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楚雲卿
-
2 # 老街味道
問題:詩詞的“唱和”是什麼意思?有什麼形式?
.......
一、唱和的本意唱和原意是唱歌的一種方式,有人唱有人和,例如詞牌《竹枝》中特別標出了“和聲。”
《欽定詞譜》中記錄:所注竹枝、女兒、枝兒,叶韻,乃歌時群相隨和之聲。
在《詩·鄭風·蘀兮》中有:“叔兮伯兮,倡予和女。” 陸德明 釋文:“本又作‘唱’。”《荀子·樂論》中也有:“唱和有應,善惡相象。
二、詩詞贈答1、 對押韻沒有要求的唱和
最早的詩詞唱和對於押韻沒有要求,只需要在詩意上有所呼應即可,例如柳宗元與劉禹錫之間的唱和。永貞革新十年以後,二人回京沒有多久有一次被貶,柳宗元與劉禹錫告別時做了一首七律:
《衡陽與夢得分路贈別 》
十年憔悴到秦京,誰料翻為嶺外行。伏波故道風煙在,翁仲遺墟草樹平。直以慵疏招物議,休將文字佔時名。今朝不用臨河別,垂淚千行便濯纓。劉禹錫回了一首《再授連州至衡陽酬柳柳州贈別》
去國十年同赴召,渡湘千里又分岐。重臨事異黃丞相,三黜名慚柳士師。歸目並隨回雁盡,愁腸正遇斷猿時。桂江東過連山下,相望長吟有所思。這兩首都是七律,但是對於押韻沒有什麼要求。
有名的組詩有陸龜蒙的《奉和襲美茶具十詠》和皮日休的《茶中雜詠10首》
2、對押韻有要求的唱和
元、白此期的唱和詩多長篇排律,既要遵守格律,還要注意次韻相酬,短的五六十句,長則數百句。
到了晚唐,皮日休與陸龜蒙唱和,更是有過之無不及。例如《醉中寄魯望一壺並一絕》,
門巷寥寥空紫苔,先生應渴解酲杯。醉中不得親相倚,故遣青州從事來。陸龜蒙 讀到以後,次韻了一首七絕《襲美醉中寄一壺並一絕,走筆次韻奉酬》
酒痕衣上雜莓苔,猶憶紅螺一兩杯。正被繞籬荒菊笑,日斜還有白衣來。三、什麼是依韻、用韻、次韻(步韻)1、依韻、用韻、次韻的區別
依韻 :按照他人詩歌的韻部作詩。韻腳用字只要求與原詩同韻而不必同字;相對來說最簡單。
用韻:指與原作韻字相同,但先後次序有變化;次韻也叫做步韻:指與原作韻字相同,次序也不變,如上面元白之間的次韻詩。元白以後的詩人唱和越來越喜歡次韻,例如賀鑄的《青玉案·凌波不過橫塘路》、秦觀的《千秋歲·水邊沙外》在宋朝流傳下來的次韻詞就有幾十首。這種和韻的方式最難。四、幾首比較有名的次韻作品1、《青玉案》
賀鑄的《青玉案》風靡大江南北:
凌波不過橫塘路,但目送、芳塵去。錦瑟華年誰與度?月橋花院,瑣窗朱戶,只有春知處。飛雲冉冉蘅皋暮,彩筆新題斷腸句。試問閒愁都幾許?一川菸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
在宋朝次韻這首詞的人有:楊無咎 、史浩 、周紫芝 、李清照、蘇軾、吳潛、韓淲、李彭老、程垓、王千秋、劉一止、李之儀、侯置、陳亮、馮時行、趙彥端、惠洪 ...是不是好多人的名號如雷貫耳。下面列舉幾首《青玉案》(送山谷弟貶宜州) 黃大臨
千峰百嶂宜州路。天黯淡、知人去。曉別吾家黃叔度。弟兄華髮,遠山修水,異日同歸處。樽罍飲散長亭暮。別語纏綿不成句。已斷離腸能幾許。水村山館,夜闌無寐,聽盡空階雨。
《青玉案·至宜州次韻 》 黃庭堅
煙中一線來時路。極目送,歸鴻去。第四陽關雲不度。山胡新囀,子規言語,正在人愁處。憂能損性休朝暮。憶我當年醉詩句,渡水穿雲心已許。暮年光景,小軒南浦,同卷西山雨。
2、《千秋歲》
秦觀的《千秋歲》 攝人心魄,當朝唱和者也眾多,這裡多選幾首大家比較一下,先看看秦觀的這首原唱:
水邊沙外,城郭春寒退。花影亂,鶯聲碎。飄零疏酒盞,離別寬衣帶。人不見,碧雲暮合空相對。憶昔西池會,鵷鷺同飛蓋。攜手處,今誰在?日邊清夢斷,鏡裡朱顏改 。春去也,飛紅萬點愁如海。
大文豪蘇東坡不但次韻了賀鑄的那首《青玉案》,也次韻了秦觀的《千秋歲》 ,能夠得到東坡先生的認可和唱和,可見這兩首詞在宋朝文人心中的地位。蘇東坡《千秋歲·島邊天外》:
島邊天外,未老身先退。珠淚濺,丹衷碎。聲搖蒼玉佩,色重黃金帶。一萬里,斜陽正與長安對。道遠誰雲會,罪大天能蓋。君命重,臣節在。新恩猶可覬,舊學終能改。吾已矣,乘桴且恁浮於海。
同樣黃庭堅也是兩首都有次韻,《千秋歲·苑邊花外》 :
苑邊花外。記得同朝退。飛騎軋,鳴珂碎。齊歌雲繞扇,趙舞風迴帶。嚴鼓斷,杯盤狼藉猶相對。灑淚誰能會。醉臥藤陰蓋。人已去,詞空在。兔園高宴悄,虎觀英遊改。 重感慨,波濤萬貫珠瀋海。結束語老街去年寫了不少次韻的詩詞,作為練筆的一種方式,次韻對於自己遣詞造句的能力還是有所提高的,下面是我自己的兩首詞:
觀宋填詞42•青玉案 (次韻賀鑄凌波不過橫塘路)
-
3 # 江天20
古代詩詞的唱和,也稱為酬唱或唱酬。是詩人之間相互酬和應答之作,是從歌曲的唱和借鑑發展而來 最早起於東晉時期,那時候,唱和的詩歌作品開始出現,到南北朝得到進一步發展,君臣就一個事情唱和作詩的情況很多。唱和詩歌到唐宋時期發展到鼎盛,產生大量唱和作品。唐宋以後,唱和之風不衰,仍有一定成就,甚至於現在還有。 這些唱和詩歌,題材相同,體裁相同,所抒發的思想情感相近,然又會各有側重。可以是同時而作,看到別人的作品後再作。根據形式可分聯句(一首詩由兩人或多人共同創作,每人一句或數句,聯結成一篇)、酬和(詩詞應答)、賡和(續用他人原韻或題意唱和)、追和(根據前人所寫詩或詞的原韻或詩意而作)。 這些唱和詩歌音韻也逐步變得靈活起來,從最初的照用或者變次序使用原詩韻字(專業名詞為用韻或次序)到同韻不同字(同韻或依韻),再到變韻(不受原詩音韻限制)。唱和詩歌名篇唐宋居多,如《戲贈杜甫》 《贈李白》《衡陽與夢得分路贈別》《再授連州至衡陽酬柳柳州贈別》《舟中讀元九詩》《酬樂天舟泊夜讀微之詩》《酬樂天揚州席上初逢見贈》等,現代詩人也有傑作,毛主席與郭沫若的唱和就為人稱道,膾炙人口。
-
4 # 依馬立畫橋
什麼是古詩詞中的唱和?
唱和本是指唱歌時此唱彼和,互相呼應。後來唱和也作為彼此以詩詞贈答的代詞。
古人的資訊手段遠遠沒有我們現代人發達,人與人之間需要交流,除了面對面,只好藉助於書信,再不濟或者口信啦,“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
古人沒電視沒網路,只好讀書,頭懸樑直刺股,勤學苦練,長知識,還能博取功名。學好本領,除了寫文章,就是做大量的詩歌,一來一往的互相交流,就形成所謂的唱和。
唱和有兩種不同的方式
第一種是甲贈乙詩詞,乙回答甲所贈的詩詞,只根據原作的意思而另自用韻;
第二種是甲贈乙詩詞,乙根據甲所贈詩詞的原韻寫來回答,又可細分為依韻、用韻、次韻。
打個比方說,大詩人白居易做了一首好詩,才美不外現,如同衣錦夜行,會很不爽,於是就想到要給好朋友元稹顯擺。
元稹也是學富五車的大才子啊,讀了好朋友白居易寄來的詩歌,也要意思意思,於是也寫詩作答,這就是唱和。
唱和,有時候也叫唱酬,有時候也叫酬唱,反正都是一個意思。
大詩人元稹隨著自己的心情,一般有以下幾種唱和的方式。
一、唱和:白居易做了詩,元稹正忙活著,時間緊任務急,根據白居易原作的意思,只作詩唱和,不使用被和詩的原韻。
二、依韻:亦稱同韻,白居易做了詩,元稹有點忙,擠出時間,和詩與被和的白居易詩同屬一韻,但不必用其原字。
三、用韻:白居易做了詩,元稹再怎麼忙,覺得不上點心,怕好朋友有感覺,於是即用白居易詩的原韻的字而不必順其次序。
四、次韻:亦稱步韻,白居易做了詩,對自己表達深切的關懷,元稹激動萬分,排除一切雜事,即用白居易詩的原韻原字,且先後次序都須相同。
下面舉兩個例子
《禁中作書與元九》白居易
心緒萬端書兩紙,欲封重讀意遲遲。五聲宮漏初明夜,一盞殘燈欲滅時。
《得樂天書》元稹
遠信入門先有淚,妻驚女哭問何如。尋常不省曾如此,應是江州司馬書!
《夢元九》白居易
晨起臨風一惆悵,通川湓水斷相聞。不知憶我因何事,昨夜三更夢見君。
《酬樂天頻夢微之》元稹
山水萬重書斷絕,念君憐我夢相聞。我今因病魂顛倒,惟夢閒人不夢君。
-
5 # 阿燚黃南開
詩詞的“唱和”,意思就是:一個人做了詩或詞,別的人相應作答(大多按照原韻)。
和詩分為:依韻,用韻,步韻,及和詩4種形式。
至於詞的“唱和”,詞的形式主要有以下特點:
每首詞都有一個詞牌。 一般說,詞牌 並不是詞的題目,只是相當於詞譜而已。到 宋代,有些詞人為了表明詞意,常在詞牌下 面另加題目,或者還寫上一段小序。
—般詞牌的字數和句子的長短都是固 定的,有一定的格式。詞中聲韻的規定特別嚴格,用字要分 平仄,且每個詞牌的平仄都有所規定,各不 相同。 詞一般都分上下兩闋(或上下兩片), 極少數只有一闋,或三闋以上。
別人填了詞牌,和詞者只要按該詞牌格式填入不同的詞句即可,但主題應與填詞者相呼應。
-
6 # 味哎兒
人與人之間說話主要是:問與答。
門上貼對聯的對聯可用於一人出上聯,另一人出下聯,稱為:對對子。
電影劉三姐所唱西南地區唱的山歌是:對山歌。
這都是順著第一開口者意事意思說話方式,只不過被詠誦出來了。
詩詞的唱是“抓譜”式似的快速且有節奏轍韻的念詞,現相聲的快節奏說短句稱為唱一段詞。
即:
現代人說的唱歌的唱,是古時的詠。
而現在佛教的唸經,是古時的誦。
而古時的念,是現在的吟。
這都是有韻調腔板的。腔板地方上多稱梆子。
因此吟詩唱詞,並不是歌的詠。
而唱和的“和”,有一部分是賀,有一部分是對對子,有一部分是吆喝的喝。
即,第一個說出第一句為“唱”,旁邊人在旁吆喝一聲烘托氣氛的配音為“和”。
另,如詩詞第一人意思出來後,旁邊人跟著意思說對應對答的句子,毛澤東有和郭沫若詩三打白骨精的和詩存在。
另,第一人說出上半闋,和者說出下半闋。
這三式都是唱和。
民眾百姓實用的一唱一和,就是敲邊鼓的是和,主說者為唱。
回覆列表
古代的文人,用詩歌相互酬唱、贈答,稱為唱和。
最早出現贈答類題目的詩文,是在《昭明文選》中,其中收王粲至齊梁贈答詩八十餘篇,可見當時贈答體已很發達。
“贈”是先寫詩送人,如李白的《贈汪倫》:
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答”是用贈詩旨意進行回覆,前者是“唱”,後者是“和”。
但若只有贈詩而無答詩,那麼就不能稱為“唱”。
贈詩在詩題上一般標出“贈”、“送”、“呈”、“寄”等字樣,而不標“唱”。
答詩標“答”、“酬”、“和”等字。為了表示敬重,還可寫“奉答”、“奉酬”或“奉和”,如黃庭堅的《奉答李和甫代簡二絕句》。
(1)山色江聲相與清,捲簾待得月華生。可憐一曲並船笛,說盡故人離別情。(2)夢中往事隨心見,醉裡繁華亂眼生。長為風流惱人病,不如天性總無情。最早的贈答詩,應該為蘇武、李陵的送別詩。《蘇武李陵贈答詩》是一組贈答詩,被認為是李陵與蘇武作為好友之間互相贈答的組詩,今存10多首。在五言詩發展史上被視為是五言詩成熟的標誌之一。
《李陵與蘇武詩三首·選一》
良時不再至,離別在須臾。屏營衢路側,執手野躑躕。仰視浮雲馳,奄忽互相逾。風波一失所,各在天一隅。長當從此別,且復立斯須。欲因晨風發,送子以賤軀。《蘇武與李陵詩四首·選一》骨肉緣枝葉,結交亦相因。 四海皆兄弟,誰為行路人。 況我連枝樹,與子同一身。 昔為鴛與鴦,今為參與商。 昔者長相近,邈若胡與秦。 惟念當離別,恩情日以新。 鹿鳴思野草,可以喻嘉賓。 我有一樽酒,欲以贈遠人。願子留斟酌,敘此平生親。關於唱、和的區別唱和詩分兩種,一種是所酬和的詩,就是用來詩的旨意回答,在韻目方面沒有限制。
另一種是限韻,就是“和”詩需要根據所贈詩篇的韻腳來用韻,這類詩出現較晚,又稱“和韻”詩。
和韻的風習起於中唐,元稹和白居易之間是其中代表。
《珊瑚鉤詩話》載曰:“前人作詩,未始和韻。自唐白樂天為杭州刺史,元微之為浙東觀察,往來置郵筒唱和,始依韻,而多至千言,少或百數十言,篇章甚富。”
比如白居易聽說元稹在江陵生病,給元稹寄藥做《微之江陵臥病以大通中散碧雲垂雲膏寄之因題四韻》,詩云:
已題一貼紅消散,又封一合碧雲英。 憑人寄向江陵去,道路迢迢一月程。 未必能治江上瘴,且圖遙慰病中情。 到時想得君拈得,枕上開看眼哲明。元稹收到詩之後,和詩《予病瘴,樂天寄通中散、碧腴垂雲膏,因有酬答》:
紫河變煉紅霞散,翠液煎研碧玉英。金籍真人天上合,鹽車病驥軛前驚。愁腸欲轉蛟龍吼,醉眼初開日月明。 唯有思君治不得,膏銷雪盡意還生。 和韻的三種形式和韻的唱和詩又有次韻、用韻和依韻三類。
次韻:又稱步韻,是指和詩不僅要用原詩的韻字,而且其前後次序也需照原詩韻字的次序,不能改移,難度比較大。
如蘇軾的《水龍吟·次韻章質夫楊花詞》:
似花還似非花,也無人惜從教墜。
拋家傍路,思量卻是,無情有思。
縈損柔腸,困酣嬌眼,欲開還閉。
夢隨風萬里,尋郎去處,又還被、鶯呼起。
不恨此花飛盡,恨西園、落紅難綴。
曉來雨過,遺蹤何在?一池萍碎。
春色三分,二分塵土,一分流水。
細看來,不是楊花,點點是離人淚。
章質夫原詞如下:
《水龍吟·楊花》
燕忙鶯懶芳殘,正堤上柳花飄墜。
輕飛亂舞,點畫青林,全無才思。
閒趁遊絲,靜臨深院,日長門閉。
傍珠簾散漫,垂垂欲下,依前被、風扶起。
蘭帳玉人睡覺,怪春衣雪沾瓊綴。
繡床漸滿,香球無數,才圓卻碎。
時見蜂兒,仰粘輕粉,魚吞池水。
望章臺路杳,金鞍遊蕩,有盈盈淚。
嚴羽在《滄浪詩話》說:“和韻最害人詩,古人酬唱不次韻,此風始盛於元、白、皮、陸。而本朝諸賢,乃以此而鬥工,遂至往復有八、九和者。
用韻:是指用他人詩篇的韻字寫詩,但不必依從原詩韻字先後次序,故與次韻不同。
依韻:指既不次韻,也不用韻,只是按照對方原詩同一韻部的字來協韻,故它比前兩種要求為寬。另外,在唱和詩中還有種稱為“追和”。
“追和”是指對前人所寫的詩篇,按原意或原韻再效寫一篇或若干篇,因這與友人之間贈答唱酬的作品不同,故稱之謂“追和”,唐代詩人李賀有《追和柳惲》詩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