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老街味道

    問題:古代的詩人是怎麼作詩的?

    前言

    古人為什麼作詩,《詩大序》是這樣解釋的:

    “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言為詩。情動於中,而形於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心有所感,借詩歌表達出來。這與古人是如何作詩的,可以分幾個角度聊一聊

    一、先有句後有詩

    南宋胡仔的《苕溪漁隱叢話》寫了一個故事:

    晏元獻赴杭州.........時春晚,已有落花,晏雲:‘每得句書牆壁間,或彌年未嘗強對,且如無可奈何花落去,至今未能對也。’王應聲曰:‘似曾相識燕歸來。’自此闢置館職,遂躋侍從矣。

    晏殊有句詩,自己對不出下句,去杭州認識了一個叫王琪的人,聽了晏殊的上句後,應口而出:似曾相識燕歸來。

    這一段故事可以看出,詩人作詩經常是先有好句,然後成聯再成篇。

    晏殊用這幅對聯做了一首詞《浣溪沙》:

    一曲新詞酒一杯,去年天氣舊亭臺,夕陽西下幾時回。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小園香徑獨徘徊。

    因為太喜歡這一聯,晏殊還作了一首七言律詩,《示張寺丞王校勘》:

    元巳清明假未開,小園幽徑獨徘徊。春寒不定斑斑雨,宿醉難禁灩灩杯。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遊梁賦客多風味,莫惜青錢萬選才。

    李賀外出時,常常帶有一個詩囊,有好句就寫了放在詩囊中,回家後再連句成篇。

    "恆從小奚奴,騎巨驢,背一古錦囊,遇有所得,即書投囊中,及暮歸,太夫人使婢受囊出之,所見書多,輒曰:"是兒要當嘔出心乃已耳!""。《唐文粹·李賀小傳》二、 先有韻後有詩

    曹雪芹的紅樓夢第三十七回《秋爽齋偶結海棠社 蘅蕪苑夜擬菊花題》 ,寫了大家限韻作詩的故事 :

    走到書架前抽出一本詩來,隨手一揭,這首竟是一首七言律,遞與眾人看了,都該作七言律。迎春掩了詩,又向一個小丫頭道:“你隨口說一個字來。”那丫頭正倚門立著,便說了個“門”字。迎春笑道:“就是門字韻,‘十三元’了。頭一個韻定要這‘門’字。”說著,又要了韻牌匣子過來,抽出“十三元”一屜,又命那小丫頭隨手拿四塊。那丫頭便拿了“盆”“魂”“痕”“昏”四塊來。寶玉道:“這‘盆’‘門’兩個字不大好作呢!”

    韻牌匣子有字典的作用,按照平水韻,同一個韻部的字裝在一起。這個丫頭隨口說了一個“門”,於是定了“門”所屬的十三元。

    丫頭又在韻牌匣子中十三元里拿了四個字:“盆”“魂”“痕”“昏”,加上她一開始說的“門”字,表示這首七言律是首句押韻的詩,韻腳必須是“門”“盆”“魂”“痕”“昏”五個字。

    熟悉格律詩的朋友就知道,一定是仄起平收和平起平收兩種詩體。

    探春作的《詠白海棠》是平起平收,首句押韻。

    斜陽寒草帶重門,苔翠盈鋪雨後盆。玉是精神難比潔,雪為肌骨易銷魂。  芳心一點嬌無力,倩影三更月有痕。莫謂縞仙能羽化,多情伴我詠黃昏。  

    林黛玉是仄起平收,首句押韻。

    半卷湘簾半掩門,碾冰為土玉為盆。偷來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縷魂。月窟仙人縫縞袂,秋閨怨女拭啼痕。嬌羞默默同誰訴,倦倚西風夜已昏。

    這種限韻作詩,是詩人雅集時常常玩的文字遊戲,也是鍛鍊文筆的一種辦法。

    三、命題作詩

    命題作詩最有影響力的當然就是說科舉考試了,有點像今天的高考作文,用的不限定題目,有的限定題目。不過古代的科舉對於詩體是有嚴格要求的,大部分是五言六韻的排律。

    另外古代官員根據皇帝或者皇后、太子、諸王等要求作詩,被稱為“應教”“應制”、“應令”詩。例如:

    奉和晦日幸昆明池應制(唐·宋之問)  五言排律 押灰韻  

    春豫靈池會,滄波帳殿開。舟淩石鯨度,槎拂鬥牛回。節晦蓂全落,春遲柳暗催。象溟看浴景,燒劫辨沈灰。鎬飲周文樂,汾歌漢武才。不愁明月盡,自有夜珠來 。結束語

    古讀書人作詩是必備的基礎知識,文人雅集時作詩幾乎是必不可少的專案,例如王羲之的《蘭亭集序》其實就是記錄了一次詩會。

    科舉制度執行以後,作格律詩成了類似於今天的“語數英”,因科舉的原因,必學不可。所以他們時時刻刻都在練習作詩。

    當然也有很多時候,的確是有感而發作詩,這種詩的例子多不勝舉。

  • 2 # 豫州劉志遠

    一:宋代《庚溪詩話》載,唐太宗即以武功平隋亂,又以文德致太平。以萬機之暇,特駐吟情,奎壁騰輝、兗龍浮彩,見物成詩。今限篇幅有限,只取《詠風》、《詠雨》、《詠雪》為例,喜愛者可取《全唐詩》一睹為快。

    詠風唐·李世民蕭條起關塞,搖颺下蓬瀛。拂林花亂彩,響谷鳥分聲。披雲羅影散,泛水織文生。勞歌大風曲,威加四海清。詠雨唐·李世民罩雲飄遠岫,噴雨泛長河。低飛昏嶺腹,斜足灑巖阿。泫叢珠締葉,起溜鏡圖波。濛柳添絲密,含吹織空羅。詠雪 唐·李世民 潔野凝晨曜,裝墀帶夕暉。 集條分樹玉,拂浪影泉璣。 色灑妝臺粉,花飄綺席衣。 入扇縈離匣,點素皎殘機。

    二:唐初杜審言之詩“言必得俊、意常通理”。其詩含潤之美,如春風吹拂之東方欲曉、晨曦初曙時,搖露氣於春林;其詩之豔,似涼雨半晴,懸日光於秋水。

    登襄陽城唐·杜審言旅客三秋至,層城四望開。楚山橫地出,漢水接天回。冠蓋非新裡,章華即舊臺。習池風景異,歸路滿塵埃。宿羽亭侍宴應制唐·杜審言步輦千門出,離宮二月開。風光新柳報,宴賞落花催。碧水搖空閣,青山繞吹臺。聖情留晚興,歌管送餘杯。

    詩論者認為,杜審言開詩家齊整平密一派門戶,有初創之功。佳句欣賞:“飛霜遙度海,殘月迥臨邊”。“寄語洛城風與月,明年春色倍還人”。

    三:王勃打腹稿。

    王勃六歲善辭章,屬文綺麗,請託為文者甚多,金帛豐積,人稱心織筆耕。然而每當為文不甚精細,先磨墨數升,則自酣飲,引被覆面而臥,及醒,援筆成篇,不易一字,人謂之“腹稿”。

    四:以待他人詩意自得,而不正言真述,使人思而得之的“興寄”詩。

    東皋子王績五言律詩《野望》通篇只無相識意,道眼前景,無相識人,懷古人采薇之情景,說詩家之感嘆。

    野望唐·王績東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牧人驅犢返,獵馬帶禽歸。相顧無相識,長歌懷采薇。

    五:駱賓王用一字映出詩之主題,神理充足、意味不盡,高筆絕唱之詩。

    易水送別唐·駱賓王此地別燕丹,壯士發衝冠。昔時人已沒,今日水猶寒。

    詩論者認為:駱賓王為詩,格調高雅、意旨深遠,若在天上物外,神仙會集,雲行鶴駕,相見飄然之狀。

    六:謝靈運巧進拙成,渾然天全,不言工巧之詩。

    詩論家認為:“作詩必以巧進,以拙成”。故作字唯拙筆最難,作詩唯拙句最難。至於拙,則渾然天全,工巧不足言。

    登池上樓南北朝·謝靈運潛虯媚幽姿,飛鴻響遠音。薄霄愧雲浮,棲川怍淵沉。進德智所拙,退耕力不任。徇祿反窮海,臥痾對空林。衾枕昧節候,褰開暫窺臨。傾耳聆波瀾,舉目眺嶇嶔。初景革緒風,新陽改故陰。池塘生春草,園柳變鳴禽。祁祁傷豳歌,萋萋感楚吟。索居易永久,離群難處心。持操豈獨古,無悶徵在今。
  • 3 # 梧桐樹邊羽

    古代的詩人是怎麼作詩的?

    第一種情況,應制詩。

    皇帝或領導一時興起,給出命題作文,大家把韻分好,每人各寫一篇,再來評個高下。這種稱為應制詩。“文和時而著”,向上級領導負責當然也是“和時”的重要部分。所以李白就寫了《清平調》:

    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

    若非群玉山頭見,會向瑤臺月下逢。

    杜審言就寫了《蓬萊三殿侍宴奉敕詠終南山應制》:

    北斗掛城邊,南山倚殿前。

    雲標金闕迥,樹杪玉堂懸。

    半嶺通佳氣,中峰繞瑞煙。

    小臣持獻壽,長此戴堯天。

    宋之問就寫了《奉和晦日幸昆明池應制》:

    春豫靈池會,滄波帳殿開。

    舟凌石鯨度,槎拂鬥牛回。

    節晦蓂全落,春遲柳暗催。

    象溟看浴景,燒劫辨沉灰。

    鎬飲周文樂,汾歌漢武才。

    不愁明月盡,自有夜珠來。

    宮廷詩人的應制詩尤其多,不但多,還寫得好,並且最終制定了平仄格律,創造了近體詩的格式。

    第二種,唱和詩。

    而朋友之間的應制,其實更多的是分韻,幾個朋友一起喝酒,你一首,我一首,開心之餘才情凸顯,這也是寫詩比較多的時候。

    白居易寫了《醉贈劉二十八使君》:

    為我引杯添酒飲,與君把箸擊盤歌。

    詩稱國手徒為爾,命壓人頭不奈何。

    舉眼風光長寂寞,滿朝官職獨蹉跎。

    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劉禹錫馬上就和了《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

    巴山楚水淒涼地,二十三年棄置身。

    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鄉翻似爛柯人。

    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今日聽君歌一曲,暫憑杯酒長精神。

    蘇軾回蘇轍的信《次韻答子由》

    平生弱羽寄衝風,此去歸飛識所従。

    好語似珠穿一一,妄心如膜退重重。

    山僧有味寧知子,瀧吏無言只笑儂。

    尚有讀書清淨業,未容春睡敵千鍾。

    這些都屬於朋友、親人之間的唱和詩。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想家鄉了。“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我很悠閒自在。

    這些詩作如今很多人在發動態的時候,乾脆就直接拿來用了。

    可見,創作心理其實相通,無論古今。

    詩是韻文,是短小的,有節奏的文字的提煉。

    不過古詩提煉的是文言文,咱們今天提煉的是白話文而已。

  • 4 # 楊平205025797

    在古代的時候,詩人是挺多的,那詩人是怎樣作詩,我就來給大家介紹一下。古時候的詩人,每當一看到那美麗秀氣的風光,他都會讚歎道,有某某物與什麼搭配形成如此美麗的風景,從而就引出了一句句詩句,就寫成了詩。在每個人的生活中,有無數首詩,哪怕是一堆不起眼的垃圾也能寫成一首好詩!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大眾高階MPV威昂來襲,能否成為GL8和奧德賽的“噩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