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5
回覆列表
  • 1 # 勇敢的思考者

    漢語裡有從句嗎?這個問題可以有兩種不同的理解方式。理解方式不同,答案也不同,因而兩種理解方式不宜混淆而論。一種理解方式是:在主流的漢語語言學研究中,是否會使用“從句”這個術語?如果採用這一理解方式,那麼答案應該是否定的,至少根據國內漢語語言學的主流學術正規化,在對漢語進行語法分析時,一般是不會使用“從句”這個術語的。另一種理解是:在漢語中,是否有與英語(或其它語言)中的從句,在結構和功能上基本對等、可以構成很好的類比關係的語言現象?筆者想重點從這一角度來探討一下。

    我們先以英語為例來簡單地談一談“從句”這個概念。在英語中,從句是至少包含一個謂語(又稱限定動詞)及其必須的附屬結構、但不獨立成句、而是在上一級語法結構中像一個詞一樣充當語法成分的語言結構,這樣的語言結構經常會把that、which、when、where等連線詞放在開頭作為提示。換句話說,從句就是透過特定的語法結構調整,把一個原本可以作為獨立句子的語言結構打包成一個詞,以便做另一個句子的語法成分的語言現象。因此,從句的關鍵特點有兩個:1. 本可以獨立成句;2. 實際沒有獨立成句,而是做了語法成分。再附帶的一點就是,有時,從句中的某些詞或結構會提示其從句的身份。

    在文言文當中,有些主謂結構之間會多出一個“之”字來,比如下面這個句子:

    王如知此,則無望民之多於鄰國也。(出自《孟子·梁惠王上》)

    其中,“多於鄰國”(比鄰國多)是“民”(國民)的謂語,因此“民多於鄰國”(國民比鄰國多)構成了一個主謂結構。在原文中,主語“民”與謂語“多於鄰國”之間多加了一個“之”字。為什麼要這樣呢?原因是,“民多於鄰國”(國民比鄰過多)這一主謂結構,在成分和語義方面都很完整,因此原本是可以獨立成句的,然而在“王如知此,則無望民之多於鄰國也。”這一句話當中,“民多於鄰國”這幾個字,是用來給之前的“望”(期望)這個動詞充當賓語,而不是作為獨立句子出現的,因此,為了更明確地與作為獨立句子來使用的主謂結構進行區分,就在主語“民”與謂語“多於鄰國”之間加了一個結構助詞“之”。這一現象——認真學過初高中文言文語法的朋友們大概還會記得——被稱為“取消句子的獨立性”,簡稱“取獨”。

    “民之多於鄰國”這個結構,有主語有謂語,本可以獨立成句,但在這裡卻不獨立成句,而是在“望民之多於鄰國”這一動賓結構中做賓語這一語法成分,這不正與之前討論過的從句的兩個關鍵特點一致嗎?不僅如此,正如英語的從句有that、which、when、where等連線詞來提示其從句(非獨立句子)的身份,“民之多於鄰國”也有結構助詞“之”來提示其非獨立句子的身份,說明這句話同時也具備之前提到的從句的附帶特點。這些都說明了文言文中被“之”字“取獨”的句子與英語中的從句是基本對等的語法結構。在將“王如知此,則無望民之多於鄰國也。”翻譯成英文時,把“民之多於鄰國”處理成賓語從句也是最自然的翻譯方式:

    If you, my king, understand this, then do not expect that the population of your country exceeds those of your neighboring countries.

    因此,文言文中是有與英語中的從句基本對等的語言現象的。

    那麼白話文當中有沒有類似於從句的語言現象呢?我們不妨把剛才分析的文言文語句翻譯成白話文:

    大王如果明白這個道理,那就不用期望國民比鄰國多了。

    我們可以看到,這句話中的“國民比鄰國多”這一部分依然是一個可以獨立成句的主謂結構,而在這裡卻依然不是作為獨立句子出現的,而是用來充當“期望”的賓語這一語法成分的,這些都和之前的文言文版本一樣,是符合從句的兩個關鍵特點的,因此筆者認為依然可以將其視為與英文中的(賓語)從句對等的語法結構。唯一一點區別是,根據當代的白話文的習慣,可獨立成句的語言結構在另一個句子中充當語法成分時,直接放入另一個句子中的恰當位置即可,不需要像文言文那樣在主謂之間放一個類似於“之”字的結構助詞,或是像英文一樣用連線詞放在開頭,以提示句子的非獨立性。因此在某種意義上可以說,這裡的“國民比鄰國多”這一結構與英文從句的相通性,比文言文中的“取獨”結構略差了一點點,但這畢竟只是在附帶特點方面的差異,而且也並非絕對差異,因為英文當中從句的標誌性連線詞在某些情況下也是可以不出現的。因此筆者認為,我們依然可以說當代白話文中也是有與英語中的從句基本對等的語言結構的。

    綜上所述,雖然當今的漢語語法研究中一般不使用“從句”這個詞,但無論是在古代漢語中還是在現代漢語中,都是有與英語(或其他語)中的從句基本對等、可以類比的語言現象的。為了便於理解和比較,我們私下裡直接把漢語中的這些語言現象稱作從句也未嘗不可。或者反過來,我們也可以把英文中引導從句的連線詞的作用解釋為“取消句子的獨立性”(筆者在給自己的學生講課的時候常常會這樣解釋英語從句的連線詞)。能夠清晰地認識兩種語言間有哪些語言結構在功能上是對等的、相通的——即使他們的學術名稱可能不同——對兩門語言的學習,尤其是兩門語言的互譯,會有極大的幫助。

  • 2 # 系統思維—歐陽伯詢

    今天下午計劃去煙臺,明天給某家公司講結構化思維的課,早上起來看到這個問題,就來閒聊幾句。

    有觀點認為“從句”是一個舶來的東東,只適合西方的拉丁語系,不適合於漢語,因此在漢語中沒有“從句”。

    我想按此邏輯,“語法”也是一個舶來品,當然也不適合於漢語。

    在結構化英語看來, 所謂“語法”,就是構成句子的“規則”,一個國家的國民彼此在交流時,都在用同樣的規則組合句子,這樣才能彼此明白。這是一個很淺顯的道理,為何要給它包上一個什麼西方或東方的的外衣呢? (甚至有的觀點還上升到了文化入侵的角度,我只是一聲嘆息,何必呢。)

    關於此問題:

    我個人的觀點是:

    1. 英語有語法,漢語也有語法;因此華人需要學習兩種語法的不同點,從而更好地掌握英語;老外(英語為母語)同樣如此,從而才能更好地掌握漢語。

    2. 在英語中有從句,在漢語中也有從句,我們需要學習兩種語言中從句的區別

    為什麼說漢語中也有從句呢? 在結構化英語的體系中,所謂“從句”,就是一個句子扮演了另一個句子中的角色(除句子外,還可有詞或短語去扮演句子的角色,這是結構化英語三維結構的內在邏輯)

    試看下面的句子: 張明會來。(句型:主謂句。主語:張明;謂語:會來)

    這個句子會在另一個句子中扮演角色嗎?

    例2 我知道張明會來。(扮演句子中的賓語)

    例3我的訊息是張明會來。(扮演句子中的表語)

    例4如果張明會來,我就不會走。(扮演句子中的條件狀語)

    例5因為張明會來,他就留下了。(扮演句子中的原因狀語)

    例6儘管張明會來,他還是要走。(扮演句子中的讓步狀語)

    從上面的例子中可以看出,在漢語中,一個句子也可以扮演另一個句子中的角色,這就是漢語中的從句。

    那麼漢語中的從句和英語中的從句有什麼區別嗎?

    結構化英語把這些區別總結如下:

    區別1:漢語中的主句與從句之間不一定需要連線詞,而在英語中,主句與從句之間一定需要連線詞(可以省略,但不意味著沒有)

    例1 That Tom will come makes us exciting. (主句和主語從句之間需要一個that連線,不能省略)

    例2 I know (that)Tom will come. (主句和賓語從句之間需要一個that連線,但可以省略)

    例3 My news is that Tom will come. (主句和表語從句之間需要一個that連線,不能省略)

    例4 If Tom comes, I won’t go. (主句和條件狀語從句之間需要一個If連線,這一點與漢語相同)

    注1:在漢語中,除了狀語從句與主句之間有連線詞連線外,其它的從句,如在賓語從句和表語從句中,不需要連線詞連線主句和從句。

    注2:關於什麼是連線詞,請參閱我的前幾篇回答。

    區別2:在漢語中,沒有定語從句,同位語從句

    我們在前幾篇回答中提到過:

    1. 在漢語中沒有後置定語,而定語從句是扮演後置定語的一類演員。

    例 湯姆給了我一本書,這本書是關於哲學的。

    Tom gave me a book that is about the philosophy.

    2. 在漢語中有同位語,但沒有從句扮演同位語。

    例 我知道這個訊息,訊息是他們要離開了。

    I knew this news that they will go.

    關於同位語從句和定語從句的區別,請見我前面的回答。

    總結:

    1. 語法不是拉丁語系特有的東東,所有語言都有語法;

    2. 從句也不是英語獨有的概念,只要在一門語言中,出現了一個句子扮演另一個句子中角色的情況,這就是從句。

    3. 關於三維結構,請參見下圖(語法的體系就在其中)

    4. 漢語中的主句與從句之間不是都要有連線詞連線,而英語則是一定需要(建議讀者在學習英語的從句時,一定要學懂英語中的連線詞);

    5. 在漢語中,沒有定語從句和同位語從句。

    6. 再次強調,定語從句是產生長難句的主要原因之一。

  • 3 # 灰色福克斯

    可能有吧,“如果有一天,我將會離去”,能翻譯成"if one day I die",雖然這麼翻譯不夠文雅。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長孫無忌是李世民的第一功臣,為何最後卻被流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