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賀汝華692
-
2 # 使用者2265896220115
清朝——腰牌
清代“身份證”多為“腰牌”,牌子上不僅要寫清楚“姓名”“年齡”“單位”“職業”“官銜”等,還會特別註明身份證的用途。更厲害的是,要求比較高的腰牌上還會把持有者的面部特徵錄入,以防止別人冒用,這也許就是現代身份證上貼大頭照的起源。
清朝——腰牌
清代“身份證”多為“腰牌”,牌子上不僅要寫清楚“姓名”“年齡”“單位”“職業”“官銜”等,還會特別註明身份證的用途。更厲害的是,要求比較高的腰牌上還會把持有者的面部特徵錄入,以防止別人冒用,這也許就是現代身份證上貼大頭照的起源。
其實古代人民是很聰明的,他們也想到了這個問題。為了防作弊,當時參加科舉考試的考生已經擁有一個作用類似如今準卡證的物件,名喚浮漂。考生要想參考,首先得拿著證明自己身份的,寫有籍貫、父祖姓名、本人年齡、面貌等的資料去籍貫所在州、縣報考,待考試進場,也要核對考生本人和上面描述的長相方能放人進場,關於相貌的描述精細到什麼地步了呢?“連考生多少頭髮,幾根鬍鬚都得記載清楚”,稍有出入,可能就失去入場資格了。所以,其實在考試這一關,就已經把的很嚴了。
也許有人會問,考試把的是嚴,可官員總總不能一直拿張“准考證”吧?這也太不講究了。嘿,你還真說對了,他們肯定不這麼做。事實上,古代官員大概是為數不多有資格擁有“身份證”的群體了。官員的身份證明,形式非常多樣,但以魚符最為通行。什麼是魚符呢?魚符始於唐代,在此之前本為虎符,後為避諱,稱魚符。材料有銅、玉、竹、木等。魚符如其名,形狀似魚,分為左右兩片,刻有官員的姓名、在何處任職、俸祿多少等資訊。魚符在製作時會根據等級採用不同的材料,因此,也可以直接根據材料判斷。譬如,唐朝時,五品為銅,四品為銀,三品及親王等為金。但魚符也可能被人冒用,所以裝魚符的袋子——魚袋,有時會發揮更重要的作用,不同等級配不同魚袋,只有魚符是不被允許的。後來到了明清時期,還發展革新,使用更便攜的牙牌和腰牌,所錄資訊也更加完備,且往往會標明冒名頂替的嚴重後果,以示警戒。
那麼,新官上任還有什麼可以證明身份的嗎?答案是,有。它叫告身,也就是我們今天俗稱的委任狀。它是朝廷委任官職的文書。唐朝任命官員,只要考查合格,經尚書僕射同意,報於門下省執行,由監察機構予以監督。被授官者都會拿到蓋有“尚書吏部告身之印”的印信,武官則由兵部授予。以此來作為新官赴任的憑證。
還有一個方法,就稍微抽象點了。倘若有人冒名頂替,一旦被抓住,可是死罪一條,嚴重的還會株連九族,一般情況下,沒人願意這樣鋌而走險。退一步講,如果有人冒名頂替了,當初考中的那個人不可能不去拜見主考官,頂替者到了任地之後也不可能不接受朝廷的監督或者升降職的變動,待別人發現容貌有異,抑或籍貫、談吐等等方面對不上號,這樣就很容易暴露了。