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大瀚聞史
-
2 # 抱影無眠夜歸人
本來毫無交集相隔半個世紀的兩個人因一首詞牽扯到了一起。柳永和完顏亮。
奉旨填詞柳三變柳永柳三變(約984年—約1053年),字景莊,排行老七又被稱作柳七。北宋福建崇安人。北宋時期婉約通俗派詩人。
柳永有詞“忍把浮名,換了淺斟低唱”傳唱度頗高,其詞作風格上與宋仁宗風格相左,考進士時被仁宗除名,仁宗批道:“既然想要淺斟低唱何必在意虛名?”之後流連教坊為樂工歌伎填詞,柳永詞雅俗並存,流傳甚廣。後人稱:“凡水井處,皆歌柳詞!”
以下這首《望海潮·東南形勝》,主要描寫杭州的繁華及人民寧靜祥和的生活景象。
東南形勝,三吳都會,錢塘自古繁,煙柳畫橋,風簾翠幕,參差十萬人。雲樹繞堤沙,怒濤卷霜雪,天塹無涯。市列珠璣,戶盈羅綺,競豪奢。
重湖疊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釣叟蓮娃。千騎擁高牙。乘醉聽簫鼓,吟賞煙霞。異日圖將好景,歸去鳳池誇。
雄心爆棚海陵王海陵王完顏亮(1122年―1161年),生於北國女真族,金國開國皇帝太祖完顏阿骨打之庶長孫。自幼聰穎嚮往漢族文化,經常本地的漢人名士交往。二十七歲弒君篡位,遷都燕京(今天的北京),在位期間勵精圖治,大膽改革並致力於民族漢化,為金國統治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同時又大肆殺戮,荒淫好色暴戾之氣甚重。1161年完顏亮率60萬大軍分四路攻宋,被虞允文在和州對岸採石鎮重創金軍。戰敗後金軍內部矛盾加劇,完顏雍自立為帝(金世宗),宣佈廢去完顏亮。不久,完顏亮被殺,金兵全線撤退。廢為海陵王,死後貶為庶民。在位十二年成了沒有廟號的皇帝。
年輕時,就雄心壯志曾提扇面 “大柄若在手,清風滿天下”之句,所以攻宋之心應不是單純讀到柳三變《望海潮·東南形勝》之詞引起的。本人以為由詞引起侵宋戰爭應是後人小說中牽強附會之說。
-
3 # 曉行凌波
“東南形勝,三吳都會,錢塘自古繁華。煙柳畫橋,風簾翠幕,參差十萬人家。雲樹繞堤沙,怒濤卷霜雪,天塹無涯。市列珠璣,戶盈羅綺競豪奢。
重湖疊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釣叟蓮娃。千騎擁高牙。乘醉聽簫鼓,吟賞煙霞。異日圖將好景,歸去鳳池誇”。
這首柳永的《望海潮》在當時流傳很廣,一是因為這首詞寫得確實好。他一反婉轉風格,以雄闊高遠的視界、開闔自如的氣勢,濃墨重彩地展示了杭州、西湖的美麗和富庶,音律相諧,氣韻通達,是柳詞中的經典之作;二是因為柳永的聲名遠播。“凡有井水處,皆能歌柳詞”,牛叉吧,只要喝過水的人都會唱柳詞,如此看來,柳詞毫無疑問是世界文化史上的第一流行歌曲了。這雖是民間俚語,但也從一個側面說明了柳永詞的巨大影響力。
金主完顏亮,是大名鼎鼎的金太祖完顏阿骨打的孫子,自幼聰慧勇武,儀表英俊偉岸,崇尚漢文化,交往漢人名士。他為人殘暴、荒淫無度,但胸有大志,其登大寶後,大力革新,整飭積弊,鼓勵農耕,推廣漢化,正隆六年(1161年),親領大軍攻打南宋,在長江採石磯,為南宋軍隊所敗,移駐瓜州,後因其弟篡位,金人內訌,完顏亮在前線軍中被叛將所殺,帝號被廢。完顏亮不是一個糙人莽漢,還頗有文學造詣,是一位小有成就的文學青年,時人多贊其詩詞雄渾恢弘,頗有帝王氣象,這樣一個漢文學的愛好者喜歡柳詞也很正常。
傳說《望海潮》一詞譜曲後廣泛傳唱,傳到金主完顏亮耳中,他對“三秋桂子,十里荷花”頓生羨慕之情,於是揮鞭南指、興兵南侵。衝冠一怒為荷花?這有點牽強,如果說完顏亮對“市列珠璣,戶盈羅綺”感興趣,嚮往江南的富庶繁華,倒是更能說服人。其實金人南侵是歷史的必然,因為金人畢竟是遊牧民族,在惡劣氣候和地域環境下,隨著人口的不斷增長,再靠逐水草而居,很難保持整個族群的生存和繁衍發展,所以他們嚮往“杏花春雨江南”的溫潤富庶,金戈鐵馬慣了的金人估計也特別羨慕漢族農耕文明的穩定和安逸。
“誰把杭州曲子謳,荷花十里桂三秋。
那知卉木無情物,牽動長江萬里愁”。
我很喜歡南宋謝驛的這首詩,從表面看,好像是說完顏亮是豔羨“荷花十里桂三秋”的美景才投鞭渡江的,實際上暗含譏諷,不過想說花草無心、卉木無情,怎能引起萬里刀兵禍呢?我覺得,說一首詩詞能引來“胡馬窺江”、外族侵略,就好比說貂蟬、西施、楊玉環等美人是紅顏禍水,一笑傾人城,再笑傾人國,難道柳永的詞是“一唱傾人城,再唱傾人國”?一個文弱書生還能一言以興邦、一言以喪邦?
-
4 # 一往文學
僅僅因為一篇一百五十多年前的詞而發動戰爭,聽起來未免可笑。
柳永《望海潮》導致金對宋的侵略戰爭—這一說法從南宋人羅大經《鶴林玉露》裡可以看到最初的記載:
此詞流播,金主亮聞歌,欣然有慕於"三秋桂子,十里荷花",遂起投鞭渡江之志。
(出處:《鶴林玉露》十六卷,卷一)
北宋初,柳永的《望海潮》是寫"錢塘"也就是杭州的一首詞,一直以來,不少人認為這首詞導致金對宋侵略戰爭—具體而言,便是讓金主完顏亮豔羨杭州"三秋桂子,十里荷花"之美,所以"投鞭渡江之志"。
我們熟悉的明代湯顯祖的傳奇小說《牡丹亭》杜麗娘父親和心上人柳夢梅的相遇,背景就是金國完顏亮南下發動戰爭,導致動亂。《牡丹亭》裡對完顏亮的覬覦之心寫得更為詳細生動。請見《牡丹亭》中金主完顏亮的唱詞:
"自家大金皇帝完顏亮是也。身為夷虜,性愛風騷。俺祖公阿骨都搶了南朝天下,趙康王走去杭州,今又二十餘年矣。聽得他粧點杭州,勝似汴梁,風景二座,西湖朝歡暮樂,有個曲兒説他"三秋桂子,十里荷花"便待起兵百萬,吞取何難!……哎喲俺巴不到西湖上散悶兒也!"
雖然宋金對峙,但是兩國之間也有使者往來。還有記載稱,金主完顏亮即位之後,在出使人員隊伍中,偷偷混了畫工,秘密命令畫工把臨安的湖山、城郭畫下。畫工帶著畫回到金朝之後,完顏亮進行了對自己侵略成功的"意淫"--命人在畫上加上自己騎著馬,立在吳山的形象,還題詩"萬里車書何混同,江南豈有別疆府?提兵百萬西湖上,立馬吳山第一峰",表達自己侵略的願望,發揮了對侵略成功的想象。並且十分自戀,讓人把畫製成屏風,每天觀賞。不過悲催的是,他最後失敗了,所以他的那些想象永遠都無法實現。
從這些記載中可見,柳永《望海潮》與金對宋的侵略戰爭一直被人聯絡在一起。
但是,關於柳永《望海潮》的這些說法未必可信。
完顏亮是在歷史上是個暴君。他自己弒君篡位,也是被自己手下所弒。然而他是個有改革能力的暴君,在農業、吏治、財制上都有所作為,同時崇尚漢文化,自己就會寫詩詞,所以說他讀過柳永此詞是完全可能的。作為一個胸有大志的統治者,完顏亮不滿足金朝坐擁中原的地位,他要南下。四十歲那年,他親領大軍攻打南宋,結果被部下所害。
完顏亮雖然沒有成功,但是他引起了南宋社會的騷亂,所以南人對他的印象一直都不好。因此,《牡丹亭》裡金主的形象貪婪狡詐。完顏亮發動戰爭的時間大約是1161年,而柳永的《望海潮》時間是宋真宗景德元年,也就是1004年。兩者時間相隔超過一百五十年。想象一下,僅僅因為一篇一百五十多年前的詞而發動戰爭,聽起來未免有點搞笑吧?而且金主完顏亮因柳永《望海潮》而南侵的記載並不見正史,都是文人在平時賞玩文字的時候記下來的,具有很大的娛樂性質。一個是寫俚語俗調的不得志的詞人,一個是堂堂國主,放在一起,就成了一個娛樂八卦。中山大學教授彭玉平在其著作《唐宋名家詞導讀新編》第131頁中談到:"至於說此詞流播以後,金主完顏亮……起"投鞭渡江之志",則更神乎其詞,類於小說家言。亦姑妄言之,姑妄聽之耳。“
不過,完顏亮南侵,確實是出於對南宋國土的覬覦。柳永《望海潮》裡"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一語對西湖的風光可以說是曲盡其妙了。所以也難怪人們會認為他的《望海潮》導致了戰爭。這就相當於有個人,一天到晚吹牛說自己有錢,而最後被強盜搶劫了……你說,強盜固然有錯,但他沒事得瑟,是不是也是個原因呢?
然而再聯絡兩者相差一百五十年,真正的說法應該是:有個人在小時候吹牛說自己有錢,結果到老年了,被強盜入室搶劫了……你現在覺得,這吹牛和被搶劫,兩者之間聯絡大嗎?真正的原因說是強盜發現了他老了,而且家裡房子有利可圖,這才對吧?北宋初,柳永寫作《望海潮》時,北宋朝廷還處於國泰民安之時,國富兵強,沒有這樣大的災難;而到了南宋,國勢日益衰弱,積貧積弱的朝廷偏偏佔據肥沃的南方,這是才讓完顏亮覬覦南宋、揮兵南下的主要原因。
回覆列表
我們先來欣賞一下柳永的這首《望海潮》:“東南形勝,三吳都會,錢塘自古繁華,煙柳畫橋,風簾翠幕,參差十萬人家。雲樹繞堤沙,怒濤卷霜雪,天塹無涯。市列珠璣,戶盈羅綺,競豪奢。重湖疊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釣叟蓮娃。千騎擁高牙。乘醉聽簫鼓,吟賞煙霞。異日圖將好景,歸去鳳池誇。”通篇洋洋灑灑、極盡辭藻之華麗,將南宋都城臨安(今杭州)描寫的風景秀美、令人生羨。尤其是那句“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更是讓當時的金國皇帝完顏亮看完後對江南念念不忘、垂涎欲滴,恨不得馬上將之收入囊中。
但是如果認為一首詞就是導致金國大舉興兵南下的原因,那就以偏概全了,甚至太小兒科了。兩國交戰用兵從來都不是兒戲,而是要綜合各個方面的因素審慎決定的。金國彼時佔據著北方的中原大部領土,又有著軍事上對南宋的壓制優勢,但是其經濟發展水平卻遠不如南宋,這就迫使金國要屢次南下透過進攻來掠奪物資、人口,或者迫使南宋議和來獲取優厚的條件。
所以說,一首《望海潮》絕不是誘發金國對南宋用兵的根本原因,甚至間接原因也算不上。如果非要找出聯絡的話,也只能說完顏亮在看到這首詞後,更激發了他對南宋的嚮往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