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夜溶月
-
2 # 鄧海春
道光皇帝在立儲的過程中確實有過猶豫和矛盾以及憂慮,以至於在病重時書寫了一份立儲御書,臨終時又書寫了一份硃諭,除了再次申明立奕詝為皇太子的旨意,又同書晉封皇六子奕訢為親王。
道光辭世後,奕詝即位。奕訢對此耿耿於懷,從此種下了兄弟猜嫌不和的種子。雖然咸豐在即位後,即封奕訢為恭親王。咸豐三年(1853)九月,奕訢又獲得了署領侍衛內大臣辦理巡防的要職;十月,咸豐又命其在軍機大臣上行走。咸豐四年(1854),咸豐又連續授奕訢都統、右宗正、宗令之職。縱使咸豐對奕訢重任屢委,恩寵優加,仍然無法完全彌合兄弟間的嫌隙。
在咸豐即位後的一段時間裡,兄弟之間的關係依靠既為奕訢生母,亦為奕詝養母的孝靜皇貴妃的調停,尚能維持表面上的和諧。咸豐五年(1855),孝靜皇貴妃病危。奕訢請咸豐尊其母為太后。咸豐內心深不以為然,故口頭上雖哦、哦連聲,實際並不願辦。奕訢封母心切,即至軍機處傳旨令具冊禮,逼得咸豐不得不為其母上尊號“康慈皇太后”。這樣,奕訢之母封號雖得,兄弟之間的裂痕更大,矛盾也日漸公開化了。這一年七月,康慈皇太后逝去。不久,咸豐即以奕訢辦理皇太后之喪“禮儀疏略”的罪名,將奕訢逐出了軍機處,並罷其宗令、都統之職。直至咸豐七年(1857)五月,咸豐才重新授給奕訢都統之職。從此,奕訢始終處於受冷落、被排斥的地位。
奕詝、奕訢由覬覦帝位而導致的猜嫌不和,在咸豐當政的10多年中,倒也沒有在政海中變幻出什麼風雲。因為咸豐皇權在握,奕訢縱有不世之才也只能俯首稱臣,無可奈何。但是,在咸豐十一年(1861),當咸豐在內憂外患的煎迫下,於正當壯年時即留下一個幼子撒手歸天時,終於給了奕訢一個重返政治舞臺、充當重要角色的機會,並由此演化出對中國近代歷史產生了深遠影響的一場宮廷政變——辛酉政變。
-
3 # 九月菊花a
咸豐帝幼年喪母,道光帝命靜貴妃撫育他,靜貴妃即為恭親王奕訢生母。靜貴妃撫咸豐如子,咸豐亦親之如母。
咸豐五年七月,靜貴妃病重,尊為康慈太后,過了九天,康慈太后薨。咸豐帝派奕訢等恭理喪儀,咸豐帝服縞素二十七曰,青袍褂百日,一均按後禮辦理。恭上諡號曰孝靜,不繫廟諡(即不稱為皇后),神牌升祔奉先殿,而不祔太廟。據有些專家說,此乃情禮並盡,無可非議。而奕訢卻力爭,說他母親既已稱後,即應袝廟,並稱廟諡,兄弟意見衝突,咸豐帝特下硃諭,將奕訢軍機大臣、宗令、都統,悉予撤去,並毋庸恭理喪儀。此咸豐和奕訢失和之始。
後來咸豐死了,兩宮垂簾聽政,對做了議政王的奕訢多有倚重,於咸豐十一年十月,即仍將孝靜加稱為皇后,升袝太廟。
-
4 # 歷史神秘人
咸豐和恭親王這對兄弟從少時的感情深厚到長大後互相猜忌和仇恨,可謂讓大家訴說了皇家無親情的證明。當然他們兩人之間的恩怨a除了儲位之爭還有其他原因。
咸豐是道光皇帝的第四個兒子,恭親王是老六。咸豐10歲時,母親死了,就讓恭親王的母親靜貴妃撫養,而老六的母親正是靜貴妃。靜貴妃把老四當做自己的兒子撫養,關愛有加,老四得到了滿滿的母愛。恭親王和咸豐這對兄弟一起玩到大,感情是很深厚的,不過身在皇家,少時的兄弟之情註定長大後親密不到哪裡去。他們之間第一次結恨和爭鋒,正是道光選太子之爭。本來老六比老四能力強,老四才能一般,一條腿還瘸了一點,老六當太子是很大勝算的,沒想到,老四有個好師傅啊,師傅讓老四扮可憐裝同情,把自己扮演成一個善良孝順的皇子,正是老四演技出眾贏得了太子之選,最後當了皇帝,老六隻能被封為恭親王。當然恭親王是有怨氣的,但是也認賭服輸,人生全靠演技嘛,你比不過,只能認輸了,儲位之爭是兩兄弟分裂的開始。
也許是咸豐覺得自己虧欠了弟弟吧,所以當了皇帝后,對恭親王還是不錯的,不僅把和珅的王府送給了他,而且還讓恭親王在軍機處行走,任職軍機處,參與政治。要知道清朝的祖制,皇子是不能參與政務的,而咸豐為了自己這個弟弟破例,可見他們兄弟還是有感情的。不過到了咸豐五年事情發生了變化,咸豐的養母靜貴妃病重了,咸豐去看望她,可能病的迷迷糊糊,靜貴妃錯把咸豐當成了恭親王,於是埋怨道:“你怎麼又來了,我能給你的都給你了,你還要什麼呢,皇帝性情不測,不要讓他產生嫌隙。”,咸豐聽了很不爽,我對你不錯啊,你還要什麼啊,難道想要我的皇位,因此咸豐對弟弟多了一個心眼。恭親王看著母親病重,希望在生前為母親討封,給個皇太后的封號,去世也去得哀松嘛!於是恭親王哭著向咸豐討封,靜貴妃畢竟是自己的養母,弟弟討封人之常情啊,咸豐沒有說答應也沒說不答應,只是“哦”了一聲,恭親王以為咸豐答應了,就讓軍機處籌辦冊封大典的典禮,咸豐知道後,很憤怒,我都沒有答應,你就私自做主了,有沒有把我這個皇帝放在眼裡啊,不過靜貴妃是自己的養母,咸豐一肚子氣也只能吞下去,最後靜貴妃還是被封了康慈皇太后。靜貴妃冊封皇太后不久就去世了,兩兄弟沒有了共同的親人維持感情,矛盾徹底爆發了。養母去世一週,咸豐馬上罷免了恭親王的軍機處職務,還趕弟弟回家吃老米,還下召養母的喪禮不能用太后的禮儀下葬,這分明就是報復恭親王啊!恭親王對哥哥的行為非常生氣,你怨恨我就算了,可是對有著養育之恩的養母也就是自己的母親作出如此行為,實在太不厚道,太冷血了,因此兩人徹底怨恨上了對方,兄弟兩人成了仇敵陌生人。
咸豐和恭親王之間沒有親情可言,只有權力的算計。1860年英法聯軍攻進北京,怕死的咸豐倉皇出逃,在逃跑之前才想到了弟弟,他認命恭親王為議和大臣,專門和英法鬼子議和。恭親王很不爽啊,你逃跑了,留下我當議和大臣,英法鬼子是那麼好談判的嗎,分明是讓我背黑鍋頂雷,談的不好,我恭親王就是替罪羔羊殺頭,談的好,功勞也不是我,最終還不是被你趕回老家吃老米嘛!咸豐這個人,到逃跑了還要算計自己的弟弟,可見他們兩人的衝突到了何種地步了。恭親王清楚咸豐的算計,你不仁就不怪我不義了。1864年咸豐在承德避暑山莊病死,恭親王和慈禧合作,叔嫂聯合發動辛酉政變,幹掉八大顧命大臣,慈禧獨攬大權,恭親王也當了儀政王,重新回到了政治核心,也許在恭親王的眼裡還感謝咸豐死的好呢,他不死,恭親王就沒有機會上位呢,兩兄弟互相算計也真是夠殘酷的!
-
5 # 有得觀史
還以為是關係密切的兄弟,實際已是君臣。奕詝與奕訢不和不是因為儲位之爭,而是因為兩人關係太近了,奕詝成了咸豐皇帝,奕訢沒有轉過彎來。
奕詝十歲生母去世,道光將他交給靜貴妃撫養,靜貴妃就是恭親王奕訢的生母。奕詝比奕訢大兩歲,小哥倆一起吃一起住,一起玩耍一起學習,因此建立了親密的兄弟關係。
咸豐當皇帝,是道光定的,因為是秘密立儲,道光生前兄弟倆並不清楚是誰,所以也沒有太多好爭的,等道光駕崩,君位已定,也沒啥好爭的。所以兄弟沒有反目的機會。
道光生前立奕詝為太子,同時立奕訢為親王,希望兄弟倆相互幫襯。兄弟倆當然也清楚父親的意思。
道光駕崩,奕詝當了皇帝,也很照顧弟弟奕訢,把奕訢安排到軍機處行走,軍機處是晚清最重要的政治機關,權力很大,職務不低。乾隆為了維護皇權,不讓親王參與政治,自乾隆至道光都是這麼執行的,奕訢能當上軍機大臣,這是咸豐破例,給了奕訢非常大的面子。
投之以桃,報之以李,哥哥給面子,弟弟也要給予回報,奕訢在軍機處幹得盡心盡力。
咸豐看望靜貴妃時,在門外碰到奕訢,問奕訢靜太妃怎樣?奕訢說,就剩一口氣沒嚥下,等著你封她太后呢!咸豐哦哦兩聲,也沒說同意也沒說不同意。奕訢就當咸豐同意了,回軍機處擬了份聖旨要咸豐蓋章,咸豐不蓋章同意就顯得無情無義,無孝心,沒辦法只好批了。
奕訢既然做了,他就是覺得沒問題,奕詝是他的哥哥,關係很親很近的哥哥,但是,咸豐不那麼想,他覺得他和奕訢君臣關係是第一位的,兄弟關係是第二位的,奕訢僭越了君臣關係,咸豐心裡像吃了蒼蠅一樣不舒服。
咸豐臨終託孤,安排了八位顧命大臣,這八位顧命中沒有奕訢。咸豐是哥哥,奕訢都敢僭越君臣關係,奕訢和同治是叔侄,他更敢僭越君臣關係了。在咸豐看來,要是讓奕訢輔佐自己的兒子,那他的兒子哪裡會有好果子吃。
回覆列表
道光留下的立儲詔書有一個奇特之處,不僅寫立皇四子為皇太子,還寫了一句“皇六子著封為親王”。從這句話可以看出道光在選擇繼承人時的矛盾心情。
親王是宗室男子的最高封爵。
皇四子繼位,年號咸豐(下文均稱咸豐)。他給弟弟賜封號為“恭”,顯然包含了一點小心思,兄友弟恭,暗示弟弟要恭順。
對能力出眾且曾是儲位競爭者的弟弟,咸豐一直心存猜忌。在奕訢的生母康慈皇貴太妃病逝時,兄弟倆的矛盾激化。
咸豐的生母孝全皇后去世的早,彼時咸豐只有十歲。道光便把咸豐交給奕訢的生母靜貴妃撫養。
此後,道光沒有再立皇后,提升靜貴妃為皇貴妃管理後宮事務。
咸豐繼位後,給養母加徽號“康慈”,尊為皇貴太妃,對養母孝順有加。
太妃並不滿意,她想做皇太后。咸豐不情願,裝作不知道養母的心思。
幾年後,太妃病重。
一天,咸豐來看她,正好遇到奕訢也來看望母親。
咸豐便問:太妃怎麼樣了?
奕訢回答:母親在等待加封。
咸豐未置可否,哦哦兩聲敷衍了事。
奕訢卻轉身來到軍機處,傳達皇帝加封太妃為皇太后的旨意。
咸豐聞訊大怒,又不好收回這道旨意。
太后幾天後去世,被追封為孝靜皇太后。
咸豐削減太后喪儀,隨後又解除奕訢的所有職務,命令奕訢在上書房讀書。
至此,兄弟關係幾近破裂。
幾年後,英法聯軍打到北京。
咸豐帶著妻妾兒女逃到避暑山莊,留下奕訢在北京維持局面。
一年後,咸豐在避暑山莊去世,兄弟倆沒有再見上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