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帝國的臉譜
-
2 # 歷史局中人
康熙晚年殘酷而激烈的“九子奪嫡”,使得誰能最後繼承皇位一直撲朔迷離,在朝中實力最強的老八胤禩和在西北領兵的老十四胤禵成為了大家熱議的人物。誰料想,康熙駕崩之後,竟把傳位給了最不看好、而且藏得最深的老四胤禛,也就是歷史上的雍正皇帝。
而關於雍正的傳言很多,尤其是雍正的繼位之謎,究竟是康熙的意思,還是雍正矯詔篡位,史學家至今還是難以達成一致。而雍正繼位不久就下達聖旨,要求在西北統兵的老十四胤禵迅速回京,更是在老十四回京路上嚴防死守,更是加重了大家對雍正合法繼位的疑慮。
雍正為何這麼急匆匆的要老十四胤禵回京呢?難道真是怕胤禵造反,還是雍正刻薄寡恩呢?
老十四胤禵雖然和雍正是一母同胞,但論感情而言,還是相當淡薄的。相反,胤禵和老八胤禩走動卻很頻繁,也成為了老八陣營中的重要人物。想當年胤禵還沒有當上大將軍王之前,一直積極扶持老八胤禩的,胤禵也和處於太子胤礽陣營的胤禛發生過沖突。
老十四胤褆能當上大將軍王,也是康熙高超的“帝王之術”。康熙看到老八陣營實力太強,想從中瓦解老八實力。而老十四胤褆當上大將軍王,自然就有了一種被康熙指定為儲君的幻想,從此開始自成一派。一心想當上皇帝的老八胤禩,自然也以為康熙會把皇位傳給老十四胤褆,於是老八就開始把鬥爭方向調整到對付老十四,而康熙真正要指定的老四,他的壓力就立刻減輕了。
面對這兩股最大威脅,胤禛可謂是如履如冰、小心翼翼、明修棧道暗度陳倉,在康熙死後胤禛驚險上位,可當了皇帝不代表皇位就做的穩。
在朝中,老八的實力還在,但京城附近的兵權都掌握在老十三胤祥和隆科多手裡,暫時老八等人還掀不起什麼么蛾子。倒是在西北的老十四胤褆,他手握20萬大軍,而且一直自認為皇位是自己的,現在得知皇位給了自己一直不對付的四哥,可想而知,他是有多恨。更重要的是,老十四胤褆一直認為雍正是篡位當上皇帝的,康熙不可能讓雍正繼位。
作為哥哥的雍正自然是知道這個弟弟的,也怕他做出傻事,所以繼位不久後就讓老十四胤褆獨自回京,名義上說是盡孝,其實大家都知道雍正的擔心。而老十四最終的下場相比老八等人還算不錯,可是跟昔日的待遇相比,還是很悽慘的。
堂堂皇子,被囚禁到去守陵,雍正做的還是太狠了,用刻薄寡恩來形容真的很貼切。但事後想想這也是保護老十四的一種方法,即便老十四衝動造反,最終也會因為年羹堯的斷供,而使得老十四兵敗被俘,到時候就不是守陵這麼簡單了。
-
3 # 正說清代十二朝
導語:對於雍正皇帝的評價,有著太多的誤解甚至刻意的攻擊,究其原因,主要是因為雍正皇帝出於對康熙朝晚期政局的冷酷治理、制度改革和官風整治。這一系列的動作傷及了清朝滿洲貴族和既得利益階層的根本。再加上雍正皇帝在“九王奪嫡”事件中採取的厚積薄發、深謀遠慮的曲線奪嫡路線,以及雍正皇帝繼位後立馬採取的一系列穩固皇權統治的政治手段,都讓昔日政敵們對於雍正皇帝繼位的合法性和正統性產生了強烈懷疑,從而對其刻意汙衊和抹黑。
或許雍正皇帝對於皇室兄弟確實有著“刻薄寡恩”的對待,對於朝臣有著“苛刻至極”的執政之風,但他勤政愛民、真抓實幹,將康熙朝晚年一度陷於停頓,甚至出現倒退狀態的“康熙盛世”得以繼續發展,併為清朝鼎盛狀態的帶來打下了絕對基礎。
更重要的是,即使雍正皇帝對於皇室兄弟冷酷無情、薄情寡恩,也是因為政局和國情的具體需要;對於朝臣的苛刻和官風的冷酷整治,更是為了整個大清王朝的未來和發展。
同樣,對於老十四的大將軍職位的廢黜,也是出於這種考慮。
究其原因,主要有三點:
1、出於皇權穩固統治的考慮雍正皇帝和皇十四子胤禵雖然系一母同胞,但在康熙朝晚年的“九王奪嫡”事件中,胤禵屬於“八爺黨”成員,堅定的支援皇八子胤禩成為皇位繼承人。
在胤礽首次被廢以後,胤禩也隨之失去了康熙皇帝的聖心,胤禵也就成為了“八爺黨”的首腦人物,成為奪嫡的熱門人選,和胤禛徹底站在了對立面。
胤礽二次被廢以後,胤禵甚至成為了胤禛唯一的競爭對手;而且在康熙五十七年,胤禵被康熙皇帝任命為撫遠大將軍王后,成為了繼位呼聲最高的皇子,也就成為了雍正皇帝繼位最大也是最有實力的障礙。
雍正皇帝登基後,為了朝局能夠平穩過渡,為了皇權能夠穩固統治,必須對遠在西北掌握十幾萬軍隊的胤禵做出相應防範措施。等到西北再次爆發戰亂的時候,雍正皇帝斷不會將胤禵再次放在大將軍的位置上,對自己的皇權統治再次造成威脅,對朝局穩定甚至國家安危再次造成巨大影響。
2、胤禵被任命為大將軍能不能完成雍正皇帝的既定目標?胤禵在被任命為大將軍後,成為繼位呼聲最高的皇子,但就在自己率軍取得西藏戰事勝利以後,皇四子胤禛卻出乎意料的登基成為雍正皇帝。毫無疑問,對於雍正皇帝繼位合法性懷疑最深,對於錯失皇位遺憾最深的就屬皇十四子胤禵。
如果雍正皇帝繼位,在西北戰亂再次爆發以後,依然任命皇十四子胤禵為大將軍王,他斷不會像在康熙朝一樣用心用力的為朝廷賣命。因為當時他心中有一個登基為帝的皇帝夢,而此時他只有一顆丟掉皇位甚至被人奪走皇位的復仇之心。
如此心理影響下,胤禵對於西北戰亂斷然不會用心,在西北戰事中也不會像年羹堯一樣完成雍正皇帝的既定目標。
即使,胤禵能夠取勝,也只能證明自己的能力甚至證明自己才是大清王朝最光明正大的皇帝人選,這和雍正皇帝穩定朝局、拉攏人心的初衷嚴重違背。
3、胤禵會不會接受?1、按照胤禵在選擇站位時,站在皇八子胤禩身後,而非親兄弟胤禛身後的做法就能看出,他和胤禵之間的感情並不好;
2、雍正皇帝登基後,其生母孝恭仁皇后烏雅氏的種種厭惡甚至鄙視表現,可以看出烏雅氏和自幼沒在身邊撫養的雍正皇帝之間的感情也不好。在雍正皇帝登基半年後,烏雅氏便不明不白的病逝,胤禵不可能不懷疑雍正皇帝和烏雅氏的病逝有著直接關係,這就會嚴重加劇胤禵和雍正皇帝之間的仇恨。
3、胤禵一直認為自己才是大清王朝的皇位繼承人,對於“奪走”自己皇位的雍正皇帝恨之入骨,為雍正王朝效命更無可能。
所以,就算雍正皇帝任命胤禵為大將軍王,胤禵也斷然不會接受,這樣一來,雍正皇帝的皇帝權威、朝中威望都會大打折扣,這更會加劇雍正皇帝初一登基的“立足未穩”。
所以,雍正皇帝不讓老十四繼續擔任大將軍王,乃系出於當前政局環境、朝政穩定、皇權穩固、皇帝權威乃至大清國安危的具體考慮,並非薄情寡恩之心。
雍正皇帝作為清朝歷史乃至中國歷史上有名的“勤政帝王”,殫精竭慮、死而後已,為了黎民蒼生和王朝穩固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他已經揹負了太多罵名和黑鍋,“薄情寡恩”的罪名不應該再加在他的頭上。
回覆列表
康熙王朝是清兵入關建立清朝以後最興盛的時期,有“康乾盛世”之譽。雖然古人的盛世大都不能當真,但畢竟比那些民不聊生、赤地千里的時期要好,這自不待說。
康熙雖然開闢了盛世,其駕馭大局和協調上下的能力,確實非一般帝王能比,然而,這樣一位能力超強的皇帝,在晚年選擇繼承人的問題上,卻遭遇到人生最大的難題,這些難題,不僅讓他自己不能順利地安排兒子接班,而且給接班人雍正也帶來了一系列的後遺症,雍正不讓老十四擔任大將軍,就是這個後遺症帶來的必然結果。
我們知道,康熙最開始選擇的接班人,是他的第二個兒子愛新覺羅·胤礽。康熙當皇帝14年後,即1675年,就公開冊立年僅2歲的胤礽為皇太子,自1675年至康熙四十七年的1708年,康熙時年54歲,精神矍鑠,身體健朗,胤礽35歲,卻已經當了33年的太子,老太子了,老太子老不能扶正就位,內心自然有些焦慮,行為自然有些魯莽,在個人細節上便不太注意,加上與康熙曾經剪除的大臣索額圖有親戚關係,又糾纏不清,因此這一年在木蘭圍場打獵的時候,康熙便以“不法祖德,不遵朕訓,惟肆惡虐眾,暴戾淫亂”之罪,宣佈廢除胤礽的太子名位。從此,爭奪太子,便在康熙的兒子們中間明的暗的展開了,頓時硝煙四起。
康熙皇帝有24個兒子,沒兒子想兒子,少了兒子想多生兒子,多了兒子卻爭位吵架,甚至血濺宮闈,康熙面臨的,就是這麼一個狀況。雖然後來迫不得已,曾經再次立廢太子胤礽為太子,但胤礽卻是個扶不起的阿斗,最後自己不爭氣,加上兄弟們背後捅刀子,導致再次被廢。這個過程之中,兄弟們為爭儲君之位,可謂明爭暗鬥,你死我活。
在爭儲的過程中,康熙24個兒子有9個表現最激烈,而這9個兒子,又結成不同團隊,庶長子胤禔自成一派,高調加入,但終因為人荒誕不經而敗下陣來,最後被圈禁;八子胤禩人稱“八賢王”,拉攏九子胤禟、十子胤䄉、十四子胤禵,結成同盟,想取而代之,但終因拉幫結派過於明顯,最後也沒能成功;十四子胤禵是四子胤禛的同母親弟弟,因有軍功,在胤礽再次被廢、胤禩失敗後轉而扶他的情況下,也對儲君之位虎視眈眈,他甚至一度被康熙封為大將軍王,掌握邊防軍權,手下20萬兵馬,似乎志在必得,然而,康熙也沒有選擇他為接班人。
四子胤禛,城府極深,且有幹才,雖長期暗暗發力爭儲,但從不顯山露水,而且所作所為,極合康熙心意。康熙從有利於穩定朝局、江山傳承角度出發,最後選擇了將皇位傳於他,是為雍正皇帝。
雍正當上皇帝后,第一件事就是罷免了自己的親弟弟胤禵的大將軍一職,這樣處理,是非常明智的決策,因為在爭儲的過程中,胤禵雖是自己的同母親弟,但他曾經依附胤禩,後又成為與自己爭儲的勁敵,這樣一個潛在的威脅,倘若讓他掌握20萬軍隊,自己這個皇位恐怕坐不穩。
同時,胤禵對雍正不但不如親兄弟,反而處處作對,這樣一個人如果不及時而妥善地安置,必然成為新朝禍害,雍正在迫不得已的情況下,作出了上述決策。至於說刻薄寡恩,這件事上倒還算不上,如果不採取果斷措施,兄弟反而有可能兵戎相見,那時骨肉相殘,你死我活,就不僅僅是刻薄寡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