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刀筆生
-
2 # 梧桐樹邊羽
注意:這是基礎知識回答普及,高手繞行。
中國的古詩分為遵守平仄格律的近體詩和不遵守平仄格律的古體詩。
而近體格律詩則分為絕句、律詩和排律。
七絕七律、五絕五律就是格律詩中絕句、律詩這兩種體裁。
簡單來說,絕句和律詩都是遵守平仄交替、相對、粘連這些平仄規則的詩,但是兩者之間是依據句數來區分,四句的是絕句,八句的是律詩,而十句以上的就是排律了。
然後再透過每一句的字數來細分,凡五個字一句的就是五言絕句、五言律詩,簡稱五絕、五律,而七個字一句的就是七言絕句和七言律詩,簡稱七絕、七律。
王之渙的《登鸛雀樓》: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這就是五絕。五言四句,總共二十字,短小精悍,意在詩外。
宋之問的《題大庾嶺北驛》:
陽月南飛雁,傳聞至此回。
我行殊未已,何日復歸來?
江靜潮初落,林昏瘴不開。
明朝望鄉處,應見隴頭梅。
這就是五律,五言八句,總共四十字,相對來說篇幅寬鬆些,能說更多的內容,但是單句結構簡約,總的來說還是古樸。
李白的《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楊花落儘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
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
這是七絕,結構上和五絕一樣,詩的內容推進快,講究留白意境,往外發散,但是單句字數稍多,適合精工。所以七絕的名句非常多。
李商隱的《無題》:
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
曉鏡但愁雲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
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
這是七律,七八五十六字,在詩文中算是大篇幅了,有充足的的空間來敘述複雜的內容,單句字數也比較多,更能在中二聯構築精美的對仗格式。整體繁複、華麗,基本上屬於大型詩體結構。再加上李商隱的意識流朦朧派表達方式,七律的賞析和解讀就遠比其他幾種詩體要複雜、內涵得多。但是也因此更有意思。
此外,在不遵守平仄格式的古體詩中四句一首的也稱為絕句,但是要和近體詩區分開來,就簡稱為“古絕”,而遵守平仄的近體詩絕句我們也稱之為“律絕”。
同時古體詩根據單句字數我們也可以稱為“五古”或者“七古”,這個就和幾句沒有關係了。
這都是中國古詩的一些基本稱呼常識,搞清楚了有利於古詩的分析和欣賞。
-
3 # 老街味道
問題:有誰能告訴我什麼是七絕七律、五絕五律?
前言絕句在南北朝就有不少了,唐朝格律詩定型以後,詩分格律詩和古體詩。絕句也分古絕句和律絕句。五言絕句簡稱五絕、七言絕句就是七絕。
不過,五律和七律在唐朝,卻泛指五言或者七言的律詩,包括絕句和排律。
一、絕句與”小律“詩1、律絕句(四句)與小律詩
律絕句在唐朝被稱為小律詩,《陔餘叢考》作者趙翼:
《唐書》:中宗賜宴群臣,李景伯歌曰:"回波爾持酒卮,微臣職在箴規。侍宴既過三爵,喧譁竊恐非宜。"此皆六言之見於史傳者。至王摩詰等又以之創為絕句小律,亦波峭可喜。清錢良擇 《唐音審體·律詩七言絕句論》:
“絕句之體,五言、七言略同, 唐 人謂之小律詩。”2、六句的小律詩
六句的格律詩也被成為小律詩,在欽定詞譜中可以看到幾個詞牌,就是這種小律詩:
拋球樂 唐教坊曲名。此調三十字者,始於劉禹錫詞, 皆五七言小律詩體:【五色繡團圓,登君玳瑁筵。 最宜紅燭下,偏稱落花前。 上客如先起,應須贈一船。】此本唐人小律,後人教坊,被之管絃,遂相沿為詞。 二、唐朝的五律與七律包括了排律和絕句唐朝人的觀念中,從二韻開始的五言或者七言,無論長短,只要符合格律規則,都被稱為五律或者七律。絕句是律詩、排律也是律詩。
例如這首試帖詩:
善鼓雲和瑟,常聞帝子靈。馮夷空自舞,楚客不堪聽。苦調悽金石,清音入杳冥。蒼梧來怨慕,白芷動芳馨。流水傳湘浦,悲風過洞庭。曲終人不見,江上數峰青。這一型別的五言詩,唐人就稱之為“五言六韻律詩”。
到了元朝,楊士弘選了一部唐詩,名曰《唐音》。他把這一類律詩超過八句的律詩稱為“排律”。
明代高棅編 《唐詩品彙》,也使用了排律這個名詞,於是排律便普遍被承認了。
後來的“五律”、“七律”這兩個名詞僅指四韻八句的格律詩。 例如:
五律《春望》: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七律《登高》: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結束語綜上所述,根據每一句字數的不同,有五絕、五律、七絕、七律的不同稱呼,超過八句的律詩稱為排律。
-
4 # 米粒濃
七絕七律、五絕五律,其實簡單一點就是絕句和排律兩種古詩形式。唐之前的古詩形式比較多,但不是很講究平仄押韻,這些詩一般稱為古體詩;唐及唐之後的古詩更講究平仄押韻,格式上更趨於固定,主要就是絕句和排律兩種,再細分就是五言絕句和七言絕句、五言律詩和七言律詩,後人稱之為近體詩。絕句要求平仄押韻,起句四種平仄形式:平起仄收,平起平收,仄起仄收,仄起平收。起句平收的需要押韻,可以押同韻,也可以押鄰韻。起句的形式決定了整首詩的格式,一二句平仄黏合,二三句平仄對仗,三四句又平仄黏合,同時二四句需平收押同韻。律詩除了平仄押韻外,還要求中間四句(頷聯和頸聯)對仗工整,整首詩轉承流暢,難度更大。個人認為五絕可以學孟浩然、王維,七絕可以學李白和杜牧,五律可以學杜甫,七律可以學李商隱。
-
5 # 明清(德剛)
本人學詩不多,見識有限。就我的理解、體會來回答這個問題。
七絕是指七言絕句,每句七字,全詩四句共二十八字。
七律是指七言律詩,每句七字,全詩八句共五十六字。
五絕是指五言絕句,每句五字,全詩四句共二十字。
五律是指五言律詩,每句五字,全詩八句共四十字。
七絕、五絕、七律、五律有古絕、古律和律絕、律詩之分。
古絕、古律多見於唐朝之前,唐朝以後則逐漸規範,後人稱為近體詩。
古絕、古律不拘泥於平仄,用韻也比較自由,不須對仗。
近體詩則比較嚴格,在平仄、對仗、用韻等方面都有嚴格要求。全詩八句,分首聯、頜聯、頸聯、尾聯組成,其中頜聯、頸聯必須對仗工整。一般只押平聲韻,而且必須一韻到底,不能鄰韻通押。整詩講究平仄交替、粘連。意境分明,難度極大。
-
6 # 暮秋鴻雁
古詩分為兩個型別,一個是古體詩,也叫古風。一個是近體詩,也叫格律詩。你所說的七絕七律、五絕五律都屬於格律詩的範疇。
格律詩又分三個型別。1、絕句;2、律詩;3、排律。
然而,古詩從字數上來說,又分為:四言、五言、六言、七言、雜言。這裡的“言”用最通俗的話來講,就詩指字的個數。雜言就是每句詩,長短不一。
所以,你說的七絕,就是七言絕句;你說的五絕,就是無言絕句。
絕句是格律詩的一種,全篇共有四句。五絕就是全篇20字。七絕就是全篇28個字。
律詩也是格律詩的一種,全篇共四聯八句。五律就是全篇40個字。七律就是全篇56個字。
律詩與絕句不同之處,除了多出四句以外,還有個就是,律詩的頷聯和頸聯必須對仗,通俗說就是兩個對子。
回覆列表
七言絕句是中國傳統詩歌的一種體裁,屬於近體詩範疇。七言絕句全詩四句,每句七言,在押韻、粘對等方面有嚴格的格律要求。詩體起源於南朝樂府歌行或北朝樂府民歌,或可追溯到西晉的民謠,定型、成熟於唐代。代表作品有王昌齡的《芙蓉樓送辛漸二首》、李白的《早發白帝城》、杜甫的《江南逢李龜年》等。
七言律詩是中國傳統詩歌的一種體裁,屬於近體詩範疇,起源於南朝齊永明時沈約等講究聲律、對偶的新體詩,至初唐沈佺期、宋之問等進一步發展定型,至盛唐杜甫手中成熟。其格律嚴密,要求詩句字數整齊劃一,由八句組成,每句七個字,每兩句為一聯,共四聯,分首聯、頷聯、頸聯和尾聯,中間兩聯要求對仗。代表作品有崔顥的《黃鶴樓》、杜甫的《登高》、李商隱《安定城樓》等。
五言絕句是中國傳統詩歌體裁之一,屬於絕句的一種,就是指五言四句而又合乎律詩規範的小詩,屬於近體詩範疇。此體源於漢代樂府小詩,深受六朝民歌影響,成熟定型於唐代。全篇僅二十字,便能展現出一幅幅清新的畫圖,傳達一種種真切的意境。因小見大,以少總多,在短章中包含著豐富的內容,是其最大特色。五言絕句有仄起、平起二格。代表作品有王維的《鳥鳴澗》、李白的《靜夜思》、杜甫的《八陣圖》、王之渙的《登鸛雀樓》、劉長卿的《送靈澈上人》等。
五言律詩,是中國傳統詩歌的一種體裁,簡稱五律,屬於近體詩範疇。此體發源於南朝齊永明時期,其雛型是沈約等講究聲律、對偶的新體詩,至初唐沈佺期、宋之問時基本定型,成熟於盛唐時期。全篇共八句,每句五個字,有仄起、平起兩種基本形式,中間兩聯須作對仗。代表作品有李白的《送友人》、杜甫的《春望》、王維的《山居秋暝》等。
以此類推,還有六言絕句,六言律詩。但流傳作品較少,名作更少,因故不為人知罷了。
六絕一首奉上,共勉之:
王維《春眠》
桃紅復含宿雨,柳綠更帶春煙。
花落家童未掃,鶯啼山客尤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