表鎏金,厚薄均勻,並且孔眼一致。這些甲片,就是西夏人使用冷鍛技術製造的超級鎧甲。
為什麼宋軍破不開它的防禦?冷鍛的實質就是今天所說的冷軋技術,將金屬不經加熱,直接在室溫下進行軋製。在冷軋過程中,金屬材料會出現硬化現象,從而提高了原材料的表面硬度。冷鍛甲出現之後,很快成為當時重騎兵的標準裝備。西夏的鐵鷂子和金國的鐵浮屠,成為了當時宋朝軍隊的夢魘。
這種冷鍛甲,究竟能讓士兵擁有怎樣的防護力呢?根據《武經總要》的記載,宋朝的步兵武器無論是設計,還是製造工藝都得到極大的提高,僅僅當時步兵使用的長刀,種類就多達十幾種。宋代的刀劍鍛造,當時流行加鋼,特別是宋代手刀可砍可刺,能破厚甲,是士兵近戰格鬥和攻城作戰的不二選擇。
然後經過現代復原兵器的測試,面對宋朝的利刃,無論是砍或刺,都無法穿透裝備冷鍛甲的金兵。而且冷鍛甲的重量,要輕於明光鎧等傳統板甲。這兩個特點結合起來,註定了宋朝軍隊必將面對可怕的對手。金國就是憑藉著鐵浮屠和柺子馬的戰術,僅僅用了短短的三十年就基本上消滅了遼和北宋,取得了北方的整個黃河流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