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現今與過去

    1、湘軍又稱湘勇是為了鎮壓太平天國而組建的一支軍隊,其由曾國藩建設而成。

    2、湘軍建設以營為單位編制每營直接歸最高統帥統領,最初13營陸軍6千多人,10營水軍5千多人。

    3、湘軍重要任務後來的晚清三傑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

  • 2 # 弓目

    想看比較真實的,詳細的,到國家圖書館看!各省圖書館都有!瞭解皮毛,網上就有。圍繞曾國藩,包括他的著作都有!

  • 3 # 文舀

    曾國藩組建湘軍,不顧父喪編練湘勇一萬七千人,皆屬鄉里關係,父子關係。全軍只服從曾國潘一人,購募戰船洋砲出湘作戰,血腥鎮壓太平軍,抓獲戰俘全數斬決,並令兵勇割其肉生吞,史書上評價他為近代著名的漢奸劊子手。

  • 4 # 與風互語

    湘軍是以曾國藩為首在他幾個親密同燎的共同努力下而建立起的一支隊伍,開始主要是為了對付太平天國的農民起義,在得到清政府的大力支援下而發展壯大的一支以湘人為主的部隊,這支部隊給清政府那是做出了很多的貢獻,它的存在給晚清的政權鞏固也是起到了很大作用的,比方左宗棠的西征假如不是湘軍可能不會有那麼大的勝利的,那時的滿八旗幾乎沒有戰鬥力了,也只能靠湘軍和蒙古王爺的兵力南征北戰東征西討了,所以說是曾國藩和他的同燎帶領湘軍維持了晚清的局面。個人看法歡迎批評指正。

  • 5 # 乘風破浪—

    曾國藩是晚清的一枝獨秀,用人識人都有獨到之處。包括左宗棠、李鴻章、彭玉麟等等。左宗棠是中國歷史上收復新疆的民族英雄,一生為國,兩袖清風。彭玉麟是有名的“三不要”將軍,不要官,不要錢,不要命。曾國藩和左宗棠都是那種死後不留財產的那種官員,雖然經手官銀無數,但從不從中漁利。在那麼腐敗的官場環境下,能有這樣的官員,感覺不可思議。

  • 6 # 歷史大學堂

    曾國藩,任何一位對歷史人物有所瞭解的人,應該都知道這個名字。確實,曾國藩身上的“名頭”太多了,如政治家、軍事家、理學家等各種“家”,更是晚清中興名臣,有曠世救國之功績,身後更是諡號“文正”(乃文臣第一諡)。曾國藩一生,可圈可點之處太多了,值得後人學習之優良品質就更是不勝列舉。他生前留下的家書、日記等文字,不但成為重要史料,更被後世之人用作為人處世之標杆。

    曾文正公一生可以歌頌之處太多,筆者只能摘擇其中之一與讀者朋友共勉之。一起學習一下,曾國藩逆流而上之精神。

    成功之路總是荊棘密佈,尤其是對於出身平平之人,荊棘之利則更為甚之,這也是世間能夠達到“成功”之成就的人,如此寥寥之原因。然而,曾國藩用親身事蹟為我們後人詮釋了,普通人能夠成功所需具備的各類品質,而眾多高貴品質之中,又以鍥而不捨,逆流而上更為第一要義。

    圖1 曾國藩(1811年-1872年)

    曾國藩在他的家書以及各類文字自述中,都說自己天資十分一般。這話並不全是謙虛,曾國藩一生之經歷以及為人處世之風格,很多例子可以說明他老人家確實並不是一位頭腦思維十分敏捷之人。比如說,這科舉第一階段——秀才,他就前後考了七次,前六次都是他父親和他一同趕考,父親並非是陪考,而是父子倆同上考場。曾國藩第六次考秀才落榜,但是他的父親曾老童生終於脫胎換骨“高”中秀才。

    對於曾國藩來說,父子倆總算有一位考上了,多少是個安慰,但是讓他比較受打擊的是,他的試卷竟然成了反面教材被公佈於眾,主要問題是文理淺顯,供今後考生們參考以引以為戒避免之。這讓曾國藩自尊心倍受打擊,但是曾國藩那股子愈挫愈勇的勁頭,這會兒發揮了作用。

    曾國藩清楚雪恥唯一出路就是成功,這一次曾國藩在原本刻苦用功的基礎上,又積極總結以往學習之法的不足之處。他發現,自己之前學習多為死記硬背,事倍功半效率極低,且不能掌握精髓,所以,曾國藩積極改進了學習方法。茅塞大開的曾國藩果然不負眾望,在他人生第七次秀才考試中,終於拿到了“秀才”資格文憑。通曉其理的曾國藩似乎一發不收,在次年舉人考試中,又中!看過《范進中舉》的朋友都知道,中舉難度係數很大,曾國藩居然來了個“連捷”。也許這就是所謂的“精誠所至,金石為開”。

    圖2 科舉制圖解

    上文是曾國藩科舉之例,終於頂住各種壓力,以一個漂亮的“連捷”來一雪前恥,所以人之潛能往往就是在迫於壓力情況下而迸發出來。下面這個例子更能說明這一事實。

    眾所周知,曾國藩一生最大之功績就是創立湘軍,並且幫助清政府剿滅了太平天國,又讓大清王朝延續了半個多世紀。但是,大家也許不知道,在曾國藩創立湘軍之初是何等之艱難。

    咸豐皇帝上位伊始,大清王朝就是內憂外患之局勢。咸豐元年,太平天國運動爆發,原本就是廣西地區一些百姓因受到“邪教”蠱惑,組織的民間暴亂而已。出人意料,竟成燎原之勢,“邪教”組織愈發壯大而不可收拾。咸豐二年之時,太平軍就席捲廣西而進擊兩湖,而且開始東轉大有侵襲江南之意。由於國家正規部隊綠營兵戰鬥力低到能讓人下巴著地之程度,基於根本無法有效抵禦太平軍之客觀事實,咸豐皇帝決定效仿其祖父嘉慶皇帝發動地方團練以挽回頹勢。此時,曾國藩正因母親去世在家丁憂賦閒,曾國藩就被咸豐皇帝提名以在籍侍郎之身份組織地方團練,配合地方軍隊剿滅太平軍,當然,同時被皇帝點名的官員有三十幾個之多。

    圖3 愛新覺羅·奕詝(1831年—1861年),即咸豐皇帝

    起初,曾國藩對咸豐皇帝的旨意並不“感冒”,原因是曾國藩對咸豐皇帝是比較失望的。原本,咸豐皇帝御宇之初頗有煥然一新之風,曾國藩更是對這位年輕皇帝寄予厚望,認為新皇帝可以一改道光朝之沉沉暮氣,沒想到,咸豐皇帝三分熱血之後便也說多做少。曾國藩大有不再“伺候”之意思,因此接到諭旨曾國藩並沒打算出山。

    要不說一個人交什麼樣的朋友,往往能決定一生之命運。就在曾國藩決意不予理睬之時,他的好友郭嵩燾登門拜訪。郭嵩燾一語中的,大意說“你一直夢想著能夠救國救民,這不就是一個千載難逢之機會嗎”?這句話說動了曾國藩,又在其父的勸導下,曾國藩決定出山辦團練。

    由於曾國藩辦團練之目的是為了拯救大清王朝和中國傳統文化,所以他並沒有如同大多數在籍辦團練那般敷衍了事或者藉機敲詐勒索,而是想真正建立一支能夠力挽狂瀾的軍隊。曾國藩為了建立這樣一支軍隊,先是因為插手地方吏治而越權,奪了湖南地方官的權與財,因而大大地得罪了湖南自巡撫(省長)以下大小官員。最後因為自己組建的團練士兵與湖南綠營兵(官兵)發生衝突,最後竟然在綠營軍官鮑起豹的鼓動之下,綠營兵直接闖進曾國藩辦公衙門(臨時),曾國藩差點死在憤怒的綠營兵刀斧之下。湖南巡撫衙門就在曾國藩辦公衙門隔壁,綠營兵聲勢浩大,巡撫駱秉章佯裝不知而沒有主動出面解圍。曾國藩無奈逃到巡撫衙門求救,駱秉章這才出面解了圍。駱秉章此次隔岸觀火就是要“殺”一下曾國藩的銳氣。

    圖4 駱秉章(1793年—1866年),原名駱俊,字籲門,號儒齋,廣東花縣人

    倍受羞辱的曾國藩投訴無門,他知道自己很難在長沙立足。為了更大的目標,曾國藩決定離開長沙前往衡陽練兵,離開是非之地。這時候又是這股子逆流而上的勁頭成就了曾國藩,正所謂好漢“打脫牙,和血吞”。曾國藩忍辱負重決心要練出一支精英之軍而雪恥。

    此時的曾國藩創辦湘軍,真是遇到前所未有之困難。首先是,湖南全境官員的排擠。由於在長沙鋒芒畢露導致得罪了整個湖南官僚系統,沒有權力又面臨著有權力之人作梗的曾國藩,行事是諸多不便。其次是,沒有錢。招兵買馬沒有錢啥也幹不了啊,光靠“募捐”那點錢,真是杯水車薪。

    當然,曾國藩也不是等閒之輩,充分發揮哭窮本領之後,終於得到皇帝許可,從湖南財政分得些許“肥肉”。當然駱秉章更不是小肚雞腸之人,給予曾國藩一定程度的支援與幫助。要知道此時兩廣和湖北已經相繼淪陷,僅湖南大部分還被清政府掌握,此時湖南顯然十分重要,所以湖南巡撫這個位子就是重中之重。駱秉章前任張亮基已經足夠優秀,朝廷又換駱秉章二度走馬上任(道光三十年,駱就是湖南巡撫),足以說明駱絕非庸碌之輩。同治六年,駱秉章溘然長逝,朝廷賜諡“文忠”,亦足以說明對駱一生之肯定。

    圖5 太平軍與清軍交戰圖

    解決了錢財問題,還有一難,也是最難之處,那就是皇帝的猜忌。大清王朝到了咸豐朝已經統治中國二百年有餘,但是始終沒有放下對漢人的防備。這不,一不留神,太平天國就這群“烏合之眾”就能捅破天。倘若像曾國藩這樣,有頭有腦又有文化的漢人手握重兵,朝廷不能也不敢不留神,後來支援慈禧發動政變的勝保就在咸豐皇帝面前提過醒,這也是曾國藩立功無數卻遲遲得不到實授權力原因之一,這是後話。

    面對皇帝的猜忌,曾國藩只能跟皇帝“打馬虎眼”,只能在奏摺上玩文字遊戲,咸豐皇帝日理萬機且焦頭爛額哪有功夫和心情仔細解讀,反正稀裡糊塗地就給了曾國藩擴大規模之許可。當然,這裡還是離不開駱秉章的“包庇”,倘若駱落井下石,曾休想“瞞天過海”。曾國藩正是有了這份許可,後來發展了水軍,也正是這支水軍完成了收復西南中樞——武漢之重任,完成了自太平天國起事以來,清政府第一個重大勝利。也正是收復武漢這個機會,讓胡林翼擢升為湖北巡撫,在成就了一位中興名臣的同時,更為湘軍集團打下夯實之基礎。可以說,胡林翼的存在才是湘軍日後能夠建立通天偉業,最重要的承上啟下之人物。

    圖6 曾國藩家書

    曾國藩這段人生經歷,對我們後來人真是有非凡之教育意義。現在總有一些人,抱怨大環境不好,自己得不到重用。其實,與曾國藩建立湘軍之初的大環境惡劣程度相比,還有何顏面再去抱怨?此外,可能還有人抱怨沒人幫助等等之語。

    那麼,為什麼曾國藩有人願意幫助他?因為他是一個真正要幹事兒的人。我相信,倘若我們都是積極向上,激流勇上之人,身邊定然不會缺少貴人相助。所以,給那些喜歡抱怨之人(包括我自己)一個忠告:先學會審視自己,再去指摘他人吧,這麼做終歸是有好處的。

    文:王金百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評價黑格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