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藥師三郎
-
2 # 玉之溪
《史記》裡的這句話說的是種精神,公而忘私,,一心為民的精神。
這句話的背景是夏朝建立以前,舜時期,當時天下九州,發大洪水,吞噬良田房屋,吞噬生命,人們都往高處走,生產生活舉步維艱。到了危機時刻,我點西方諾亞方舟救人類的感覺哦!
舜就派朝中大臣鯀(一個大族的族長)治水,結果鯀就依靠磊壩堵水的方式治水,結果水越堵越大,大壩都垮了,淹死好多人,為了平民憤,舜就殺死了鯀。
鯀是誰,大家好多人都不太知道,他有個兒子,說出來肯定都知道,他兒子就是禹,大禹,大禹治水,知道了吧!
他的兒子是大禹,鯀是大禹的父親。都是水利專家 。
鯀死後,禹就任命禹為治理洪水總指揮。看來這是一個治水家族。禹就子承父業,開始了治水生涯。
禹總結父親治水失敗的教訓,開始謀劃自己的治水方式,他四處走訪,摸清地勢地脈,水流方向,最終採取疏和堵的方式治水,清理堵塞的河道,磊高人類的生產生活區,再經過十三年的治理,發洪水最終退卻,大禹治水成功了,獲得了至高無上的榮譽,獲得百姓的愛戴,在上古禪讓制度的前提下,順利接過了舜的華夏之主的大位。
在他治水期間,為凝聚民心❤三過家門而不入,有一次是兒子啟,出生了,他都沒進去看看,治水成功後,回到家,兒子啟已經13歲了。
但是就是這個兒子啟,由於年少時沒有的到父親的關愛,特要強,能力也出眾,最終破壞了禪讓制度,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國家,夏朝,這已經是後話了!
-
3 # 尋根拜祖
司馬遷講述的是大禹治水的故事,說大禹為了治水,拋下新婚妻子,幾過家門而不入,被舜帝獎賞了一塊黑色的玉。當然,“玄圭”絕不是一塊普通的玉,它相當於後來璽印。也就是說,大禹因為治水的巨大貢獻,獲得了相當的土地和權力,也有可能是指受禪於舜。
傳統史觀認為,這是一段大禹因功受禪的經歷。但後來很多史學家提出不同意見,認為大禹之所以三過家門而不入,其實是不敢“入”,“玄圭”也不是舜授予的,而是禹奪來的!完全顛覆了傳統史觀。
大禹治水的正面解讀在大禹之前,負責治水工作的是禹的父親鯀。鯀是有崇部部落首領,和其他部落一樣,他們有一個共同的部落聯盟首領堯,及預設接班人舜。
按照黃帝譜系,鯀和舜其實是一家人,鯀是帝嚳的兒子,按輩分,鯀還是舜的曾祖輩。鯀因為擅長治水,被舜任命為治水官員。鯀治水九年,當然這個“九年”並非實數,而是多年的意思。
不過,鯀治水的方法有問題,他採用“堵”的方式,結果堵了東邊,淹了西邊,西邊剛堵好,南邊又開口了。最終疲於奔命,始終治不了洪水,於是舜在請示了堯之後,“殛鯀於羽山”。
“殛”有兩種理解,一種說是流放,一種說法是誅殺。不管是哪種意思,結果都一樣,鯀最終死在了羽山。
鯀死後,大禹接過了父親的衣缽,也承擔起治水之責。大禹治水的方法跟鯀完全相反,他用疏導,按地勢,把洪水自然引導分流,最後匯入大海。
按後世的史書記載,大禹在黃河中下游,一共修建了九條分水河,直通大海。這九條分水河,幾千年後,依然在列代王朝發揮作用!
在疏導作用下,洪水退去,人們重歸安居樂業。可以想象,在遠古時代,完全憑人工,從黃河中上游開始,修建九條河到東海,這是多麼巨大的工程,多麼偉大的功業!
當然,大禹的付出也是巨大的,“三過家門而不入”就是生動寫照,他繼舜之後,成為天下共主也是名至實歸。
大禹治水的反面理解後世人對這段歷史做出了“毀三觀”的解釋:其一,大禹治水是刀架在脖子上的被動行為,根本不敢有絲毫大意,也不敢回家,生怕落下懈怠的罪名;其二,“玄圭”不是獎賞,而是壯大的禹強行奪過來的,也就是說,舜“禪位”於禹,是披上的一層溫情外衣。
這個說法是不是故意製造噱頭呢?仔細分析一下當時的歷史環境,就會發現這種可能性是存在的。
那時候還沒有國家意識形態,處於部落聯盟階段,在此之前,是部落分而治之。“聯盟”顧名思義,它只是各個部落之間的“合作”,有點像現在聯邦國家。包括黃帝、堯、舜都是各部落推選出來的首領。
也就是說,堯、舜他們除了聯盟首領身份,同時也是各自部落的首領。比如,堯是陶唐氏、舜是有虞氏、禹是有崇氏。這種結構註定部落聯盟首領的利益,必然與各部落之間有衝突,也註定部落聯盟首領所謂的選舉,其實就是誰胳膊粗,誰才有資格擔任!
也就是說,選舉和禪讓,其實都是走形式,上一任的部落首領,根本沒有資格決定下一任首領,有決定權的是部落的實力。
那麼,禹是怎麼繼承舜的領導地位的呢?強奪!跟舜得位一樣。
禹在鯀被殺後,鑑於有崇氏部落不夠強大,眼睜睜看著父親被冤殺,毫無辦法,還被迫接過燙手的山芋,如履薄冰地開啟他的治水生涯。
或許大禹治水,只是強大的有虞氏部落,用來遏制日漸興起的有崇氏部落的手段,企圖讓鯀和禹,兩代傑出的部落首領,死於非命的政治陰謀!
凡是成功的人,必定走過了不平凡的路,大禹就是這樣,多年的艱辛,不光成功止住了水災,也讓有崇氏部落發展壯大,同時也讓他個人的威望達到了頂點。這時候,舜已經沒有辦法壓制得住膀大腰圓的禹,“禪位”再次上演。
遠古歷史的辨析難題為什麼有黑白顛
倒的兩種說法?原因就是,那段歷史不算信史,根本沒有可信的史料記載供參考。
我們不大清楚,司馬遷在編寫《史記》的時候,都參考了哪些資料,可信度又如何。我們今天對那段歷史的瞭解,除了《史記》這個“孤證”外,沒有任何可信的史料,所有的資料來自於神話傳說,和搞不清楚真偽的所謂史料。
比如《山海經》、《詩經》、《尚書》、《竹書紀年》等等。即便這些資料,據考證,大多成書於西周,離堯舜禹那也是相當的遙遠,可信度很低。
關於中國的信史,告訴大家一個很不幸的事實,中國的準確紀年,從“共和元年”開始,即公元前841年,至今不到三千年!在此之前的歷史事件,根本沒有準確的時間節點。
九十年代,中國科學院搞了個“夏商周斷代工程”,據說可以將準確的紀年,向前推進幾千年。
連準確的時間都沒有,所謂歷史事件,也只能是“野史傳聞”。
司馬遷生活的年代在西漢,也許正是他維護皇權的儒家忠君思想,讓他的視角,看到的是“禪讓”的美談。我們所處的歷史環境,則沒有司馬遷的侷限性,完全可以天馬行空的分析解讀,所以更精彩!
至於司馬遷的記錄和我們今天的解讀,哪一個更可信?說實話,都不可信,推演歷史,可以假設推論,歷史定論,必須要有足夠的史料證明。
回覆列表
這段話其實說的是我們歷史上一位非常有名的聖君大禹的故事,在大禹建功立業之時,當時的統治者還是舜帝,黃河流域發生了大水災,用大禹的父親鯀來治理,結果是九年而水不息,很顯然,不能再用他了,那時好像也完全沒有成分論,老的不行小的來,殺了他爹,看看這個兒子怎麼樣,鯀被殺之後,大禹被任命為水利官員,一句話,要把黃河的事情辦好。
大禹是作為一個治水者被紀念的
結果是,這個大禹非常靠譜,可以說是兢兢業業勤勤懇懇,不但治理了水患,而且在治理過程中,陸行乘車,水行乘船,泥行乘撬,因地制宜,瞭解了中國的廣大地域,並根據各地不同的地理土壤物產,把國家分成了九州,從此以後,九州成為了中國的代名詞。這九州分別是:冀州、兗州、青州、徐州、揚州、荊州、豫州、梁州、雍州,直到今天,這些地名還是我們國家重要的地區,中華民族的悠久歷史傳承,由此可見一斑。
而對於大禹在治水過程中的艱辛和勤懇工作和最終得到上級肯定的情況,《史記》中記載了這樣的話:“娶妻有日,過門不私。九土既理,玄圭錫茲。”就是說,在新婚妻子有孕在身的時候,他都能就從門口經過也不進去探望。九州的情況理順了以後,受封賞得到黑色的玉圭。很顯然,玄圭是具有特殊性的,也就是說,因為大禹的忘我工作,為國家立下了大功勞,又因為這個大功勞,受到了特殊的賞賜,之後出現的“帝舜薦禹於天,為嗣。”就是這種特殊待遇的延續:被後人推崇的聖君禪讓的故事,在舜和禹之間再次上演了。
他也是禪讓制的最後一人吧
以我們今人的眼光,其實對於古代中國早期出現的任何一次和和氣氣的禪讓都是充滿了質疑的,大禹是否真正立下了這樣的大功勞?他是不是真的就那樣大公無私?三過家門而不入會不會是因為外面還有小三?獲取特殊的榮譽是不是因為弄了一群刀斧手就圍在舜帝的辦公桌前?
不奇怪,我們在後來的歷史中並非沒有看到這樣的情況,中國歷史上後來的奪權故事比我們的想象更富有想象力。因為後面的故事實在是詭譎得盡顯對於權力的無限貪婪,難免會讓我們反推前面的聖人聖君們是否就會有那樣的心胸開闊。畢竟,這個江湖,滿口仁義道德的君子劍太多,真正光明磊落的似乎就沒有真正出現過。
不過,我還是願意相信,我們中國歷史上確實出現過那樣一個因為為國家切切實實做出了貢獻的人最終成為國家的管理者的美好時期,這倒不是說抱殘守缺,而是我們相信,像中國這樣一個能夠把悠久歷史的燦爛文化傳承數千年的國家,如果民族精神的最初創造者不是實心用事,腳踏實地,篳路藍縷的開創者,而是滿腹詭計的投機家的話,其能久乎?其能久乎?
天地之間有桿秤
在魯迅的《故事新編》中,對於大禹治水的故事也有了不同於以往的解讀,然而,魯迅先生也同樣保留了對於這位歷史上傳說的治水者無限的推崇和尊敬,他的身上,毫無疑問。是這個民族的脊樑,這樣的稱號,不是什麼什麼委員會評選出來的,而是植根於華人的靈魂深處的。
我的家鄉還有著大禹導洛處,山水之間,懷念這位先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